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画里京城
作为千年古都,北京城常出现于各类绘画作品中。古代绘画,特别是清代宫廷绘画中,有许多描绘北京城市、建筑与园林的画卷,而现当代的绘画作品中也常见北京的身影。“画里京城”栏目将带领读者在各类绘画作品中探寻北京的前世今生,了解北京的城市面貌、风土人情与历史文化。
“择天下之中而立国 择国之中而立宫”
“中和之美”是中国建筑的美学追求。
一条中轴线,一部中国史。
7.8公里的距离,
汇聚了北京城的建筑精髓,
浓缩着中华民族深邃的哲学思想。
中轴线的魅力,
需慢慢欣赏、细细品味。
今天,就让我们游于画中,
一同感受京城的建筑与人文之美~!
“中轴突出、两翼对称”,这是北京城市建设的最大特色。南起永定门、北至钟鼓楼,长约7.8公里的北京中轴线,是中国最具典型意义的城市中轴线,也是世界上现存最长、最完整的城市中轴线。中轴线与北京历史文化密不可分,不仅是一条建筑景观带,更是一条历史文化传承带。
(请横屏欣赏)

金连经、李德福、郑山麓作品:《古都揽胜》
俯视北京,可以清晰感受到京城建筑布局之美。整个北京城呈“凸”字形布局,分为内城和外城,城市规划方正,如棋盘般规整有序。中轴线就是横亘城中的传奇“脊梁”,它将千门万户组合成一个整体,将左右对称的建筑群连在一起。在中轴线上,既有元、明、清时期的坛庙、宫殿等皇家建筑,也有天安门广场、人民英雄纪念碑等近现代建筑。

张春萍、曲明泊、刘亦山、骆晓萌等作品:《京华韵》

吴勇作品:《都城丽谯》
永定门、先农坛、天坛、正阳门及箭楼、毛主席纪念堂、人民英雄纪念碑、天安门广场、天安门、社稷坛、太庙、故宫、景山、万宁桥、鼓楼及钟楼,中轴线上的这14处申遗点是北京建筑的精华点萃,承载了古都灿烂悠久的历史文化。美术家们用画笔勾勒出中轴线的壮美,也描绘出周边建筑景观、自然景观与人居环境和谐统一的美好画卷。

阚文青作品:《永定门》

曲明泊作品:《春到永定门》
永定门位于中轴线的最南端,是老北京城的外城南大门,始建于明嘉靖年间。当时的永定门城楼的形制和内城城门相仿,采用重檐歇山三滴水楼阁样式,灰筒瓦、绿琉璃瓦、剪边顶,古韵悠然。2004年永定门城楼复建,昔日城楼之美得以重现。“东风十万家,画楼春日长。”空中飞舞的纸鸢,两侧新发芽的枝叶,为春日的永定门增添了几分柔美。寓意“永远安定”的永定门,在人们的期盼下重焕生机。

刘敏作品:《天坛全景》

马捷作品:《天坛市民生活》
天坛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又经明、清两朝增建、改建,至今已有600年。作为昔日皇家祭天祈谷场,天坛建筑壮美恢宏,寄予着天人合一、风调雨顺的美好期盼。建筑布局呈“回”字形,两层围墙将整体分为内坛、外坛。和北京城的布局类似,内坛也有属于自己的一条“中轴线”,祈年殿、皇乾殿、圜丘坛、皇穹宇等建筑集中于中轴线的南北两端。
栉风沐雨,经十甲子,悠悠岁月,躬逢盛世。如今作为市民公园的天坛依旧庄重肃穆,人们在这里尽情沐浴暖阳,感受着历史文化的深沉积淀。

阚文青作品:《正阳门前》

马捷作品:《前门五牌楼》
正阳门,俗称“前门楼子”,是明清两朝北京内城的正南门,老北京“京师九门”之一。正阳门城楼、箭楼与瓮城为一体,是一座完整的古代防御性建筑体系。站在正阳门牌楼前看箭楼,中轴线内城门楼的端庄与大气一览无余。

王力光作品:《前门大街》
北至正阳门、前门东大街,南至珠市口西大街,东西覆盖前门东区、西区,是前门地区的京味文化聚集地,是北京传统建筑文化、商贾文化、会馆文化、梨园文化和民俗文化积淀深厚的特色街区。在“前门京味文化体验带”中,百年天街丰富的历史文化元素遍布各处,老北京的风土人情尽显。文化商业新业态的引入,提升了居民和游客的现代消费体验,“传统文化体验消费街区”的人文魅力不断彰显。

魏海彬、李晓娜作品:《万众欢腾庆盛世》

龚小雅作品:《首都新颖》
位于中轴线上的天安门,明代名“承天门”,寓“承天启运、受命于天”之意。汉白玉石须弥座、朱红色通天圆柱、双层重檐楼、黄色琉璃瓦,天安门城楼的精美大气是中国古代工匠精神的最好体现。历经风雨,它见证了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和新中国的崛起历程。如今,天安门广场是国家举行重大庆典和外事迎宾的重地。风雨兼程,盛世欢歌,祖国的未来,定将更加美好。

