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城市规划工作,强调城市规划在城市发展中起着重要的战略引领作用,考察一个城市首先看规划,规划科学是最大的效益,规划失误是最大的浪费,规划折腾是最大的忌讳。在我国首部“多规合一”的全国国土空间规划纲要正式印发,各地按党中央、国务院部署持续深化“多规合一”改革之际,“国土空间规划专题研究班”在中国浦东干部学院顺利举办,市(地、州、盟)党委、政府,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师市49名主要负责同志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结合党的二十大部署,分享各地国土空间规划工作经验,交流对深化“多规合一”改革、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理解和认识。现陆续刊发供交流参考。
安徽省滁州市委副书记、市长 吴劲
滁州市地处安徽省东部,是中国农村改革的发源地,是长三角一体化27个中心区城市之一,也是坐拥南京、合肥两大都市圈的“双圈籍”城市。近年来,滁州市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国土空间规划的重要论述,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统筹推进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经济总量稳居全省第三、位列全国百强,近10年GDP年均增幅全国第一,成功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级节水型城市、全国无障碍示范城市等“国字号”荣誉,人民群众获得感、满意度持续提升。
滁州国土面积1.35万平方公里,国土空间开发保护现状总体呈现“四分山水五分田、一分道路与庄园”特征。2019年12月,我市启动《滁州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以下简称《规划》)编制工作,目前市级总体规划正在履行报批程序,37个专项规划和县级总体规划同步推进中。通过本轮规划,全市共划定城镇开发边界847.9平方公里,新增城镇开发边界133.3平方公里,新增量居全省第二【仅次于合肥市】。主要采取了以下做法:
做到“三个落实”:一是落实中央要求和省委部署,擘画“山水名城、制造高地、人居典范”发展愿景;二是落实国家和区域发展战略及相关规划,明确“全国有影响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长三角中心区现代化城市”城市发展定位;三是落实省级国土空间规划中对滁州国土空间保护开发利用修复提出的各项指引,打造安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一极,实现在长三角和全国争先进位。
成立由市委、市政府主要负责同志任双组长的工作领导小组,定期研究规划编制中的战略定位、发展目标、空间布局等具体事项。按照“政府组织、专家领衔、部门合作、公众参与、科学决策”的工作原则,组建国内知名规划设计研究院和多所知名高校为主的规划编制团队,借力借智用好外脑。先后深入各县市区、园区开展实地调研10次,召开部门、县市区座谈会20余次,组织专项课题研究14项,为科学编制规划奠定坚实基础。
突出“五个坚持”:一是坚持保护优先、底线约束。高效完成“三区三线”划定工作,在严守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生态保护红线的基础上,充分保障重点片区发展空间,优化形成我市具有江淮魅力的国土空间总体格局。二是坚持开放合作、区域协同。深度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做好与南京、合肥国土总体空间规划、相关专项规划对接衔接,基本保障了中新苏滁高新区及扩区,顶山—汊河、浦口—南谯省际毗邻区未来发展所需的开发边界规模。三是坚持分类编制、城乡融合。构建“一主四副”多中心、网络化、开放式、集约型全域城镇空间格局,完善“II型大城市(1个)、I型小城市(8个)、中心镇(24个)、一般镇”四级城镇体系;结合宅基地改革试点和美丽乡村建设,以县(市)区为单元统筹村庄分类和布局,优化乡村空间,提升设施支撑体系保障能力,编制“多规合一”实用性村庄规划550个。四是坚持集约集聚、优化布局。推进滁来全一体化发展,聚焦“一河两湖一山两城”建设,彰显“山、水、城”相融的空间特色,优化形成主城区“1441”空间格局和中心城区“一心七片”空间布局,提升城市能级,支撑长三角中心区现代化城市建设。五是坚持多方参与、汇聚众智。落实公众参与机制,通过网站和公众号广泛征求社会各界意见,相关合理化建议均已在《规划》中落实完善。
滁州是一座有着千年历史文化底蕴的古城,老城区水系格局保存完整,具有独特历史文化资源禀赋。2020年12月,我市启动谋划老城区城市更新工作,2021年11月成功跻身全国第一批城市更新试点城市。在推进城市更新的过程中,我们坚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注重发挥国土空间规划统筹引领和基础作用,不断优化功能布局、提升空间品质,有力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
由于建设年代久远,老城区局部地段存在建筑风格混杂、功能不完善、道路网密度较低等问题。我们坚持调优增量与提质存量并重,以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划定城市更新单元为基础,统筹推进老城区改造与城市新片区建设。一方面精准体检。在国土空间规划城市体检评估中,注重完善城市体检评估机制,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梳理老城区相关问题,精准开出治理“处方”,在国土空间总体规划中对市政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公共安全设施统筹考虑。一方面精准规划。以“一轴两核、八区多点线”为重点,以“改善民生、优化环境、提升品位、完善功能”为目标,以“留改拆”“微更新”为路径,围绕老城区28平方公里,划分8个更新片区,涉及8个街道、44个社区、36万人口,实施全面系统的城市更新。
摒弃大拆大建,加强修缮改造,计划实施社区微改造、城市生命线等6大类44个子项目,补齐城市短板,持续优化城市人居环境。一是推进老旧小区改造。坚持将老旧小区改造与城市更新有机结合,在改造中融入无障碍、海绵城市、适老化等元素,重视解决城市停车难、社区综合服务用房少等实际问题,力求“最多改一次,一次改到位”。2021年以来,全市累计完成城镇老旧小区改造157个、面积124.8万平方米,总投资约6.1亿元,惠及群众1.36万户、4万人,老旧小区改造经验入选文明城市创建全国典型案例。二是推进城市功能修补。完成“十四五”城市排水防涝建设规划和城市内涝治理系统化实施方案编制工作,建立排水防涝信息调度平台。开展城市给水规划修编工作,推进燃气管网建设,全市供水普及率、燃气普及率均达100%。强化公厕管理,提升垃圾处理水平,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100%。三是推进城市生态修复。按照系统化全域化要求,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实施明湖、清流河、北湖、花博园等海绵城市建设项目,建成面积达24.9平方公里。2021年以来,建成各类公园8个、开放式绿道55公里,新增城市绿地172.6万平方米。目前,全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47.3%、人均公园绿地面积26.5平方米,均居全省前列。
一是抓建筑保护。编制《滁州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等,建立潜在历史建筑名录,邀请专家组现场查勘、认真把关,确认潜在历史建筑150余处、公布110处;公布红色精神历史建筑38处。二是抓古城修缮。以凸显“双关双瓮、五楼双塔、三桥六城门”历史景观秩序、展现“青砖黛瓦”的皖东明清古城市风貌特征为目标,统筹“修、改、整、留”,改造内城河等景观水系3处,重建太仆寺、通济桥等历史地标8处,启动实施遵阳街、北大街、金刚巷3片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修缮工程。三是抓文化传承。组织编写滁州文化丛书,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档案进行征集保护,收集图片、文档资料2000余件。现有不可移动文物1277处,其中国保6处、省保34处,可移动文物18060件,其中一级文物126件。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中国国土空间规划):市长之声︱坚持规划引领 推进城市更新——为现代化新滁州建设提供坚实空间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