颠覆性技术对人类的生活和生产方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这些影响也将最终投影到城市空间中。新技术发展与人类生活和生产方式的改变,共同推动着传统城市空间的转型,驱动着未来城市结构和功能空间的变化,“新兴技术-居民个体-城市空间”三者之间形成了相互影响、彼此促进的耦合关系。
在人工智能、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技术驱动下,在个体需求个性化、多样化的变革趋势下,未来城市的游憩场景将呈现怎样的面貌?
结合既有案例构想,我们认为未来城市游憩场景将呈现出智能化、融合化的趋势,游憩休闲活动将成为个性化服务场景的延伸。在城市休闲娱乐空间营造方面,数字创新与传统的空间干预、场所营造相结合,打造线上线下融合、场景互联的新型游憩模式,提供个性化互动体验的同时,激活传统城市的空间活力,并提升运营管理效率;在生活购物方面,新技术的发展贴合消费者的新习惯,满足购物的新需求,探索涵盖衣、食、住、行生活方式的新服务业态;在文旅体验方面,“科技+文化”的赋能和应用使文旅体验更加生动化、沉浸化。下面将结合部分概念设计或已建成案例,从未来城市休闲娱乐、生活购物、文旅体验三个方面展示未来城市可能的游憩场景。
未来城市休闲娱乐——互动·活力
(1)中关村软件园智能空间
中关村软件园智能空间建设一期已于2021年初正式建成并投入使用,其内涵与处于数字时代前沿的程序员对空间的需求相契合,能进一步激发园区活力。
对中关村软件园进行智慧化工程植入,以增强物理环境与数字空间的连接,融合线上线下人与环境的交互方式,契合处于数字时代前沿的空间需求,激发园区活力。具体设计项目包括智慧跑道、智慧动物园、智慧导览系统、智慧交通系统等内容。设计将科技与建成环境深度结合,是对城市更新中科技园区创新升级新模式的探索。

中关村软件园智能空间

中关村软件园智慧化工程植入
(https://www.aisoutu.com/a/264290)
(2)北京海淀AI公园
海淀公园位于北京西北四环万泉河立交桥的西北角,面积约34公顷,是历史上北京三山五园之一畅春园的遗址,也是百度与海淀区共建的全球首个AI公园。海淀公园不仅有淀园花谷、仙人承露等景点,也有百度阿波龙无人车、智能步道、小度智能语音亭等AI景点。
2018年11月1日,海淀公园宣布正式完成人工智能(AI)改造。公园内包含有一系列智慧互动设施,包括AI虚拟马拉松跑道、夜光跑道灯、互动喷泉、智能导览系统、无人车、可对话智慧路灯等,满足市民智慧健身、文化交流、探索未来空间、增强科技体验、普及科普知识等需求,成为了能够提高市民幸福指数的新时代高科技现代化公园。

海淀公园AI设施地图

海淀公园智慧综合展示管理平台
(https://www.sohu.com/a/358073027_100051959;https://dreamdeck.cn/#/particulars?itemId=1463452823495639040)
未来城市生活购物——融合·便捷
(1)上海市中心快闪菜市场:PRADA
超大显眼的Prada logo,具有标志性的Jacquard印花图案墙纸,身着“FEELS LIKE PRADA”花纹纸的瓜果蔬菜……位于上海徐汇区乌鲁木齐中路318号的“乌中市集”“穿”上Prada后“出圈”了。
菜市场面积为2000㎡,共50多个摊位,一楼主营蔬菜水果、海鲜和鲜花,二楼主要是豆制品和熟食等。改造后的Prada菜市场,建筑外墙用Prada2021年秋冬主打的印花几何图形图案包裹,菜场摊位也用同类图案装饰,不过最吸引人的莫过于你在这里买到的每一样东西都会用Prada包装纸来包,而且买菜的人可以获得 Prada 手印花包装袋。

充满Prada元素的建筑立面

充满Prada元素的摊位
(https://mp.weixin.qq.com/s/nwLpfntKbvcJns9fkRQKGw)
(2)上海“生鲜复合店”:MUJI無印良品
MUJI無印良品中国首家生鲜复合店位于上海瑞虹天地太阳宫地下一层,占地面积4130平方米,包括店铺和超市两大区域。其中,店铺由MUJI设计和运营,超市为MUJI提供设计,京东集团旗下七鲜超市进行运营。
店铺相较于其它MUJI店铺取消了床品和大型家具,并扩大了食品和消耗品的规模与种类,同时设置了冷冻食品区。超市则定位为线上线下、全渠道、全场景一体化运营的“饮食提案型”超市(Meal Solution Super Market),提供优质、健康、多元化的饮食解决方案。

