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巴伐利亚州下法兰克县Fatschenbrunn地区 来源:ASP官网
晓萌带你看世界
清源专栏
北京的文化探访路,波士顿自由之路、香港的文物径、新加坡的古迹小路,这些城市中的路线用吸引人的主题,串联起了多元、分散的文化遗产,让人在行走中了解和感受在地文化。那在乡村的山野中呢?在德国乡间的文化小径又是如何建设的呢?2022年10月-12月我在 Das Archäologische Spessartprojekt(ASP)协会做志愿者,有机会深入到德国乡村文化景观保护的一线,收获了一些难得的经历。
欧洲文化小径
——串起欧罗巴第一个黄金时代
ASP的主要工作内容是设计德国Spessart地区的文化小径,虽然小径隐没在村落山野中,但它们隶属于欧洲文化小径的大框架下。ASP于1997年与来自瑞典、丹麦、挪威和爱沙尼亚的各种不同组织形式的机构共同成立了 “欧洲文化之路(European Cultural Paths, ECP)”项目。项目涉及欧洲和北欧青铜时代(公元前1700年-公元前450年)重要的考古遗产。然而,欧洲文化之路并不排斥其他时期的遗产,其目的不仅在于宣传 “欧洲第一个黄金时代”,还在于创建一个在年代和地理框架内解释文化景观和史前遗迹的总体概念。因此,”欧洲文化之路 “项目旨在为考古学家和管理部门在保护文化景观方面的合作提供一种模式。该项目由欧盟委员会的RAPHAEL计划资助,并得到了国家和地方市政当局的财政支持。
在1999年资助结束后,来自10个欧洲国家的12个不同景观地区的国家遗产办公室、研究机构、大学、博物馆、协会(包括ASP)成立了 “文化景观之路 (Pathways to Cultural Landscape, PCL)”项目,并且在2000-2003年获得了欧盟“文化2000”计划的资助。

图/瑞典Bjäre项目的文化小径地图,是一处史前遗址
深入到乡村的文化小径
德国Spessart地区位于德国中部,是一片跨越德国黑森州和巴伐利亚州的自然保护区,最早曾是皇家的狩猎场,这片2440平方公里、大部分由森林覆盖的地区有众多的传统村落。人们在这里生活必然对环境进行了改造,形成了历史层叠丰富的文化景观。
Das Archäologische Spessartprojekt,直译过来是“Spessart地区考古项目”,但它其实是一个关注Spessart地区文化景观的非营利性机构。项目组织中由Gerrit Himmelsbach博士(自2000年至今)负责文化小径设计,即在一个自然村落的范围内,设计一条长度在2-20公里的徒步道或自行车道,沿途设立有6块信息板,上面主要介绍这个区域内的建筑、工业生产、考古遗址、地质构造、农业和林业作物和村落中发生的历史事件、传统民俗活动,等等。这个项目持续进行了20多年,在Spessart地区获得了极高的声誉,2014年更是获得了“德国文化遗产保护奖(Deutschen Denkmalschutzpreis)”。

文化小径一块标准的信息板,蓝色标题框的右下角是整条线路的示意图,并标识出此块信息板的序号。左右分列排版,右下角是英文和中文版的简短介绍(这块信息板是Bad Orb文化小径的一部分,只有在这条线路中有中文简介,其他路线是英文和法文简介)。最下方是各个合作方的logo,其中蓝色背景、黄色星星围绕耕作景象的是欧洲文化小径的标志。

