规划问道

耕地后备资源调查须做好“以水定地”文章

耕地后备资源调查须做好“以水定地”文章

上周,中央第三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组向陕西省反馈督察情况时指出,陕北地区水资源短缺,土地荒漠化和沙漠化现象严重,却违背自然规律安排大量耕地占补平衡项目。消息一出,引发了舆论广泛关注,有媒体将陕西此举称之为违背自然规律建粮仓。
违背自然规律建粮仓,表面看是不科学合理实施耕地占补平衡的问题,背后则折射了如何统筹粮食安全、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的深层次问题。事实上,这不光是陕西一省所面临的难题,而是眼下全国大部分地区面临的共同难题。发展要保,耕地要保,生态也要保。哪一头都不能偏废,而矛盾就交织其中。
为了弥补工业化、城镇化建设对耕地的占用,我们推出了耕地占补平衡这一补救性措施。但补救措施是绝不容许滥用的。近年来,针对耕地占补平衡中弄虚作假、搞形式主义、搞“狸猫换太子”的行为,中央一再要求“规范耕地占补平衡”,就是希望各地能够统筹好发展与保护关系,算好“占”“补”两本账,科学合理地用好这一补救措施。
那么,如何才能做到科学合理?去年,自然资源部启动了新一轮全国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要求摸清全国补充耕地潜力状况。笔者当时曾撰写评论称,这次调查评价关系着大到国家、小到市县的治理方略,牵连着对耕地保护与经济发展、生态文明建设、区域协调发展的统筹谋划。尤其是中西部地区的耕地后备资源,一头连着生态建设,一头连着粮食安全;一头连着保护,一头连着发展;一头连着东部,一头连着中西部,需要系统研究。此次陕西一事就让我们清楚看到了“不系统研究”的后果。
做好这项系统研究,当前最紧要的就是做好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把适宜开垦为耕地的那些后备资源摸准摸细摸实,不光搞清楚哪些地适宜开垦,还要搞明白怎么开垦才不会对生态造成破坏性影响。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相比于以往的调查评价,此次调查评价强调要将水资源作为重要的约束性指标,按照“以水定地”的原则,以县为单位对区域内水资源尤其是农业灌溉用水进行评价分析,作出是否适宜垦造耕地的明确判断。
之所以突出强调“以水定地”,是因为“田的命脉在水”。这一点,习近平总书记早已生动阐释:“人的命脉在田,田的命脉在水,水的命脉在山,山的命脉在土,土的命脉在树。”“命脉”二字决定了“水”对于“田”的重要性。从中央环保督察组反馈情况来看,陕西违背自然规律建粮仓的主要体现之一,就是在实施耕地占补平衡中忽视了“水”这一根本性制约因素,没有从当地水资源短缺以及农业用水量大的实际出发,导致榆林地下水超采严重,加剧了林地退化和土地沙化。
眼下,各地正在紧锣密鼓地开展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此次陕西事件的警醒可谓恰逢其时。对于“以水定地”这一新要求,各地应当有更加深刻、系统、清醒的认识。但“以水定地”,并不止于“水”和“田”,还包含着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的要求。只有心怀粮食安全、生态安全“国之大者”,秉承“山水林田湖草沙是生命共同体”的理念,实事求是地摸清耕地后备资源,才能真正为未来发展拓出空间。

喜欢本文,就点击右下角“在看”

耕地后备资源调查须做好“以水定地”文章


本文由中国自然资源报社微信公众号“i自然全媒体”独家编辑。未经授权,谢绝媒体(包括公众号)转载。转载请在醒目位置标注来源:i自然全媒体。i自然投稿邮箱:izrqmt@126.com。电话:010-68024627。

耕地后备资源调查须做好“以水定地”文章


i自然全媒体


作者:车娜
文字编辑:肖颖
新媒体编辑:李严

审核:兰圣伟

审签:赵晓涛

耕地后备资源调查须做好“以水定地”文章


耕地后备资源调查须做好“以水定地”文章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i自然全媒体):耕地后备资源调查须做好“以水定地”文章

赞(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