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末表白有礼
参与文末话题互动,有机会获得深规院精美书刊礼包。

©pexels
摘要
在我国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实现碳中和目标的背景下,碧道规划建设应努力参与到低碳环保积极设计的挑战中,并将其作为重要设计理念融入相关规划建设实施项目中,努力为城市提供绿色服务产品,探索绿色技术创新。
本研究以罗湖区碧道规划建设为契机,创新性地提出针对高开发强度城区的碧道生态建设方法路径,包括践行河湖水系最优美的目标,制定生态优先、民生为本、系统建设、低碳节约、因水制宜、有序推进的原则,构建全自然生态要素的碧道格局,提出进行全域生态节点统筹、生态廊道分类管控提升、实施水生态修复、联动水产业生态提升的策略,形成碧道生态建设实施管理路径。
将以生态优先为先决条件制定的规划引导,作为后续碧道建设项目立项的重要依据,和与涉河更新单元规划协同的重要依据。以期为深圳其他区提供具有实操性的经验借鉴,为全国类似地区提供相关研究基础。
✦
01 碧道建设背景
Background

© pexels
· 1.1
国家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与碳中和中国目标
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推动绿色发展,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题中之义,也是实现高质量发展和应对新形势的新要求。2020年9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发表重要讲话,指出“中国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这意味着中国高质量发展低碳转型的坚定决心。在碧道规划中,应将低碳环保作为重要的设计理念传达到相关项目的设计、施工中去。
· 1.2
广东省率先实施万里碧道工程建设
2018年12月20日,广东省河长制办公室《关于开展万里碧道建设试点工作的通知》(粤河长办函[2018]195号文)要求各地因地制宜、分区建设、试点先行,迅速开展万里碧道建设试点工作,高标准建设万里碧道,至2035年,全省建成“水清岸绿、鱼翔浅底,水草丰美、白鹭成群”的万里碧道,使之成为广大人民群众喜游乐到的美好去处。
· 1.3
深圳积极推进千里碧道工程与罗湖区认领建设任务
深圳市率先落实万里碧道建设,开展碧道建设规划,印发《关于印发广东万里碧道建设深圳行动方案的通知》(深河长办〔2019〕83号)和《深圳市碧道建设总体规划(2020-2035)》。
罗湖区响应市碧道建设号召,2020年启动10公里碧道建设,完成2.4公里沙湾河(罗湖段)碧道试点建设。2022年完成17.5公里碧道建设,山水廊道初具规模,2025年完成35公里碧道建设,罗湖区碧道主干体系全面建成,助力罗湖的蝶变与振兴。
02 深圳碧道建设典范案例
Shenzhen Bidao construction

▲ 阅江路碧道(来源:广州市水务局)
· 2.1
深圳光明木墩河
木墩河,是茅洲河上游左岸的一级支流,河长6.36 公里(光明街道辖区内长度约5.2公里),流域面积 5.58 平方公里。治理前的木墩河是光明区生态环境上的一块伤疤。以“以生态之曲,谱生活乐章”为理念,借助暗渠复明的机会,致力于通过栖息地营造、活动节点设计、文化元素融合,为光明增添一条富有生机与生活气息的活力绿廊。

▲ 木墩河(图片来源:
https://www.sohu.com/a/442067857_735000)
· 2.2
深圳茅洲河碧道
是深圳市开工建设的第一批碧道试点,试点段全长12.9公里,其中宝安段长约6.1公里,光明段6.8公里。实现从“全省污染最严重河流”到“深圳水环境显著改善的典型代表”的转变。茅洲河碧道示范段主要节点包括燕罗湿地、茅洲河展示馆、碧道之环、亲水活力,是市民亲水近水的生态长廊。以优越的生态资源招引创新产业入驻,让治水成效带来更大经济价值。

▲ 茅洲河碧道(图片来源:
https://www.gooood.cn/river-ring-china-by-tjad.htm)
03 碧道建设生态评估
Ecological assessment

