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问道

未来城市:空间原型与实现路径















































新兴技术对当下城市产生了诸多深远影响。本文对技术、生活方式与城市空间演化机制进行分析,并从区域、城市等多尺度及不同场景出发展望与提炼未来城市空间的原型与多主体实现路径。













































1.引言

纵观历史,城市作为文明的孵化器与载体,其周期性的兴衰历史见证着人类文明的迭代与发展。如今,第四次工业革命正以一系列颠覆性技术深刻地影响和改变着我们的城市,通过技术供给与人类需求最终驱动未来城市空间从规模形态到功能使用的重塑与转型。在技术突破与社会需求变革的“奇点”临近、城市科学转型发展的关键阶段,我们更有必要聚焦新兴技术的视角对未来城市空间原型及其实现路径进行探讨。










































2.技术、生活方式与城市空间的演化机制


2.1 技术、生活方式与城市空间演进历程

于城市而言,新兴技术带来的颠覆性影响始于18世纪的工业革命,进而逐渐成为现代城市形成和发展的核心动力。受不同时代背景的紧密影响,先驱们探索产生出一系列具有时代特征的理想城市原型(图1)。面对新一轮技术的驱动影响,未来城市空间原型将必然继续演化,伴随着社会组织方式的变革,未来城市将会更加复杂。


未来城市:空间原型与实现路径图1 技术发展与理想城市原型的提出




2.2 新技术、新生活方式驱动未来城市空间


本文系统性观察过去十年间“新”的城市变化,并对近未来十年“新城市”在技术影响下的空间发展进行适度推演和情景分析(图2)。同时选择聚焦人口高度密集、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创新资源富集、对新技术包容度较高的发达城市空间,更多地以中国作为基础来进行原型提炼与具体场景展望,将部分具有普适性的规律趋势进行一定延展讨论。

未来城市:空间原型与实现路径 图2 研究方法框架


2.2.1 新技术的发展迭代


第四次工业革命背景下诸如人工智能、大数据与云计算等新兴技术的发展迭代呈现出更加多元复杂的新趋势,其在多尺度城市应用场景中拥有更加细分且广泛的渗透性,进而为不同层级城市空间的使用赋能(图3)。


未来城市:空间原型与实现路径

图3 新兴技术在不同层级作用于城市空间


2.2.2 新生活方式的重塑


正如互联网与计算机发展初期,当下城市正处于一种“形成(Becoming)”状态,事物经历“知化、流动、共享、重混”。居住由单纯的栖息转化为个性化的生活方式,更加追求家庭与社群的连接;就业突破集中化的办公模式,线上远程办公、协作办公、共享办公模式并存;个体休闲娱乐方式日趋多元,线上休闲娱乐日益普及;出行方式转化为共享交通与公共交通、慢行出行等多种出行方式结合;此外,人们享有医疗、教育、金融、政务等服务的方式也由线下转化为线上线下相融合,并出现更多的智能化服务产品。


2.2.3 新技术与生活方式驱动下的未来城市空间


新兴技术主导作用下,人类需求与生活方式产生一系列变化,由此催生出一系列与这些变化相匹配的新产品服务模式。而城市空间作为提供产品服务的场所,同样深刻影响着人的使用感受与需求。在此过程中“人、服务、空间”三者之间形成了相互影响彼此促进的耦合关系(图4)。


未来城市:空间原型与实现路径 图4 新兴技术与人、服务、空间之间的关系










































3.未来城市空间原型提炼

在新技术、新生活方式与未来城市空间的连锁驱动作用下,本文通过空间尺度、空间场景类别、发生时间以及正负面评价等多个维度对未来城市的空间原型进行了系统性、结构化剖析梳理,从技术视角归纳未来城市空间的演化规律与特征(图5)。


