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京非遗说丨传统技艺
相传,早在先秦时期,北京就已建立独立的手工艺生产作坊。此外,宫廷手工艺术以及各地各民族风俗、技艺的融合等深刻影响着北京民舍坊间的民间手工技艺,这些传统手工技艺凝聚着历代匠人们的聪明智慧及卓越的艺术创造力,取得了非凡的艺术成就。
diāo
雕
qi
漆
非遗说
入选时间:2006年,雕漆技艺被纳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特点:是老北京八大工艺门类“燕京八绝”之一。雕漆制品造型古朴、纹饰考究、色泽光润、形态典雅,并有防潮、抗热、耐酸碱、不变形、不变质的特点。
古诗有云:“工笔精刀摹美人,环姿燕色幻如真。晶莹髹漆千层罩,月里嫦娥羡几分。”这首诗描述的就是“燕京八绝”之一雕漆的制作技艺之精湛与成品的精美绝伦。

01
雕漆的前世今生
作为中国传统民族艺术,雕漆艺术横跨千年,深受皇室贵族的推崇,具有极高的社会价值和艺术内涵。与景泰蓝、玉雕、象牙雕刻齐名,被誉为京城工艺“四大名旦”之一。
雕漆工艺是从漆器发展而来的。据考古发掘证实,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现并使用天然树漆的国家。7000年前的河姆渡文化遗址中,就已经出土了木胎涂漆碗。到唐代,古人开始在漆器上雕刻花纹。宋朝时,匠人们用金银做胎,在外面雕漆,不料却被后世砸毁雕漆,扒出金银,所以只有四五件宋代雕漆制品传到现代。到元代时,江南的能工巧匠把雕漆工艺发展成为一项成熟的工艺门类。

明嘉靖 红地剔黄多层漆云鹤菱形盘
明朝永乐年间,琉球购买了一件雕漆制品,当做礼物进献给朱棣,朱棣看了龙心大悦,命人在果园厂(今西城区灵境胡同一带)设立作坊,专门制作雕漆器皿,供宫廷使用。雕漆成为一项宫廷技艺。然而,随着国力衰微,雕漆艺术经过一轮兴盛之后陷入低谷。
清朝康乾盛世时期,宫廷大量使用雕漆,大如屏风、几榻、桌椅,小如盘、盒、瓶、罐以及玩物之类,逐渐形成了雍容华贵、工细纤巧的艺术风格,促成了雕漆工艺的全面繁荣。作为一门宫廷艺术,雕漆的发展与国运兴衰紧紧联系在一起。乾隆之后,雕漆又一次由盛转衰,到光绪一朝,雕漆技法几乎失传。直到清末民初,北京民间的能工巧匠才重新发明了雕漆工艺。

清乾隆 剔红雕漆九龙腾云宝盒
清末民初,北京雕漆经历了短暂的兴盛,然而,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雕漆工艺短暂的春天被打断了。戏剧性的“三起三落”,雕漆工艺走到了现代。
1949年后,北京市召集分散在民间的继古斋雕漆传人建成北京雕漆生产合作社,1958年转为北京市雕漆工厂,成为北京雕漆工艺传承与发展的主要阵地。北京雕漆工艺在几百年的发展过程中融合了华夏南北雕漆技艺之大成,是中国髹漆工艺的优秀代表之一。
近年来,北京雕漆朝着“工艺美术日用化”的方向发展,陆续创作出一批既有艺术价值,又有实用价值的新产品,如台灯、餐盘、仪器盒、电子钟表壳、雕漆桌面、雕漆绣墩、雕漆衣箱、雕漆柜等。
02
名副其实的
“时间的艺术”
古语常说“百里千刀一两漆”,意思是要走100里路,在漆树上割1000刀,才能得到一两生漆。根据史载,传统漆器的制作上,必须经历制胎、水裱、推光、生漆调细等上百道工序。工艺以繁琐著称,从选料、塑胎、髹饰至成品,大的工序有二十几道,而制作和阴干也十分费时,故一器之成往往需要数月,成品还需要密闭在阴室里更长的时间。
雕漆雕漆,自然是以“雕”见长。雕漆技法多样,既有平雕,也有大量浮雕、镂空雕和立体圆雕等。由于漆层很厚,所以雕出的作品图案生动饱满,极为精细。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雕漆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殷秀云介绍,雕漆是名副其实的“时间的艺术”:“雕漆是从光漆开始,1毫米的漆需近20层,之后一刀一刀雕刻,一个作品,起码要一年多。”
根据色彩的不同,传统雕漆主要分为剔红、剔黑、剔彩、剔犀等几种。生漆原为乳白色,自然氧化后会逐渐变为棕黄色、黑色,若添加桐油和稳定的矿物颜料银朱后则调和成朱漆,所以红与黑成为漆器最主要的色彩。剔彩为红、黄、绿三色。剔犀则由红黑二色间层髹涂后再雕刻,因类似犀角纹路而得名。

