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作者:阎 炎
防灾减灾“补短板”,还须从根子上对自然常怀敬畏,对自身境遇常怀忧患。风险意识和底线思维在前,是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的重要前提——这条规律不只适用于防灾减灾。

日前,南方地区多轮强降雨导致洪涝灾害。华南入汛以来,闽粤桂琼四省区平均降水量达854.3毫米,较常年同期偏多32.4%。广东北江、江西乐安河等河流发生了有实测记录以来的最大洪水。在浑浊洪水中一度失去轮廓的乡村和城市、受灾同胞们求助的眼神,又一次牵动亿万民众的心。
值得留意的是,与南方暴雨同期出现的是北方的高温酷热。中央气象台官方网站的数据显示,6月24日8时后的24小时里,各地共发布了183条红色高温预警信息。当天,河南济源的地表温度达到74.1摄氏度,打破了当地有观测以来地表温度的最高纪录;同日,多位郑州市民晒出高温下家中玻璃自行爆裂的图片。
有专家分析称,当下的高温和暴雨都与拉尼娜年相关。厄尔尼诺的这位姐妹——赤道太平洋中部和东部海水的异常偏冷现象,通常会给我国带来冷冬热夏和较多的强降水。就在刚刚过去的周末,前两天发出高温预警的地区又有多地发出暴雨预警。这个夏天,极端天气对我们的考验远未结束。
在严峻的考验面前,首先要做的是及时响应、积极应战。大水之后,尤其要防范随之而来的地质灾害。对此,自然资源部已于近日启动了地质灾害防御Ⅲ级响应,并派出工作组前往相关省份,协助指导地方做好防御响应技术支撑工作,并要求地方自然资源主管部门做好巡查排查、监测预警、会商研判、临灾避险、防御力量预置和值班值守、信息报送等工作。
未雨绸缪好过亡羊补牢,防范危机好过应对危机。防灾减灾当然不只是应急之举,更应是利在长远的全盘谋划。要明白,灾害从来不是“假想敌”。防范灾害直接关系人民群众的人身财产安全,必须杜绝“没想到”。
出于长远之计,自然资源部近年来不断夯实地质、海洋灾害防治工作基础,注重提升防治技术支撑能力,发挥自身在信息化和测绘地理信息保障方面的优势,在持续开展地质灾害调查的同时,扩大综合遥感应用范围,为基层识别隐患提供技术手段,依靠科技力量集中解决“隐患在哪里”“结构是什么”等防灾减灾的关键问题。
全球范围内愈发频繁的极端天气是世界人民需要共同面对的挑战,也在更为宏观的视角上反复提醒我们,谋求长远发展,请先敬畏自然。只有守住安全底线的发展,才是长远的、可持续的发展。
笔者见过行洪的河道,平日里温顺的水流一时间化身狰狞的猛兽呼啸而去,展现出摧枯拉朽的力量。山水林田湖草沙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和有生命的万物一样包孕在自然之中,享受它的给养,也被它的铁律所支配。“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远方太平洋的海水是异常偏冷还是异常偏热,不是我们能改变的。应对灾害,我们能改变的只有自己。
技术和制度最终都得由人去执行,防灾减灾“补短板”,还须从根子上对自然常怀敬畏,对自身境遇常怀忧患。风险意识和底线思维在前,是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的重要前提——这条规律不只适用于防灾减灾。

欢迎留下评论投稿
邮箱|zrzybpl@126.com
初审:杜潇诣
审核:程秀娟 车娜
审签:赵晓涛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i自然全媒体):极端天气频现,给我们什么警示? | 捕舆者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