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历史建筑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经市人民政府批准,北京市已公布三批次共1056栋(座)历史建筑。为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市委市政府对北京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要求,按照《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有关规定,首都规划建设委员会办公室、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委员会办公室、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员会组织编制了《认识身边的历史建筑》公众科普读本(以下简称“读本”),现予发布。
通过之前几篇文章的介绍
相信大家已经对历史建筑
已经有了不少了解
这一期
我们将继续带领大家
认识身边的历史建筑

历史建筑就在我们身边,
“保护”的共识至关重要。
但历史建筑又与文物不同,
只有保护还远远不够,
历史建筑需要融入进当代生活,
才能更好地将文化传承与发扬。
那么,
历史建筑如何能被活化利用呢?
别着急,
咱们一起往下看~


相关政策文件早已对
历史建筑的合理利用
做出指导性建议
坚持以用促保
《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相关要求:
第六十四条 历史建筑可以依法转让、抵押、出租。
工业遗产等历史建筑在符合规划、正面清单以及结构、消防、环保等要求的前提下,实际使用用途与权属登记中土地用途不一致的,可以向规划和自然资源主管部门申请变更使用用途,有关部门按照变更后的用途依法办理审批手续。
第六十五条 鼓励历史建筑结合自身特点和周边区域的功能定位,引入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实体书店、非遗展示中心等文化和服务功能;鼓励历史名园采取多种方式开放,使历史名园贴近市民生活。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在城乡建设中加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的意见》相关要求:
(八)推进活化利用。坚持以用促保,让历史文化遗产在有效利用中成为城市和乡村的特色标识和公众的时代记忆,让历史文化和现代生活融为一体,实现永续传承。加大文物开放力度,利用具备条件的文物建筑作为博物馆、陈列馆等公共文化设施。活化利用历史建筑、工业遗产,在保持原有外观风貌、典型构件的基础上,通过加建、改建和添加设施等方式适应现代生产生活需要。探索农业文化遗产、灌溉工程遗产保护与发展路径,促进生态农业、乡村旅游发展,推动乡村振兴。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合理利用,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现代生产生活。

其实
在历史建筑的活化利用方面
陆续公布的北京市历史建筑中
已经有不少优秀的案例
北京市第一批历史建筑

❖
项目简介:
缘庆书苑是原北洋大员陆宗舆旧宅之中式大殿经维修整饰后开放,因其所在的大殿曾是宁郡王府的家庙“缘庆禅林”,故取名为“缘庆书苑”。其建筑极具特色,所用琉璃、木构彩画等皆为民国时期风格,木制套叠的藻井天花、地砖都很好地保留了明清时期原有的风貌。其室内空间区域功能划分合理,投影仪、舞台等基本设施一应俱全,免费向辖区居民开放,同时,还会定期开展读书会、传统京味曲艺鉴赏、戏剧普及传承、社区公共文化等系列活动。
2019年8月,借助腾退空间再利用的契机对其进行了修缮,并引入专业运营机构进行运营,将“缘庆书苑”打造成为集社区图书馆、文化团队活动场所及文创产业基地等功能于一体的地区标志性的社区文化活动阵地。
北京市第二批历史建筑

❖
项目简介:
草厂三条16号院是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教育家、“关剧宗师”李洪春故居。这座百年传承的院落,是四代梨园世家中国京剧李洪春艺术的发源地。
现居在此的李洪春长孙李子俊,将李洪春故居作为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平台,先后成立中国京剧李洪春艺术研究会、李洪春艺术发展基金会、北京博爱妇女发展慈善基金会等组织,打造子君阁文化院,积极传承发扬传统文化。
该院在日常整修时注意保护原有结构,把院子最原本的样子保留下来。房主在查询相关资料并向专家咨询后,才制定好东房屋檐的最终修整方案。入口的木门已经传承三代没有更换,在对木门进行修复、涂漆时会对上面原有的木刻对联加以保护。为更好传承中华民优秀传统文化,小院挂牌社区“文化传承院”。
北京市第三批历史建筑

❖
项目简介:
此院曾是东四派出所的办公驻地,现已经改建为东四胡同博物馆,主要承载着东四历史文化展示及文化交流两大功能,免费向公众开放。院内建筑按照历史格局重新修缮,征集各类老物件进行展出,并且利用多媒体与文字看板等方式介绍东四地区的历史文化,重现了“四九城”浓郁历史风貌与人文特色。
一、二进院作为文化展览空间,分为东四印象展区、印象瓦舍展区、文化探访展区、历史文化实物展区、文化交流客厅五个部分。以多媒体影像、艺术装置、历史老物件等多元表现形式重现历史场景,传承胡同文化。三进院作为文化交流空间,空间可灵活拆分,轻松满足多种功能性和互动性的需求。
北京市第三批历史建筑

❖
项目简介:
中老胡同28号院曾居住过严复、胡适、蔡元培、蒋梦麟等名人,朱光潜、沈从文曾住在附近。无数的大师、学子、进步人士为这里带来了浓郁的书香气息和进步思潮。除此之外,四合书院的南墙还曾是皇城的内城墙,上面残留覆盖的琉璃瓦更是彰显着当年的气派辉煌。
目前,这里变成了四合书院,营造为胡同中的“人文教育空间”。通过在四合院里组织教育课程、文化讲座、艺术沙龙以及读书会等活动,帮助更多人了解老北京文化,是一处能普及介绍北京历史文化知识的场所。
关于历史建筑的更多详细信息
您可以下载《认识身边的历史建筑》亲自探索
2022年,
历史建筑挂牌保护工作将会全面开展。
认准这个标识,
一起发现更多身边的历史建筑吧!

关于历史建筑的更多详细信息
您可以下载《认识身边的历史建筑》亲自探索
关于历史建筑保护
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后续小印将继续为大家讲述
相关知识文化与历史故事
不要走开~~

发布单位
首都规划建设委员会办公室
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委员会办公室
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员会
技术支撑单位
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推荐阅读
北京发布《认识身边的历史建筑》公众科普读本
一图读懂北京市历史建筑
认识身边的历史建筑丨01 历史建筑是什么?
认识身边的历史建筑 | 02 历史建筑如何分类保护?关注重点大不同
认识身边的历史建筑丨03 保护历史建筑,我能做什么?
认识身边的历史建筑丨04 注意啦,历史建筑保护中这些事项不能做!
您与京城,一“码”之隔!
”

关注“北京印迹”平台
体验解锁京城新方式
“北京印迹”是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委员会的公众宣传平台,由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员会主办,市测绘院和清华同衡规划院提供技术和专业支持,光明网提供运营和推广支持,集合广泛的社会力量,打造北京历史文化名城空间资源平台和专业全媒平台。
“北京印迹”是全面地向公众开放北京老城历史文化资源的一次尝试,系统梳理和采集了北京老城18大类、73小类历史文化资源3万余条。以北京印迹网站为基础,拓展建设北京印迹新媒体矩阵以及线下文化活动,覆盖线上线下多种传播渠道,将成为北京开展名城保护和公众了解北京历史文化的重要窗口。
“北京印迹”力争将历史文化深度融入城市规划建设发展之中,让更多的人了解北京、热爱北京、保护北京、发展北京,一起擦亮古都北京的金名片!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认识身边的历史建筑》详细内容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北京印迹 inBeijing):认识身边的历史建筑丨05 以用促保!历史建筑如何活化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