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问道

王凯:理水营城

王凯:理水营城


      5月29日,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指导,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以下简称“中规院”)、中国建设报社联合主办的“新时代城镇水务高质量发展论坛暨中规院水务院学术成果发布会议”在京举办。本次论坛旨在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 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治水思路和有关治水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促进新时代水务事业高质量发展。

论坛设置了特邀报告环节,邀请了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中规院院长王凯以“理水营城”为题作主旨报告。报告从溯源——城和水一体、现实——城和水的冲突、未来——城和水的和谐三个方面阐述城水关系,指出城水一体和谐发展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石,并以历史上的南京、苏州和杭州为例,论述城市在进行选址建设时,通过建立依山傍水的和谐关系,运用系统性思维,进而实现防洪排涝功能和城市发展的相互融合;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部分地区出现水系萎缩和洪涝灾害等问题,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破坏,给城市安全带来冲击。下一步要深刻认识、科学处理城与水的关系,走城水一体和谐发展的道路,以“精准适配”的思想为核心,把水的规律、水的运行原则摸清楚:一是以水定城,从水安全的角度划定底线,二是以水营城,从水安全的空间合理角度规划城市,三是城水联动,对水风险做好监测评估,创造一个水、城、人和谐发展的新未来。本文为报告全文,欢迎分享。

王凯:理水营城

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中规院院长王凯


1

溯源:城和水的一体

中国农耕文明时代,强调天人合一,特别是在生产力水平较低的时代,城和水的关系相对和谐的。古人有很多经典的论述,比如《管子》里谈到“凡立国都,非于大山之下,必于广川之上。高毋近旱而水用足,下毋近水而沟防省”,是先人创造的营城智慧。

王凯:理水营城

1.1 选址——南京城:依山就水
从规划师的视角看水和城的关系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城市的选址,二是城市的建设。如历史上的南京城依山就水,在这样的地理格局之下,江河湖水是统一在城市体系之内的,形成了水城联动的格局。城市建设里称为“外借山川之势,内谋理水之策”。南京旧城里也建设有水闸,人工防御措施和自然水系交错纵横,不仅仅是选址,包括在防洪工程建设等方面都运用了系统性思维。

王凯:理水营城

1.2 营城——苏州城:水路陆路“双棋盘”、防洪排涝一体化
从营城建设的角度看,比较经典的案例是苏州,苏州水路和陆路的双棋盘格局已有千年,形成了防洪排涝一体化。地形据“三江五湖之险”,城市里大河三横四直,郡郭三百余巷,水系和城市融合在一起,双棋盘一直延续到现在,是千年的传承。

王凯:理水营城

· 杭州城:湖城、河城、江城关系融洽的千年“人间天堂”
杭州则是湖城、河城、江城都融洽的典型案例。西湖和杭州、大运河和杭州、钱塘江和杭州,三者之间的关系一直很融洽。历史上西湖是城外湖,城和湖有一段距离,后来城市发展,西湖变成城边湖,再发展之后,西湖变成城中湖,在千年发展格局里湖和城一直是融洽的关系。杭州大运河是京杭运河,起到了运输沟通的作用,同时也使杭州成为了商贸之都,河和城的协调发展,促进了城市功能的提升。钱塘江过去是天然屏障,阻隔着江两岸的发展,同时它也是海塘,通过合理引导并改造钱塘江,把其防洪排涝功能和城市发展相互结合,保障城市发展的长期安全,如今拥江发展更是成就新时代的杭州空间新格局。

王凯:理水营城


王凯:理水营城

城水一体和谐发展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石,古代城市的选址、营城的理念等等其实把防洪、排涝与生活、生产、文化多方面融为一体,造就了辉煌灿烂的中国古代城市发展史。

王凯:理水营城


2

现实:城和水的冲突

2.1 快速城镇化导致“城水”矛盾突出
改革开放四十年来,我国城镇化发展迅速,城镇化率从不到20%增长到65.2%。在快速发展过程中,导致城水之间产生了一系列的矛盾,区域尺度和城市尺度“城进水退”比较明显,这些年在气候变化的条件下城市也面临一系列水安全的问题,过度的人工化也带来了河道和水文的重大变化。

王凯:理水营城

区域尺度上,中规院研究了近40年,长三角地区大规模的城镇扩张和建设后,导致的长三角地区河网密度、水面率的严重衰减,分别达到27.2%和19.3%。城进水退,导致城市应对自然灾害、安全风险的韧性能力下降。

王凯:理水营城

京津冀地区,大规模围海造地造成滨海湿地衰退态势。从统计数据看,随着滨海新区、海港及大量填海工程的建设,湿地面积呈迅速缩减态势,盐田、养殖鱼塘等人工湿地面临着被填埋改造的威胁,对于生态环境造成了很大的破坏。

王凯:理水营城

鄱阳湖地区,由于人类活动影响,鄱阳湖的水面面积、水位屡创新低,其原因不仅是上游梯级开发、干旱,更是由于湖区人类活动的影响。

王凯:理水营城

城市尺度上,比较典型的案例是武汉和苏州。武汉被誉为“百湖之市”,近40年湖泊个数从127个减少为38个,湖泊水域面积从1171平方公里降低到856平方公里,减少了接近30%。苏州古城城市建设填埋大量河道,到20世纪80年代初,水道长度仅剩25千米,还不到明朝时期的30%。

王凯:理水营城

王凯:理水营城

2.2 气候变化:随着近年来极端天气增多,加剧了城水冲突
这些年来极端气候和天气不断增加,加剧了城水的冲突。珠三角地区,随着城市建成区扩张,极端小时降水的发生频次和年降水量均显著升高,且主要发生在短时、突发的降水事件中。长三角地区,极端小时降水的发生频次和降水量,在快速城市化阶段明显增多,且增长幅度大,对城市的安全发展带来了很大的冲击。

