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问道

市长之声︱高水平规划引领高质量发展

编者按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城市规划工作,强调城市规划在城市发展中起着重要的战略引领作用,考察一个城市首先看规划,规划科学是最大的效益,规划失误是最大的浪费,规划折腾是最大的忌讳。在我国首部“多规合一”的全国国土空间规划纲要正式印发,各地按党中央、国务院部署持续深化“多规合一”改革之际,“国土空间规划专题研究班”在中国浦东干部学院顺利举办,市(地、州、盟)党委、政府,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师市49名主要负责同志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结合党的二十大部署,分享各地国土空间规划工作经验,交流对深化“多规合一”改革、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理解和认识。现陆续刊发供交流参考。


市长之声︱高水平规划引领高质量发展

河北省唐山市委副书记,市长 田国良


唐山是新中国成立后较早有规划的城市(1956年,编制《唐山市规划总图初步设计》;1976年,编制《唐山市恢复建设总体规划》,1977年经中共中央、国务院原则批准;1978年修订后,唐山城市总体规划获批),在震后重建、振兴崛起、高质量发展的不同阶段,规划都发挥着重要的龙头作用。近年来,我们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唐山重要指示领航定向,积极探索符合发展规律、具有唐山特色的城市发展之路,以高点规划引领转型升级,以城市更新提升城市能级,做到精准规划、精美建设、精明增长、精细管理。具体工作中注意把握五个关系:









一、整体布局要统筹好发展和保护的关系

发展不等于大拆大建,保护不意味停滞不前。唐山作为北方工业城市,面对稳增长、调结构、治污染的多重目标,保持同样的发展速度,需要付出比其他城市更多的努力。我们把优化空间、规模、产业三大结构,作为牵引城市全局工作的牛鼻子,从规划源头堵住“先发展、后治理”“高投入、低产出”的老路。一是改变无序扩张的传统格局。坚持“多规合一”,构建了以总规为核心的“1+28”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确保长远和近期相衔接,整体和局部相一致。特别是对标雄安新区,细化了36项空间开发保护指标,城镇开发边界控制在1746.78平方公里,形成了“一港双城、三区多点”的组团式空间格局,防止“摊大饼”式的规模扩张。二是改变粗放开发的传统模式。土地是不可再生资源,用一分就少一分。我们强化集约节约理念,通过控规合理确定开发强度,工业用地投资强度达到460万元/亩、同比增长10%,今年新增工业用地“标准地”出让实现100%覆盖,到2025年万元GDP地耗(万元GDP地耗:每万元二三产业产出增加值消耗的建设用地面积)下降15%,用更少的土地规划建设更美的城市、更集约的开发区。三是改变资源依赖的传统路径。唐山产业结构偏重,决定能耗排放较高,碳排放总量约3.67亿吨,占河北总量的46%。我们把绿色低碳理念贯穿规划全程,用产业规划调整产业结构,把主导产业、特色产业、未来产业都纳入规划,把每寸土地的类别用途都搞清楚,服务产业发展,服从生态优先。2022年唐山地区生产总值达到8900亿元、位居全国第27位、河北省首位,空气质量全国排名倒38位,摘掉了全国重污染城市的“黑帽子”,实现了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的协同共进。









二、城市建设要统筹好传承和创新的关系


唐山城市发展已经进入存量挖潜、增存并重的新阶段,我们坚持以城市更新挖掘剩余空间价值,重塑公共空间品质,推动城市内涵颜值双提升。一是城市更新实现精明增长。唐山是河北唯一的国家级城市更新、城市体检“双试点”,我们用好政策红利,出台了城市更新“1+8”政策体系,在河北省率先落地“F+EPC”“EOD”项目,探索实施“城市更新+”非房地产化更新模式,累计谋划实施城市更新项目1422个,总投资4039亿元,完成投资1150亿元,城市更新经验做法在全国推广。二是城市管理下足绣花功夫。协同推进“净拆建管”,以打通断头路瓶颈路畅通城市循环,以盘活“烂尾楼”消除城市伤疤,以改造棚户区、老旧小区、“空中蜘蛛网”提升城市品质,以打造绿环绿廊绿楔绿道优化城市生态,去年全市打通“断头路”20条,治理“老旧小”1200个,盘活“烂尾楼”23个,让“人民城市为人民”理念刻进城市肌理。三是特色风貌塑造城市气质。统筹总体城市设计和风貌设计,高标准编制12个重点区域城市设计,做到单体建筑出精品、特色片区上品位、历史街区有底蕴。特别是唐山作为中国近代工业的摇篮,我们深挖工业遗存富矿,建成国家级工业旅游示范点7个,结合采煤沉降区治理,打造了30平方公里的生态南湖和11.02平方公里的唐山花海,中国(唐山)工业博物馆、启新1889水泥工业博物馆、唐山陶瓷博物馆等10个精品项目串珠成链,昔日工业锈带变成生活秀带。









