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问道

【遗珠拾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中心历史街区调研 —— 上海市提篮桥历史地段

【遗珠拾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中心历史街区调研 —— 上海市提篮桥历史地段

▲ 唐山路下海庙一带(远处为陆家嘴和外滩)

1

   概况


提篮桥历史地段位于上海市虹口区东南部,唐代成陆为滩,至上海开埠前一直是黄浦江畔的乡野渔村。伴随着上海开埠、原美租界辟立及原公共租界的拓展,提篮桥一带因港口、码头的兴起而推动道路、环卫、治安与公共管理等近现代市政工程的建设。在1937-1945年的日占时期,因原上海租界区在国际政治时局中的独特环境,陆续接纳了两三万之众的欧洲流亡犹太人集中避难,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形成了独特的建筑与街道空间,并因温馨的生活氛围和繁荣的社区商业、文娱消费而被称为上海的“小维也纳”。
【遗珠拾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中心历史街区调研 —— 上海市提篮桥历史地段▲ 霍山路百老汇大戏院顶层的罗伊屋顶花园是犹太难民休闲聚会的社交胜地(右侧远处为提篮桥监狱)

1949年以后,长达半个多世纪以来,“提篮桥”一带延续着繁荣景象,并成为虹口区重要的商业文化中心,原有历史建成环境也一度保存良好。在2003年公布的上海市中心城12个历史文化风貌区中,“提篮桥历史文化风貌区”是其中面积最小(保护范围29hm2)、却汇聚多元建筑类型与异质文化、且独具特色的人居文化遗产类型。

2

   提篮桥地区的形成与演变


上海开埠前,提篮桥一带属上海县高昌乡,是河浜纵横,阡陌交错的江南乡野,如今的海宁路、周家嘴路、东长治路、海门路等曾经都是水网河道。有学者认为“上海”即是以吴淞江36条大浦中的“上海浦”而得名,而“下海浦”畔下海庙前,因人们时常手提香烛篮子跨过下海浦上的木桥去进香祈愿,而有了“提篮桥”之名。

1848年,吴淞江北岸的虹口一带曾被辟立为美侨居留地;1863年,与原英租界合并为原英美公共租界;1899年,提篮桥一带属于原上海国际公共租界东区。这一时期,美、英商人率先依托河港修建码头及船舶修造厂,城市建设随之沿黄浦江码头区而逐渐向北扩展,陆续建成东百老汇路(今东大名路)、东熙华德路(今东长治路)两条东西向主干道,奠定了原公共租界东区的街道空间骨架。1900年前后,下海浦被填平,筑成茂海路(今海门路),此后不久提篮桥也被拆除,但这一带却随着原公共租界的拓展而逐渐形成以五金、皮革为主的商贸网点和迎合外侨需求的洋广杂货商店街。“提篮桥”由最初的“桥名”延伸为原租界东区居民点中心的“片区地名”,泛指今大连路以西、公平路以东、唐山路以南至黄浦江的地段。

至20世纪初,提篮桥地段基本形成较完备的街道体系,并开始通行有轨电车。同期,为关押在中国的外国犯人而建的原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华德路监狱(今提篮桥监狱)正式落成。由于距离上海老城厢和原英法租界的核心区域较远,早期在此地段聚居的主要是小商品商人、苦力、水手等社会群体。1920年代起,随着租界东区的建设拓展,提篮桥地段人口持续增长,建筑密度増大,一些犹太人、俄罗斯人,以及日本、朝鲜等国侨民陆续迁入,在东百老汇路一带形成了外国人较为密集的多元文化社区。

【遗珠拾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中心历史街区调研 —— 上海市提篮桥历史地段▲ 布卢门萨尔旧居

1937年“八一三”事变后,位于租界东区的提篮桥沦为侵华日本海军警备地区。与此同时,数万犹太人为逃离纳粹杀戮,从欧洲远渡重洋来到当时唯一不需任何签证和财产担保的上海避难。他们栖身于侵华日军在提篮桥地区划设的“无国籍难民限定居住区”,与当时近10万上海本地居民共同生活。他们在租住和新建住所的过程中以母国家园的样式改造和利用室内外空间,逐渐形成以舟山路、霍山路为中心的提篮桥犹太住区,并一度促使商业繁荣活跃。
同一时期,更广大的提篮桥地区普通民众则延续着西方租界背景下的中国式生活,促成了唐山路、安国路、昆明路一带小吃餐饮、日用百货等沿街小商品经济的繁荣。
【遗珠拾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中心历史街区调研 —— 上海市提篮桥历史地段▲ 舟山路安国路一带

【遗珠拾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中心历史街区调研 —— 上海市提篮桥历史地段▲ 安国路唐山路民居

抗日战争胜利后,原公共租界东区被划入“十八区”,后改称“提篮桥区”,1959年并入虹口区,设立“提篮桥街道”(面积2.36km2)。2018年上海市政府撤销虹口区提篮桥街道,建立新的北外滩街道(面积3.66km2)。至此,“提篮桥”作为行政区划单位的历史宣告结束,这个具有浓重历史意义的地名也逐渐淡出人们视野。