王凯:理水营城


王凯:理水营城

2.3 人为过度干预造成城水矛盾
河道大规模裁弯取直,对河道形态和水文特征造成影响。大量城市蜿蜒曲折的天然河流改造成直线形的人工河,由自然河床改造成梯形、矩形等规则断面,导致洪水峰值增加,河道生态功能受损,生物多样性显著降低,城市大量宜居的空间也减少了,城市出现了水安全、水环境、水生态等问题。

王凯:理水营城


王凯:理水营城


3

未来:城和水的和谐

3.1 践行生态文明思想,推动“以水四定”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 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思路,要求把水资源作为最大的刚性约束,合理规划人口、城市和产业发展,坚决抑制不合理的用水需求,大力发展节水产业和技术,大力推进的农业节水,实施全社会的节水行动,推动用水方式由粗放向节约集约转变。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为我们下一步走好城水和谐发展之路,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指引。

王凯:理水营城


3.2 创新规划方法论,处理好城水关系
从规划角度要创新规划的理论和方法,过去做规划是先做城,后治水,现在这个逻辑要倒过来,先把水的规律、水的运行原则摸清楚,再来做我们的布局规划。我们要以“精准适配”的思想为核心,科学处理城水的关系。“精准适配”有三部分,一是以水定城,从水安全的角度划定底线;二是以水营城,从水安全的空间合理角度布城市;三是城水联动,除了做静态的布局之外,还要进行动态的观测,要对水风险做监测评估。

王凯:理水营城

我们在做规划的时候要把建设空间和非建设空间、安全空间和不安全空间的分析叠加上水的因素。一方面,水资源条件、水环境质量是城市宜居最重要的因子。另一方面,极端降雨和洪水内涝也是城市发展安全的重要影响因素,我们要把这两方面的因素叠加起来,作为前置性的条件进行分析。

王凯:理水营城

要构建基于城水关系的全国城镇化分区一张图。中规院先后开展了两轮全国城镇体系规划的研究,都把自然生态环境的安全放在前面,先做安全格局的分析,再做城镇空间格局的分析。这些年来气候变化造成了这么大的影响,有必要做“城水关系”的全国城镇化分区分析,可以有效保障城市布局的科学合理。

王凯:理水营城

在此基础上,提出差异化城水共生建设模式,同时还要综合考虑气候变化对城镇发展建设的影响,这样才能对城镇化的高质量发展提出好的保障。

王凯:理水营城

王凯:理水营城

中规院先后开展了“京津冀城乡规划(2015-2030)”、“雄安新区规划”、“新疆城镇体系规划(2013-2030)”等多种类型的城水和谐规划实践。

统筹京津冀地区“水环境”“水资源”,坚持以水定城控制总量,筑牢区域生态安全格局,构建一体的生态网络,促进城镇体系与区域湿地水系联动发展,形成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城镇空间格局。

王凯:理水营城


王凯:理水营城


雄安新区承担着国家和京津冀地区“千年之城,未来之城”的使命,作为以华北大平原上的最大淡水湖白洋淀为核心的新区,“水”是雄安新区最核心的资源。雄安新区的水问题,一是流域防洪解决雄安发展安全问题,二是蓝绿空间保障解决城市长期可持续发展能力问题,三是总体空间格局上营建多层级城水相依关系。处理好人、城、水的关系,重构具有多元复合功能的水网络,建立水城共融的城市生长逻辑,实现“传统华北水乡”走向“现代理想水城”。

新疆是水资源条件分析与城市建设适配的典型实践。根据新疆绿洲经济特征,结合地形、水资源、地质条件的精准分析。我们创新提出了“丰水绿洲、稳定绿洲、临界绿洲、敏感绿洲”等四类绿洲及空间区划。构建绿洲区划、生态脆弱区保护、流域治理为一体的新疆生态保护格局。从城镇与工业、农业、水资源利用适配的角度,提出了差异化建设模式,促进了城镇建设与自然环境的适配,科学指导城镇的布局建设。

王凯:理水营城


王凯:理水营城


此外,城市内部的滨水空间是当前提高城市生活品质的重要空间。上海的“一江一河”的改造,充分展现了满足人民美好生活向往,提高城市服务水平的成效。比较早地在规划中提出了水系贯通、开放、活力、人文策略,打造开放活力的城市客厅目标。

王凯:理水营城

王凯:理水营城

王凯:理水营城

王凯:理水营城

王凯:理水营城

先后出台了《上海市河道规划设计导则》《上海市黄浦江苏州河滨水公共空间条例》《黄浦江两岸地区公共空间建设设计导则》,技术上形成了规范性的做法,通过条例全面贯彻落实水城融合、水岸共治的思想和理念。在习近平总书记生态文明的思想之下,我们在区域层面、城市层面和城市滨水地带层面开展了多层次的“城水和谐”方面的研究和实践。

3.3 坚持制度创新,形成“城水共荣”、“城水和谐”的技术体系
未来应落实好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水安全、水生态、水环境、水资源和水文化方面的重大战略部署,积极构建符合生态文明理念的城水共生理论方法与技术体系。

王凯:理水营城


切实改变过去“先造城后治水”的城水冲突发展模式,通过构建一体的城水关系、整体的技术管控、适宜的发展模式,逐步实现“先理水后营城”的城水共生、共荣发展新模式,要创造一个水、城、人和谐发展的新未来。


王凯:理水营城

The End.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规划中国):王凯:理水营城

赞(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