店铺+超市平面图

超市内景
(https://caijing.chinadaily.com.cn/a/202111/08/WS6188cf1da3107be4979f71c2.html)
(3)亚马逊无人超市
Amazon Go是亚马逊推出的无人便利店,颠覆了传统便利店、超市的运营模式,使用计算机视觉、深度学习以及传感器融合等技术,彻底跳过传统收银结帐的过程。
超市的关键技术在于其特殊的货架,通过感知人与货架之间的相对位置和货架上商品的移动,来计算是谁拿走了哪一件商品。同时,Amazon Go的天花板上安装了很多摄像头,拍摄消费者和商店,设备使用“多个传感器输入”就像帮助自动驾驶汽车识别视野中的人和物体的系统。
顾客只需下载Amazon Go的APP,在商店入口扫码成功后,便可进入商店开始购物。超市的传感器会计算顾客有效的购物行为,并在顾客离开商店后,自动根据顾客的消费情况在亚马逊账户上结账收费。

Amazon Go APP界面

顾客进入Amazon Go
(https://baike.baidu.com/item/Amazon%20Go/21509827?fr=aladdin)
未来城市文旅体验——多维·沉浸
(1)网红旅游地 La Muralla Roja
位于西班牙瓦伦西亚自治区卡尔佩海岸的La Muralla Roja,是由著名建筑师Recardo Bofill在1973年所建的住宅项目。建筑灵感受地中海地区传统北非高耸城堡外形的启发,垂直的轮廓干净利索地沿着海岸线矗立在峭壁之上,仿佛从岩石悬崖绝壁处凭空生成,不仅建筑风格超吸睛,连外观引人注目的鲜艳色彩,外墙被各种颜色的红色装点。
La Muralla Roja 是一种地标式的存在。在广阔无垠的蓝色地中海海景映衬下,色彩素净又绚烂的墙面、高低组合视觉冲击强力的几何线条建筑,就如同《纪念碑谷》游戏画面一样玄妙而梦幻。


La Muralla Roja现实场景(左)与纪念碑谷游戏场景(右)
(https://travel.ifeng.com/c/7k7jI0g2Qng)
(2)衢州天王塔沉浸式艺术馆
衢州天王塔沉浸式艺术馆是国内首座全景数字化沉浸、多维探索式交互的禅意艺术展示馆。展馆位于衢州市5A级景区水亭门的天王塔遗址内。始建于南朝梁时期,天王塔见证着衢州城的发展与变迁,承载了老衢州人无数的乡愁与记忆。
艺术馆充分挖掘衢州佛文化的传播与发展,通过综合运用声、光、电、影等高科技展览手法展现佛文化意境。
走进艺术馆,古老的塔基、艺术化祈福灯笼廊道、千佛龛艺术空间等惟妙惟肖,通过光影互动展示对佛文化元素的艺术化设计,用“文化+科技”的恢弘演绎,让游客体会到庄严肃穆的神圣美感。而天王塔院的沉浸式光影大秀,则以纯白洁净的巨型佛造像,用新媒体艺术的现代表现手段,呈现出别具一格的震撼效果。

