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问道

“顶流”故事 | 40年大湾区交通变身记

引 言

2019年,“粤港澳大湾区”横空出世,作为中国开放程度最高、经济活力最强的区域之一,与纽约湾区、东京湾区和旧金山湾区并列全球四大湾区。

2020年,粤港澳大湾区的机场客运量、机场货运量及港口集装箱量分别达到约10147万人次、766万吨和8163万标箱,均几近或超过其他三大湾区之和,成为全球四大湾区交通的“顶流”


“顶流”故事 | 40年大湾区交通变身记

广州白云机场


大湾区交通成绩耀眼,但成为“顶流”并非一帆风顺。40年来湾区交通热血升级之路有必要细细说道。我们就从发展环境、交通总体特征明星“大事件”展示改革开放以来大湾区(曾用名“珠三角”)交通的“前世今生”,以飨读者。



回眸:前世今生

1


1978-1988年

“毛头小子”面临“瓶颈制约”

发展环境变化

1978年开启的改革开放,深刻影响了我国的发展进程。同年7月,东莞市虎门境内的太平手袋厂创办,成为全国第一家“三来一补”企业,开启了外资进入大陆的序幕。


“顶流”故事 | 40年大湾区交通变身记

中国内地首家“三来一补”企业:太平手袋厂


1980年8月,深圳、珠海设为经济特区,同时,随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农民进入集镇落户等政策的转变,劳动力要素加快涌入以珠三角为代表的广东地区,成就了“东西南北中,发财到广东”的时代旋律。同期,广东省“撤乡建镇”浪潮也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澎湃的动力


“顶流”故事 | 40年大湾区交通变身记

1980-1990年间广东省城镇数量迅猛增长


总体特征

本时期交通基础设施比较薄弱,呈现出一定程度上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状态,为更好地满足发展需要,珠三角地区重点加强了支撑经济和商贸发展的公路、港口建设。


明星“大事件”

1981年,珠三角利用香港、澳门贷款建设广珠公路四座大桥,以及广深公路中堂、江南大桥,在全国范围开创了利用外资“贷款修路,收费还贷”模式。同年,东莞市高埗大桥动工,成为全国第一座农民集资的收费桥。1985年,罗湖口岸建成,成为联系香港和内地的第一个口岸。


“顶流”故事 | 40年大湾区交通变身记

1982年广珠公路沙口渡口(当时从中山到广州要过五个渡口,约五个小时)


“顶流”故事 | 40年大湾区交通变身记

1984年广珠公路沙口大桥通车


同期,珠三角港口群快速发展。1981年,深圳蛇口港一期工程投产;1984年,中山港获批对外开放口岸;1985年,深圳赤湾港正式投产,同年12月,广州黄埔新港2个3.5万吨级集装箱码头投产;1986年,国务院批复顺德港建设;1987年,广州港与黄埔港合并,组建了新的广州港。


“顶流”故事 | 40年大湾区交通变身记

上世纪80-90年代珠三角地区港口发展情况


2


1989-1998年

“青葱少年”迎来“初步缓解”

发展环境变化

1992年1月,邓小平同志南方讲话后,改革开放进一步深入。1994年,我国实施分税制改革,刺激地方发展财政模式调整。一方面,该时期珠三角地区的高新区快速发展,1990-1996年,中山、广州、珠海、佛山、惠州、江门、深圳等城市高新区先后设立;另一方面,村镇工业园快速发展,新增建设用地集中在国省道等交通干线沿线,“马路经济”特征明显。


“顶流”故事 | 40年大湾区交通变身记

2000年建设用地与重要交通廊道示意图


总体特征

本时期珠三角地区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为更好发挥交通的支撑作用,以高速公路为代表的骨干交通网络加快建设。同时,深圳市机场和海港等大型交通枢纽逐步落成。


明星“大事件”

1989年,广佛高速建成通车,是广东省内第一条、全国第二条开通的高速公路,开启了珠三角高速公路的建设热潮。1997年,虎门大桥在香港回归前夕建成通车,大幅加强广、深、港联系。虎门大桥是我国自主建设的第一座大型悬索桥,被誉为“中国第一跨”,不仅在我国桥梁建造史上留下重要烙印,也是珠三角地区和我国改革开放的重要产物。


