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王逊文集》辑录王逊先生上世纪三十年代至六十年代间散见于报章杂志的散文、小说、诗歌、评论、翻译和学术论著,以及未发表过的手稿、书信、会议发言、授课记录等,大部分内容为首次结集出版,是迄今为止对王逊学术研究及创作成果最全面的一次整理。
王逊(1915—1969)
代序
中央美术学院院长 范迪安
2016年,中央美院举办了“纪念王逊先生诞辰一百周年座谈会暨学术研讨会”,这是央美迎接“百年辉煌”、纪念艺术名家的重要活动之一。学院高度评价开拓了美术史论教学与学术研究的一代宗师王逊先生的光辉业绩和杰出贡献,希望通过活动更好地弘扬中央美院优秀的学术传统!弘扬王逊先生优秀的治学精神。在浓郁的学术氛围里,在从当年的美术史系到今天的人文学院几代师生对先贤的敬重之中,我深深感到,我们离历史上的王逊先生变得近了。
王逊先生生于乱世,长于忧患,在20世纪前半叶社会动荡的局势下和文化学术的变革大潮中,他英才早发、追求真理、向往进步。他的学习经历可谓转益多师,1933年考入清华大学土木工程系,因受闻一多先生国文课的影响,转入清华大学国文系学习,因得邓以蛰先生美学思想的启拨,又转入清华大学哲学系攻读。抗日战争爆发后,北平的大学教育机构南迁,开始了中国现代史上艰难卓绝的“学术长征”,他也长途跋涉,历经磨难。1939年,他在西南大学首次招收研究生中考入清华研究院文科研究所,毕业后先后在云南大学中文系任教,在敦煌艺术研究所担任设计委员,受聘南开大学哲学系讲授美学和艺术史。1949年,他受聘于清华大学哲学系,并在营建系任教。1950年,他受徐悲鸿先生邀请,开始在新成立的中央美术学院任教,并于1952年正式调入美院。在这里,我不能细数王逊先生的经历,但他在哲学、美学、美术理论、美术史与考古、敦煌学、工艺美术、民间美术等多个领域都卓有建树,是修养全面、融通学理、综合创造的典范,也是把学问作用于现实、将学术理想与新社会文化建设相结合的楷模。新中国成立后,他满腔热忱地投身于梁思成先生主持的国徽设计,与林徽因先生一道深入调研,振兴民族工艺,在中央美院主持美术理论教研室,参加民族美术研究所工作。最为重要的是,他于1956年开始筹办、1957年正式创建了中国美术教育历史上第一个美术史系——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从此,拥有悠久历史和丰厚传统的中国美术史开始了正规化的人才培养,他使西方和世界其他国家的美术史研究以及美术理
论研究融进了教学,一大批美术史论名家汇集在美术史系,掀开了中央美院办学历史新的一页。江丰先生曾经说,王逊先生为创建美术史系呕心沥血,开拓奠基,“发轫之功!诚不可没”,这份业绩堪称彪炳千古。
