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产业升级驱动下的空间供给

· 项目交流会合影
“产业升级驱动下的空间供给”专场展现了我院在产业空间设计领域的研究和探索。各位主讲人结合实际项目,通过梳理产业空间发展的历史脉络,深入剖析产业空间的需求特征、空间模式,分析产业园区规划中面临的问题,从产业集群的空间需求、产业空间供给模式、产业用地盘活、产业园区设计伴随式服务、产业导入与企业引进、特色产业园区规划等方面,对新时代背景下的产业空间供给进行了深入探讨。本场交流会不仅归纳总结了我院已有的产业空间规划设计经验,更对各类经验进行了高度地总结提炼,为我院今后的产业空间规划设计提供了有价值参考。

点评嘉宾
司马晓
深规院党委书记、董事长
杜雁
深规院副总经理、城市规划总监
李启军
深规院总规划师
岳隽
深规院副总规划师、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莫汉康
深规院副总工程师、注册咨询工程师
开场致辞
郭磊贤(本场主持人)
深规院城乡发展规划研究所副所长
主题报告
01
产业集群的空间需求研究——以一线城市高科技制造业为例
高科技制造业集群化发展已成为一线城市升级转型的核心内容,未来城市的竞争,核心是产业的竞争,各大城市都释放出支持高端制造业、高科技制造业回城的强烈信号,诸如上海推出40个特色产业园区,深圳推出20大制造业园区,广州市在市两会提出“坚持产业第一,制造业立市“的战略口号,都市科技工业回归是必然趋势,高科技制造业集群也将成为下一轮产业空间规划的核心课题。本报告将对高科技制造业产业空间集聚的三种主要形态、四种新的变化,以及对项目技术路径的几点思考进行探讨和分享,共同谋划产业空间规划的美好蓝图。

· 跳出传统产业规划思维
· 交流会精彩观点节选
谢慈珍
产业发展研究中心筹备人。专注于城市产业发展战略及整体规划、城市重点领域产业专项规划、城市产业经济政策与机制研究、经开区/高新区发展规划研究、产业地产项目全流程规划、产业大数据等,参与多个政府及国企平台公司项目,对城市经济发展、区域发展和产业咨询有较强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
02
产业空间迭代与演进——东莞市产业发展历程及空间演变的特征
城市化的上半场,侧重于为经济发展提供空间,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来自于工业化。本次分享选定全国具有代表性的制造业名城——东莞为研究对象,以改革开放四十年为时间线索,将东莞的产业发展历程和空间演变分为四个阶段:村组主导百花齐放的村级工业园、镇为发展主体的外资工业园、市统筹的高科技产业园和市镇联合发展的科技创新园。同时对各阶段的外部经济发展环境和国际国内政策解读,并对东莞劳动力、土地、资本和产业基础等资源禀赋分析,提炼各阶段园区选址、布局、规模、土地供给等特征。通过分析总结:一是产业发展需依托外部环境和禀赋资源,找准定位;二是随着产业不断升级,对于资源要素配置主体也会相应提高;三是空间供给规模需求会不断增长,最后回归适中;四是功能布局从单纯生产,到强调生活功能。东莞产业发展没有特区的政策,也没有各类政策开发区,依托的是高度市场化资源配置,然而稳定渡过数次发展危机,依然屹立于全球城市发展之林不倒,希望通过本次分享可以启发到其它发展中城市或发展转型城市的产业发展定位和空间供给模式。

· 东莞市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分布图
· 交流会精彩观点节选
李志兵
现任城市更新规划研究中心副主任、东莞分院负责人,注册规划师、高级工程师;曾主持和参与完成《东莞市连片产业单元系列政策研究》、《东莞市新一代电子信息产业基地规划》、《东莞市高水平崛起发展规划》、《国家级新区(西渭东区)发展战略及概念规划设计》、《苏州市高新区商务创新区城市更新专项规划及更新政策研究》、《莆田市涵江区发展战略研究》,擅长城市发展战略研究、总体规划、城市更新政策研究等。
03
共建产业园区的伴随式服务实践——深圳(哈尔滨)合作产业园成长之路
2017年,我院参与深哈对口合作工作以来,依托深圳(哈尔滨)产业园区全流程综合规划项目,在5年时间见证深圳(哈尔滨)产业园区从无到有的成长历程,实现从项目选址、策划、规划、设计、招商再到运营的全过程伴随式服务。园区综合规划在分层错位引导、产城空间设计、寒地气候应对、开发运营模式、智慧管理运营等方面进行了诸多尝试与实践。

