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何谓“四方景附”
中国本土规划素来追求聚落与四向环境的融合,善于发现潜藏于不同方位的风景秩序,通过巧施关键点的空间创造,吸纳各方景致,营造“括山川奇秀、收风景都丽”的人居意境,使有限聚落别具无限境界。由此累代形成“四方景附”的优秀风景营造传统,亦有“四面景全收”“以收其势,以呈其秀”“综一方之秀,收四远之景”等诸多记载,皆具此意。
2
“四方景附”的传统实践
结合历史文献、城市图和实地调研可知,中国历史上秉持“四方景附”理念的城乡规划建设范例不胜枚举,积累了深厚的实践经验。如河南郏县,营建“临汝”“望嵩”“拱辰”城楼,将“去城远者五六十里,近者二三十里”的周边风景尽纳城中,塑造了“若远若近,可以坐而得其彷佛于几席之内”的格局意境。
▲ 郏县总图 [引自清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郏县志》]
安徽宿州,择城内高地巧营扶疏亭、春秋阁等揽胜空间,使“千家烟火,一览无遗”,四向景致皆“献伎于杖履之下”;福建顺昌,立迎晖阁、镇北楼、门楼等楼阁,将远近风景“包络其中”,创成内外一体的宏阔格局;甘肃酒泉,古时于城内中心立钟鼓楼,将楼之四门遥映四方,并书“东迎华岳”“南望祁连”“西达伊吾”“北通沙漠”,营造出恢宏的人居意境。
▲ 顺昌县城图[引自清光绪七年(1881年)《顺昌县志》]
江苏句容,营建文昌阁、文星楼、大圣塔、三台塔等人文建筑,统揽“飞檐拂云”“钟楼塔舍”“城郭回环,林深木茂”等内外景致,创成特色格局;湖北黄陂,据鲁台山巅筑双凤亭,使四方形胜“皆可于一亭收之”,极大点化和提振了城市格局。此外,在中国传统乡村营建中,亦将“四方景附”理念发挥得淋漓尽致,于有限的村落空间中创造出宏阔而深远的格局意境。如浙江兰溪诸葛村,巧营大公堂、滋树堂等标志建筑,妙收四围山景;江西宜丰天宝乡,巧建楼塔,统揽山、川、林、田风光;贵州黎平南江村,建鼓楼而“凝秀”四方形胜,凡此等等,皆具深意。本期栏目从诸多案例中遴选广西桂林、福建永春、陕西鄠邑,及安徽黟县屏山村、陕西清水村,对“四方景附”的实践要义做以进一步阐释。
▲ 风景营造与村落格局示意图
▲ 桂林城市实景图(图片来源:720云)
福建永春,其地枕山带水,形势极佳。古人遍查四向环境,结合溪水绕城、山势“嶙峋万状”,立亭筑楼营城,形成吸纳四围胜景的特色格局。论及其要,于城墙上建五座门楼,各朝一方胜景,塑造融汇山河气色的意境空间;于邑之东南营褉饮亭,将“涛涛江水”尽收其中;于邑内东阜立多暇亭,供人“北望白马,西聆石鼓”;于北山立六角亭,“开八窓之绣闼,挹四面之青山”,并题名“环翠”,升华意境。由此形成与四围交互融合的人居格局。
▲ 重建环翠亭图[引自清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永春州志》]
▲ 疆域图[引自清雍正十年(1732年)《鄠县重续志》]
安徽黟县屏山村为“四方景附”的一处优秀乡土营建范例。村落山环水绕,形胜颇佳。当地巧妙结合屏风山、吉阳山、双凤山、象山等四方形胜,营村、建门、修庙、凿池,妙收四方景致。具体而言,于村口精心营建拱门,将远方山景框借入村,并题名“屏山拱峙”,升华意境;于村西南凿长宁湖,将村外狮山、象山映入湖中,寓意“狮象把门,水口紧缩”;于村西北高地立三姑庙,朝对三姑峰,塑造可登临揽胜的人文空间。由此于村落有限空间,创造出融汇四向宏阔景致的人居意境。
▲ 屏山村三维格局图

▲ 清水村鸟瞰图
总之,“四方景附”作为一种融汇四向环境塑造空间格局的风景营造观,体现了中国本土规划设计善于统筹内外环境秩序、协调中心与四方交互关系的营建思维,此对于延展聚落景观层次、丰富人居体验、升华格局意境皆大有脾益。继承和弘扬“四方景附”这一本土优秀传统,将城乡空间规划建设与四向环境有机融合,吸纳四方景致塑造特色风貌、提升人居品质与内涵,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欢迎在朋友圈转发,转载请在后台留言
微信改版后
好多人说不能很方便找到我了
其实把咱们“城市规划”置顶就可以啦
只需要5秒钟哟~
官方投稿网址:http://www.planning.com.cn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城市规划):【继承与创新】四方景附:一种吸纳四围景致提振空间格局的风景营造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