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鹤年 ▏“国家友谊奖”获得者,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自然资源部高级顾问和专家组成员。
规划不成功(当然是极少发生的事情),典型的解释是因为出现了不可预测的情况和不可控制的因素。规划成功,未听过也是因为出现了不可预测的情况和不可控制的因素。逻辑上,这说不通。如果规划是科学的,成与败都应该是有迹可寻。
规划是“有目的的行动”(规划不可能没有目的,也不可能没有行动)。那么,成功的唯一定义是“达到了目的”。在这个意义上,规划(包括了规划设计、方案、法规、程序等)就是像一般的政策或决策。为此,“目的正确,行动有效” 是成功的唯一定义。
先撇开“目的正确”,因为正确与不正确是道德(政治)问题,需要辩论(读者在后面会看出我是怎样回应这问题的)。我暂用 “目的准确”代为表达,因为如果是不准确就肯定不能正确。
有了准确的目的就可以评估行动是否有效,有两个层面:行动达成目的,称“效应(effectiveness)”;以最低成本(包括经济、政治、社会等成本)达成目的,称“效率(efficiency)”。
由于规划是“有目的的行动”,它包含4类元素:立场、目的、手段和结果。
1. 立场是价值观、信念之类的东西,是完全“主观性”的。(在这里,“主观性” 是没有好或坏的,是指“主人的观点”,相对于“客人的观点” 而已。下面我会回到这一点。)
2. 目的是用来代表立场的,是立场的具体化。代表得准确与否是“技术性”的评估。(在这里,“技术性”是指没有价值观。也就是说,无论谁来做评估都应该得出同样的答案。如果不同,就只可能是因为技术水平或专业经验不同,可以通过沟通和学习去达成共识,而不是意识形态或价值观的不同,永无共识。)
3. 手段是用来追求目的。追求得有效与否是“技术性”的评估。
4. 结果是用来衡量手段成效的。衡量得有效(适合)与否也是 “技术性”的评估。
到此,我们可以说,“这个规划,从这些立场出发、用上这些目的、手段、结果,将会是效应、效率最高的规划”,但不会成功。因为规划是个政治活动(在上期已说明)。当然,不可能是纯政治(不然的话,就无需现划师),但也不可能离开政治。
上一期谈过人的三性(物性、群性、理性)。有物性需要和群性倾向的人类定然会产生“众人的事”,也就是纷争。解决纷争就是政治的本质。无论是从谁的立场或什么立场出发,一个规划决定肯定会牵涉到或影响到某些相关利益。如果这些利益不认同或不支持,怎样高的效应、效率都是梦想。因此,为达到自已的目的就不得不考虑别人,这就是规划的“可行性”。为要取得相关利益的认同或助力,抵消他们的抗拒或阻力,就得评估规划行动对他们的影响,从而调整行动。实质是调低自己的效应、效率。
当然,要先有准确的目的才能准确的设计行动和准确的评估行动,才能认清行动将会牵涉和影响的相关利益,从而作出适应。为达到可行就要修改行动,间接反思目的。这样子,目的就越趋于“正确”(在这里,“正确” 的意思是考虑别人,也即是考虑自存与共存的平衡)。可以说,“准确目的”是“正确目的”的第一步。“可行性”评估不保证“道德”,但保证会“考虑道德” 。
因此,要成功就要同时兼顾效率(达到自己的目的)和公平(使其他利益也能接受和支持)。我称之为“优化—平衡”。先优化自己的利益,然后平衡其他被牵涉和受彩响的利益。也就是优化一方,平衡各方。
这个“元方法”可用于任何的规划领域。归纳出来是7个词:立场、目的、手段、结果、效应、效率、可行。前4个词为规划元素,后3个词为评估焦点。
这一篇和上一篇(梁鹤年讲规划(1):好的规划)就是我的整个思想体系:自存与共存平衡的规划原则,优化与平衡的规划实践。以后的文章就是解释、补充、示范和应用。
在新的历史阶段,如何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是规划科技工作者的使命,规划的发展离不开学术争鸣,学术不是一家之言,没有争鸣就没有共鸣。本刊公众号设立“大家之言”栏目,“大家”既是专栏主笔人,也是屏幕前的每一位学术研究者,我们希望广大的规划人参与到栏目中来,通过多维度的话题探讨,跨学科的思想碰撞,让“大家之言”栏目真正成为 “大家”的学术阵地。
欢迎大家文尾留言参与讨论
封面及内文图片源自Pexels,摄影 zhang kaiyv
官方投稿网址:http://www.planning.com.cn
微博:http://weibo.com/cityplanningreview
电子期刊:App Store搜索“城市规划”(支持iPad下载)
【免责声明】本公众号推文目的在于信息交流与共享。若有来源误注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持权属证明与本公众号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关注、分享、在看与点赞,至少我要拥有一个吧~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城市规划):【大家之言】梁鹤年讲规划(2):成功的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