© pexels
· 3.1
罗湖区碧道建设基础条件
· 典型高强度开发城区
罗湖区总面积78.75平方公里,其中建成区面积为43.4平方公里,其余主要为深圳水源保护区和梧桐山森林保护区。罗湖区属于典型的高强度开发地区,现状毛容积率达到1.5,金三角地区容积率超过3.0,金三角地区用地面积只占全区用地16%,但集聚了全区约65%的商业商务建筑规模、72%的总部企业数量。
· 坚守“一半山水一半城”特色
在城区迅速建设、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罗湖区始终加强生态资源保护,区域生态环境优良,基本生态控制线范围的面积约为48.12平方公里,占辖区土地面积的61%;森林覆盖率达51.77%,处于全市领先水平;城市绿化覆盖率达64.6%,城市布局上始终保持着“一半山水一半城”的特色。

▲ 罗湖区自然要素分布(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 3.2
罗湖区碧道建设生态评估
· 自然竖向条件
全区河道坡度总体在0-26.3%,生态区坡度较大,仙湖水坡度最大达22.2-26.3%;建成区坡度较小,笔架山河坡度最大达18.3-22.2%,可结合河道坡度特性因地制宜进行生态修复方法选择。

▲ 河道坡度分布图(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 生态岸线
罗湖区生态岸线占比合计58.8%(包含初级生态岸线20.8%、高级生态岸线5.2%、原始生态岸线32.8%),硬化岸线占比21.3%,暗渠占比19.9%,总体生态岸线占比低于全市美丽河湖建设总体方案中提出的2025年生态岸线比例达到65%的要求。

▲ 生态岸线现状分布图(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 布吉河岸线现状情况(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 梧桐山河岸线现状情况(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 大坑水岸线现状情况(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 生物多样性
水中水岸植物资源禀赋不高,造成水中水岸的生态系统功能受到削弱。罗湖区布吉河、深圳河等水域是候鸟迁徙线路中重要“中转站”的组成部分,深圳十佳观鸟点中,罗湖区占四处,分别为洪湖公园、东湖公园、仙湖植物园、梧桐山风景区。

▲ 深圳十佳观鸟点分布图(图片来源:
http://static.scms.sztv.com.cn/ysz/zx/szdyxc/28033409.shtml)
04 碳中和目标下的碧道生态建设方向
Construction direction

© pexels
· 4.1
碧道生态建设目标和愿景
深圳碧道建设范围划分为三个层次,包括碧道建设核心区、碧道建设拓展区和碧道建设协调区。基于深圳碧道类型的多样性和复杂性,罗湖区碧道将分河流型、湖库型碧道两类进行管控。

▲ 碧道建设范围剖面示意图(图片来源:项目组绘制)
在生态优先,安全为本的原则之下,碧道生态总体目标是实现河湖水系最优美,水生态修复成效突出。现状水域面积约为532ha,水面率为6.76%。预计至2035年碧道建设完成后,新增水面至550ha(新增18ha ),水面率增至6.99%,对标其他区相关规划,此项数据较为突出。
· 4.2
碧道生态建设格局
构建“一带、五廊、三核、两线”全自然要素碧道格局。其中,“一带”为深圳河、莲塘河生态带;“五廊”为笔架山河廊道、布吉河廊道、沙湾河廊道、梧桐山廊道、清水河廊道;“三核”为银湖山生态核心、梧桐山生态核心、洪湖公园生态核心;“两线”为银湖-红岗-围岭-梧桐山区域绿道生态线、洪湖-翠竹-东湖城市绿道生态线。

▲ 罗湖区碧道总体格局图(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05 碧道生态建设策略
Construction strategy

© colorhub.me
· 5.1
全域生态节点统筹打造
打造涵养蓄存型、调蓄净化型、生态保育型生态节点,统筹考虑所有水生态空间,强化水生态节点服务功能,实现上游生态保育、中游涵养蓄存、下游调蓄净化。

▲ 生态节点布局规划(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 5.2
生态廊道分类管控提升
统筹考虑所有生态空间,增强生态节点生态服务功能,增强生态连贯性,进行水生态廊道修复提升,生态廊道分类管控与提升,宏中微观分级施策。