窦平安作品:《微笑的金街》

高建强作品:《王府井夜市》
若想感受首都商业的繁华,王府井大街是必经之地。这条拥有700多年历史的街道,既保留了传统风貌,如今又焕发出新的神采。作为展示新时代首都改革开放成果的窗口,王府井街区业态和街区景观不断提升,与周边的故宫、中国美术馆、北京人艺、嘉德艺术中心联动发展,构成了独具人文魅力的国际一流步行商业街区。

魏海彬作品:《晨曦中的紫禁城》

龚小雅作品:《傲雪凌霜》
穿过天安门的城楼,映入眼帘的就是故宫。位于中轴线中心的这颗璀璨明珠,是中国现存最伟大、最完整的古建筑群。作为明清两代皇宫,其建筑风格金碧辉煌、庄严绚丽,凝结着古代工匠的心血和汗水。

林清作品:《故宫旧梦》

萧鹏作品:《故宫往事》

魏海彬作品:《永恒的时光》

萧鹏作品:《雕栏玉砌》
“金碧辉煌紫禁城,红墙宫里万重门。”巍峨宫殿里曾经居住过24位皇帝,上演过无数跌宕起伏的历史往事。600载时光悠悠逝去,紫禁城凌霜傲雪,巍然屹立,用千古绝唱的建筑艺术,见证着古都北京的风云变幻。

林清作品:《龙吟紫禁》

龚小雅作品:《丰碑》
京城自古是龙盘虎踞之地,故宫内的龙图腾更是数不胜数。作为龙的传人和炎黄子孙,中国人血脉里流淌着对龙的喜爱和尊崇。在美轮美奂的故宫建筑中,瑞兽陈设也比比皆是,太和殿的房檐角上,8条垂脊、8位仙人、80只角兽静静伫立,以威严姿态审视宫殿、护佑山河。
(请横屏欣赏)

赵耀作品:《九龙壁》
说起龙图腾,不能不提起北海公园的九龙壁。这座影壁两面有龙,升降各异。由琉璃砖烧制的彩色蟠龙盘踞其上,神态各不相同。正龙威严尊贵,升龙刚猛有力,降龙温文尔雅,寓意繁荣安定的中华盛世。

马捷作品:《万宁桥》
万宁桥位于中轴线与玉河相交的地方,曾是元代大运河最北的闸口,取“万年永宁,坚固不朽”之意。在元、明、清三代,万宁桥是“大运河”上的重要桥梁,是北京漕运的历史实物。如今它依然伫立于此,承载着过往的交通车辆,欣赏着玉河水穿街巷、波光粼粼的如画美景。

金宝英作品:《十月钟鼓楼》

陈宝平作品:《京城古韵(钟楼)》

罗瑞作品:《雨中钟鼓楼》
屹立于中轴线最北端的钟鼓楼,是时间的使者,也是历史的遗迹。曾经回旋在北京上空的“暮鼓晨钟”,曾经是京城的绝美音律,是市井生活中不可缺少的“背景音”。作为中轴线上的高点之一,相向而立的钟鼓楼曾是低矮民居建筑中鹤立鸡群的存在。
鼓楼胖,钟楼瘦。壮美中轴以鼓楼、钟楼作结,古都风貌在时光的浸染下历久弥新。
中轴线是北京的灵魂,
是城市坚强的脊梁,
也是人文历史的不竭命脉。
一支支画笔连接古今,
绘制出北京独有的壮美秩序,
勾勒出百姓的乡愁记忆,
也描绘出首都发展的美好蓝图。
内容来源:东城艺苑
相关阅读
北京印迹上线!北京老城历史文化信息一键可查!“图观北京”测绘地理信息展同期开展
古都北京的正确打开方式是……
三家店的板桥和灵水村的监生
大隐于市的京西古村落之——三家店、灵水村
走进宣南的会馆,与文人墨客进行一次跨时空交谈
您与京城,一“码”之隔!
”

关注“北京印迹”平台
体验解锁京城新方式
“北京印迹”是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委员会的公众宣传平台,由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员会主办,市测绘院和清华同衡规划院提供技术和专业支持,光明网提供运营和推广支持,集合广泛的社会力量,打造北京历史文化名城空间资源平台和专业全媒平台。
“北京印迹”是全面地向公众开放北京老城历史文化资源的一次尝试,系统梳理和采集了北京老城18大类、73小类历史文化资源3万余条。以北京印迹网站为基础,拓展建设北京印迹新媒体矩阵以及线下文化活动,覆盖线上线下多种传播渠道,将成为北京开展名城保护和公众了解北京历史文化的重要窗口。
“北京印迹”力争将历史文化深度融入城市规划建设发展之中,让更多的人了解北京、热爱北京、保护北京、发展北京,一起擦亮古都北京的金名片!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北京印迹 inBeijing):画里京城 | “千年一线”,贯通古今,画中游览壮美中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