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问道

北京中轴线的新生

北京中轴线的新生
从北京景山北望北京中轴线(2022年9月18日摄) 陈钟昊 摄 / 《瞭望》新闻周刊
长达7.8公里的北京中轴线,肇始于元,历经700余年,是中国古老都城规划设计思想在北京实践的“无比杰作”。“北京独有的壮美秩序就由这条中轴的建立而产生。”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这样描述北京中轴线。
700多年来,北京中轴线见证了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赓续不绝,也见证了十年来大国首都的与时俱进、历久弥新。
在修缮、疏解、更新中,中轴线和北京老城一起,在过去十年迎来新生:今年8月7日,在2022“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对话会”上,文化和旅游部副部长、国家文物局局长李群介绍,拟推荐“北京中轴线”作为我国2024年世界文化遗产申报项目。10月1日,伴随《北京中轴线文化遗产保护条例》的施行,北京中轴线的保护将纳入专门的法治轨道。
一条线的数百年历程与十年巨变,显示着一个古老文明的梦想与追寻。
文 |李斌 乌梦达 陈钟昊 罗鑫《瞭望》新闻周刊记者 
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瞭望”(ID:LiaoWang1981),原文首发于2022年9月24日,原标题为《瞭望丨北京中轴线的新生》,首刊于《瞭望》2022年第39期。

1
一条历史线:见证历史,铭刻巨变


一座铸于明永乐年间,高5.55米、重63吨的铜钟,仍悬挂于北京钟楼的券洞中。
遇上特殊节庆活动,它还会被敲响。虽已六百多年,钟声依旧浑厚,穿越时空。
历史,经得起“推敲”。
最近,北京钟鼓楼文物保管所举办一场名为“时间的故事”展览,策展团队对这座铜钟进行了声音采样,并依据它的声学性能模拟出在北京城各处听到的钟声效果。
已在钟楼湾胡同住了68年的居民范来友戴着耳机,听得入神。7.8公里外的永定门,钟声隐隐作响,没入进出城门的车马声里。
自元起至清末民初,钟鼓楼都是北京城的报时中心。“都城内外,十有余里,莫不耸听”,从钟鼓楼向南——万宁桥、地安门、午门、正阳门、永定门……钟声穿越北京中轴线。定更与亮更时分,城门闻声而开合,百姓闻声而作息。
历史的警钟在这里敲响。
1900年,八国联军攻占北京。英军在中轴线南端——外城城门永定门西侧凿出一个豁口,铺上了铁轨,直抵内城城门正阳门。
这一凿,凿破了城池,也凿穿了清王朝的心脏。午门前,八国联军举行阅兵仪式。正阳门、地安门等尘烟泛起,有的被毁,有的被占。
“‘之’字形登城台阶、箭窗上的白色华盖……历史演变中,正阳门箭楼也见证了西方建筑元素与古老东方文明的融合。”北京中轴线遗产保护中心主任关战修介绍。
1918年,钟楼下,豆腐池胡同。为组织新民学会青年赴法勤工俭学,不满25岁的毛泽东第一次来到北京,寄居在胡同里的老师杨昌济家中。
此后,毛泽东到中轴线东侧的北大红楼——现在的中国共产党早期北京革命活动纪念馆担任北京大学图书馆管理员。在这里,他结识了李大钊等中国革命的“播火者”。
一年后,五四运动游行的队伍从这里出发。“中国的土地可以征服而不可以断送!中国的人民可以杀戮而不可以低头!”
北大红楼、天安门、中华门、东交民巷……一夜间,中轴线成为一条救国之路。
1924年,鼓楼更名“明耻楼”,陈列庚子国变中的照片、实物以警示民众;1933年,故宫博物院里上万箱文物被小心翼翼地打包准备南迁,只为在战火中保存中华文脉;1947年,北平学生举着“反饥饿、反内战、反迫害”横幅经过天安门,配合人民解放战争……
上世纪中叶,这条线迎来了新的脚步。
1949年大年初六,前门大街的热闹程度不亚于一场春节庙会,进入北平的解放军在这里举行盛大的入城仪式。北平和平解放,也让中轴线上的文物免于战火。从此,古老的中轴线与人民互为见证。
人民大会堂、人民英雄纪念碑、国家博物馆等一批新建筑沿线拔地而起;故宫、天坛、太庙等皇家建筑也归于人民。
“中轴线见证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重大的历史进程,也寄托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北京市文物局党组书记、局长,北京中轴线申遗保护工作办公室主任陈名杰说。
如今,人们在钟楼和鼓楼的二层凭栏远眺,壮美的北京城以中轴线为对称平阔展开。鼓声激昂、钟声回荡,好像能听到新中国成立的欢呼、双奥之城的喝彩。
中轴线从不缺乏巨变,也从不忘给巨变写下注脚。
在鼓楼,人们还能看到一面被日军用砍刀刺破的更鼓。残鼓旁,是25面后人仿制的新鼓,向世人讲述一段苦难辉煌。
钟,刻度时间;鼓,见证历史;线,铭刻巨变。

