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次工业革命背景下一系列颠覆性技术的发展成熟对传统公共空间产生了深远影响。一方面,技术对公共空间本体带来了冲击。另一方面,技术作为一种工具,更已成为一种思维为公共空间的设计带来全新赋能。在新数据环境下,公共空间中个体行为活动将会得到更加精细化的感知与智能反馈,而数字创新将进一步提升公共空间的使用效能。未来的公共空间设计势必应考虑技术对于空间使用与设计的影响,重新理解公共空间并积极拥抱新的趋势变化将成为一种必然。
本节在前述城市核心功能空间场景的基础上,进一步聚焦城市公共空间,从创造实践视角展现此方面国际国内的前沿案例。根据智慧化公共空间设计对周边区域起到的作用效果差异可将其划分为六个方面:美化环境形象、增强互动参与、保障健康安全、提供便民服务、优化交通出行以及绿色能源生态,本节将对其进行依次展示。
美化环境形象
(1)Spaxels
Spaxels是一群配备可编程LED系统的无人机,它们组成一个能够编队飞行并在夜空中“绘制”动态三维图形的蜂群。以前只有在计算机上才可能实现的美学表达形式得以在三维空间中真实呈现。


Spaxels无人机群
(https://ars.electronica.art/aeblog/en/
2017/04/05/rockinrio)
(2)Field of Light
Field of Light(光之场)创造了一片被照亮的土地,就像干旱沙漠中休眠的种子,在黄昏的时候以及炽热的星光下,随着柔和的光线绽放。


Field of Light(光之场)场景
(https://www.brucemunro.co.uk/work/field-of-light/)
增强互动参与
(1)按钮墙
“按钮墙”是谷歌纽约办事处公共大厅的永久装置。其中的按钮是一种大多数人熟悉的交互装置,5880个按钮每个都有一个全8位色的LED像素,这个巨大的、不寻常的互动展示装置让成千上万的员工和访客感受到趣味性。


谷歌纽约办事处按钮墙
(https://segd.org/anypixeljs)
(2)The Burble
The Burble是一个巨大的可游览的交互式浮动结构,可以由数千名群众控制和交互,当他们在其表面“绘制”颜色时,会显著改变城市的天际线。


The Burble交互景观
(https://umbrellium.co.uk/projects/burble/)
保障健康安全
(1)City Scanner
用几辆垃圾车搭载热传感器、温湿度仪、加速度传感仪等传感器设备,在几个月里收集了整个城市的各种环境数据,包括热图像、温度、湿度和空气质量数据。


City Scanner进行城市空间环境感知
(http://senseable.mit.edu/cityscanner/)
(2)TreeWiFi
空气污染是城市里无形的杀手。TreeWiFi通过智能鸟屋来监测空气污染,并通过LED照亮树木来显示空气质量状况。当市民改善街道的空气质量时,智能鸟屋也会提供免费WiFi服务予以奖励。


TreeWiFi智能鸟屋
(http://treewifi.org/)
提供便民服务
(1)太阳能智能座椅
每个太阳能充电长椅都配备了环境传感器、免费WiFi热点和为手机或平板电脑充电的地方。同时,长椅可用于统计行人或机动车的交通流量,并收集其他数据。


太阳能智能座椅
(https://www.armadamobility.com/en/product-groups/smart-city/smart-benches/)
(2)共享WiFi雕塑
这个漂亮的装置由500多把独立的雨伞组成,同时这也是个巨大的共享WiFi雕塑,能够为4个购物中心、240个咖啡馆、酒吧、餐馆以及20英亩的公园提供互联网接入服务。

WiFi雕塑
(https://www.trendhunter.com/trends/free-wifi-spot)
优化交通出行
(1)Green Wave路面灯
Green Wave在信号协调系统的支撑下,通过绿色路面灯的显示,帮助骑行人更安全地保持速度和更持久地骑行。


Green Wave路面灯
(https://www.swarco.com/stories/greenwave-copenhagen-denmark)
(2)梵高小路
“梵高小路”由上千枚闪烁发光的石头组成,构思源于梵高的作品《星夜》。白天通过太阳光的照射充电,夜间便可闪烁长达8小时之久。


梵高小路
(https://www.studioroosegaarde.net/cn/project/van-gogh-path)
绿色能源生态
(1)可持续舞蹈地板
这是一种互动的舞池,通过人群跳舞产生电能。其中的每个模块可产生高达25瓦的功率,产生的能量可被用于照明和DJ舞台使用。


可持续舞蹈地板
(https://www.studioroosegaarde.net/project/sustainable-dance-floor)
(2)发电风筝
这是一种能产生绿色能源的风筝。漂浮在空中的绿色发光电缆创造了光和新能源的游戏。


发电风筝
(https://www.studioroosegaarde.net/project/windvogel)
专题网站
本展览创建有一个专题网站,将展览相关的系列推文、设计实践案例等信息可视化呈现,访客可进行便捷检索查询与浏览,网站具体包含未来城市空间系列推文、公共空间智慧化设计案例库、少儿创意美术作品大赛三个板块。其中未来城市空间系列推文包含此前推送的若干主题系列推文与其他相关的推荐阅读推文。公共空间智慧化设计案例库包含不同国家、时间、规模尺度、智慧技术与作用效果等的百余个公共空间智慧化设计实践案例。少儿创意美术作品大赛包含大赛评选出的若干优秀作品。网站兼容电脑PC端和手机移动端,欢迎大家访问。


