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问道

关于“就地城镇化”的几点思考

      本文为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展战略和区域经济研究部部长、研究员侯永志在中国城市百人论坛2022春季论坛“县域·县城·就地城镇化”上做的报告全文,欢迎分享。


关于“就地城镇化”的几点思考

侯永志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展战略和区域经济研究部部长、研究员

中国城市百人论坛成员

        

主要谈如下四个观点:一是就地城镇化非常重要;二是就地城镇化要在规划的引导下有序推进;三是就地城镇化的根本基础是产业发展;四是就地城镇化要在充分获取大城市辐射效应的同时,避开大城市的虹吸效应。   

关于“就地城镇化”的几点思考

关于“就地城镇化非常重要”    

第一就地城镇化是更好地满足人们多元化的、更高层次需求的良好路径。这里涉及如何理解以人为核心?我认为,所谓以人为核心,就是以人各方面、全方位的需求为核心。而人的需求是多方面的、多层次的。就物质需求来说,主要是吃穿用住行等方面的需求。就精神需求来说,包括知识、文化、娱乐、信仰等方面的需求,也包括家庭之乐、父母之爱、子女之孝、枕边暖风等方面的需求。在物质需求得到基本满足之后,人们在精神方面的需求与日俱增。如何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是进一步推进城镇化必须回答的问题。在城镇化的早期,人们为找到有着更高收入的就业机会,不得不背井离乡,忍受着与妻儿老小分离的痛苦。其背后的逻辑是,在城镇化早期,由于生产力不够发达,社会物质财富的总量也不够多,城镇没有足够的能力为人们提供充裕的居住空间和教育、医疗等一系列服务。

在城镇化的较高阶段,由于社会财富已有明显的增长,城镇已有一定的能力向人们提供更好的生活条件,家庭团聚具备了一定的物质基础。这个时候,应该把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作为推进城镇化的重要任务。但是,在较高阶段的城镇化,满足城镇居民的精神需求并不是必然而然能实现的,它还取决于实施什么样的城镇化战略和政策。

最近,我在《环球科学》2022年第4期中,看到一篇文章“新冠如何改变世界”,其中说到美国在发展过程中曾经出现过甚至现在还存在所谓的“去人性化的行动”,从而带来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这给我们的启示是什么呢?就是要把握好城镇化进程,并妥善处理城镇化过程中的满足物质需求和满足精神需求的关系,否则,可能会出现类似的问题。

2021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已经超过110多万亿,城镇化率已经接近65%,现在非常有必要将更好满足人们精神方面的需要提上城镇化的重要议事日程。还要看到,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在城镇化进程中,一定要把满足人民精神需要的问题解决好。而通过发展县域经济,以产业聚集带动人口聚集,使农村劳动力就近到县城就业,就近成为城镇居民,有助于更好地解决城镇化进程中满足人们精神需要的问题。

第二,就地城镇化是合理化大尺度上的人口空间分布的有效途径。纯粹地从经济效率的逻辑上说,也许人口在一定空间范围内大规模聚集有合理性。但是,这种大规模聚集可能会带来一些其他问题,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大城市病的问题,如交通拥堵、环境污染、生活空间逼仄等。更为重要的是,人口聚集规模过大,会给城市治理带来很大的挑战。在没有“黑天鹅”“灰犀牛”事件时,大城市可以正常运行,一旦出现“黑天鹅”“灰犀牛”,大城市的正常运行就会遇到较大的困难。因此,人口在空间上必须有合理的分布,人口在空间上的聚集必须有度。我国是人口大国,更应注重人口在空间上的相对均衡的分布。就地城市化,有助于避免人口向大城市过度聚集。

第三,就地城镇化也是实现区域均衡发展的需要。发展,归根结底,是人类的活动。“人是第一可宝贵的,世界上只要有了人,什么人间奇迹都可以创造出来!”就地城镇化是有助于发展程度相对较低的地区的发展,具体说就是有助于广大中西部地区的发展。