未来城市:空间原型与实现路径

图5 过去10年和未来10年城市(空间)已经发生和预计发生的变化




3.1 城市间与城市内集聚与分散的重塑


在新技术的影响下,未来城市内部空间组织逐渐趋于社区化,并形成更加分散的网络与多中心小簇群形态。城市组团从传统的区位和交通模式中解放出来,被更加扁平、均匀灵活地布置甚至分散至郊区。在功能组织与土地利用方面,城市内明确的功能分区将逐渐转向混合重组,趋向于形成以居住空间为中心,就业、办公、游憩等空间混合的新稳定结构。在此进一步对未来城市空间中居住、就业、游憩、交通、服务及基础设施相关的核心功能场景进行解构梳理。




3.2 城市核心功能场景的解构

3.2.1 居住场景


未来远程医疗、网约护工、养老服务等居家服务场景将迅速发展。社区服务的供给方式发生颠覆性转变,社区生活圈不再局限于实体空间组织和设施配置,而转向融合线下步行可达和线上服务便捷到家的新模式。另一方面,多功能混合社区逐渐普及,居住空间兼具工作室、联合办公、剧本杀等新兴办公与休闲娱乐功能,出现诸如燕京里“居住+联合办公”模式的短租公寓以及万科设计公社“居住+办公+商业”模式的租赁型创业社区。共享思维已漫卷网络并渐成全社会共识,共享合作居住(Co-housing)成为普遍发展趋势。以基于兴趣的文旅社区阿那亚为代表,择邻而居与社群化自组织管理成为一种潮流。


3.2.2 就业场景


创新技术在城市中心区集聚,办公空间在城市中心区和边缘区分异化发展。在功能转变方面,就业办公空间亦具有混合功能开发与开放共享使用的趋势特征,通过多样灵活可变的空间组合成为新时代的“单位大院”。WeWork上海威海路联合办公空间增加了游戏、运动、饮食等各类型的工作辅助区域,创造社交、专业和创造性的空间,而类似HubHub的共享办公室则为工作者节约成本并充分激发彼此的创意。此外,随着时间与空间界限、工作与生活界限模糊,办公活动向其他空间拓展,在咖啡厅、图书馆等第三空间办公、居家办公将成为普遍现象,并由此催生出车上办公、户外空间办公等新办公需求。


3.2.3 游憩场景


网络空间区位愈发重要,数据算法与网络评价使商业与娱乐空间的选址和需求发生改变,部分店面选址从“金角银边草肚皮”转变为“酒香不怕巷子深”。线上虚拟购物的增强对线下实体商业产生强烈影响,促使其加速转型。大型商业空间趋于向综合化、体验化、场景化、娱乐化转变。另一方面,伴随着虚实空间的不断交互融合,传统城市公共空间的活力有望得到全新激活。数字创新使公共空间能够为人们提供个性化的互动体验,“线下空间+互动设施”“线下空间+直播”“线下空间+AR/VR”等模式将成为公共空间新的发展趋势。在此过程中,对于自然与健康的不变追求将进一步引导未来城市游憩空间在强智能与管理支持下,回归自然生态与可持续发展。


3.2.4 交通场景


随着以人为本理念的深入以及末端交通服务技术的成熟,未来大街区、疏路网为主导的路网格局将逐步转变为小街区主导或大小街区并存。街道系统分级精细化并出现自动驾驶专用车道/区域。另一方面,共享交通极大解决了通勤最后一公里问题,大量共享的自动驾驶汽车将成为空间的延伸,由单一维度的交通空间拓展为办公、休闲、医疗、零售等多功能复合的智能移动空间,并提供更加多元的O2O服务。而在运营管理方面,城市交通标识系统将更加智能化,智慧路缘、停车诱导系统、智能地锁等数字化设施更加普及,交通管理实现全域感知、实时监测、及时预警以及智能调度。


3.2.5 服务场景


不同类型的服务场景均趋于向线上线下融合以及智能化、分布式服务转变。传统的线下药店、医院、诊所将向线上线下结合转型,为患者、老人提供到家、远程服务;与集中化的大型教育空间相比,碎片化学习中心有所增加,教育空间选址也将更加接近居住地;实体银行功能向服务化转变,并由在线化向智能化发展,出现更多的无人银行;政府办公大厅不再完全依赖于实体空间,其服务层级下沉至社区,出现更多便民的社区政务中心、24小时自助政务服务驿站,社区级别政务服务能力在技术发展下得到增强。