2
一条文化线:重塑风貌,传承文脉


如果说历史凝固在建筑里,文化就像建筑上空流动的空气,滋养着这座城市的人民。
理解这一点,只需走上一座桥。
钟鼓楼向南约500米,是与京杭大运河相交、建于元代的万宁桥。
仔细观察会发现,两侧的桥栏杆呈现三种不同颜色。那些风化严重、颜色有些发黑的是古代汉白玉构件,其余是1951年、2000年两次修缮使用的石料。
元代,这里漕运密集、车马如龙,周边集聚繁荣商业,形成元大都“前朝后市”的城市格局。斗转星移,现代交通工具依旧在古桥上行驶,周围旅游、餐饮、文创等百业俱兴。
这正是中轴线连接古今的生动案例。
“前朝后市”的规矩,我们的祖先早在两千多年前就已立下。
“匠人营国……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
1267年,忽必烈最信任的汉臣刘秉忠受命在北京营建大都。他严格循照《周礼·考工记》中古人对于理想都城的建造规范,设计了中正对称的城市格局,明清两代对其延续并丰富。
“中国人对于建筑布局的中正之美、宏大之美、凛然正气之美,都在中轴线上表现出来了。”在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清华大学国家遗产中心主任吕舟看来,中轴线的核心价值并不在建筑本身,而是建筑的尺度、形态、色彩构成了一种富有韵律的秩序关系,反映出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对几千年儒家礼制的认同与传承。
礼序乾坤,乐和天地,中华民族就此生生不息。
北京中轴线申遗划定的遗产区与缓冲区覆盖了“老城”的六成,申遗是带动北京老城整体保护复兴的抓手。
一个月前,一场热烈的研讨会在北京市文物局举行。
来自遗产保护、法律、传媒界的专家组成北京中轴线申遗专家智库,就即将生效的《北京中轴线文化遗产保护条例》各抒己见。
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副主席、山东大学教授姜波认为,立法确立了保护的机制,也是向世界做出保护遗产的承诺。
不只是该条例,近十年来,北京新版城市总规、首都功能核心区控规、《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等出台,让中轴线的保护工作有据可依。古人立下的“规矩”被注入现代智慧。
理解这一点,也只需走上一座桥。
2021年初夏,北京城建集团积水潭医院新北楼降层施工团队每拆一层楼,项目经理秦志良就会去1.5公里开外的什刹海银锭桥上观望。
“银锭观山”是“燕京小八景”之一,是中轴线上山水视廊的重要组成部分。过去,11层高的楼房挡住了远处西山的部分山脊线,影响了在桥上“观山”的效果。根据老城整体保护要求,这座高楼被降层。
北京市政府参事、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历史地理研究所教授唐晓峰认为,不仅要保护中轴线上的实物,更要“符合中轴线的精神实质”。
故宫以东,始建于明嘉靖年间的皇史宬是我国现存最完整的皇家档案库,也是我国历史上现存唯一一座砖石结构档案库房。2020年5月,皇史宬南院拆违工作启动,今年7月底全部拆除完毕。作为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一处馆址,这里存放、展示着珍贵的民族记忆。
百余项文物修缮工程相继启动,深化历史文化街区特别是老城平房区保护更新,积极探索文物活化利用……告别大拆大建,北京正在“重塑首都独有的壮美空间秩序,再现世界古都城市规划建设的无比杰作”。
北京,这张中华文明“金名片”,正越擦越亮。

