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问道

教研动态 | 面向沿边地区人居环境改善的城乡规划大数据理论与方法课程虚拟教研室举办“新型教学经验分享”主题月度交流会

      2023年4月25日晚,“面向沿边地区人居环境改善的城乡规划大数据理论与方法课程虚拟教研室”举行月度交流会,以“新型教学经验分享”为主题,邀请吉林建筑大学李冰心老师围绕《城乡规划技术与信息》课程教学经验进行主题报告本次月度交流会是“面向沿边地区人居环境改善的城乡规划大数据理论与方法课程虚拟教研室”的定期交流活动之一,由虚拟教研室带头人龙瀛老师主持,来自清华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厦门大学、沈阳建筑大学、内蒙古工业大学、深圳大学、西南民族大学、吉林建筑大学、昆明理工大学、西藏大学、新疆大学、广西大学12所共建高校20位教师参加了此次会议。

      报告环节,李冰心老师回顾了《城乡规划技术与信息》本科课程的建设思路和教学内容组织方式,从课程背景、课程简介、课程规划三方面深入地分享了经验与思考。


      首先,关于课程背景,李老师从三个层面展开。关于“时代背景”,李老师借用了课前推荐给学生们的四本参考书籍来进行阐述,包括技术对时代发展的推动作用、技术与人类文明的紧密关联、机器革命背景下技术的主要特征以及技术在另一面为社会带来的冲击与伤痛。在“专业背景”部分,李老师提到了数字化技术红利下城乡规划及新城市科学学科的快速发展,和近年来出现的空间句法模型等用于对空间进行认知的先进技术方法与手段。而后在“教学背景”部分,李老师表示,这门课程的建设过程受益于本教研室成员龙瀛老师和李渊老师的4门MOOC,以及UCL的空间句法课,因此也会将上述线上课程作为教学背景资料推荐给学生。


教研动态 | 面向沿边地区人居环境改善的城乡规划大数据理论与方法课程虚拟教研室举办“新型教学经验分享”主题月度交流会

课程专业背景:数字化技术红利期城乡规划学科的快速发展


      其次,在课程简介部分,李老师主要从四方面着重进行了深入分享。第一,课程大纲方面,课程分为数据采集、空间建模和统计分析三个板块进行专题授课,旨在让学生形成对未来人居环境的前瞻性认识和批判性理解,掌握新城市科学发展下新数据、新方法、新技术的应用思路。第二,课程思政方面,课程从个人、学院和学校要求出发,分别提出了科技向善、生态良知、家国情怀三个层面的思政目标,注重对学生公平公正、自然使命和文化自信的素质培养。第三,课程内容方面,课程分为八个章节、三个部分,第一章即为第一部分,安排了导论,概述课程背景、课程结构及考核方式;第二至六章是第二部分,进行数据采集、空间建模和统计分析三个核心板块的理论讲解,数据采集板块介绍传统数据和新型数据的特征及采集方法,空间建模板块介绍空间句法的空间量化逻辑和上机建模的技术路线,统计分析板块介绍概率论和统计学的基本原理与应用;第七和第八章是第三部分,安排了实验和汇报,学生按小组分工进行实验数据采集、建模和分析工作,最终汇总形成汇报作业。第四,课程考核方面,李老师分享了经多轮优化探索后的最适用于本校情况的考核方式,总成绩以八比二的比例划分为作业成绩和平时成绩,其中作业成绩既包括团队的汇报成果也包含个人的笔记及章节任务完成情况,采用这种形式,既能让完成课堂基本目标的学生得到不错的成绩,又能通过拔高得分鼓励有热情有兴趣的同学进行更多探索;另外,课程还顾及了不同学生的性格特征,在互动环节设置线上窗口,帮助“社恐”学生融入课堂讨论。在这一部分,李老师提到了两方面感触:一是技术类课程中学生的学习效率受兴趣影响很大,因此她特意选取《技术陷阱》作为参考书目,引导对技术缺乏兴趣的同学弱化抵触情绪、规避技术的负面影响;二是虽然学生的汇报作业仍存在很多不足,但这一过程让同学们尝试用更有逻辑的角度重新认识世界、透过表象看到本质,意义深远。


