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问道

【文章导读】“方割”与“融合”:北魏洛阳城的社会空间研究


1

前言

北魏洛阳城在中国城市规划与发展史上地位独特,但对北魏洛阳城的社会空间研究相对简略。社会空间是指具有相同社会经济属性、宗族种族乃至行为心理的社会群体所占有的空间。居住空间分异是其主要表征形式。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的民族大融合时期,北魏统治者更长期推行汉化政策,令社会结构发生了巨变。北魏洛阳城作为这个时期最有代表性的都城,应能够在社会空间上反映这种变革。根据《洛阳伽蓝记》里的人物及其居住信息,会发现内城之外的城区范围内并没有差异明显的社会分区,例如城西鲜卑皇族宗室聚居区与商人聚居的里坊相隔不远;也能看到一些不同社会阶层居民在里坊内的混居现象,例如建阳里有“士庶二千多户”。这些特点与前朝有明显不同。那么,北魏洛阳城的社会空间有什么特点,北魏的汉化政策如何影响了城市社会空间,城市规划又在其中发挥了什么作用?本文借助社会学的社会分层理论和地理学的居住空间分异分析方法,以《洛阳伽蓝记》为主要数据来源,从城区和里坊两个尺度,分析北魏洛阳城社会空间的特点,并探讨影响因素。


2

北魏洛阳城的城市规划建设概况

北魏在北方兴起后,先定都平城(今山西大同);后为了巩固政权,统一中原,将都城迁到洛阳。孝文帝于公元493年亲临洛阳,筹划迁都,次年施行。宣武帝登基后,于501年对洛阳城进行了大规模扩建,主要建设了城内外的里坊。534年北魏灭亡,随后洛阳城不断遭到损毁,至538年被侯景焚城。

北魏洛阳城分为内城和郭城,内城布置有宫殿、庙社、寺院、官署和少量居住里坊,参考中原形制,已经得到文献和考古证实。郭城的具体形制还没有结论,有多个复原想象版本(图1)。但根据文献记载可以肯定,洛阳城的居住里坊是统一规划建设的,即“方三百步为一里,里开四门,门置里正二人,吏四人,门士八人,合有二百二十里。”这种以三百步见方为一“里”、对城市空间进行统一规划建设的方式,在当时被称为“方割”,始自北魏扩建平城时期,主要目的是通过居住空间隔离,控制和管理大量新增移民。

北魏洛阳城由“方割”而成的里坊,虽然面积一样,但里面居住的户数差别很大,有的多达两三千户,有的只有几户。那么,应该怎样认识北魏洛阳城的社会空间呢?

【文章导读】“方割”与“融合”:北魏洛阳城的社会空间研究
 图1 | 北魏洛阳城的复原示意
资料来源:左图来自董鉴泓主编的《中国城市建设史》,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中、右图来自王贵祥的《古都洛阳》,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


3

北魏洛阳城的社会空间分析


3.1 北魏洛阳城居民的社会分层


影响城市社会空间结构的因素众多且机制复杂,但通常以不同社会阶层的居住空间为表征,并表现在不同空间尺度上。研究北魏洛阳城的社会空间,首先要确定北魏的社会分层。社会分层是社会成员、社会群体因社会资源占有不同而产生的层化或差异现象,是人类社会长期存在的一种普遍现象,反映了社会运行中各种不平等不公正机制所导致的结果。本文将北魏洛阳城居民的社会阶层分为四层,从高到低的排序参见图2。主要依据三个标准:一是统治阶层与被统治阶层的基本二分法。二是以士农工商为代表的古代职业分类。职业分类集中反映一个人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地位,是能够代表社会分层乃至社会流动的综合性指标。三是汉人士族阶层在北魏历史上的独特地位。这一群体一开始处于被统治地位,后来因为北魏推行汉化政策,一部分人进入统治阶层,但作为统治者的鲜卑贵族,还是要比出身汉人士族的朝廷官员高一个阶层。
【文章导读】“方割”与“融合”:北魏洛阳城的社会空间研究 图2 | 北魏洛阳城的社会分层