· 深哈产业园区核心启动区空间效果
· 交流会精彩观点节选
徐锋
规划六所主任工程师,擅长全流程综合规划、城市设计规划工作。主持兵团乌昌新区综合规划、济南孙村次中心规划研究及城市设计、深哈产业园全流程综合规划、汕尾环品清湖管控规划等多个系列型规划项目。
04
增存并举的发展语境下产业空间提质增效服务实践——成都高新西区产业空间二次开发实例分享
成都高新西区是成都高新区“一区西园”格局下,传统制造业集聚发展的源点。在十四五目标策动下将打造成为成都第一个万亿级产业集群的核心平台。但过去粗放的工业用地供给模式导致目前存在着无地可用与低效利用的矛盾窘境。本规划从空间资源供需关系重构入手,梳理产城人地多维架构,统一地区发展顶层共识,合理引导二次开发的市场预期。从产业引导、空间管控两方面正向激励,反向倒逼,结合在地化政策适应性谋划三类土地盘活手段,促进土地资源的健康流转以保障产能提升、配套提质的底层诉求实现。

· 二次开发利益分配机制
· 交流会精彩观点节选
周洋
联创所主任规划师。擅长城市设计、运营规划工作,参与了自贸区、新型产城、智慧城市、TOD枢纽等热点片区规划编制。代表作有海口江东自贸区概念规划(国际竞赛第一名)、成都高新区新川创新科技园城市设计、成都5G智慧城深度城市设计、深圳西丽枢纽城市设计等项目。
05
产业导入与企业引进双重视角下的城市空间响应——产业城区规划的新思考
产业城区规划的关键问题是协调工业化与城市化,本质是走高成本还是低成本的发展路径,而创新培育和定向特色服务供给是产业城区的重要趋势。结合荆州高新区、福田区、洛阳自贸区等地区项目实践,总结了产业地区规划的一些思路方法。从区域网络(城市功能网络、产业链网络、创新链网路)和城市脉络中确定城市功能方向,以产业生态系统的方式导入产业,围绕企业和人的需求深化空间方案,生态资源价值释放是产业地区规划的重要手段。

· 常州市城市功能网络图
· 交流会精彩观点节选
刘可心
城乡发展规划研究所高级主任规划师。较擅长区域分析、产业经济与空间响应、城市转型发展、大尺度空间规划设计等,参与了洛阳自贸区综合规划、雄安新区规划技术指南、荆州高新区概念规划设计,深圳福田区、东莞南城与莞城国土空间规划等项目。
06
基于站城融合下的未来城市中心塑造——以深圳北站枢纽地区系列规划为例
深圳北站枢纽地区作为城市门户地区,与福田联动发展成为深圳中部双子星的城市结构,目标为打造富有魅力的国际中央活力区,未来超级城市地标。
为落实新战略目标,统筹推进片区高质量规划实施,自2016年至今,持续在北站片区开展规划设计工作,聚焦站城融合+未来中心的构建,工作主要内容体现在融合站城、空间建构、场景营造三个方面;北站地区的规划实践是站城典型地区的老话题新演绎,也是面向未来型+实操型+综合化+全流程的全新实践,取得了较大成效,为类似超级都市核心地区的规划建设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 深圳北站枢纽地区城市设计相关图纸
· 交流会精彩观点节选(张晖、莫汉康)
张晖
设计二所高级主任规划师、规划高级工程师。近年来持续在深圳、浙江、江苏等重点发展地区、国家重要科创平台进行规划设计工作。擅长概念规划、城市更新、城市设计及法定规划等。参与完成杭州未来科技城系列规划、留仙洞总部基地、宝安两城规划、梅彩总师等。


杜雁

未来新产业所需的要素产生了新的变化——从区位、土地、资本扩展到独特资源、科技创新和熟练技术。

岳隽

产业空间供给如何才是有利的?
· 杜雁 深规院副总经理、城市规划总监
· 岳隽 深规院副总规划师、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李启军

经济规划是预期性规划,空间规划是更理性的管理型规划,要作为场景使用者去思考规划。

母少辉

规划工作发生了三个变化。
· 李启军 深规院总规划师
· 母少辉 深规院城市设计联创所所长

司马晓

中国经历了五代产业园区的发展,越过了山寨模仿的时期,走向了自主创新的道路。我们要对事物的历史发展道路有全面深刻的认识,才能判断其未来发展的趋势。
· 司马晓
深规院党委书记、董事长
整理 丨 陈思瑾 侯超然
编辑 丨 何瑜
剪辑 丨 张晨 连炜婷 何瑜
校审 丨 李晨 徐新巧
– 往期精彩回顾 –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UPDIS共同城市):2021-2022年度项目交流会 丨 产业升级驱动下的空间供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