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问道

广东:让“海岸卫士”落地成林 | 非凡十年

广东:让“海岸卫士”落地成林 | 非凡十年


酷夏傍晚,位于广东湛江市区的霞山观海长廊渐渐热闹起来。退潮后的滩涂上留下密密麻麻的小洞穴,不时可见招潮蟹进进出出,外出觅食的鹭鸟在栈道旁的红树林上盘旋。

“退休后经常到这边散步,既能看到海天一色的美景,又能看到林中鹭鸟,觉得很惬意。”住在附近的陈先生说,在他眼中,红树林犹如海上的一条“翡翠项链”。

与市区一湾之隔的特呈岛也是红树林的生长沃土。宁静的海岛与绵延的红树林构成一幅“绿树阴浓夏日长”的画卷,让人顿生一种世外桃源之感。

这样让人心驰神往的场景在广东绵长的海岸线上时常上演……

作为全国红树林面积最大的省份,广东近年来全面加强保护修复红树林。截至2021年底,广东省新营造红树林1.5万余亩,修复现有红树林955.95亩,开展红树林营造修复项目34个,其中累计投入中央、省级生态修复专项资金6.6亿元,支持红树林营造项目17个。


广东:让“海岸卫士”落地成林 | 非凡十年

湛江海岸线上的红树林 张雨昕 摄


广东:让“海岸卫士”落地成林 | 非凡十年

创建5个万亩级示范区

广东:让“海岸卫士”落地成林 | 非凡十年

红树林是生长在热带、亚热带海岸潮间带的木本植物群落,在防风消浪、维持生物多样性、固碳储碳等方面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是公认的“绿色海岸卫士”。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显示,广东现有红树林面积共计15.9万亩,占全国红树林总面积的39.3%。

近年来,加强红树林保护和修复成为我国海洋生态文明建设和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的重要内容。以红树林为抓手,培育、发展相关绿色产业,成为广东全力推进万亩级红树林示范区建设的发力方向。

根据《红树林保护修复专项行动计划(2020-2025年)》,广东到2025年要营造修复12万亩红树林。为此,广东各地各部门全力推进万亩级红树林示范区建设,力争到2025年创建5个万亩级红树林示范区,修复和营造红树林面积超7万亩。

广东省自然资源厅生态修复处负责人介绍,“通过示范区建设,我们将完成广东省新营造红树林任务的24%以上,并形成可复制、可推广、可持续的红树林保护与合理利用模式”。

与此同时,示范区建设将因地制宜,合理布局,先难后易,充分衔接国土空间规划,形成各具特色的万亩级红树林示范区建设。

相关负责人表示,让红树林变成带动周边区域社会经济绿色发展的“金树林”,将综合考虑美丽乡村建设、乡村振兴和绿色产业发展等内容,挖掘红树林生态产品价值,推进红树林及其周边生态养殖、碳汇交易、生态旅游和科普教育等相关绿色产业建设,培育“红树林+生态产业”新发展模式,努力打造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变的“广东样板”。

围绕上述目标,示范区建设将重点聚焦6项任务:建立健全红树林生态调查监测评估预警体系、加强现状红树林保护修复、科学规范开展红树林营造、建立红树林碳汇交易机制、发展红树林生态产业助力乡村振兴、推进红树林走进都市构建滨海城市绿心以及海洋碳汇助力碳中和等。

目前,广东已先行下达省级财政资金1.3亿元支持江门台山镇海湾、雷州东海岸率先开展首批示范区建设,组织起草《广东省万亩级红树林示范区建设工作方案》。


广东:让“海岸卫士”落地成林 | 非凡十年

探索“落地成林”有效路径

广东:让“海岸卫士”落地成林 | 非凡十年

尽管广东省红树林天然优势明显,修复基础较好,各地对红树林保护工作日益重视,但“落地成林”之路仍然难以一蹴而就。

受到20世纪50年代以来的大规模围海养殖、开垦以及海平面上升的影响,广东红树林的适宜生境大幅缩减。目前宜林空间以养殖塘为主,因此退塘还林成为红树林营造任务的重点。