3.2 数据与方法


文章采用原始数据法,从城区和里坊两个尺度,对北魏洛阳城的社会空间进行分析。

首先将《洛阳伽蓝记》中同时提到人物及其居住里坊信息的内容进行梳理统计,共得到47个样本(其中有里名的36个),它们在洛阳城的分布如图3所示。
【文章导读】“方割”与“融合”:北魏洛阳城的社会空间研究
 图3 | 47个样本里坊在洛阳城中的分布
注:(1)电子底图来自微博博主“空愁居”,底图上的文字信息来自《洛阳伽蓝记》,与参考文献[18]第234页图76一致,转引自平安社《中国古典文学大系》。(2)笔者在底图文字信息上用方框形式将样本里坊逐一标出,只是直观说明它们的相对位置,并不代表真实的面积与区位。没有颜色的空框是只有里名的里坊,不属于本文的样本里坊。(3)各阶层居住里坊参见表1的说明。(4)有两个里坊在原底图中没有,为笔者补充,以虚线外框表示。(5)寿丘里是一个单独的皇室聚居区,图中为了城区之间的比较,将其作为一个样本进行标注。

然后按照图2的社会分层划分标准,对47个样本里坊内的人物所属阶层,从高到低分别赋值4~1。人物阶层信息主要来自《洛阳伽蓝记》,并辅以其他文献。最后分别计算城区里坊间的阶层级差、阶层均值,以及每个城区高阶层和低阶层的里坊数量与比例。结果见表1。

【文章导读】“方割”与“融合”:北魏洛阳城的社会空间研究
 表1 | 北魏洛阳城城区尺度的居住空间分异简表
注:(1)级差是指区域内阶层最高与最低之间的差值。高阶层里坊是指有鲜卑贵族(阶层赋值为4)居住的里坊,包括其与汉族高官(阶层赋值为3)混居的里坊;低阶层里坊是指农工商居民(阶层赋值为1)居住的里坊,包括其与汉人士族(阶层赋值为2或者3)混居的里坊;混合居住里坊是指有2个及以上阶层混居的里坊,包括部分高阶层里坊和低阶层里坊。样本中未见鲜卑贵族(阶层赋值为4)与农工商居民(阶层赋值为1)混居的里坊,但有汉族高官(阶层赋值为3)与农工商居民混居的里坊,如城北闻义里。(2)高低阶层里坊和混合居住里坊按照两种标准划分,前者为说明城区尺度的社会空间特点,后者为说明里坊尺度的社会空间特点。两类里坊有部分交叉。


3.3 北魏洛阳城社会空间的主要特点


(1)洛阳城可以划分为四个社会区,见图4。城区尺度普遍呈现不同程度的阶层混居,但包含局部的居住隔离区域,分别是城西寿丘里的皇室宗族区和城南四夷里四夷馆。

【文章导读】“方割”与“融合”:北魏洛阳城的社会空间研究 图4 | 洛阳城社会空间分区示意
(2)以里坊为单位的居住空间分异程度高于城区之间的分异程度。例如寿丘里、宜年里都是高阶层里坊,通商里和达货里则是商人聚居区。但两类里坊空间距离比较近,都位于城西。另外,虽然总体而言是里坊间阶层差异大,但不少里坊内部也有阶层混居现象,表现为三种类型一是民族混居,主要是鲜卑贵族和汉人高官同住一个里坊。二是士庶混居,即汉人士族甚至是高官与普通平民居住同一个里坊。三是南北朝人混居,主要是一些南朝来降的高官。

4

北魏洛阳城社会空间的影响因素分析


4.1 政策因素


首先与统治者长期推行汉化政策有密切关系,特别是孝文帝登基后所采取的更加彻底的汉化政策,其中最重要的是努力让鲜卑贵族向汉人士族转化,包括摒弃鲜卑传统服饰、风俗甚至语言,拓跋氏也改为汉姓元等。所以在洛阳城中,鲜卑贵族不仅与汉人高官同住一个里坊,也并不在意与工商平民住在同一个城区。