我是在美术史系接受研究生教育成长起来的,记得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之初、学院教学复苏和学术建设方兴未艾的日子里,我等晚辈虽无缘见到王逊先生,但美术史系的历任领导每谈系史和学问,都要讲述王逊先生创建的故事和意义,都在对我们的教学中传承了王逊先生的学术理念、方法和治学精神。由薄松年、陈少丰先生整理出版的王逊先生著作《中国美术史》,极大地开阔了我们的美术史视野,是将我等学子带入美术史堂奥的导引之书,是让我们建立美术史理想的启蒙之书。这次活动,尹吉男先生和人文学院领导班子定名为“奠基”,我觉得非常确切,表明了王逊先生为中央美院美术史学科和中国的美术史教学所作的开拓性贡献与基础性建设,如同厚重的基石,拥有沉甸甸的分量,散发出不可磨灭的光辉。
我们纪念王逊先生,是要在新的形势下继承王逊先生开拓的、许多前辈师长为之努力的美术史论事业。今天,中央美术学院已经形成造型、设计、建筑、艺术人文四大学科有机组成的办学结构,在人文学科里,美术史教学和研究尤为重要,美术学院设立的美术史专业在国内拥有领先地位,在国际美术史学界和教育界拥有独特优势,!我们要切实扬此优长,保持优势。中央美术学院正在为全面建成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世界一流美术学院而规划布局、推动落实,包括加强建设美术理论、中外美术历史、文化遗产和视觉文化研究在内的艺术人文学科。在这个学科里,毫无疑问,美术史是重中之重,是学科龙头,是体现高等院校担负文化传承的重要代表。中央美院的美术史已经卓有影响,我们要加强投入,加强建设,使学
科建设达到世界一流水平。
我们纪念王逊先生,是要学习传承他的学术风范和治学精神。中央美院最值珍贵的财富,就在于聚集了艺理双修$学贯中西、通古积今的教授群体,铸造了学院注重使命、追求卓越的传统,树立了人文关切的精神和求真务实的风范。王逊先生在人文科学领域富有全面的修养,以“广大”的学问基础支持“精微”的学术研究,例如他在美术和艺术理论上体现出深厚的西学功底和中国传统文化修养,就是值得我们今天进一步弘扬的传统;他的《永乐宫三清殿壁画题材试探》,将文献研究与图像考订相应证,把案头研究和实地考察、描绘相结合,在极为朴实的文辞中,贯注了极为丰富的学识和严谨的态度,可以说是集学养与专精为一体的学术范本,应该成为每一位美术史专业学生的必读之文,以此为养成学术精神的基底。
我们纪念王逊先生,是要发扬他的教书育人、正己正人的优秀师德。古人说:凡学之道,严师为难。王逊先生的一生,始终坚持传道授业,!诲人不倦,培养了一大批学术史论人才,形成了美术史系到人文学院薪火相传的学术力量。他严谨的治学精神,特别是在遭到不公正待遇的困境中,也坚持教学,潜心修改教材,让人感佩。他盛年早逝,是中央美术学院的一大损失。今天的学术环境和条件已经随时代而进步,但让美术史论事业后继有人,重要的是坚持搞好教学,让名家的教育风范成为来者的学术基因。
先生精神,仰之弥高,先生学术,钻之弥坚!
本文节选自“在纪念王逊先生诞辰一百周年座谈会上的致辞”
王逊幼年在济南(1927年)
在昆明考取清华大学研究院第一批研究生(1939年)
带领各地美术院校进修教师考察南京六朝陵墓(1955年)
王逊(左三)、俞剑华(左五)与美术史进修教师在中央美院合影
王逊速写像(李松作于20世纪60年代)
目录
第一卷
代序 范迪安
总目录
整理说明 王涵
中国美术史
第一章 从原始社会到战国时代的美术
第一节 原始社会的美术
第二节 商周时代美术概况
第三节 青铜工艺
第四节 殷墟发掘