千年佛脉

沙幕投影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15285291830144502&wfr=spider&for=pc)
【专家观点】
第四次科技革命一方面为科学家提供了把城市作为实验室/场研究的机会,为居民/企业提供了新的生活生产场景,同时也为开发商和设计师提供了新的推演未来创造未来的机会。近年来热议的未来城市正逐渐显露出轮廓。该板块将每期展示两位未来城市研究实践领域相关专家的核心观点,以飨读者。
李长霖
北京甲板智慧科技有限公司首席执行官
——线上线下数字运营如何提高公共空间的活力
智能手机、智慧家居、汽车自动驾驶,让生活更便捷,城市正在趋向于智能化。街道、住区、公园等公共空间,作为公众社交休闲活动的空间载体,要结合科技解决服务能力不能满足市民需求的问题。基于公共空间的行为分析,从健身休闲、儿童科普、互动娱乐、公共服务4个需求入手,结合数字技术,提升公共空间的活力。在线下,从单一的增强某种行为,比如引导健身行为,能看到数字运营带来的空间活力改变。在线上,让市民感知周边发生的活动或虚拟内容并参与进去,也能激发公共空间的活力。在提升服务能力的同时,公共空间的经营化导向也是降低政府压力、提升城市活力的重要手段。因此,未来公共空间会结合数字技术不断提升服务和商业化能力,降低财政压力,提升城市活力。
张远景
黑龙江省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院长
——寒地未来城市规划设计思考
通过对黑河市边境寒地城市的独特问题与特征进行分析,进而提出寒地小城市的未来城市场景营造。以科技赋能,将技术层面的数字创新、社会层面的场所营造与物质层面的空间干预相结合,打造宜居化、高效化、生态化及科技化的知名边贸寒地城市,实现寒地城市的永续发展。同时,基于寒地认知友好、寒地设施友好和寒地资源友好三大原则,构建寒地小城市未来城市生活场景、经济场景和设计场景。最终思考如何将科技赋能的要素进一步融合到经典的空间策略中,主要从科技赋能的角度,对产业空间、生活空间、游憩空间、交通空间等提出空间复合化要求。
(以上专家观点源自第十五届、第十六届规划和自然资源信息化实务论坛)
【展览整体介绍】
回顾历次工业革命,可以发现颠覆性技术对人类的生活和生产方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这些影响也将最终投影到城市空间中。聚焦当下,新技术发展与人类生活和生产方式的改变,共同推动着传统城市空间的转型,驱动着未来城市结构和功能空间的变化,“新兴技术-居民个体-城市空间”三者之间形成了相互影响、彼此促进的耦合关系。展望未来,在我国数字中国、碳中和等发展愿景下,技术发展与城市空间的结合将进一步为未来城市的可持续和健康发展提供更多可能。
在此背景下,2022北京国际设计周城市设计系列展览旨在展现并探讨新兴技术与未来城市空间的发展演进关系,具体包含“科技赋能未来城市空间”、“未来城市个体变革”、“未来城市居住场景”、“未来城市工作场景”、“未来城市交通场景”、“未来城市游憩场景”、“未来城市公共服务场景”、“未来城市智慧创造”八大主题。其中,主题一为本次展览的整体介绍;主题二重点阐释技术赋能下个体生活方式的变化;未来城市五大功能空间场景主题从空间本体演化视角展示国际国内近40个代表性具体案例;智慧创造主题则从创造实践视角展现百余个国际国内前沿案例。



相关代表性案例
本次展览邀请清华大学建筑学院研究员、长聘副教授、博导龙瀛担任策展人。龙瀛以城市空间作为实验室,研究方向是城市科学(城乡规划技术科学),研究兴趣是城市空间测度、机理认知与效能提升。他是北京城市实验室(Beijing City Lab)创建人与执行主任。北京城市实验室致力于采用跨学科的方法来量化城市系统,为城市规划和治理提出新的技术方法和见解,并形成城市可持续发展所需的城市科学。(详情可访问北京城市实验室官网: https://www.beijingcitylab.com)
此前, 北京城市实验室和腾讯研究院发布了《WeSpace 2.0·未来城市空间2.0》研究报告。关注更加智能化、算法化、数字化的个体变革新现象与未来城市空间的新特征,为本次展览提供了大量的案例素材支持。
供稿人:吴其正,李伟健
北京国际设计周城市设计
北京国际设计周自2009年创办以来,10多年来持续关注城市更新的主题,例如在北京大栅栏、白塔寺、什刹海、青龙胡同等区域,设计周充分发挥搭平台、聚力量的作用,吸引艺术家、设计师、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居民等参与街区的更新改造,形成了诸多专门针对区域典型问题的优秀设计作品,在多年实践的推动下,北京国际设计周对于解决城市问题、提升城市品质、改善城市生活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2019年起,北京国际设计周设立了城市更新研究中心,设置了城市设计板块,连续两年举办城市设计方面的赛事、城市更新主题展览与高峰论坛,聚焦城市更新这一主题,广泛收集国内外的优秀案例,力图较为全面地回顾不同地域、规模、类型、主体的城市更新项目的成功经验,展现城市发展进程中的成就与困境、思索与实践、现状与未来,并且出版了北京国际设计周第一本城市更新学术出版物《新生于旧——城市有机更新与品牌运营》,将北京国际设计周多年来在城市更新领域的探索与实践进行总结与沉淀,为中国城市更新这一议题的讨论贡献多元的声音。

转载授权、合作、投稿事宜请联系 info@bjdw.org
未经授权严禁任何形式的媒体转载、摘编、剪辑、魔改,并且严禁转载至微信以外的平台!
更多内容,请点击微信下方菜单即可查询。
请搜索微信号“Beijingcitylab”关注。

Email:BeijingCityLab@gmail.com
Emaillist: BCL@freelist.org
新浪微博:北京城市实验室BCL
微信号:beijingcitylab
网址: http://www.beijingcitylab.com
责任编辑:张业成、孟庆祥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北京城市实验室BCL):活力·便捷·沉浸的未来城市游憩场景 | 2022北京国际设计周城市设计展览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