3.2.6 基础设施


传统基础设施趋于智能化,而建成环境要素趋于感知化一方面,未来传统基础设施将叠加传感器及监测调度平台等数字化图层,实现城市部件的智能化,如自主感知、监测、反馈、预警和管理。另一方面,传统城市空间元素中将有更多新型基础设施的融入,从而对建成环境要素和人群活动情况有实时数据反馈、异常监测与预警、智能管理与实施。此外,完善城市ICT基础设施的建设即完善城市信息物理系统(CPS,Cyber-Physical Systems)的底层构建,在此过程中将呈现一定的市场化趋势,由城市运营商、零售商、开发商、科技公司与政府等共同建设运营,但同时会带来数字伦理和隐私侵犯、数据霸权和社会公平缺失等方面的不确定性风险。










































4.未来城市空间实现路径与参与主体

未来城市空间不仅是静态的物质产品,在技术驱动下其逐渐演变为动态有机生长的生命体。因此对于未来城市空间的建设应从单纯的设计转化为超越设计,并在物质空间、社会空间与信息空间等多个维度进行整体考量,需要多学科交流融合以及更加多元社会主体的广泛参与(图6)。


未来城市:空间原型与实现路径图6 参与未来城市空间创造的核心社会主体


(1)设计公司


设计公司内部面临智能、数字化转型并积极与科技公司等前沿力量赋能合作。未来其将直接参与城市空间的设计创造。随着新兴技术发展以及由此影响下人们对于空间使用需求的变化,设计公司也开始注重利用新兴技术,将数字创新与传统的空间干预及场所营造相结合,以更好地满足人们的活动需求,达到城市空间自适应与节能的效果,提升空间活力以及使用管理效率。


(2)科技公司


科技公司为未来城市空间的创造提供源源不断的技术赋能。未来其一方面将加强与政府的合作,积极参与城市纵向的高效智慧化治理,自上而下参与城市空间智能治理的顶层设计,深化拓展新兴技术的组织架构与应用场景;另一方面将加强与设计公司的合作,积极参与城市空间的智能化运营,自下而上拓展平台服务生态,以人为本科技向善,更好地匹配城市居民的真实需求。


(3)开发商


开发商从单一的开发空间向开发配套服务模式转型,并逐渐从房企开发商向(城市)运营商转变。未来其将参与城市空间的市场开发与利用,更加注重对于未来城市空间的思考,进一步提升产品配套服务质量,创新服务模式,以匹配未来城市更加综合化、运营化的居住空间需求。


(4)(空间)零售商


零售商逐渐面临新兴技术带来的服务场景、模式的机遇与挑战,从行业本身向外思考未来城市空间的新型服务场景与模式。其参与未来城市空间各个不同的生态应用场景的具体建设,往往利用自身对于具体服务场景模式的深刻理解,结合新兴技术带来的应用赋能,去及时探索创新服务应用的场景模式,提高服务效能与体验,弹性应对技术带来的市场需求的变化。


(5)运营商


传统运营商积极参与数字化转型迭代,其参与未来城市空间的策划组织与管理运营。随着新兴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与未来城市空间、资源要素的进一步数字化发展迭代,万物皆可运营,城市(空间)变成一款最大的运营产品。不同社会力量均在竞争与协作中介入到对于未来城市空间运营管理中来。


(6)政府


传统政府向数字化治理转型。与此同时,政府相关部门单一主导城市空间建设的传统高效模式越来越受到新兴技术影响而向多方力量协同建设的模式转变。未来城市空间将在政府主导参与下与多方社会力量进行协同治理。


(7)公众


未来随着新技术朝着以人为本、更加细分的方向发展迭代,私人定制化的需求将被得到精准捕捉与识别。作为“人-服务-空间”链条中最核心的部分,公众参与也会结合更加多元的社交媒体或参与式平台工具得以实现。