第五节 西周、春秋、战国时代的美术
第六节 商周时代美术的重要成就
第二章 秦汉三国时代的美术
第一节 概况
第二节 汉代的重要美术作品
第三节 汉代美术的成就
第三章 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美术
第一节 概况
第二节 两晋南北朝的绘画艺术
第三节 敦煌莫高窟壁画等北朝佛教美术
第四节 云冈、龙门的北朝石窟造像
第五节 炳灵寺、麦积山及其他北朝末期的石窟造像
第六节 南北朝的工艺美术
第七节 南北朝时期宗教美术的成就
第四章 隋、唐、五代的美术
第一节 概况
第二节 隋及初唐的绘画和雕塑
第三节 敦煌莫高窟的唐代壁画和彩塑(附五代及北宋初)
第四节 龙门石窟及其唐代雕塑
第五节 吴道子及其画派
第六节 周昉及中唐以后的绘画
第七节 五代的绘画
第八节 隋唐五代的工艺美术
第九节 小结
第五章 宋元时期的美术
第一节 概况
第二节 北宋前中期的绘画
第三节 李公麟和文人学士的绘画活动
第四节 赵佶和画院的花鸟画
第五节 十二世纪的人物故事画
第六节 李唐、马远、夏珪
第七节 元代的绘画
第八节 宋辽金元的建筑及壁画雕塑艺术遗迹
第九节 宋元时期的工艺美术
第十节 小结
第六章 明清时代的美术
第一节 概况
第二节 明代绘画诸流派
第三节 明清之际的绘画
第四节 清代花鸟画的发展
第五节 明清版画艺术及其历史发展的回顾
第六节 故宫及明清时代的建筑艺术
第七节 明清时代的雕塑艺术
第八节 明清时代的工艺美术
第九节 小结
校订后记
第二卷
中国古代书画理论
绪论
第一编 六朝画论
魏晋玄学与人物赏鉴风气
顾恺之画论
谢赫的《古画品录》
《古画品录》的续作
宗炳的《画山水序》
王微的《叙画》
第二编 唐宋画论
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
郭若虚的《图画见闻志》
荆浩的《笔法记》
郭熙的《林泉高致》
韩拙的《山水纯全集》
《宣和画谱》
苏东坡的文人画理论
邓椿、董逌、沈括等人的画论
第三编 元明清画论
元代画论
董其昌画论
王原祁的《雨窗漫笔》
沈宗骞的《芥舟学画编》
恽向画论
恽南田画跋
笪重光的《画筌》
石涛的《画语录》
第四编 中国古代书法理论(魏晋—唐)
概述
卫恒的《四体书势》
王僧虔的《论书》
袁昂的《古今书评》
庾肩吾的《书品》
张怀瓘的《书断》
窦臮、窦蒙的《述书赋》
孙过庭的《书谱》
卫夫人的《笔阵图》
结语
附:整理后记
美学及艺术理论
美的理想性:美的性质的孤立的考察
再论美的理想性:人格之实现
美与丑
表现与表达
诗、科学、道德
玉在中国文化上的价值
几个古代的美感观念
六朝画论与人物识鉴之关系
荆浩《笔法记》
郭熙的《林泉高致》
苏轼和宋代文人画
明清的文人画
石涛的《画语录》及其绘画理论
关于概括与具体描写:兼论中国绘画的现实主义传统
国画为人民服务
介绍北京的国画展览
对目前国画创作的几点意见:北京中国画研究会第二届展览会观后
人民美术的重大发展:第二届全国美术展览会在京开幕
在中国美术家协会第一届理事会第二次会议上的发言
良好的开端:记国画写生问题座谈会
把国画艺术推向新的繁荣:记国画座谈会
