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城市文化消费空间的激活,是广州增强文化作为城市发展内生动力的重要内容,也是广州实现“城市文化综合实力出新出彩”的有力抓手,对进一步激发广州市“老城市新活力”、培育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具有重大意义。
广州市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既要充分发挥文化作为城市新增长极的作用,也要更加注重存量空间资源的利用。本文基于广州市演艺空间发展现状与布局特征,从存量更新的视角,借鉴国内外先进城市的经验,提出广州市演艺空间提升的对策建议,为广州打造“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做好文化支撑。
新型演艺空间
以城市空间存量创造文化消费增量
《广州市文化和旅游发展“十四五”规划》提出,要鼓励“新建 ‘演艺+’ 、‘艺术+’等文化消费创新空间,融入街区、社区、园区”。目前,我国部分城市涌现了依托存量空间开辟新型演艺空间的热点案例,如北京首钢园推出的“环境舞蹈”、上海今潮8弄街区的建筑灯光秀等(图1),这些新型演艺业态突破了传统镜框式剧场演出的空间限制,拓展了现场演出体验的内涵,为城市文化空间注入了新动能和新活力。


图1 新型演艺空间案例
(左:北京首钢园“环境舞蹈”;右:上海市今潮8弄)
来源:网络
新型演艺空间,是指区别于传统剧院的新型营业性演出场所,通常诞生于商业综合体、特色街区、文创园区、旧厂房等建筑空间,通过引入脱口秀、互动式展览、沉浸式演出、LiveHouse等新型演艺业态打造特色文化消费体验,具有规模小、互动性强、周边业态复合等特点(表1)。
表1 传统演艺空间与新型演艺空间对比一览表

来源:作者根据相关文献整理
对城市来说,新型演艺空间是盘活城市存量资源的重要抓手,是文化艺术赋能城市发展的体现。此外,新型演艺空间还具有创新消费供给、满足多元消费需求、引领消费体验升级、培育新兴消费产业的作用,对广州培育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具有重要意义。
◆ 开辟行业新赛道,创新文化消费供给方式
从经营角度看,大型实景演出的成本高、运营压力大,而小空间在决策经营上更具有灵活性。新型演艺空间的开拓,证明小空间也能够依靠高频次演出和优质内容盈利,为演艺行业提供有意义的创新模式和实践经验。
◆ 贴近年轻人的喜好,满足多元文化消费需求
文化艺术消费呈现年轻化、个性化的发展趋势。新型演艺空间不仅能通过脱口秀、LiveHouse等新的表演形式吸引年轻消费群体,还能通过现代化、高科技的方式呈现传统文化,满足多样化的文化消费需求。
◆ 促进文商旅融合,引领文化消费体验升级
新型演艺空间对于餐饮、购物等综合消费具有带动作用。通过在商圈、景区植入新型演艺空间,能够提供一站式文化消费体验,让人群停留得更久,带动区域消费提质升级。
◆ 搭建新人新剧的展示平台,培育新兴文化消费产业
广州每年有不少演艺相关专业的毕业生,新型演艺空间面向市场,租金不贵,既能成为青年表演者们从校园走向市场的重要起点,也能成为原创剧目孵化的试验田,为广州后续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提供良好的人才和产业基础。
广州市演艺空间
发展现状及问题
本文通过爬取秀动网(一站式演出查询和购票平台)和大麦网(中国最大的综合类现场娱乐票务营销平台)上演出场所和演出场次的公开数据,进一步分析广州市演艺空间的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 演艺空间呈现向老城区集聚的特征,空间供给压力大
广州市现状196个演艺空间主要分布在越秀、海珠、天河三区,数量占全市的70%(表2)。可见在市场作用下,演艺空间的布局上呈现向老城区聚集的特征。然而,由于老城区增量空间较少,在未来消费观念升级转型的背景下,现有的演艺空间将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文化消费需求,因此广州应主动转变演艺空间的供给方式,建立以存量更新为主线的空间发展路径。
表2 广州市现状演艺空间分布一览表(按行政区)

来源:作者根据秀动网演出场地信息整理
◆ 演出活动数量较少,表演业态类型较单一
从演出活动数量看,通过比较北上广深2022年8月-9月的演出售票信息(表3),广州的演出场次数远低于北京和上海,略低于深圳,是四个一线城市中最少的。从演出类型的占比来看,广州演出类型以LiveHouse和音乐会为主,占比接近一半,远高于其他三个一线城市。而在演出新业态中,广州市沉浸式演出占比低于北京和上海,脱口秀占比低于深圳,演出的业态类型分布较为单一。
表3 各一线城市2022年8-9月演出场次及分类一览表