专题网站部分页面展示

详情可扫描二维码访问
2022北京国际设计周未来城市空间专题网站
(https://www.futurecities.org.cn/)
【专家观点】
第四次科技革命一方面为科学家提供了把城市作为实验室/场研究的机会,为居民/企业提供了新的生活生产场景,同时也为开发商和设计师提供了新的推演未来创造未来的机会。近年来热议的未来城市正逐渐显露出轮廓。该板块将每期展示两位未来城市研究实践领域相关专家的核心观点,以飨读者。
杨 滔
清华大学《城市设计》副主编
——雄安新区城市信息模型的探索
在雄安新区建设过程中,按照国家对雄安提出的打造高质量、全球领先的数字城市要求,雄安以“CIM顶层设计、一套标准、一个平台、CIM+N个应用”为建设内容,紧密围绕“以空间为核心的数字城市与现实城市同步规划”的核心任务,实现了以时间为核心的集成创新,以算法为动力的应用创新,以空间为坐标的方法创新和以共享为理念的原始创新,并形成了一个雄安数字规划平台、一套雄安规建管理制度、一套平台标准体系的三大交付成果。2020年11月通过终验评审,来自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交通运输部、国家信息中心等专家评价道:“该平台在国内率先提出了贯穿数字城市与现实世界映射生长的建设理念与方式,在国内BIM/CIM领域实现了全链条应用突破,具有领先性与示范性”。
袁 媛
腾讯研究院资深专家
——WeCity未来城市:新空间、新治理、新服务的交融
后疫情时代,数字化转型是全球经济复苏和社会重建的关键。与此同时,我国城市正在由大规模增量建设转为存量提质改造和增量结构调整并重。城市的空间未来将是实体空间、数字空间、社会空间的融合,而数字化需要支撑这样的大趋势。在此背景下, WeCity未来城市核心理念是以人为中心的城市发展模式,“We”蕴含着微型、智慧、我们三个含义。同时其包含有分布式智能、模组化中台、人人可参与三个主要特征。新疫情常态下,WeCity未来城市进行了2.0迭代,更侧重新空间、新治理和新服务的融合。基于2.0的未来城市构想,WeCity未来城市2.0的架构体系分为了构建全域数字底座、打造一体化融合引擎、升级六大领域能力、打通泛在终端入口四个层级。当下WeCity未来城市在各地已经开展实践,并在助力建筑、社区、园区等城市“毛细血管”数字化转型方面也有一些探索尝试。
(以上专家观点源自第十五届、第十六届规划和自然资源信息化实务论坛)
【展览整体介绍】
回顾历次工业革命,可以发现颠覆性技术对人类的生活和生产方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这些影响也将最终投影到城市空间中。聚焦当下,新技术发展与人类生活和生产方式的改变,共同推动着传统城市空间的转型,驱动着未来城市结构和功能空间的变化,“新兴技术-居民个体-城市空间”三者之间形成了相互影响、彼此促进的耦合关系。展望未来,在我国数字中国、碳中和等发展愿景下,技术发展与城市空间的结合将进一步为未来城市的可持续和健康发展提供更多可能。
在此背景下,2022北京国际设计周城市设计系列展览旨在展现并探讨新兴技术与未来城市空间的发展演进关系,具体包含“科技赋能未来城市空间”、“未来城市个体变革”、“未来城市居住场景”、“未来城市工作场景”、“未来城市交通场景”、“未来城市游憩场景”、“未来城市公共服务场景”、“未来城市智慧创造”八大主题。其中,主题一为本次展览的整体介绍;主题二重点阐释技术赋能下个体生活方式的变化;未来城市五大功能空间场景主题从空间本体演化视角展示国际国内近40个代表性具体案例;智慧创造主题则从创造实践视角展现百余个国际国内前沿案例。



相关代表性案例
本次展览邀请清华大学建筑学院研究员、长聘副教授、博导龙瀛担任策展人。龙瀛以城市空间作为实验室,研究方向是城市科学(城乡规划技术科学),研究兴趣是城市空间测度、机理认知与效能提升。他是北京城市实验室(Beijing City Lab)创建人与执行主任。北京城市实验室致力于采用跨学科的方法来量化城市系统,为城市规划和治理提出新的技术方法和见解,并形成城市可持续发展所需的城市科学。(详情可访问北京城市实验室官网: https://www.beijingcitylab.com)
此前, 北京城市实验室和腾讯研究院发布了《WeSpace 2.0·未来城市空间2.0》研究报告。关注更加智能化、算法化、数字化的个体变革新现象与未来城市空间的新特征,为本次展览提供了大量的案例素材支持。
供稿人: 李伟健,吴其正

转载授权、合作、投稿事宜请联系 info@bjdw.org
未经授权严禁任何形式的媒体转载、摘编、剪辑、魔改,并且严禁转载至微信以外的平台!
更多内容,请点击微信下方菜单即可查询。
请搜索微信号“Beijingcitylab”关注。

Email:BeijingCityLab@gmail.com
Emaillist: BCL@freelist.org
新浪微博:北京城市实验室BCL
微信号:beijingcitylab
网址: http://www.beijingcitylab.com
责任编辑:张业成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北京城市实验室BCL):设计赋能丨智慧·交互·活化的未来城市智慧创造——2022北京国际设计周城市设计展览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