美国艺术的商品化
关于印象主义的讨论
“非常时期与国防文学”座谈会发言
调查民族文学阵容刍议
现代音乐的反抗
《中国美术史讲义》初版序论
一年来《美术》编辑工作的主要缺点和错误
《美术研究》编后记(二则)
艺术图书分类法
第三卷
美术史
中国美术传统
古代绘画的现实主义
出土古文物与美术史的研究
敦煌文物展览说明
敦煌壁画中表现的中古绘画
敦煌壁画和宗教艺术反映生活的问题
西周及春秋时期的美术
两部已佚的战国绘画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建筑与雕塑
顾恺之及其作品
展子虔《游春图》
唐代人物画家:周昉
五代北宋间一部分杰出的花鸟画家
宋代的三幅山水画
夏珪《长江万里图》
吴门四家
鲁迅和美术遗产的研究
朝鲜古艺术和中国的关系
王羲之诞生以前
王羲之父兄考
评《王羲之评传》
评蒋彝著《八法南针》
《中国美术史》复习提纲
《美术》编后语
《美术研究》创刊封面说明
文化遗产
评《中国艺术综览》
《中国陶瓷目》介绍
介绍《东方陶瓷学会会志》
云南北方天王石刻记
保护古迹文物工作与经济建设联系起来:文物局郑局长谈话读后感想
美帝盗窃中国古美术品
几幅遭劫夺的古代绘画
大学中的形象教育
清华文物馆筹建之初现状报告
清华文物馆筹备工作报告
关于成立清华文物馆的建议
云冈一带勘察记
辉县发掘展览
介绍楚文物展览
印度阿旃陀壁画一千五百年纪念展览
中国锦缎图案
敦煌藻井图案
敦煌艺术展览
有关敦煌艺术展览的问题解答
莫高窟彩塑两件
永乐宫三清殿壁画题材试探
工艺美术和民间美术
《红楼梦》与清初工艺美术
附:《红楼梦与清初工艺美术》读后记 林徽因
拟制国徽图案说明
景泰蓝新图样设计工作一年总结
景泰蓝工艺
对于“建国瓷”设计制作的意见
工艺美术的基本问题
工艺美术的提高和普及
美术工艺的制作问题:参观全国民间美术工艺品展览会笔记
谈民间年画
谈皮影戏
台湾高山族的艺术
刺绣座谈会纪要
西南地区少数民族图案展览会
中国美术家协会举办全国民间剪纸展览会
中国美术家协会等单位筹办出国工艺美展
记印度艺术图片和手工艺品展览会
印度尼西亚工艺美术及图片展览
第四卷
散文
说闲暇
疯狂了的热情
从幼年到成年
病赞
梦
十年流水
我的故乡
重阳病愈初起
明日的园子
黑色的行列
一切都静止了的时候
白菜、青豆,和冬笋
上帝和他的子
灵魂的居所
旅行
幻觉之一
小说
四月
童养媳
鬻儿
路人
壮士归
“九·一八”的那年:一个亡省青年的泪诉
秋日
印印
八年
叔父的蜜蜂:寄逸妹
春之寓言
强迫降落敌阵的遭遇:印缅战场一位空军的日记
诗歌
“九·一八”夜望月
古城
芜城歌
胡笳歌
壮士心
歌颂吧
灾
都市的歌颂
北平的夜
夜市
紫丁香
值得
交易
因为
嘱咐
叮咛
信
夜行
修铁轨道的工人
西山半夜
歌女
归去
归
雪后
假若
告诉给妈妈
一天
风雨归舟
旧血痕
春雨
夜鸣
胜利的俘虏
寄萍君
雁话
永远
送别
思母
相天下士
老乞婆
蜡烛
现实
旅途
重新回向沙场去
呓语
医生
哭妹
长征
流水
无题
口红
秋天
叶
黑衣僧
五月小唱
山
战争
雪
春蚕曲
五月
出动
阴山歌
家宝
题空中楼
杂感
儿童游戏的教育意义
学术机关?职业学校?