3
一条未来线:以人为本,昭示未来


700多年,这条线仍不断生长。
传统中轴线向北延伸,鸟巢、水立方、国家会议中心、奥林匹克森林公园,直至燕山山脉;向南延伸,在建的南中轴森林公园,大兴国际机场,直至永定河水系。中轴线延长线丰富了文化功能以外的国际交往、生态保护等功能,古代文明与现代文明在这条线上有机融合。
择中立国、象天设都,这是古人对于都城选址与营建的理念。
从高空俯瞰,北京中轴线穿越故宫,形成一个“中”字;而它穿越北京城市的另一轴长安街,形成了一个“十”字。长安街及其两端延长线承载着国家行政、文化、国际交往等功能。
“十”更加包罗万象、通达四方。现代北京城市的发展以这个“十”字为统领,古老中轴线确立的格局依然被沿用。
从“中”到“十”,城市轴线与国、与都同向生长。
“十”也是一种时间尺度。
十年间,北京将老城保护与街区更新相结合,推动大量文物修复、背街小巷治理、申请式退租等工程;PM2.5年均浓度下降约六成,国考劣Ⅴ类水质断面全面消除;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从3.68万元提高到7.5万元。
从全局谋划一域,以一域折射全局。
如今的北京城,蓝绿交织、山水相依,千年古都上演了一场十年蝶变。中轴线的保护与复兴也得益于这十年。
“中轴线不是一个被束之高阁的遗产,它是‘活态’的,它就在我们人民的生活中。”吕舟说。
正阳门下,曾经杂院林立的草厂三里河,如今水穿街巷,宛若“小江南”。64岁的居民丁淑凤说:“老辈儿人说的‘三里水巷绕前门’的美景回来了。”
“80后”设计师宋壮壮正筹备开一家以中轴线为主题的文创书店,地点就在“前朝后市”的“市”——完成了立面提升改造的地安门外大街。目前,北京市正在认定并扶持一批中轴线书店,这类举措也被写入《北京中轴线文化遗产保护条例》,让中轴线的保护进一步融入到公众的文化生活中。
国家博物馆,参观“复兴之路”基本陈列展的游客络绎不绝。
展览中,1920年出版、目前全国仅发现12本的首版《共产党宣言》中文全译本静静地安放在展柜里,守护着共和国的心脏。
百年后,沿中轴线及其延长线一路向北,与人民大会堂、国家博物馆一脉相承的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巍然矗立,馆内也展示了一本首版《共产党宣言》中文全译本。
“遗产保护一定要以人民为中心。”陈名杰说,这样才能将700多年的中轴线完整“交给下一个700年”。

延伸阅读:

六问北京中轴线申遗


随着“北京中轴线”被推荐作为我国2024年世界文化遗产申报项目,北京中轴线申遗的时间表愈发清晰:预计2023年初,北京中轴线申遗文本将提交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2023年下半年,国际遗产专家将赴北京考察;2024年7月,世界遗产大会将公布申遗结果。
驶入“快车道”的北京中轴线申遗工作引发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和参与。这一条中国首都的城市轴线为何要申报世界遗产?它承载了北京乃至中华民族的哪些文化精髓?历经700多年的历史流转和城市变迁,中轴线的当代价值何在?保护、传承和利用工作如何开展?
带着这些问题,《瞭望》新闻周刊记者专访了北京市文物局党组书记、局长,北京中轴线申遗保护工作办公室主任陈名杰。

北京中轴线的新生游客在北京鼓楼一层体验模拟击鼓、敲钟(2022年8月28日摄) 陈钟昊 摄 

文 | 李斌 乌梦达 罗鑫 陈钟昊《瞭望》新闻周刊记者 
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瞭望”(ID:LiaoWang1981),原文首发于2022年9月24日,原标题为《六问北京中轴线申遗》,首刊于《瞭望》2022年第39期。
1
“它像一部交响乐”