“顶流”故事 | 40年大湾区交通变身记

1989年通车的广佛高速(广东省第1条、全国第2条通车高速公路)


1991年,深圳机场建成开航,成为继珠三角地区香港、广州之后的第三个大型机场。1995年,珠海、澳门机场开航,标志着大湾区5大机场格局基本形成。1991年,盐田港第一期工程建成。1992年、1997年,惠州港、江门港分别投产。


“顶流”故事 | 40年大湾区交通变身记

1991年10月深圳机场通航


“顶流”故事 | 40年大湾区交通变身记

1978-1998年广州、深圳两港货物吞吐量(万吨)


3


1999-2008年

“有志青年”同步“基本适应”

发展环境变化

2001年12月,中国正式加入世贸组织(WTO),极大激发了珠三角外向型经济的发展。1998年底,我国住房制度发生重大转变,加速了城市空间和用地的扩张。


总体特征

本时期,珠三角交通骨架逐步完善,逐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为应对城市空间和用地发展的巨大变化,以快速路和快速轨道为代表的“双快”系统开启建设序幕。


明星“大事件”

1997年-2007年,国内铁路完成六次大提速,其中,广深铁路经过提速改造,速度达200km/h,成为国内第一条公交化运行的城际铁路。同时,作为华南地区最大的交通枢纽,广州市交通格局发生重大变化,2004年,新白云机场正式使用、广州南沙港区投产,实现空港“向北”、港口“向南”调整,广州港也实现了由“河港”向“海港”的历史性飞跃。


“顶流”故事 | 40年大湾区交通变身记

广州市空港、海港、铁路枢纽功能迁移示意图


“顶流”故事 | 40年大湾区交通变身记

2000-2010年广州市白云机场国际航线(条)和国外通航城市(个)变化


为应对城市快速扩张,城市轨道交通快速发展。1997年,广州地铁1号线开通,广州市成为珠三角第一个、我国大陆第四个拥有地铁的城市,至2010年,广州市建成城市轨道快速增至236公里。2004年,深圳1号线开通。

同期,2000年前后,广州市内环路和环城高速相继通车,2003年广园快速路建成。2001-2005年,东莞市的环城路和东莞大道建成,以“环+放射”快速路为代表的东莞市骨架路网初步形成。


“顶流”故事 | 40年大湾区交通变身记

2005年东莞市骨架交通网与用地发展示意图


4


2009-2018年

“当打之年”全力“融合发展”

发展环境变化

2008年,全球经济危机爆发,为寻求新的经济增长点,以深圳、广州、东莞为代表的电子信息等产业快速发展。同期,各类“城市病”等人居环境问题引发各界重视。2010年,广州亚运会举办,推动广州交通体系加快完善。


总体特征

2009年,国家发改委公布《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年-2020年)》(发改地区[2008]3577号),成为珠三角城市群区域交通一体化发展的重要文件。同时,高快速铁路、TOD发展、交通空间品质提升等工作成为此时期交通发展的显著特点。

2019年2月,《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正式印发,为粤港澳发展提供新动能,致力于建设富有活力和国际竞争力的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


明星“大事件”

2009年,武广高铁通车,珠三角正式进入“高铁时代”。2010年广州南站建成投用,成为华南地区最大的铁路枢纽。2011年,广深港客专线建成投用。2012年-2016年,京广高铁、广珠城际、广佛肇城际相继投用。

2019年12月,广深城际实现刷码支付乘车新服务,推动城际铁路公交化运行的快速发展,大大提升了珠三角城际交通出行效率。同时,TOD模式快速发展,2012年和2015年,省人民政府先后批复了第一批和第二批珠三角城际轨道站场TOD综合开发规划。


“顶流”故事 | 40年大湾区交通变身记

广州市城市轨道交通建设规划演变


“顶流”故事 | 40年大湾区交通变身记

深圳市城市轨道交通建设规划演变


2017年前后,广州市大力开展城市道路品质提升,逐步由“以车为本”向“以人为本”的道路发展理念转变。深圳市以福田等地区为代表开展道路空间品质提升。

2016年开始,共享单车开始流行,刺激慢行交通出行,倒逼道路建设模式转变。此外,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逐步成熟,智慧交通在交通综合治理中发挥越来越重要作用。


