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问道

“2022国际城市规划比较论坛”成功举办!

“2022国际城市规划比较论坛”成功举办!


5月28日,由《国际城市规划》编委会、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主办,《国际城市规划》编辑部承办的“2022国际城市规划比较论坛”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形式在京隆重召开。本论坛意在为中国城市规划行业搭建一个比较研究的平台,今年是首次召开。此次论坛汇聚了城市规划相关领域知名专家与学者,就“人口收缩背景下村镇的可持续发展之路”这一主题展开研讨,会议由《国际城市规划》主编、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王凯和《国际城市规划》副主编陈明主持。

本次论坛分为三个板块。上午的板块一,王凯主编首先进行了致辞;之后由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书记兼院长刘守英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所长魏后凯教授、中国乡建院李昌平院长、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罗震东教授分别就我国村镇的现状和发展路径进行了主题演讲。下午的板块二邀请了七位发言人,他们是从《国际城市规划》2021年发起的行业征文中优选出来的文章作者,分别是同济大学张立副教授、广州市天作建筑规划设计有限公司副总规划师郑书剑、哈尔滨工业大学董慰教授、华侨大学谢舒逸副教授、中国矿业大学李汀珅讲师、中国农业大学冯旭副教授、南京大学硕士研究生胡航军。在各位作者针对自己的文章内容作了主题演讲之后,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张京祥教授进行了精彩点评和总结。最后板块三的圆桌会议环节由罗震东教授主持,所有发言人一起就主持人提出的延伸问题进行了开放的讨论。
 
王凯主编在致辞中表示,在我国已全面进入城镇化中后期的同时,我们也要认识到我国城乡发展的不平衡,对此背景下的村镇可持续发展路径展开研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022国际城市规划比较论坛”成功举办!

 
主编致辞之后,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刘守英教授以“代际革命与乡村振兴路径”为题拉开了主题演讲的大幕。刘教授认为,城市问题和乡村问题实际上是一个整体问题,需要整体考虑。他通过深刻的观察,对中国乡村发展滞后的背后原因进行了深度剖析,特别对人、业、住房、土地等问题作了很透彻的分析,借美国案例阐释了城乡融合的内涵与主要特征,并提出了我国乡村振兴之路。随后,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魏后凯教授作了报告“减速期中国城镇化转型与村镇发展”。他通过一系列数据分析指出,我国总体上已步入城镇化减速期,城镇化将从三个方向进行转变,并提出了城镇化转型中村镇的发展建议,包括:要防止县域出现两极化,要积极应对村镇老龄化的影响,要优化村庄和基础设施布局。接下来,中国乡建院李昌平院长基于自身长期的实践经验,给我们带来了“面向未来,建设有未来的乡村”的报告。李院长对未来乡村的发展作了基本判断;他建议抓住编制国土空间规划的机会,面向未来编制乡镇规划,且规划主体应该是地方政府而不是部门;并指出我们要考虑组织体系的建设问题,全方位提高组织化水平,使乡镇全域升级。上午的最后一位演讲者是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的罗震东教授,演讲题目是“直面收缩的挑战——新时期江苏小城镇发展趋势与规划应对”。罗教授基于2021年开展的调研回顾了江苏省小城镇建设的历史,分析了其发展特征与治理经验并提出了下一步发展的政策性建议。

王凯主编在上午的板块结束之前作了阶段性总结:按照现在很多专家的说法,中国城镇化整体上进入了“下半场”,我们不应把它仅仅理解成统计学意义上的下半场。从上午嘉宾的发言中,我们更应该体会到中国城镇化的下半场意味着内在结构发生了变化,更重要的是我们在上半场积累的一系列的矛盾和问题也到了一个需要解决的阶段。所以如何从促进乡村经济、文化、社会实质性进步的角度,提出积极有效、具有可操作性的政策和规划建议,可能是我们下一个阶段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也是需要我们主动作为的事情。

下午的主题演讲由《国际城市规划》副主编陈明主持。

“2022国际城市规划比较论坛”成功举办!

 
同济大学张立副教授和哈尔滨工业大学董慰教授分别基于对日韩、美国明尼苏达州的长期研究,总结了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乡村收缩现象,以及在应对乡村收缩时所制定的政策和选择的发展路径,并为我国未来制定面向乡村收缩的相关政策提出了建议。广州市天作建筑规划设计有限公司副总规划师郑书剑对英格兰城乡发展特征进行了研究,提出虽然村镇人口收缩是工业化、城市化积极发展的必然结果,但如果能优化村镇地区空间规划体系、创新规划工具手段,从而真正建立起能够合理保护和促进村镇地区增长机遇的空间管治体系,仍然有机会实现城乡发展的动态平衡。华侨大学谢舒逸副教授、中国矿业大学李汀珅讲师都把目光聚焦到了意大利,但着眼点又有不同:谢老师介绍了意大利独特的分散城镇化模式,并从三方面讨论了意大利引导人口收缩乡镇复苏的经验,涉及丰富的地方实践案例;李老师则选择研究意大利“分散式酒店”发展模式在应对人口收缩问题时的实践情况,通过对其经典案例塞萨尼奥村项目进行细致分析,从多方面介绍了其做法。两位老师同样提出了意大利不同经验对我国乡村发展的借鉴意义。接下来,中国农业大学的冯旭副教授梳理了美国、德国、日本、英国面对乡村人口收缩带来的活力衰退问题所采取的乡村活力评价与监测方法,总结出面对不同乡村空心化问题、不同空间尺度时的指标体系构建思路和实践应用方向,并提出了对我国乡村活力研究的启示。最后,南京大学硕士研究生胡航军同学的报告同样十分精彩,他首先分析了中国乡村收缩的总体特征,以及应对收缩的本土视角;然后通过梳理国际普遍的态度演进与应对之策,提出了我国收缩乡村可持续发展的可能路径——“超越精明收缩”。

在主题演讲之后,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的张京祥教授进行了精彩点评。张教授首先肯定了《国际城市规划》编委会所推出的国际城市规划比较论坛是一个非常有意义的平台,认为本次论坛的选题贴合时代需求,是一个非常适合开展比较研究的议题。他表示全天11个报告,信息量很大,收获颇多。针对论坛主题,张教授结合报告内容分享了自己的六点心得体会。随后,会议进入了圆桌讨论环节。南京大学罗震东教授作为主持人,针对下午报告所涉及的国际经验,向演讲嘉宾提出了延伸性问题,嘉宾们根据自身的留学、考察以及研究经历进行了积极的回应,讨论热烈,罗老师也分享了自己的心得。会议的最后,王凯主编进行了简短的总结。

“2022国际城市规划比较论坛”成功举办!

 
本届“国际城市规划比较论坛”历时一天,《国际城市规划》杂志部分编委,以及来自全国多所高校、科研机构、规划设计院和企业的规划同仁参加了会议,会议室和直播间的总人数一度超过700人。论坛主题聚焦、讨论深入,各位专家学者为我们提供了一次思想的盛宴,“2022国际城市规划比较论坛”带着满满的收获圆满落幕,让我们期待下次再聚!
 

“2022国际城市规划比较论坛”成功举办!

供稿:《国际城市规划》编辑部

孙志涛、王枫、张祎娴、许玫、顾春雪、高淑敏、徐荔鑫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规划中国):“2022国际城市规划比较论坛”成功举办!

赞(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