来源:作者根据大麦网演出场次信息整理
◆ 演出场所与商圈、景点结合较弱,消费带动效应不显
如参照2019年出台的《上海市演艺新空间营运标准》,可将广州市现状196个演出场所按场地选址划分为九种类型(表4),可以发现,广州市45.4%的演出场所仍然分布在传统剧团剧场内(上海市该比例为18%),且仅有1个演出场所分布在旅游景区内(图2)。由此可见,广州演出场所缺乏与重点商圈、景区的整合,难以提供一站式的消费体验,对周边区域消费的带动能力较弱。
表4 广州与上海演出场所数量及类型一览表

来源:作者根据秀动网演出场地信息整理

图2 广州市现状演艺空间分布图
来源:作者自绘
国内外新型演艺空间
建设案例
◆ 北京:盘活存量空间,老建筑融入新业态
2021年,北京市的“会馆有戏”系列活动在湖广会馆等8个会馆陆续登场,观众可以在院子里体验戏曲《西厢案》“剧本杀”,随后在演出区再看一场汇聚京剧、评剧、昆曲经典折子戏的戏曲专场演出。老会馆新玩法,让前来体验的观众倍感有趣,也拉动了文化消费。
◆ 上海:探索市场需求,新空间促进新发展
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于2019年组织编写了《上海市演艺新空间营运标准》,对“演艺新空间”的定义、营运、社会责任提出明确的标准和要求。新的表演场地不光局限于传统意义上的剧场,至2021年底,上海市经认定的演艺新空间达到100家,其分布的场所包括商业综合体、文创园区、户外演艺空间和酒吧咖啡厅等餐饮场所,让演艺业态在新场景创造新体验,焕发新活力。
◆ 纽约:文化表演触媒,促进街道复兴与场所营造
美国纽约的百老汇大街全长25公里,两旁分布着为数众多的剧院,是美国戏剧和音乐剧的重要发扬地。2003年随着“完整街道”的提出,百老汇街口将原来的机动车道改造为市民休闲娱乐和公共观演的广场,串联了各个表演空间的观影路径,增加了场所的空间活力(图3)。


图3 百老汇街口改造前后效果图
(左:改造前;右:改造后)
来源:网络
广州演艺空间
提升策略
◆ 挖掘城市存量空间,新业态激活老建筑
广州市的演出消费呈现向中心城区集聚的特征,因此应充分挖掘存量空间潜力,利用演艺产业推动城市更新常新。
一是应充分挖潜工业遗址、老旧厂房、写字楼等闲置空间,为演出团队提供更多低成本的创作、排练和演出空间。二是应引导建设“演艺主题商圈”,充分利用大型商业综合体的中庭和户外空间,吸引顶尖演艺团队驻场表演,打造集演艺、展览、时尚发布等活动于一体的综合类文化消费空间。三是应结合历史旅游街区的户外空间打造演艺节目,形成具有本土文化特色的演艺品牌,以文塑旅,以旅彰文。
◆ 结合公共服务需求,老空间带来新体验
此外,广州可探索在广场、地铁站、绿地、公园等公共服务空间开辟更多的公益性质表演场所,并通过与社会机构合作的市场化方式,结合市民需求,培育一批具有群众文化特色的演艺空间,让家门口的小广场、小公园给市民带来全新的文化体验,提升城市公共空间的活力与品质。
◆ 彰显城市文化特色,新技术重建老记忆
作为千年商都,不同时期、风格的建筑,是广州市的宝贵资源。广州可通过推动历史建筑与声音叙事、AR技术、真人扮演、灯光秀等技术结合,用创新的方式呈现老建筑的历史故事,并通过鼓励旅游社和演艺企业合作,打造“最广州”建筑游览路径,以演艺 IP 串联起散落的历史建筑,带给游客前所未有、跨界融合的城市旅游体验。
◆ 规划提升演艺消费集聚区,老行业打造新平台
依托广州现有发展情况良好、文旅业态集聚度高、夜间消费市场活跃的街区、文体商旅综合体、旅游景区、文化创意园等空间载体,积极发展“演艺+”产业,规划打造一批演艺消费集聚区,培育从策划、融资、制作到排练、宣传、演出的完整演艺产业链,打造一个不断吸纳优秀演艺从业者的平台。
结 语
城市文化空间的优化提升是广州实现“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重要支撑。通过在城市存量空间植入演艺新业态,打造新型演艺空间,能够创新消费供给、满足多元消费需求、引领消费体验升级、培育新兴消费产业,对于广州培育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具有重要意义。
广州要锚定打造“岭南文化中心”的目标,须坚持文化传承与业态创新并举、增量空间与存量更新结合、空间布局与人群需求匹配、公益惠民与消费引领联动的原则,支持演艺业态创新,优化演艺空间布局,促进演艺与文商旅深度融合,构建多层次的演艺空间体系,打造广州演艺文化的国际消费名片,实现“处处皆剧场,时时有精彩” 的活力之城。
|文图提供|
规划设计五所
|编辑版式|
办公室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广州市规划院):老城市新活力|时时有戏,艺享花城:存量更新背景下广州演艺空间的提升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