教研动态 | 面向沿边地区人居环境改善的城乡规划大数据理论与方法课程虚拟教研室举办“新型教学经验分享”主题月度交流会

课程大纲:课程目标与定位、课时与专题设置


      最后,李冰心老师从课程评价、课程建设、课程影响三个角度介绍了课程的未来规划。从学生的课堂评价反馈中,李老师总结了未来课程的改进方向:一是思政目标方面,通过调整汇报评分细则来弥补“生态良知”部分的不足;二是针对部分学生在团队任务中感到吃力的问题,考虑增设围绕项目汇报的辅导,同时选题结合设计课题目,达到双向促进的效果;三是针对一些学生在统计分析部分学习效果欠佳的问题,补充专业课程和线上资料、提高课时比例、降低内容难度,帮助学生提升知识点理解与吸收效果。而后,李老师又展示了未来的课程建设路线框架,计划借助“元认知的场景化理论模型”,指导线下一流课程建设,根据实践教学效果反馈再对理论模型进行调整,最终实现课程的不断优化迭代。此外,关于课程后续影响,李老师表示,课程未来将继续用于支持大创项目、指导学生竞赛。


教研动态 | 面向沿边地区人居环境改善的城乡规划大数据理论与方法课程虚拟教研室举办“新型教学经验分享”主题月度交流会课程规划:课程评价、课程建设路线框架与课程影响

      交流研讨阶段,李冰心老师与清华大学党安荣老师、沈阳建筑大学路旭老师和李绥老师、哈尔滨工业大学许大明老师、深圳大学辜智慧老师、昆明理工大学郑溪老师、广西大学周游老师,围绕“课堂教学所用数据的获取与使用方式”、“课程板块组织思路”、“GIS平台的选取依据以及与国土空间规划实践应用的联系”、“教学内容难度、应用性与学生获得感之间的平衡”、“课程所在学期设置思路以及课程与其他先导/后置课程的衔接关系”等问题进行了细致深入的经验分享和讨论交流。


      最后,本虚拟教研室负责人龙瀛衷心感谢各高校老师参与本次研讨,参会教师纷纷表示在本次分享交流中受益匪浅。



教研室类型:课程(群)教学类

教研室名称:面向沿边地区人居环境改善的城乡规划大数据理论与方法课程虚拟教研室

教研室负责人:龙瀛(清华大学)

教研室简介:城乡规划与大数据方向的教学与研究存在一定的区域差异,过去几年探索性的教学尝试主要局限在少数几所东部高校,对沿边地区高校教学的渗透有限。同时新数据环境发展迅速,既有教学内容是否适用于其他发展阶段的城乡需继续探索,需要连接更大的教学网络和更多元的城乡人居环境类型,促使教学内容和教研形态不断更新。面向沿边地区人居环境改善的城乡规划大数据理论与方法课程虚拟教研室由全国东西部多名高校教师构成,具有跨地域、面向沿边地区与辐射全国的特征。一方面紧密关注当下城乡规划与大数据领域存在的教学短板问题;另一方面紧密关注各沿边地区人居环境的现实问题,在多元的城乡发展背景下,促进教学资源在东西部不同合作院校之间持续交流,推动新技术、新理念在不同地区的教学应用。



教研动态 | 面向沿边地区人居环境改善的城乡规划大数据理论与方法课程虚拟教研室举办“新型教学经验分享”主题月度交流会

更多内容,请点击微信下方菜单即可查询。

请搜索微信号“Beijingcitylab”关注。

教研动态 | 面向沿边地区人居环境改善的城乡规划大数据理论与方法课程虚拟教研室举办“新型教学经验分享”主题月度交流会

Email:BeijingCityLab@gmail.com

Emaillist: BCL@freelist.org

新浪微博:北京城市实验室BCL

微信号:beijingcitylab

网址: http://www.beijingcitylab.com

责任编辑:郝奇、张业成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北京城市实验室BCL):教研动态 | 面向沿边地区人居环境改善的城乡规划大数据理论与方法课程虚拟教研室举办“新型教学经验分享”主题月度交流会

赞(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