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3年2月16日,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委员会办公室、北京青年报社联合发布“2022年度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十大看点”,包括:1.《北京中轴线文化遗产保护条例》2022年10月1日起施行;2.北京市举办纪念国家设立历史文化名城制度暨北京成为历史文化名城40周年系列活动;3.北京市第二批革命文物名录公布;4.北京市传统地名保护迈出坚实步伐;5.“时间的故事”沉浸式数字展亮相鼓楼;6.文物活化利用新路径引发社会广泛关注;7.西城区持续加大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力度;8.“园说Ⅳ——这片山水这片园”展览在颐和园博物馆举办;9.首届明文化论坛成功举办;10.“延庆古村落遗址”亮相2022冬奥会。
有关负责人表示,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北京因“都”而立、因“都”而兴,首都工作关乎“国之大者”,适逢北京建都870周年,我们将持续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对北京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市第十三次党代会部署,坚持一张蓝图干到底,全面系统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北京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强化“首都风范、古都风韵、时代风貌”的城市特色。希望社会各界和广大市民继续关心、支持、参与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共同擦亮北京历史文化金名片。
2022年度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
十大看点介绍
(注:以下排名不分先后)
1. 《北京中轴线文化遗产保护条例》 2022年10月1日起施行
这是北京市首部为保护特定文化遗产而制定的地方性法规,明确了北京中轴线文化遗产的定义、保护对象、保护要素和保护原则,政府责任和保护管理机构,文化遗产保护措施,确立了专家咨询和公众参与制度,加强了北京中轴线文化遗产价值阐释、展示和活化利用,为北京中轴线文化遗产保护提供了法治保障。
相关链接:
解读《北京中轴线文化遗产保护条例》 :把传承北京城市历史文脉的中轴线保护好
2. 北京市举办纪念国家设立历史文化名城制度暨北京成为历史文化名城40周年系列活动
包括举办“名城保护·大家谈”、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对话会、“一脉传城·走好新时代赶考路座谈会”等活动,发布《2021年度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大事记》《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优秀案例汇编集(2013年—2022年)》《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关键词(汉英对照)》等。
相关链接:
坚定文化自信,不断擦亮北京历史文化“金名片” | 2022“名城保护·大家谈”活动
《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优秀案例汇编集(2013年—2022年)》发布
《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关键词》出版
3. 北京市第二批革命文物名录公布
包括30处不可移动革命文物和535件/套可移动革命文物。反映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相关的史迹、实物和纪念设施构成了北京市第二批革命文物名录的主体,充分体现了红色文化融入北京城市基因、构成北京城市精神的鲜明底色。
4. 北京市传统地名保护迈出坚实步伐
3月,《首都功能核心区传统地名保护名录(街巷胡同第一批)》正式公布,包括砖塔胡同、史家胡同等598处历史传承稳定、文化底蕴深厚的传统地名。11月,《首都功能核心区传统地名保护名录(街巷胡同第二批)》公示,其中包括许多新中国成立后命名的街巷道路名称,如北京站街、体育馆路、展览馆路等,体现了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
相关链接:
《首都功能核心区传统地名保护名录(街巷胡同类 第一批)》公布
《首都功能核心区传统地名保护名录 (街巷胡同第二批)》公示
5. “时间的故事”沉浸式数字展亮相鼓楼
东城区利用科技手段积极助力北京中轴线遗产价值阐释和公众参与,充分利用鼓楼内古老券洞空间,通过新型的多维感官沉浸和丰富的交互体验引领观众在时间与空间、传统与时尚的交融中,发现文物古迹的无穷魅力。
相关链接:
走进“时间的故事”,打卡最美中轴线上的“暮鼓晨钟”
6. 文物活化利用新路径引发社会广泛关注
西城区第二批文物活化利用项目杨椒山祠、绍兴会馆等9处腾退文物建筑确定利用单位及利用方向并向社会公布。通过市场化运作方式,吸引有情怀、有专业、有实力的社会机构参与到文物保护利用中,形成了全社会共同关注、参与文物保护的良好氛围。
7.西城区持续加大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力度
持续举办西城区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委员会年会、“白塔夜话”、规划设计大师营等活动,推出“京剧发祥地之旅”打卡线路,持续实施“四名汇智”计划,启动“小而精、小而美”特色校建设,进行名城相关主题文艺创作,开展红色文化研究,打造非遗文化盛宴,通过“会馆有戏”“四节一日”等向公众展示老城保护成果,促进全社会共同参与名城保护。
相关链接:
以多元参与平台建设推动名城保护领域的智力众筹 ——“四名”汇智计划的实践探索
“似庙非庙,似衙非衙,似宅非宅”,会馆到底是什么?
8.“园说Ⅳ——这片山水这片园”展览在颐和园博物馆举办
展览汇集全国十余家知名文博单位的171件/套展品,首次以文物为载体系统讲述以三山五园为核心的古典园林集群在选址、营建、造园艺术、历史功能及保护发展等方面的内容,并运用大型弧幕投影、动画等,给公众以沉浸式的观展体验。
相关链接:
颐和园博物馆“三山五园展”:千年前京西北就有了风景旅游区
9.首届明文化论坛成功举办
为迎接2023年明十三陵列入《世界遗产名录》20周年,充分发挥昌平区作为北京“三条文化带”唯一交汇区的资源优势,深化明史明文化研究,明文化论坛致力于推动明十三陵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以历史塑形,为文化铸魂,聚力激发明文化活力新生。
10.“延庆古村落遗址”亮相2022冬奥会
位于延庆冬奥村内的小庄户居住遗址,建于清代。在延庆冬奥村的营造过程中,有关方面将古村落遗址“修旧如旧”原地展示,成为村内的独特景观。遗址于2022年冬奥会期间亮相,丰富了延庆冬奥村的人文内涵。
内容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
相关阅读
北京印迹上线!北京老城历史文化信息一键可查!“图观北京”测绘地理信息展同期开展
古都北京的正确打开方式是……
2022年度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十大看点”评选活动
暮鼓晨钟里的古代科学
复刻原貌,升级体验!北京站悄然变“新”
您与京城,一“码”之隔!
”

关注“北京印迹”平台
体验解锁京城新方式
“北京印迹”是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委员会的公众宣传平台,由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员会主办,市测绘院和清华同衡规划院提供技术和专业支持,光明网提供运营和推广支持,集合广泛的社会力量,打造北京历史文化名城空间资源平台和专业全媒平台。
“北京印迹”是全面地向公众开放北京老城历史文化资源的一次尝试,系统梳理和采集了北京老城18大类、73小类历史文化资源3万余条。以北京印迹网站为基础,拓展建设北京印迹新媒体矩阵以及线下文化活动,覆盖线上线下多种传播渠道,将成为北京开展名城保护和公众了解北京历史文化的重要窗口。
“北京印迹”力争将历史文化深度融入城市规划建设发展之中,让更多的人了解北京、热爱北京、保护北京、发展北京,一起擦亮古都北京的金名片!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北京印迹 inBeijing):2022年度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十大看点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