总而言之,未来城市空间实现路径依靠多种社会主体力量的共同参与,在政府主导下不同主体竞争协作参与城市空间共建,在此过程中新兴技术既作为生产力工具进行智慧化创造,又充当信息沟通的高效桥梁促进不同主体间的彼此反馈。










































5.结论与讨论



5.1 未来城市空间的趋势与议题


基于前述分析,进一步归纳总结未来城市空间发展的十大趋势以及值得学界、业界相关领域共同深入探讨研究的八大议题,为未来城市研究与创造响应的创新思维与战略方向带来启示。


(1)十大趋势


趋势一:日益增长的屏幕使用行为影响人们对空间的认知;趋势二:个体工作与生活的时空自由度提升;趋势三:自由、混合的未来城市空间组织与开发模式转变;趋势四:空间极化与扁平化的对立统一;趋势五:实体与虚拟空间深度融合下数字孪生城市与元宇宙发展;趋势六:城市空间旧问题的解决与新问题的涌现;趋势七:数据驱动的追踪式未来城市空间研究;趋势八:城市空间的新旧共存,不同时代的城市拼贴;趋势九:城市空间使用与管理的运营化;趋势十:以数字创新为核心的城市空间技术层叠加。


(2)八大议题


议题一:未来城市空间的整体演化趋势与特征研究;议题二:未来城市人居尺度及模式研究;议题三:新兴技术对未来城市空间的影响及挑战研究;议题四:新兴技术应用背景下,未来城市空间的跨区域协同路径与机制研究;议题五:城市实体空间与数字空间的匹配与融合机制研究;议题六:未来城市空间下的数据生态建设研究(采集、使用、共享、保护、治理);议题七:面向未来的城市空间设计创造方法研究;议题八:未来城市数字空间建设与运营模式研究。




5.2 主要贡献及局限


本文回顾了技术发展对城市生活及空间的影响,梳理当代对城市空间正在或预计产生深远影响的新兴技术,总结技术驱动下未来城市空间的主要趋势,进而展望未来区域、城市及设施尺度的潜在应用场景,引发更深入的讨论与研究。然而,未来城市空间本身的不可预测性较强,此外本文对技术发展在产业空间的影响考虑有限,针对欠发达城市地区及不同人群的讨论不足,对影响未来城市空间发展的其他因素考虑亦为有限。


未来,新兴技术的发展应顺应国家相关政策理念与指导思想,并考虑积极融入当下国土空间规划、城市更新与城市设计等具体的实践框架,强化技术应用的顶层设计与宏观指导。而未来城市空间的发展研究与探索,必将以实践的形式予以响应。在此过程中,对于新兴技术应趋利避害,引导技术向善以及其对于未来城市空间的正面作用,对技术潜在的负面效应进行及时评估预警,平抑潜在的技术风险,让每个城市、每个空间以及每个个体人最终受益。


致谢

本文的研究工作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城市收缩背景下城市空置的智能测度、机理认知与规划设计响应研究(52178044)、清华大学-丰田联合研究院基金专项:未来社会广义人居环境研究(20213930029)的资助,同时获得腾讯研究院的合作支持以及刘瑜、茅明睿、王鹏、张宇星、甄峰、周榕、周向红(按姓氏拼音字母排序)专家的建议,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作者简介:

龙瀛(通讯作者),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清华大学恒隆房地产研究中心、清华大学生态规划与绿色建筑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李伟健、张恩嘉、陈婧佳、李派,清华大学建筑学院;

严庭雯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

佟琛,荷兰乌得勒支大学。

未来城市:空间原型与实现路径

文章来源:城市与区域规划研究


匡晓明:城市设计的穿透性

中国城市设计发展与《国土空间规划城市设计指南》的制定

国土空间规划系列教材——《城市更新规划实践案例》《城市设计实践案例》

自然资源部关于深化规划用地“多审合一、多证合一”改革的通知


未来城市:空间原型与实现路径

未来城市:空间原型与实现路径
在看点这里
未来城市:空间原型与实现路径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中国国土空间规划):未来城市:空间原型与实现路径

赞(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