如何掠夺:煤、铁、棉花、战争的原料
看了冰心的《南归》后
吊与贺
保侨
人话和鬼话
关于宣传
漫谈出路
异样的局戳
由赛先生想起的
德先生在中国的战斗:唐吉诃德与风磨、羊群的战斗
“教育”“行政”制度的矛盾
论李鸿章的失败
中国第一任驻英公使郭嵩焘的悲剧
为了“新的正面意见”
第五卷
翻译
时论
艾登旅行的收获
最近西太平洋形势的分析Pacificus
战神笼罩下的星洲
印度与目前世界危机 [印]Taraknath Das
日本南进战略的蠡测 [美]奥本特
美国与南洋 [美]Robert Aura Smith
太平洋上美国的海陆空军根据地 [美]AlbertRandleElliott
苏彝士以东以南英国各属邦之资源及生产力:这些属邦对英国作战能有多少供献
战后的经济建设原则 [美]Buell
伦理学
道德起源论 [英]曼德威尔
论美德或功德 [英]沙甫慈伯利
论至善 [英]席其维克
附录:席其维克自述其伦理学思想发展史
文学
机遇 [美]沃尔特·马龙
回声之屋 [英]T.F.鲍依斯
演讲
农民合作运动与丹麦土地政策 [丹]马烈克
丹麦高等民众学校与农村社会之繁荣 [丹]马烈克
附录:马烈克在平谈中丹两国民众教育
书信
致潘光旦
致常任侠
致蒋兆和、常任侠
附:王逊年谱
任教西南联大时填写的登记表(1943年)
考订永乐宫三清殿壁画时手绘的示意图(1963年)
各种版本的王逊著《中国美术史》
整理说明
王 涵
《王逊文集》辑录著者20世纪30年代至60年代间散见于报章杂志的散文、小说、诗歌、评论、翻译和学术论著,以及未发表过的手稿、书信、会议发言、授课记录等,大部分内容为首次结集出版,是迄今为止对王逊学术研究及创作成果最全面的一次整理。
王逊(1915—1969),著名美术史、美术理论家,新中国美术史学的奠基人。历任南开大学、清华大学、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兼《美术》《美术研究》执行编委,在哲学、美学、美术理论、美术史与考古、建筑学、敦煌学、工艺美术、民间美术等多个领域都卓有建树,曾主持和参与国徽设计、景泰蓝改造、建国瓷设计、国家十二年科学发展规划、永乐宫壁画研究等重大课题,1957年主持创建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为美术史在中国发展成为独立学科做出了重要贡献。
著者生前蒙受不白之冤,1969年受迫害致死,著作手稿也在动乱年代被抄没一空,这为其遗著的搜集整理带来极大困难。王逊遗著的辑佚工作起始于20世纪80年代,前后历经三十年,其间幸赖学术界众多学者鼎力相助,宗白华、沈从文、常书鸿、常任侠、冯至、吴作人、江丰、卞之琳、林庚、徐邦达、启功、王永兴、王勉、程应镠、任继愈、李赋宁、钟开莱、吴良镛、宿白、陈少丰、迟轲、杨伯达、常沙娜、李松、薄松年、李学勤、刘纲纪、薛永年、张蔷、李纪贤、杨庚新、李公明、梁江、尹吉男、李军、李清泉、王浩等诸位先生,或提供线索,指示津梁;或网罗放佚,爬梳剔抉;或誊录刻印,亲与校雠;或敦促出版,推介作序。正是在学术界共同努力和推动下,才使得王逊著述的整体面貌,在近乎片纸不存的情况下,被一点点重新发掘出来、拼合起来,有了今天的规模。在《王逊文集》出版之际,我们尤其难以忘怀这种山高水长的师友风义,以及薪尽火传的学术传承精神。
《王逊文集》收录目前已整理出来的著者全部文字,总计逾一百万字,现据内容分编为五卷:
第一卷 《中国美术史》
第二卷 《中国古代书画理论》、美学及艺术理论
第三卷 美术史、文化遗产、工艺美术和民间美术
第四卷 散文、小说、诗歌、杂感
第五卷 翻译、书信,附:王逊年谱