其次是实施均田制,被认为是适应鲜卑族从游牧向农耕社会的转化,同时起到削弱地方豪强的作用。传统鲜卑的社会结构因此发生了根本性转变,缩小了胡汉之间的阶层差异。

第三是长期推行的汉化政策以及迁都洛阳,让统治者有了新的身份认同,采取“招怀荒服”的态度对待“四夷”。当时洛阳城南,“附化之民,万有余家”。这些政策使得国家整体上包容开放,并表现在城市社会空间中。


4.2 城市规划


首先是“方割”而成的里坊。从文献记载来看,平城时建设的里坊,大小还没有统一 ,但规划洛阳城时,规模统一为“方三百步”。这种“方割”之下形成的城市空间,从外观上抹杀了坊与坊之间的差异,并从减少城区尺度上的居住分异程度和加强里坊内的归属感和社会融合两个方面,对社会空间分异起到了掩饰和消弭作用。

其次是以佛寺为代表的城市公共空间。很多佛寺建在里坊内,其中不少是达官贵人舍宅为寺,但向所有居民开放。这些公共空间,在日常生活中促进了不同阶层之间的社会融合。

第三是功能分区。洛阳城内共规划建设了三个市场(图4),但分工不同。由于与市场活动有关的商人和手工业者居住在周边里坊,同样促进了城区内的社会融合。


4.3 其他因素


北魏统一北方以后,为中原与西域之间的通商提供了保障,在洛阳城南的四夷聚居区,“天下难得之货,咸悉在焉” 商贸业加强了各地各民族之间的交流,商品流通的同时,也促使整个社会走向开放包容。

在北魏统治者通过汉化政策缩小北方胡汉民族差异、促进北朝社会融合时,南北差异却突显出来,并通过南北朝人之间的交往互动,影响了北魏统治阶层的心理认知,进一步加强了北朝的内部团结。


5

结语

北魏自然不是一个平等的社会,但北魏与同时期其他少数民族政权不同的是,承认中原汉族文化的先进性,并持续推行汉化政策。这些政策促进了社会融合,为后世隋唐的繁荣奠定了基础,也影响了城市的社会空间,洛阳城总体上呈现出城区尺度的居住混合与里坊尺度的居住隔离相交织的结构特征。虽然“方割”提出的初衷是为了保证不同社会阶层的居住隔离,但作为一种规划方式,具体体现了社会与空间的辩证关系——它既是顺应社会发展趋势的产物,同时又对社会融合起到了积极作用。

“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当前我国城镇化进程已经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之前因为快速城镇化所掩盖住的城市社会问题将逐渐暴露出来,需要加强城市规划与城市社会空间关系的研究,以利于城市规划学科的发展和行业对城市发展面临的社会问题进行有效回应。希望本文对这一研究领域的开拓,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本文撰稿:李东泉



原文介绍

“方割”与“融合”:北魏洛阳城的社会空间研究》一文已在知网首发

【doi】10.11819/cpr20231712a

李东泉,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城市规划与管理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人民大学公共治理与和谐城市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国外城市规划分会委员,lidongquan@ruc.edu.cn。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72274197,71774163)。

【全文下载】文章已在知网发布复制并搜索下方网址,或点击下方“阅读原文”,即可下载阅读全文。
https://kns.cnki.net/kcms2/article/abstract?v=3uoqIhG8C45S0n9fL2suRadTyEVl2pW9UrhTDCdPD65yGIwywwrpsYr3YZzoXWpoFbv9jsR-M8wNvNmqFgD6Vm6F4Xn3G9v-&uniplatform=NZKPT

欢迎在朋友圈转发,转载请在后台留言


【文章导读】“方割”与“融合”:北魏洛阳城的社会空间研究







官方投稿网址:http://www.planning.com.cn

微博:http://weibo.com/cityplanningreview
微信号:chengshiguihuazazhi
电子期刊:App Store搜索“城市规划”(支持iPad下载)
国内统一刊号:CN 11-2378/TU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002-1329
【免责声明本公众号推文目的在于信息交流与共享。若有来源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持权属证明与本公众号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文章导读】“方割”与“融合”:北魏洛阳城的社会空间研究

关注、分享、在看与点赞,至少我要拥有一个吧~【文章导读】“方割”与“融合”:北魏洛阳城的社会空间研究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城市规划):【文章导读】“方割”与“融合”:北魏洛阳城的社会空间研究

赞(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