由于退塘还林与当地经济发展和群众生计密切相关,使得这项工作的推进面临一定困难。为协调红树林种植与群众生计需求,广东省自然资源厅于2021年在湛江部署开展红树林综合利用实验项目,借鉴桑基鱼塘模式,探索红树林生态修复和养殖塘耦合共存模式。经实地调查,选取湛江东海岛西部养殖塘作为示范基地,通过在养殖塘种植一定面积的红树,达到修复红树林的目的。同时,以红树林生态系统反哺养殖塘内的鱼虾蟹贝,提升渔业产品品质,实现互惠互利。

目前,试验示范基地建设基本完成,初步实现了退塘还湿还林的目标。试验区总面积为366.10亩,红树林群落总面积为222.97亩,其中包括白骨壤、红海榄、桐花、秋茄、木榄等红树树种,初步形成了红树林种植-生态养殖耦合共存模式基本格局,实现养殖水面减少、综合效益增加的良好局面,为养殖塘区域开展红树林保护修复提供了经验借鉴。


广东:让“海岸卫士”落地成林 | 非凡十年

修复红树林需同心协力

广东:让“海岸卫士”落地成林 | 非凡十年

红树林的营造修复需要大量资金投入和社会支持。目前,广东省红树林保护修复工作资金主要来自于各级财政投入。

广东省自然资源厅近日组织召开了省级海洋生态修复专项资金储备项目专家评审会。海洋生态修复省级专项资金储备项目涉及广州、珠海、汕头、汕尾、东莞、江门、湛江、茂名、潮州等9市,金额高达8亿元。

而如何调动社会资源,让红树林保护修复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和支持也成为该项工作推进的方向。

在深圳,已有社会资本参与红树林保护管理和营造修复的实践经验。与香港米埔红树林湿地一水相隔的福田红树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便是社会资本参与修复管理的典型例子。该保护区由深圳市政府委托非政府机构——深圳红树林湿地保护基金会运营管理,成功激活了政府、企业、高校三方力量,实现了红树林保护修复、资金投入和科研力量的有机融合。

在向“红树林之城”迈进的道路上,湛江也在积极鼓励社会力量投入红树林湿地资源的自然修复及科学营造,并成立了湛江市红树林湿地保护基金会。目前,湛江市红树林湿地保护基金会已通过“碳路湛江”公益计划开启资金募集,有望成为凝聚建设“红树林之城”社会合力的重要平台。

2021年4月,湛江红树林造林项目通过评审,保护区范围内2015~2019年种植的5700亩红树林注册为我国首个海洋碳汇项目。随后,北京市企业家环保基金会按66元/吨价格购买该项目签发的首笔5880吨二氧化碳减排量,用于抵消基金会日常工作和开展活动产生的碳排放。作为本次碳交易的附加成果,该基金会还筹资780余万元,用于湛江红树林保护、修复以及社区共建等。

面对6万多亩的修复任务,湛江市自然资源局有关负责人表示,湛江红树林修复有天时、地利、人和的优势。在“红树林之城”的推进过程中,更为重要的是“人和”元素,让红树林修复成为民生福祉的着力点和落脚点,使越来越多的群众从中获益,才能使红树林营造修复有条不紊地推行下去。

遂溪县官田村距湛江市区将近一个小时车程,是一个有着800多年历史的古村。为古村提供着灌溉之水的城月河两旁生长着郁郁葱葱的红树,绵延16公里。“每次来台风,多亏有了这片红树林,我们村的稻田基本没受到影响。”官田村村支书周海强说道。

建设“红树林之城”的号角在湛江吹响,周海强有了新的盼头,期待着红树林的营造修复与乡村振兴结合起来,为生于斯、长于斯的古村注入新的活力……






广东:让“海岸卫士”落地成林 | 非凡十年

征集啦!这两项活动期待您参与!

广东:让“海岸卫士”落地成林 | 非凡十年


1. “我们的新时代”新媒体作品开始征集啦!!!我们还准备了样片供您参考~~~请加微信👉Zachmurphy


2. 地质灾害防治新媒体作品征集活动启动啦!







广东:让“海岸卫士”落地成林 | 非凡十年

作者:张家瑛  郭婉华  刘维怡

文字编辑:王自堃

新媒体编辑:闫倩


广东:让“海岸卫士”落地成林 | 非凡十年


广东:让“海岸卫士”落地成林 | 非凡十年


广东:让“海岸卫士”落地成林 | 非凡十年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i自然全媒体):广东:让“海岸卫士”落地成林 | 非凡十年

赞(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