三、发展支撑要统筹好产业和城市的关系


城镇化与工业化相伴相生、互为支撑,只有产业兴旺才能城市繁荣。唐山靠实体经济起家,未来的发展方向是产出型城市。我们强化“规划引领产业、创造价值”的理念,做好“产、城、人”融合文章。一是坚持以产兴城。制定“4+4+N”现代产业体系规划,科学布局产业空间,建强自贸区、跨境电商综试区、综保区和18家省级以上开发区,壮大城市经济实力。特别是把风光氢氨和储能产业纳入发展规划,用市场换产业、资源换项目、链条换集群、环境换投资,谋划实施风光项目92个,福田雷萨等6家新能源整车企业已建成投产,新能源动力电池产能突破40亿瓦时,产业规模将迅速超2000亿元。二是坚持以城促转。严格产业准入门槛,在钢铁企业退城、散乱污企业出清基础上,狠抓机器人、平台经济等业态导入,强化上下游联动、左右岸协同、前后端配套、内外圈衔接,今年机器人企业数量达到150家,营业收入突破150亿元,打造国家级机器人应用创新高地,以腾退城市低效空间打破产业低端锁定。三是坚持以城聚人。把解决好人的问题作为价值指向,把宜居宜业作为基本尺度,精心规划基础设施、商业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大力实施医疗、教育、交通等智慧唐山建设,去年引进高校毕业生10.4万人,今年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提高1.2个百分点,让更多商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汇聚唐山。









四、土地利用要统筹好增量和存量的关系


编制国土空间规划,归根到底是如何用好土地,以有限资源支撑持续发展。一是框定总量。统筹划定落实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生态保护红线、城镇开发边界三条控制线,解决划定矛盾和历史遗留问题,做到边界不交叉、空间不重叠、功能不冲突。特别是把748万亩耕地和663万亩永久基本农田落实到每个县区、每个地块,签订责任状,坚决落实好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二是盘活存量。加强城镇低效用地、闲置土地挖潜利用,通过现有工业企业腾笼换鸟、批而未供和供而未用土地清理、城中村和农村宅基地整合、采矿用地盘活、盐田利用等5种方式,盘活存量土地约660平方公里,把建设用地的整治过程变成提高现有土地利用效率的过程。三是控制增量。将单位土地面积投入产出比,作为供应土地的重要标准,实施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所有项目都要与产业园区定位相匹配,与产业布局相协调,做到精准供给,防止粗放扩张。









五、规划落实要统筹好刚性和弹性的关系


规划编制体现能力,执行考验定力,既要敢于说“不”,又要善于说“行”。一方面,刚性就是红线约束。把规划的刚性落实到“三区三线”和能耗、环保等约束性指标,建成市级国土空间基础信息平台和监督系统,形成了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通过表图形式强化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建立健全政策清单、正负面清单、人口规模清单、三条控制线现状清单、产业发展清单和农业区域布局清单“6张清单”,严肃查处违反规划的问题,切实维护规划的权威性和严肃性。另一方面,弹性就是留足空间。我们统筹生产、生活、生态三大布局,既科学确定重点区域商业、工业、混合用地性质,优化功能弹性,又合理规划中心城区战略预留1.83平方公里,保障空间弹性。特别是对没有看准、把握不大的区域,先保护好、控制住。比如,唐山南部沿海的嘴东园区,规划面积70平方公里,海岸线29.6公里,海洋滩涂80万亩,拥有河北省最大的渔港码头,嘴东湿地是候鸟在东亚至澳大拉西亚(澳大利亚、新西兰以及周边部分岛屿)迁徙路线上的重要停歇地,被列入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世界自然遗产提名地。随着周边工业园区的兴起,我们对嘴东区域的开发建设进行统筹研究,保持布局结构弹性和远期战略“留白”,避免急于求成、浪费资源,为未来发展预留空间。


城市规划就是用明天的视野建设今天的城市。下步将认真落实此次专题班学习精神,向城市规划要特色品位,向城市更新要品质魅力,让拔节生长的城市印上唐山的时代封面。

市长之声︱高水平规划引领高质量发展

市长之声︱突出规划引领 打造新时代山水花园城市

市长之声︱上海市闵行区城市更新的探索与实践

市长之声︱关于国土空间规划工作的探索和思考

市长之声︱实施城市更新行动  提升城市治理能力


市长之声︱高水平规划引领高质量发展

市长之声︱高水平规划引领高质量发展
在看点这里
市长之声︱高水平规划引领高质量发展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中国国土空间规划):市长之声︱高水平规划引领高质量发展

赞(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