▲ 生态廊道布局规划(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 下滑查看更多
· 5.3
实施水生态修复
· 生态跌水及水形共同作用生态修复
根据河道竖向坡度设计多级生态跌水,因地制宜设计生态水形。设计多级生态跌水,具有竖向充氧、净化水质、生态修复、景观娱乐等多重生态服务功能;进行曲折化河道内部设计,设置滨水垂直绿墙、多级生态跌水、生态观景休闲阶梯、生态转输绿带、荷花回水河湾,重构垂直硬质化岸线生态能力,最大化河道曲折,丰富水中水岸动植物多样性。

▲ 生态跌水与水形设计总体布局(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 “植物-动物-微生物”共同作用生态修复
通过“植物-动物-微生物”共同作用提升水质进行生态修复,对上游河岸进行植被生态修复,中游进行底栖动物投放与栖息地修复,下游进行漫滩植被修复。

▲ 生态修复布局(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 水生态修复效果评估
通过对比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在理想条件下,通过“动物+植物+微生物”的共同作用,可实现对总磷、氨氮约50-80%的去除率,通过进水水质提标、水质指标监测与评估,共同实现河道水质达到“景观娱乐A类与地表Ⅲ类标准”,实现可亲水、可划船等娱乐活动。

▲ 当前河道断面水质对标地表Ⅲ类标准水质图(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 当前河道断面水质对标2019景观娱乐用水水质标准中A类图(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 水生态修复实施评估表
· 水产业功能提升
通过水工设施用地功能提升,植入绿地、运动休闲、艺术空间。将东湖水厂改造为休闲艺术场地可为各年龄段游客提供富有活力的公园体验,展示净水设施构造,结合雨水综合利用系统,建造可持续水多功能公共活动空间和艺术剧场,策划科普教育文化宣传等活动。
06 碧道生态建设实施指引
Background Lmplementation guidelines

© colorhub.me
· 6.1
碧道生态建设指引
#1
碧道设计应复核水质达标情况,对于尚未达标的,应综合考虑外源减排、内源清淤、生态补水、活水循环、生态恢复等多种方式,提出保障水质稳定达标的具体措施。
河湖库所沉积底泥是水生态环境的有机组成部分,也可能是主要的内源污染源,应科学分析、合理确定清淤规模、清淤方式和处置方式。
#2
#3
碧道设计可结合滞洪区、河口、污水处理厂等节点建设自然或人工湿地,改善水质。植物配置应选用土著种,优先选择根系发达、净化能力好、生长期长、株型高、便于管理维护的挺水植物。
碧道设计应尽量维持河湖岸线和海洋岸线天然状态,禁止缩窄河道行洪断面,避免侵占海域,避免裁弯取直;同时也应避免为营造景观,人为将现状顺直的岸线修整弯曲。
#4
#5
碧道设计应保留河湖横断面坡、岸、滩、槽、洲、潭等多样化的自然形态,避免将河湖底部平整化,应维持自然的深水、浅水等区域,维护河道生境的多样性。
碧道的建设应充分利用沿线城市公共绿地,建设雨水花园、生物滞留带、植草沟、透水铺装等设施,构建海绵系统,削减雨水径流量和初期雨水污染,形成弹性的蓄水空间,避免河道遭受较大的冲击而造成生态系统的破坏。
#6
· 6.2
生态断面设计指引
通过河道拓宽、暗渠揭盖复明、植入生态草沟和沿河滨水花园带,植入生态洞穴浅滩,实现水清岸绿,水城融合,提供因水制宜的设计引导。

▲ 大坑水库排洪河生态断面改造前(图片来源:拍摄自绘)

▲ 大坑水库排洪河生态断面改造后(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吴丹,深圳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主创工程师,城市规划硕士
张亮,深圳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总工程师,环境工程硕士
# 本期互动话题 #
关于高密度城区碧道,你有什么想法呢?
or 520表白“UPDIS共同城市”
在评论区留言,并分享、点赞
我们将选取5+2+0=7个精彩留言
分别送出一份精美书刊礼包
排版 | 何瑜
校对 | 连炜婷
封面设计 | 马梦丹
– 往期推荐 –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UPDIS共同城市):碳中和目标下高密度城区碧水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