3

  特殊而多元的建筑文化


提篮桥监狱,中国境内最早审判日本战犯的场所,始建于1901年,后经数次改建、扩建,至1935年定型,成为一处占地逾4hm2、由10余幢楼房组成的近代监狱建筑群,因其规模宏大、设备精良、建筑艺术风格突出,号称“远东第一监狱”。1934年建造的平面十字形西人监舍,总高6层,中部有12m直径的圆形采光天井及玻璃穹顶,建造结构先进、运行管理高效。这座监狱见证了近代中国跌宕百年的风雨兴衰。

【遗珠拾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中心历史街区调研 —— 上海市提篮桥历史地段▲ 提篮桥监狱见证了从清末开始的现代监狱管理制度西化改良的全过程

舟山路菜场,与提篮桥监狱隔街相望,重建于1934年,是工部局在原租界建造的16个高标准公共室内菜场之一。这座长54m、宽35m的矩形平面二层建筑,虽历经几十年的高强度使用和无序改造,仍保留着较为清晰的原始空间结构体系。
上海犹太难民纪念馆,即摩西会堂旧址,是我国境内唯一一座反映二战时期犹太难民生活的展馆,在1907年建造之初原是一幢私宅,1927年,在上海的俄罗斯犹太人将摩西会堂迁于此址。建筑坐南朝北,平面呈凸字形,三层砖木结构外廊式建筑,青砖清水墙面,间有水平向红砖带装饰,门廊拱券也用红砖镶边,拱廊入口上方有六角星,中央礼拜堂可容纳300人。

【遗珠拾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中心历史街区调研 —— 上海市提篮桥历史地段▲ 上海犹太难民纪念馆(摩西会堂)

在临近摩西会堂的舟山路、霍山路等街道两侧,留存着犹太人生活过的各式住宅、医院、学校、服装店、理发店、修鞋铺、药店、书店、面包房、咖啡厅、酒吧、戏院等日常生活与文娱设施俱全的历史环境:整齐成排的精致券门、青砖红砖交错间替的墙面、半圆拱或扁拱形的门窗套、优雅起伏的弧形墙头、陡峭的双坡屋面和规则排列的老虎窗。

【遗珠拾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中心历史街区调研 —— 上海市提篮桥历史地段▲ 霍山路民居

【遗珠拾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中心历史街区调研 —— 上海市提篮桥历史地段▲ 一度商业繁荣活跃的舟山路

4

   保护价值与现存状况


从上海开埠至今的100多年间,提篮桥地区经历了从传统江南乡村转向航运贸易枢纽的近现代开发,从原租界边缘区“华洋共处”的海派市井到数万犹太人集中避难的“小维也纳”社区转型,孕育并留存了包括里弄住宅、高层公寓、宗教建筑、学校、医院、菜场、监狱、作坊、码头港口等多样化的建筑类型,展现出提篮桥地区独特的社会生活形态和历史建成环境,是近代上海社会文化多元性和建筑风格国际化的生动缩影,是当今世界上关于犹太人纪念地中唯一充满“生命”与“爱”的地方!

然而,近十余年来,伴随着“北外滩”概念的强力推升,里弄街坊在“旧改”中被大片拆除或动迁清退,众多历史建筑关停空置……如今的提篮桥历史地段,人去楼空、联接世代友好的人居环境荡然无存。
【遗珠拾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中心历史街区调研 —— 上海市提篮桥历史地段▲ 东余杭路安国路

【遗珠拾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中心历史街区调研 —— 上海市提篮桥历史地段▲ 东余杭路(远处为北外滩地标白玉兰广场)

作为上海市区历史地段发展的缩影,提篮桥有其特殊性也具有上海市区历史地段发展困境的共性。上海成片旧改虽然已经宣告全面完成,工作专班也应势解散,但对所涉及的130万户居民和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影响长期持续。通过大规模迁出原住居民的方法,短期内确实立竿见影。但几十年甚至上百年形成的居住氛围和地域文化内被清除,仅剩下年久失修的聚落留存,从世界城市的长远发展上其风险值得关注。我们应当警惕历史文化遗存保护与发展中的误区与不良倾向:以满足居民的生活需求为由的大规模迁出历史地段原住居民的简单操作;过分追求彰显帝国主义近代遗存符号与装饰的标志性;不注意本土居民在历史发展及文化存续中的作用,不注意对本土聚落发展脉络的妥善延续,这些终将对后人解读城市历史与底蕴及城市发展造成不可忽视的影响。

主持:阮仪三

图文:

袁  菲 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葛  亮 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欢迎在朋友圈转发,转载请在后台留言



【遗珠拾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中心历史街区调研 —— 上海市提篮桥历史地段








官方投稿网址:http://www.planning.com.cn

微博:http://weibo.com/cityplanningreview
微信号:chengshiguihuazazhi
电子期刊:App Store搜索“城市规划”(支持iPad下载)
国内统一刊号:CN 11-2378/TU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002-1329
【免责声明本公众号推文目的在于信息交流与共享。若有来源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持权属证明与本公众号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遗珠拾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中心历史街区调研 —— 上海市提篮桥历史地段

关注、分享、在看与点赞,至少我要拥有一个吧~【遗珠拾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中心历史街区调研 —— 上海市提篮桥历史地段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城市规划):【遗珠拾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中心历史街区调研 —— 上海市提篮桥历史地段

赞(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