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链接关注我们

在龙袍街道团结村土门金组的种植基地,种植大户杨可红扯下一株金黄的稻穗,剥开稻壳。看着大米颗粒饱满,杨可红咧开了嘴:“前期200多亩籼稻已经收获,亩产达到1000斤。这200多亩粳稻长势也不错,亩产可达800斤,天晴地干就能开镰。‘生地’能有这个产量,已经超出我的预期啦。”


什么是“生地”?面对记者的疑惑,团结村党总支书记陈仕伯接过话茬:“生地就是复垦不久的耕地。”原来,杨可红的稻田曾是团结砂矿所在地,盛产建设用砂。2010年,砂矿被叫停,一个个矿坑犹如一块块疮疤裸露在外。直到2020年8月,全市矿山生态修复与工矿废弃地复垦面积单体最大的项目——团结砂矿生态修复项目成功“上马”。
陈仕伯介绍,前后仅用4个月,一个个矿坑被填平,上面还覆盖了60厘米厚的耕植土,周边配套了池塘、泵站,新修了环形路……复垦完成后,村里一下子多出来500亩耕地。在老杨的悉心栽培下,首批小麦今年获得丰收,亩产量达到750斤,秋粮又获好收成。
往昔露天矿坑,今日田畴绵延,这只是六合区补充耕地数量“基本盘”的一个缩影。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六合分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按照“占一补一、占优补优、占水田补水田”的标准,近年来,通过土地综合整治,六合区新增耕地面积超1.4万亩,且补充耕地的数量和质量均不低于被占用耕地,保证了耕地总量动态平衡。


一大早,六合区马鞍街道河王湖村党总支书记刘春雨开着私家车沿着机耕路缓缓行驶,不时下车四处张望。
上班期间不在岗,怎么出来“瞎溜达”?“我还有另外一重身份——基本农田保护网络信息员,隔三岔五走进田间地头看看是否存在挖塘、打井、非法建房等破坏耕地行为,这也是分内工作。”刘春雨告诉记者,全村耕地面积超1.3万亩,巡查一遍至少要花半天时间。如何让眼睛“长”在田里,紧盯耕地“红线”?他充分调动53名村民小组长的积极性,改“单兵突击”为“集团作战”,实现巡查常态化。“近年来,违法占用耕地行为在河王湖基本绝迹。同时,通过耕地质量提升项目,耕地面积稳中有增。”刘春雨说。



在六合区,像刘春雨一样的信息员共有91名,基本覆盖全部涉农村(社区)。“我们发挥基层工作人员情况清、地头熟的优势,聘请他们成为基本农田保护网络信息员,签订聘用合同,年终考评,把责任压紧压实。”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六合分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根据约定,信息员对所在村(社区)基本农田每周至少要巡检一次,发现违反基本农田保护相关规定的情况后,要第一时间向所在镇(街道)规划资源部门报告,确保问题早发现、早纠正、早查处。



记者 孙敬清
来源:南京日报

审核:陶乐
审稿:朱佳
发布:潘昕
别忘了点赞+在看哦!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南京规划资源):守护良田 筑牢“耕”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