一、《中国美术史》一书,最初是以《中国美术史讲义》之名,1956年由中央美术学院印行。后经薄松年、陈少丰两先生整理,1985年由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此次编集,收录的仍是此整理本。此外,著者于20世纪60年代重新撰写了《中国美术史》一书(有誊录本题为《中国古代美术史讲义》),因全书散佚,所见未全,现将其中部分章节,如《西周及春秋时期的美术》(铅印本)、《两部已佚的战国绘画》(油印本)《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建筑与雕塑》(打印本)、《吴门四家》(稿本),整理校订后,以单篇论著的形式编入文集。其中《吴门四家》手稿本,2017年由中国青年出版社影印出版,此次编入的是整理本。
二、著者1962年至1963年在中央美院开设“中国书画理论”课程,当时随班听讲的广州美院教师陈少丰先生做了详细的听课笔记,1981年经李公明、梁江等整理誊刻为油印本。这次整理,系在此本基础上重加校订补充,定名为《中国古代书画理论》编入文集。此外,李松、张蔷等先生也曾于20世纪80年代以单篇论文的形式,整理发表过一部分听课笔记,此次一并收入文集。
三、著者单篇学术论文,此前出版有专集《王逊学术文集》(王涵编,海南出版社,2006年)《王逊美术史论集》(李松、张蔷编,河北教育出版社,2009年)。此次整理,除增补新发现的佚文外,对已编集的各篇,也都根据最初发表的报刊重新进行了校订。
四、创作(含散文、小说、诗歌、杂感等)、翻译和书信部分,大都是首次结集出版。1936年商务印书馆曾出版著者诗集《谢了的紫丁香》,此次亦全部编入文集“诗歌”部分。
五、著者生前编辑、校订出版的画册和文集,如《北京皮影》《敦煌藻井图案》《明代锦缎图案》《楚文物展览图录》《中南少数民族染织图案选集》《中国古代画论类编》(俞剑华编)等,除独立成篇的文字外,原书均不收入文集。
六、文集最后附录了编者所著的《王逊年谱》,原书2015年由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此次收录时做了重新的校订和增补。
七、文集收入的各篇(章、单行本),均在篇目下加注,说明最初出版或发表的时间及出处,便于读者检核。首次发表时使用笔名的,也将笔名列出。原文未署名或以单位名义署名发表的(如署名“清华大学营建系”发表的《景泰蓝新图样设计工作一年总结》),均经编者考证,确系著者独立执笔的方编入文集。
八、因原文发表时间跨度较长、著者行文习惯等方面的原因,除对一些明显的文字讹误予以校正外,异体字和旧体字的使用、概念用语的变化、中西数字的使用等,为保持原貌,全书未作统一或改正。
九、书中引文较多,这部分的校订,由于古文版本繁杂,不同版本间异文甚多,一般通行本亦未必臻善,除对一些明显的引证错误(如文字缺漏、错字、书名及卷数错误)予以订正外,其余均维持原貌。
十、原文大部分是繁体字,现一律改作简体字。
十一、书中涉及的外文,如英文、法文、德文、拉丁文等,此次都进行了校订。书中翻译人名、书名、国名、地名等均依原样,未作改动。
十二、原文标点错漏较多,!校订时做了必要的调整,不再一一注明。
此次《王逊文集》出版,中央美院和上海书画出版社等方面给予了大力支持。著名美术史论家、中央美术学院院长范迪安先生在百忙中亲自为本书作序,中央美院人文学院尹吉男院长和上海书画出版社王立翔社长力促本书出版,责任编辑王剑女士付出极大努力,确保本书在极短的时间内问世。此外!王瑀、张玚、安永欣、黄泓积、杨简茹、李曼、万伊、况悦、龙宇欣、高家融、徐杏等参加了佚文查找、文字录入及校对工作,在此一并致以衷心的感谢!由于时间仓促,书中难免还有不尽人意之处,诚望读者方家不吝正谬。
编者
2017年10月
致潘光旦信(1940年)
清华大学集体设计的国徽图案初稿及王逊执笔的《拟制国徽图案说明》(1949年)
清华大学集体设计的国徽图案初稿及王逊执笔的《拟制国徽图案说明》(1949年)
致常任侠信(约写于20世纪50年代初)
《王逊文集》(五卷本)
王逊 著
王涵 编
上海书画出版社
2017年11月
ISBN 9787547916414
定价 680.00元
相关链接:
相关信息请浏览“阅读原文”
美术遗产
始发于微信公众号:美术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