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问道

老城保护,擦亮历史文化金名片

老城保护,擦亮历史文化金名片


“北京是世界著名古都,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是一张金名片,传承保护好这份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是首都的职责。”2014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考察时,对北京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提出了殷切希望,成为北京老城保护的根本遵循。北京市第十三次党代会报告特别指出,要坚持“老城不能再拆了”,深入推进中轴线申遗保护,创新开展文物腾退保护与活化利用。

北京老城是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历久弥新的伟大见证,是北京建设世界文化名城、全国文化中心最重要的载体和根基。5年来,北京以中轴线申遗为抓手,持续推进老城整体保护和有机更新,创新保护性修缮、恢复性修建、申请式退租等政策,深化历史文化街区特别是老城平房区城市更新,促成了老城保护的全民共识,千年古都绽放全新光彩。

老城保护,擦亮历史文化金名片

一条中轴线汇聚了北京城建筑的精髓   邓伟/摄


作为城市的灵魂和脊梁,中轴线是古代和现代北京城市空间的统领,中轴线申遗则成为推动老城保护和复兴的契机。近年来,古韵悠长的北京中轴线,不断焕发新的活力。中轴线两侧,钟楼、景山兴庆阁、正阳门箭楼等百余项文物修缮工程相继启动,古老建筑的历史风貌在修复与还原中彰显生生不息的文化魅力。今年是中轴线申遗的关键一年,先农坛内坛、天神地祇坛、庆成宫文物建筑群有望整体展示,永定门将作为展示古建筑传统技艺的“大模型”向公众开放。一块块依次擦亮的遗产明珠,带着扑面而来的历史感,凸显城市格局的严整性,让中轴线文化活了起来,使城市文脉延伸焕新,在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画卷上精彩着墨。

老城获得新的生命力,老百姓生活也更上一层楼。北京在注重老城保护的同时,不忘改善人居环境和生活环境。一些老胡同不仅保留了京味儿,还大幅提升了居住品质。老城不拆与改善条件双管齐下,既为老城塑形铸魂,也让居民更惬意地享受北京老城保护的丰硕成果。这是保护,更是创新,是不断改善人居环境、激发城市活力的智慧决策,是实现以社会参与、城市治理和共同行动为内涵的城市更新的最佳方式。

2021年3月,新版《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正式施行,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该“保什么”“谁来保”“怎么保”“怎么用”,自此有了更明确的答案。新条例将老城保护范围扩大到“全市域”,严格落实老城不能再拆的要求。将老城整体保护作为重中之重,既守住了北京独有的历史文化风貌,也勾勒了老城的命运走向;既留住了万千居民的乡愁,也牢固了都市文化的根脉。

千年气韵积淀人文底蕴,点滴变化蕴藏工匠之心。北京老城的整体格局,在持续不断的保护与精益求精的修缮下,彰显出平缓开阔、壮美怡人的空间秩序。不断擦亮北京历史文化这张金名片,未来任重而道远。


内容来源:北京晚报


相关阅读

北京印迹上线!北京老城历史文化信息一键可查!“图观北京”测绘地理信息展同期开展

古都北京的正确打开方式是……

山水画卷 历史印迹——北京十六区命名的自然与文化背景

《我是规划师》第三季《生生不息》正在热播 | 第一集《底色》完整版

这座桥,曾是明清出游“网红打卡地”


您与京城,一之隔!

老城保护,擦亮历史文化金名片

关注“北京印迹”平台

体验解锁京城新方式

“北京印迹”是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委员会的公众宣传平台,由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员会主办,市测绘院和清华同衡规划院提供技术和专业支持,光明网提供运营和推广支持,集合广泛的社会力量,打造北京历史文化名城空间资源平台和专业全媒平台。


“北京印迹”是全面地向公众开放北京老城历史文化资源的一次尝试,系统梳理和采集了北京老城18大类、73小类历史文化资源3万余条。以北京印迹网站为基础,拓展建设北京印迹新媒体矩阵以及线下文化活动,覆盖线上线下多种传播渠道,将成为北京开展名城保护和公众了解北京历史文化的重要窗口。


“北京印迹”力争将历史文化深度融入城市规划建设发展之中,让更多的人了解北京、热爱北京、保护北京、发展北京,一起擦亮古都北京的金名片!

老城保护,擦亮历史文化金名片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北京印迹 inBeijing):老城保护,擦亮历史文化金名片

赞(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