《瞭望》:北京中轴线为什么要申遗?
陈名杰:根据中央要求,申遗工作要做到三个“有利于”,一是有利于突出中华文明历史文化价值,二是有利于体现中华民族精神追求,三是有利于向世人展示全面真实的古代中国和现代中国。
北京中轴线是三个“有利于”最集中的一个体现,最能讲好古代中国和现代中国的故事。它是一部大书,像一本“时代启示录”,让我们读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能读懂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角度讲,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中华文明的厚重历史,700多年来在中轴线上得到充分的体现。建筑是凝固的音乐,拥有不同类型建筑的中轴线就像一部大气的交响乐。
从革命文化的角度,钟鼓楼北侧的豆腐池胡同有青年毛泽东第一次进京的住所。沿着中轴线往南走,北大红楼是毛泽东和我们党早期创始人陈独秀、李大钊工作过的地方。北大红楼旁边,景山东侧的胡同也有青年毛泽东曾经的居所。再往南走,就是故宫西侧的福佑寺,那是毛泽东第二次进京,油印刊物、创办平民通讯社的地方。
新中国成立后,中轴线见证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重大的历史进程,也寄托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
传统的中轴线从永定门到钟鼓楼,而中轴线的延长线又强化了中轴线的普遍价值,强化了中轴线的核心理念。延长线上,一批文化重器在中轴线上展开。比如奥林匹克公园周边有很多大的博物馆,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中国科技馆、中国工艺美术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馆)等。
在南中轴沿线,还会兴建一批博物馆,再加上原来在天安门广场附近的国家博物馆、故宫博物院、中国铁道博物馆正阳门馆等,形成一个大的博物馆群。这些文化重器在中轴线上及周边分布,强化了中轴线以中为尊、左右对称、礼乐交融的特点,强化了中轴线作为大国首都文化自信重要载体的功能。
2
中轴线的文化特质


《瞭望》:你如何概括中轴线的文化特质?
陈名杰:700多年来,一条实体的中轴线,也蕴藏着精神特质。
我觉得可以用三个关键词来概括。第一个关键词叫中正和合,中轴线体现了我们中华民族的精神品质:中就是恰到好处,不偏不倚。正就是正派公正。和、合就是和谐共生、合作共赢。
第二个关键词是井然有序。中华民族特别强调礼乐秩序,我们讲中轴线蕴含一种“礼乐交融”的气韵,不仅体现在刚才讲的国之重器、文化重器等有序布列其上,还体现在“前朝后市,左祖右社”的古代营建理念里。以中为尊,左右对称,层次分明。繁荣商业、市民生活,与各种建筑,包括四合院、高大的钟鼓楼、宽阔的故宫、天安门广场有机地融合在一起。
第三个关键词是创新活力。中轴线在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发展,既体现了对过去的传承,又体现了新时代的需求。从传统的7.8公里,中轴线已经延长到88.8公里,体现了它的不断创造、不断发展。它也是中华文明的一个典型象征,历史很厚重又充满活力,在坚持中创造发展,走向未来。
3
申遗驶入“快车道”


