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问道

乡村振兴|乡村新能源融合发展的案例与借鉴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了乡村振兴工作的绿色发展要点是推进农业农村绿色发展和农村光伏等清洁能源建设。“双碳”目标下,清洁能源逐步替代传统化石能源已是必然趋势,在广阔乡村区域发展新能源大有作为,而在乡村规划中如何落实乡村振兴与新能源融合发展成为规划领域关注的热点。


乡村振兴|乡村新能源融合发展的案例与借鉴


我国自古以来就是农业大国,农民在全国人口中占大部分,要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必须要解决好“三农”问题。抓好“三农”工作的重要环节是落实乡村振兴战略,而乡村振兴的基础与前提是产业振兴,借助新能源项目激发乡村生产的内生活力,打造乡村特色产业增长点,推进乡村能源结构变革、绿色生活方式转变和人居空间建设,是实现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生态振兴深入融合发展的新举措。

目前,新能源行业发展迅猛,而广州乡村规划中缺乏相关建设项目,尚无新能源应用实例。我院相关部门对乡村振兴中的新能源建设模式与问题进行分析总结,以期对广州乡村规划中新能源的融合发展提供借鉴。



01

乡村振兴中的新能源建设模式


在乡村振兴建设实践中,许多地区都探索出各具特色的新能源发展模式,它们充分利用乡村居住生产生活空间,适当融入新能源利用项目,以实现生产效益最大化,并同步改善村民的生活条件。


屋顶光伏

杭州市淳安县大墅镇,2017年以来开始光伏试点工作,实行屋顶租赁模式。截至目前,已建成农户家庭屋顶光伏项目39个,平均每户每年新增收入800元;已建成公共机构屋顶光伏项目13座,每年镇村集体收入新增8.6万元。


乡村振兴|乡村新能源融合发展的案例与借鉴
乡村振兴|乡村新能源融合发展的案例与借鉴
乡村振兴|乡村新能源融合发展的案例与借鉴


一地两用

河源市连平县大湖镇利用荒坡地“一地两用”,将光伏发电系统与农业生产相结合,光伏板下进行厌光作物种植、生态畜牧业养殖,实现土地资源立体高效利用。光伏发电总装机容量74兆瓦,25年运营期内理论发电量19.3亿千瓦时,减碳100.1万吨。


乡村振兴|乡村新能源融合发展的案例与借鉴
乡村振兴|乡村新能源融合发展的案例与借鉴
乡村振兴|乡村新能源融合发展的案例与借鉴


渔光互补

江门台山市汶村镇,利用沿海滩涂地,板上光伏、板下养殖,综合利用土地资源。该项目总装机容量600兆瓦,已建成光伏发电、水产经济与生态旅游一体化经济体。


乡村振兴|乡村新能源融合发展的案例与借鉴
乡村振兴|乡村新能源融合发展的案例与借鉴
乡村振兴|乡村新能源融合发展的案例与借鉴



02

乡村振兴中的新能源建设问题


光伏项目投资大、运营期长

光伏项目单位功率投资平均为4.5元/瓦,100兆瓦的光伏项目总投资达到4.5亿元,运营期一般达到25年,投资大周期长,存在不可预计运维风险。


占地面积大、征地困难

光伏项目单位面积可安装光伏容量约为100瓦/平方米,100兆瓦的光伏项目占地面积达到100公顷(若考虑板间距,面积将更大)。光伏项目主要利用荒山荒地、坑塘水面等未利用地和一般农田,但光伏板的安装在一定程度上影响采光,村民对于厌光作物种植不够了解,对光伏项目持观望怀疑态度,征地工作开展困难。


融合发展不足

光伏项目在乡村落地,却没有在乡村扎根,光伏项目建设在村里,但与村里的联系并不大,仅是租用村庄用地交纳租金,未能激发乡村的内生活力。对乡村振兴的贡献停留在被动增加纯经济收入层面,未能发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引擎作用。



03

对广州乡村振兴与新能源融合发展的启示


规划引领,前期介入

按照“政府搭台、企业唱戏、百姓受益”的合作模式,在编制乡村规划时,同步编制综合能源规划,在前期阶段即引入相关新能源企业,充分发挥专业公司的技术支撑,做实光伏项目选点落地,同步纳入乡村建设规划项目库。


顶层设计,光伏与农业发展并重

政府、企业与村集体三方合力,坚持光伏发电与农业发展并重,完善农业发展思路,规划农业发展路径,建设光伏农业配套设备。探索村集体采用“土地入股、合资合营”的合作模式。


整合土地资源,多途径落实光伏项目用地

建立“企业-村委-村民”多主体沟通机制,充分发挥村委作用,整合一般农田及未利用地,治理废弃乡村工业用地,修建或利用现有池塘,多思路落实光伏项目建设用地,并将光伏项目建设用地纳入到乡村规划体系中,确保其合法性。


完善管理机制,落实人才政策

乡村振兴与新能源的发展归根结底都要靠人才,需完善人才落地政策与创业环境,让青年人在乡村看到希望,吸引青年人返乡创业,将项目建设引进人才留在村里、干在村里,持续为乡村振兴发展保驾护航。



|文图提供|

市政规划一所


|编辑版式|

办公室

乡村振兴|乡村新能源融合发展的案例与借鉴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广州市规划院):乡村振兴|乡村新能源融合发展的案例与借鉴

赞(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