“顶流”故事 | 40年大湾区交通变身记

广州市沿江路改造前后对比图


“顶流”故事 | 40年大湾区交通变身记

广州市东风路改造前后对比图



展望:昂首奋进

1


加快适应新发展环境,

实现交通引领湾区发展

回顾近40年珠三角交通发展,在珠三角开放与区域发展历史过程中,交通发挥着决定性的触媒和支撑作用。为支撑大湾区、广东省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走在全国前列,交通应逐步由重“支撑”向“引领”功能转变,加快建设面向世界的粤港澳大湾区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集群,重点推进粤港澳大湾区世界级机场群建设、提升珠三角港口群国际竞争力,促进链接全球科技创新、生产贸易等高端要素网络。

同时,加快构建以广州、深圳为枢纽,高速铁路、高速公路等广东出省通道为骨干,连接泛珠三角区域和东盟国家的陆路国际大通道,以“大交通”促进“大开放”,打造国家“双循环”的强战略支撑点。


2


以湾区交通一体化发展

为导向加强地区合作

湾区发展阶段,区域更紧密的协作与融合尤为重要。交通基础设施是区域协作与融合的粘合剂与推动力,交通设施的运作协同是本阶段的关键。

一方面,应加强顶层设计,强化资源统筹,促进粤港澳大湾区机场、港口、城际铁路等重要交通基础设施规划建设深度协作与一体化发展。

另一方面,充分发挥国土空间规划的支撑保障作用,创新解决区域线性交通基础设施用地指标,坚持保护与发展相统一的原则,统筹生态、农业、城镇空间,统筹城镇和乡村建设。

同时,应不断拓展体制机制“软联通”,不断优化与港澳地区通关模式,推动大湾区内要素的自由流动。


3


加快实现交通模式

绿色化、决策智慧化、

空间品质化发展

以5G、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为重要触媒,加速绿色交通发展,不断促进交通运输结构优化转型,推动城市交通不断向公共交通和慢行交通方式转移。

加强新技术在交通全息感知、交通智慧决策、交通综合治理等工作中的创新应用,实现交通系统提质增效,助理建设智慧城市。

深入贯彻“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发展理念,统筹交通规划、建设、管理三大环节,提升交通发展的系统性,保障交通设施从谋划、规划向建设、管理、运营的传导和反馈,聚焦解决交通民生问题,提升交通空间品质,助力打造粤港澳优质生活圈。



后记:不忘初心

对粤港澳大湾区而言,交通发展的先导性作用愈发重要。未来,“硬科技”、“软联通”等将不断加强赋能大湾区交通快速发展,更重要的是,应不断加强和着力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提升服务为导向,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美好出行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参考:

①香港贸易发展局. 世界主要湾区基本数字 (2020年) [EB/OL]. https://research.hktdc.com/sc/article/MzYzMDE5NzQ5.

②广州日报.广州白云机场2020年旅客吞吐量全球排首位 [EB/OL]. https://www.sohu.com/a/446654035_120152148.2021-01-25.

③ “三来一补”开启外资进大陆序幕[N].大公报,2018-06-18.

④广东统计发展年鉴 [M]. 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1978-1990.

⑤广东省交通运输厅.交通大变身!从“五渡海”到跨江通道,回望中山的“小康路[EB/OL].http://td.gd.gov.cn/gkmlpt/content/2/2997/post_2997975.html#1479, 2020-05-21.

⑥腾讯网.壮丽70年,中山巨变!这里有中山人共同的记忆[EB/OL]. https://new.qq.com/omn/20191002/20191002A0A9NK00.html?pc,2019-10-02.

⑦广佛高速,即将停止收费[N].广州日报, 2022-02-23.

⑧深圳宝安国际机场28年跻身全球最繁忙机场,[EB/OL].http://en.gbainfor.com/ainfo_7.html, 2020-08-17.



文图作者

狄德仕、吴洁琳、周茂松

(创新中心、交通规划设计所)

|编辑版式|

办公室

“顶流”故事 | 40年大湾区交通变身记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广州市规划院):“顶流”故事 | 40年大湾区交通变身记

赞(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