剔红、剔黑、剔彩图案复杂细腻,有山水楼阁、人物故事、花鸟、吉祥图案等题材。纹饰常采用开光形式,即在某一形状的空间内饰以花纹,构图严谨。剔犀纹样则较简单,以回纹、云钩、剑环、卷草为主,古朴沉稳。
2001年,在香港佳士得春季拍卖会上,一件明永乐“剔红牡丹花卉大圆盒”以1287.37万元的高价成交,创造了当时中国漆器拍卖成交的最高纪录。
03
北京雕漆
化身“国礼”
莫言远赴瑞典领取诺贝尔文学奖时,带去的“北京礼物”中的红色雕漆天球瓶引起了社会各界对其的高度关注和种种猜测。莫言赴瑞典颁奖时送礼一事体现出北京雕漆所具有的不得不被重视到的文化交流价值。正因为雕漆工艺鲜明的民族性和显著高贵性,常常成为历史上两国间、政府间来往交流的“礼品大使”,具有尊贵的仪态和隆重的身份。
据史料载,历史的明清王朝,中日、中英、中意、中俄间,礼尚往来,中国皇帝就常常以雕漆器赠送外国皇室和政府。如明代永乐年间就曾三次赠送当时日本皇室上百件雕漆盒、碟、盘等物。时至今日,顶级的雕漆工艺品也常被作为国礼用于接待和答谢来访外国首脑。民间交流中,人们也以雕漆工艺品作为高贵礼物,表达一种深厚和独特的情感交流。

一盏火红艳丽的雕漆,见证的是中华民族的发展史。遗憾的是,如今雕漆行业技艺人员面临着年龄结构老化、无新人后继的残酷现实。未来希望有更多的年轻人关注雕漆、了解雕漆,让历经数百道工序的雕漆艺术继续散发魅力的光芒。
内容来源:本文内容根据北京文化艺术传承发展中心、文旅北京、穆秀颖主编《永不消逝的记忆》等综合整理(图片来源于网络,仅作分享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相关阅读
北京印迹上线!北京老城历史文化信息一键可查!“图观北京”测绘地理信息展同期开展
古都北京的正确打开方式是……
京城古迹 | 北大燕园中的名园往事
立德树人、以文化人:推动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进校园创新实践
发挥规划力量,筑牢防疫屏障——全市责任规划师助力疫情防控工作的第二次倡议书
您与京城,一“码”之隔!
”

关注“北京印迹”平台
体验解锁京城新方式
“北京印迹”是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委员会的公众宣传平台,由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员会主办,市测绘院和清华同衡规划院提供技术和专业支持,光明网提供运营和推广支持,集合广泛的社会力量,打造北京历史文化名城空间资源平台和专业全媒平台。
“北京印迹”是全面地向公众开放北京老城历史文化资源的一次尝试,系统梳理和采集了北京老城18大类、73小类历史文化资源3万余条。以北京印迹网站为基础,拓展建设北京印迹新媒体矩阵以及线下文化活动,覆盖线上线下多种传播渠道,将成为北京开展名城保护和公众了解北京历史文化的重要窗口。
“北京印迹”力争将历史文化深度融入城市规划建设发展之中,让更多的人了解北京、热爱北京、保护北京、发展北京,一起擦亮古都北京的金名片!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北京印迹 inBeijing):北京非遗说 | 京城工艺“四大名旦”之一的雕漆技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