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湘江两岸,春暖花开。三湘大地的田间地头,一个个忙着农耕的身影、一台台来回穿梭的农机,奏响了孕育着丰收希望的交响乐。
2000多亩耕作层腾挪“搬家”,完成了一次从长沙到浏阳的空间位移。
分散细碎的“巴掌小田”集中连片,一场关于耕地空间整合的探索在汨罗市等地逐渐铺开。
智能管田“家族”不断壮大,耕地用途管制有了“云”赋能。
耕地“占在哪里”“补在哪里”“提升在哪里”,一本布局账清清楚楚。
走进浏阳市永安镇丰裕村,成片金灿灿的油菜花竞相怒放。田间矗立的标志牌上,红底白字,提示这片花海与众不同——“沃土搬家造良田耕地重生焕新机”,这是湖南省最大的耕作层剥离再利用项目落户之地。
“这块地因灌溉水源被污染,重金属超标,无法种植粮食。后来,村民们改种了莲藕、草皮,造成土壤肥力退化,耕地等级下降。”永安镇副镇长曹广介绍说,“虽然我们多次计划改良这片耕地,但因成本太高,就搁置了。”
2020年12月,长沙市长沙县境内的黄花国际机场航站楼建设项目启动,用地红线范围涉及优质耕地2000多亩,产生覆土40多万方。在湖南省自然资源厅的支持下,长沙县、浏阳市通力协作,按照“应剥尽用、即剥即用、就近利用”的原则,将剥离耕作层选址在距离机场22公里的这块亟待改良的耕地上。
“之前将地块租给别人的村民,每年每亩可获得三四百元收入;种植草皮的村民,每年每亩可收益600元。因此,项目实施之初遇到了一些阻力。”曹广说,为此,永安镇组织开展“屋场夜话”活动,由有关领导、土地专家与村民面对面沟通协商,并邀请中国科学院专家对土壤改良进行试点。
项目设计阶段,充分尊重村民意见,不断优化土地平整、灌溉排水、田间道路等建设方案,尽量满足村民的生产生活需要。项目实施过程中,邀请当地的老党员、村民进行监督,对运来的表土逐车检查,确保全部可用。“丰裕村与湖南三湘万亩田园智慧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签了10年合同。”曹广说,“前3年按每年每亩500元向农户支付租金,中间3年每年每亩600元,后4年每年每亩700元,村民们都表示很满意!”
长沙黄花国际机场的耕作层,是如何整体腾挪“搬家”到丰裕村的?湖南省自然资源厅副厅长谢文介绍,湖南以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数据为基础,开展耕地后备资源调查,编制了省、市、县三级耕地保护专项规划。据此,如何统筹安排现有耕地、拟占用耕地、耕地后备资源,“占在哪里”“补在哪里”“提升在哪里”等重要问题在“一张图”上清清楚楚。
如今,湖南省现状耕地已逐丘逐块全部落实到专项规划中;适宜恢复的888万亩潜力资源已规划为恢复耕地空间,作为耕地“进出平衡”的来源;457万亩耕地后备资源全部划定,作为耕地占补平衡的来源。
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总结地方“小田并大田”等经验,探索在农民自愿前提下,结合农田建设、土地整治逐步解决细碎化问题。
一年好景看春耕。走进湖南益阳、衡阳、永州、湘西等地,集中连片的大田块上,春耕春插正如火如荼。各地抢在晚稻收割和早稻栽插之间的时节,开挖水渠、修筑田埂、平整耕作层。
在汨罗市桃林寺镇亦仁村,刚刚整理好的千亩水田,正等着秧苗落地生根。这里一望无垠的连片水田,一年前还是零碎、分散的“巴掌小田”。2022年,亦仁村借着桃林寺镇“小田并大田”的东风,引入汨罗市农业农村发展有限公司,对2865亩地块进行改造。如今,改造后的耕地田坎错落有致,沟渠纵横相连,辽阔的田园美景尽收眼底。
亦仁村是典型的南方丘陵山村,原有耕地数量少、地力弱,分布碎片化,农业效益低。“以前,村里种田的人不到1/3,而且大多是六七十岁的老人,年轻人都外出务工了。”亦仁村党总支书记吴昔勇说,“小田并大田”后,村里的田都由种植大户、合作社来种,村民们每亩地可以有200元~300元租金收入。
桃林寺镇镇长任曦竹说:“我们镇的高丰村引入乡贤投资,‘小田并大田’改出了高产田。乡贤投资有收益,大户耕种便利,农民流转也挣到了钱。随后,邻村都争相效仿。”