《瞭望》:今年是北京中轴线申遗的关键之年,目前申遗进展如何?
陈名杰:在北京中轴线申遗过程中,我们攻坚克难,取得了历史性的进展。
近年来,中轴线申遗驶入了“快车道”,很多年解决不了的问题得到了解决,事关各方利益的一些难题得以破解。特别是在政策创新、机制创新和形成工作合力方面取得重大进展。
一是文物保护的水平越来越高。为了助力中轴线申遗,北京市实施了100多项文物保护工程,助力中轴线上的各类文物“延年益寿”。
二是文物的赋存环境越来越好。有一个成语叫唇亡齿寒,如果文物是“牙齿”,赋存环境就是它的“嘴唇”,“牙齿”要保护好,“嘴唇”也得保护好。比如对文物建筑里一些非文物建筑进行了腾退,既保护了文物,又让人民群众的生活环境、幸福指数大大提高,达到了双赢。
钟鼓楼和周围平房既体现了北京胡同四合院的肌理,也体现了老北京舒缓大气的美。通过整治工程,老北京的城市记忆得到了留存,记得住乡愁、留得住记忆。
一些高层建筑,像北海医院、天意商城等,在中轴线申遗的过程中,通过降层,让景观视廊更加通畅,文物的赋存环境也因此得到了很好的改善。
三是文物的价值得到进一步彰显。申遗的目的是为了保护好、传承好和利用好文化遗产。我们征求多领域国内外专家的意见建议,集体攻关,从不同的角度来阐释中轴线的价值,对中轴线历史和价值的认识越来越深入。
四是社会公众的参与热情越来越高。文化遗产只有为人民共享,才能让我们的文化遗产得到更好的保护和传承。通过和相关单位的合作,我们举办北京中轴线文化遗产传承与创新大赛等活动,感受到社会公众的参与热情越来越高。
五是文物活化利用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我们加强中轴线文化的研究、呈现,用文物加文艺、旅游、科技等方式,力争化古老为时尚、化厚重为灵巧、化冷门为热门,增强了历史自觉,坚定了文化自信。

4
为中轴线文化遗产保护提供法治保障


《瞭望》:《北京中轴线文化遗产保护条例》(下称《条例》)将于今年10月1日起施行,对于中轴线的保护、传承与利用将起到怎样的作用?
陈名杰:《条例》一共是五章31条。该条例保护的对象非常全面,体现出对中轴线的保护不仅是对文物本体的保护,更是全方位的整体保护,不仅保护有形的文物建筑、历史街区,也保护无形的文化遗产。
《条例》明确了各方的责任。中轴线文物的所有人、管理人以及社会公众、社会组织的责任很明确,鼓励全社会共同参与到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中来,从体制机制层面,从中央部门、地方部门形成合力方面,明确了保护的方式。
《条例》增加了很多关于公众参与的内容。《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对世界遗产的申报,特别强调公众参与,文化遗产一定要和人民的生活结合起来,这和我们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高度契合。
比如,《条例》对讲解文本有专门规定,对志愿者也有明确规定,对专家的参与也有一些规定。另外我们也提出了奖励措施,鼓励社会各方对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
相信集众人之智,用众人之力,中轴线文化遗产一定会更好地保护好、传承好。

5
“将中轴线打造成为讲好中国故事的金名片”


《瞭望》:北京中轴线保护工作如何与《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等中的国际遗产保护理念接轨?
陈名杰:我们从一开始就在全面系统地研究《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的要求,并和中轴线的价值有机结合起来。我们这几年在努力地做国际传播,包括每年举办国际学术研讨会,请国际专家来参观中轴线。有的来不了,我们做视频供他们观看。


我们特别希望能让国际社会更加理解中轴线,将中轴线打造成为讲好中国故事的金名片,让它更加响亮,更加厚重,更加富有生机活力。


6
亮闪闪、沉甸甸、活生生的一条线



《瞭望》:经过多年的保护和发展,如何描述现在和未来的中轴线?

陈名杰:在我的心目中,北京中轴线首先是亮闪闪的一条线。北京历史文化是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的伟大见证。中轴线是北京历史文化的集中承载和典型代表,是北京老城的灵魂和脊梁,所以擦亮北京历史文化金名片,首要的就是擦亮中轴线。

其次,中轴线是沉甸甸的一条线。北京中轴线从700多年前就开始作为元大都建都的一条基准线。700多年来,承载了中华文明、中华民族精神最闪亮的部分,可以说是中华文明的结晶,分量是沉甸甸的,我们应该去读懂它,以敬畏之心去保护它。读懂了中轴线,就读懂了我们这个民族的厚重,就读懂了中华文明的厚重。
再次,中轴线是活生生的一条线。它不仅是历史的,它也属于当下,还属于未来。中轴线从历史中走来,把中华文明精华的部分呈现出来。我们在继承中创新,走向未来。


来源:“瞭望”等.

吕舟:北京中轴线申报世界遗产的问题与挑战

北京中轴线的新生

北京中轴线的新生


  中轴线

北京中轴线的新生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规划中国):北京中轴线的新生

赞(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