关于“就地城镇化”的几点思考

关于“就地城镇化要在规划的引导下有序推进”

就地城镇化是有条件的,不是无条件的,不能泛在化。一个基本理由是,我国的县和县城的区位条件、自然条件、人口规模千差万别。有的县人口达几百万人,有的县可能人口只有几万人,甚至还不足一万人;有的县自然条件、区位条件很好,有的县地处偏远、自然条件不是那么好。有的适合建设规模较大的城镇、城市乃至大城市,有的难以成为规模较大的城镇或城市。所以,在讨论就地城镇化时,一定要有一个基本的认知,就是不能把就地城镇化泛在化,对不同的县和县城,要有区别地对待。因此,这需要对就地城镇化进行很好地规划和布局。要研究到底哪些地方可以就地城镇化,哪些地区不能,就地城镇化必须在规划的引领下推进。

做好就地城镇化的规划,要把规划与当地的情况相结合。也要从更大的空间范围内来看待、分析和统筹,要看县域之外有没有大城市,以及有什么样的大城市,这样才能确定县城的功能定位和产业发展方向。比如,上海周边的县、北京周边的县和河西走廊地区的县在功能定位上就可能会不同,上海周边的县可能会成为重要制造业基地,北京周边的一些县可能主要提供居住功能,河西走廊的县功能反而会更多元一些,因为它们周边可能没有大城市,它的功能需要相对完整,其制造业和服务业都需要有较为充分的发展。就地城镇化还要看周边有没有其他县城,以及它们之间的距离有多远,在与它们的比较分析中,确定其功能定位和发展方向,以实现错位发展。

关于“就地城镇化”的几点思考

关于“就地城镇化的根本基础是产业发展”

这一点比较容易理解,此处不必赘言。问题的关键是,选择什么样产业,以及如何选择。一种思路是,按照静态比较优势原则,根据现存的资源禀赋结构和现有的发展基础,在原有的发展路径上和结构框架内,延伸发展一些新的产业。另外一种思路是,主动地去引进一些新的发展要素,改变当地的发展生态,突破原有路径的束缚,走出一条新路。我曾在《演化经济地理学手册》(商务印书馆2016年出版)中,看到这样一种逻辑:对一个地区而言,发展路径一旦形成,这个地区就会沿着这个路径发展下去;而一个偶然的事件可能会改变这一地区的发展生态,使之沿着新的发展路径发展下去。所以,搞发展,不能静静地等待机会的来临,而是要努力地去创造新的机会。比如,引进一个大型企业,县城发展环境就变了,一系列的产业就会围绕这个大型企业的需要而发展起来。这方面的例子很多。比如,“一五”时期,我国实施了156项重大工程。依托这些工程,一些地方成长出了城镇、城市乃至大城市。

关于“就地城镇化”的几点思考

关于“就地城镇化要在充分获取大城市辐射效应的同时,避开大城市的虹吸效应”  
 
大城市对就地城镇化有两个方向或两个方面的影响。一是由辐射效应带来的正向影响,包括资本、技术、人才向县城的流动,以及向县城提供市场需求。二是由虹吸效应带来的负向影响,县城的资本、人才等发展要素可能会流向大城市,县城的居民可能会跑到大城市去购物。如何才能趋利避害?一是要改善营商环境,这个大家讨论的比较多。另外,就是要改善生活环境,创造更舒适的生活环境。在这个环境中,有更多的就业机会,有更好的收入,有田园式的空间,有相对悠闲的生活节奏。

总之,就地城镇化有很多的问题要研究,有很多的工作要去做。让我们一起努力,推进就地城镇化健康发展。

   

    

中国城市百人论坛2022春季论坛——“县域·县城·就地城镇化”会议成功举办

关于“就地城镇化”的几点思考

点击图片 阅读全文

关于“就地城镇化”的几点思考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规划中国):关于“就地城镇化”的几点思考

赞(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