为了让有意流转的村民吃上“定心丸”,亦仁村等村对耕地进行了确权,逐一明确了耕地的坐标、面积,然后统一流转给村集体。村集体再联系投资人开展“小田并大田”改造后,流转给大户种植。
如今,桃林寺镇18个村中的10个启动了“小田并大田”。各村因地制宜,积极引导地方国有企业、集体经济、职业农民等加入,有的整村改造,有的部分参与。一场集中连片的耕地空间整合、一次解放生产力的改革实践正在湘北大地、洞庭湖畔展开。
辖有15个镇的汨罗市,今年计划实施“小田并大田”6.03万亩。“实施‘小田并大田’,可以把耕地周边的林地、园地、荒地、废弃的坑塘水面等一并改成适宜耕种的田地,有效增加耕地面积。同时,通过工程技术手段,将分散的‘巴掌小田’连成片,将泥脚深、收成差的冷浸田回填,然后以整村流转的形式流转给合作社、种田大户,并确保全部耕种,杜绝抛荒。”汨罗市自然资源局副局长吴冬说。
连日来,在长沙县春华镇万亩粮食生产基地里,旋耕机、插秧机、抛秧机轰鸣穿梭,呈现一派繁忙景象。
“伟义,你田里的翻耕、抛秧情况怎样?”春华镇龙王庙村党总支书记、村级田长龙瑞在巡田间隙,与种植大户龙伟义聊起了今年的春耕情况。龙瑞说,他几乎每天都会和种植大户们打交道,看看他们有什么需求,同时督促他们及时春耕备耕。前不久,因为去年雨水少、地里干,龙瑞还给龙伟义协调了水库调水的事。在龙王庙村,村级田长、网格田长有30多人,共同守护着全村4790亩耕地。
“去年,‘湖南田长’App上线,我们平时巡田、打卡都通过它记录、上报。”龙瑞说。打开手机里的这款软件,不仅有定位、巡查、问题上报等功能,而且耕地、道路、房屋、沟渠、河流的布局也清晰可见。今年3月,龙瑞接到“湖南田长”App发来的4次疑似图斑预警,他和网格员们须在收到信息3天内现场核查、举证上传。“决不能因为‘非农化’‘非粮化’问题,让耕地数量减少、布局乱套。”龙瑞说。
2022年,长沙县全面推行田长制,建立了县、镇、村、网格四级田长责任体系,一年来共有700多名田长走马上任,人人手里都有“湖南田长”App,实现了全县51.77万亩耕地块块有人管、亩亩有人巡,疑似问题有人及时报、迅速核。
在智能管田“家族”,铁塔“哨兵”不能少。长沙县在全域布设了98个铁塔摄像头,建起了铁塔“哨兵”队伍,确保能及时、精准将疑似违法图斑推送至责任田长。
“我们计划安装2.8万个铁塔摄像头,每个‘哨兵’对半径3公里内的耕地使用情况进行高清监测。目前全省已安装了1万多个。”谢文说。
在湘潭县易俗河镇杉荫村一处由坑塘整改的30多亩油菜田边,易俗河镇自然资源所所长文建春打开手机中的“国土调查云”App说,这块田在系统里显示的还是坑塘,经过整改,现在改种了油菜,只等自然资源部门来验收。
“出于增加耕地面积、优化耕地布局的考虑,对于成片耕地中间的坑塘、农田水利设施条件基本具备地块的坑塘,我们都尽力确保恢复。而且,督促恢复后期有人管护、有人接手种植。”文建春说,2022年,易俗河镇整改了大大小小的坑塘水面约65口,恢复耕地1526.3亩。
据悉,湘潭县建立了田长制县级领导联点包干责任机制,全县28个县级领导对17个乡镇进行联点包片,并设置县、乡(镇)、村、网格四级田长,将耕保任务落实到具体责任人。前不久,该县发布《关于加强耕地保护工作的令》,强调落实落细田长责任体系,各级田长要全方位巡田,充分利用信息平台,及时发现并协调解决有关问题。
如今,在湖南,注册网格田长已有10.5万个。这些遍布14个市(州)、122个县(市、区)的田长们,有了“云”赋能,守护好5431.71万亩耕地更有信心了。
“我们通过集成卫星遥感、航空摄影、铁塔视频、网络集成等多元技术,已经基本建成了‘空-天-地-网’一体的自然资源综合监测体系,切实提高了影像获取和分析能力,确保能全面及时掌握全省耕地变化情况。”湖南省自然资源厅厅长李全胜表示,“我们还建立了耕地保护监管信息系统,实行月发现、季小结、年总结,力争做到变化全发现、问题全核实、任务全交办、处置全到位”。
作者:赵婧
文字编辑:王中建
新媒体编辑:赵志坤
转载请在醒目位置标注来源:i自然全媒体
i自然投稿邮箱:mnrnews@163.com
电话:010-68047618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i自然全媒体):“云”赋能守护三湘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