图/小径信息板附近活动现场 来源:ASP官网
ASP设计一条文化小径收取18000欧的费用,由小径所在的村落支付。主要“产品”是6块信息板和印刷的宣传页。每个村这笔资金的来源千差万别。除了村民、协会自筹,还有来自于当地政府的财政拨款,有银行、运动俱乐部的捐款,个人捐助,还有来自于“巴伐利亚村庄更新计划”的资金支持。“巴伐利亚村庄更新计划”是巴伐利亚州为了改善村落的环境质量和生活条件,加强农村地区的整体实力而设置的资金资助计划。其关注的范围不仅在村落的基础设施建设和现代化改造,也重视促进公民参与、协会和社区生活、社会凝聚力和乡村文化,目标是建设生机勃勃、功能多样的村落。涉及到公共事务和村落整体发展的措施可以得到高达60%的资助。实际上,物料和人员成本超出了18000欧的定价,协会每年都会得到下佛兰肯区(巴伐利亚州的一个行政区)文化基金的资助。
项目的进程中,村民会持续参与。通常一个新项目开始,和村民的第一次见面会上,Himmelsbach博士首先会向大家介绍什么是ASP以及ASP的具体工作,项目的工作方法、流程,最后的产出。Himmelsbach博士在阅读大量史料、村志的基础上,在随后几次会议上逐步和村民讨论路线的走向和设计,在哪里设置信息板,信息板上的具体内容。初步讨论之后,会安排一到两次实地探访,增加直观印象,并实地讨论信息板位置和详细信息。之后就是筛选图片和照片,对信息板上的内容反复修改。确定内容并排版之后,还要再次和村民开会讨论小径开幕式的时间和活动流程。
文化小径每次开会讨论的内容都很庞杂,非热爱而不能得。参与讨论的村民对自己的家乡非常了解,在自我介绍部分能知道他们都是祖祖辈辈生活在这里,每个细枝末节和历史遗珍都藏在他们的讲述中。开会的时候经常会有惊喜,比如有人带来自己多年收藏的剪报,有人收藏了整个Spessart地区的历史明信片,还有人带来在田里翻土时捡到的公元前的石质工具,也有人带来圣母像身上的珠宝装饰。而这也正是文化小径的意义,事实上这些信息板真正的“目标客户”并不是外来的游客,而是当地的村民,更多是为了使当地村民获得身份认同感,提升文化自觉和自豪感。
信息筛选的过程也体现出文化小径项目民主性的方面,以及ASP在其中对文化景观遗产的普及和“教育”工作。比如讨论者可以充分列举某个建筑/事件/地点需要被列入的理由(价值点),Himmelsbach博士作为评估人会发表他的意见。而一些长期被忽略的有价值的历史点,特别是一些近代工业遗产,虽然对村落的日常生活有很大影响,但大部分人并没有意识到其价值,经过Himmelsbach博士的解释也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认可和同意。可以说,每条小径都是ASP和村民共建的。

图/某次文化小径讨论会议的经典场景
小径设计完成后,它的推行还需要多方的协作。比如,由Spessart联合徒步协会的工作人员负责小径沿途的标记工作。这个联合协会由80多个在地的小型徒步协会组成,有大约12000名会员,有着深厚的历史传承(很多徒步协会都有超过100年的历史)和庞大的群众基础。文化小径在地理空间上有不少和徒步路线重合的部分,在设计之初也会综合考虑,使得徒步者欣赏自然景观的同时也获得一定的历史信息。因此两个协会一直以来都是互利的合作关系。另外,因为Spessart地区本身是一片自然保护区,森林覆盖率极高,因此也不可避免地要和林业部门打交道,森林内信息板的位置都要得到林业部门的确认和同意。
关于家乡,Himmelsbach博士曾引用这个定义:“家乡来源于与某一处固定地点相联系的情感纽带和社会关系网。(Heimat entsteht aus der Verknüpfung von emotionaler Bindung und sozialer Vernetzung mit einem konkreten Ort.) ”每条小径的落成典礼上,还有一项必不可少的内容就是品尝当地美食。有不少几乎失传菜式的做法,因为文化小径的活动而被重新挖掘出来。传统民谣协会、传统乐器协会和各类合唱团也经常被邀请来开幕活动上演出。文化小径努力传达一个‘家乡’的概念,希望通过这种种的活动重新唤起人们心中对家园的情感连接,为乡村生活重新注入活力,同时也带动旅游经济的发展。连我这个异乡人,因为一次次地参加各种讨论工作和考察,都对这片乡土渐渐产生了感情。Spessart地区路牌上的地名对我不再是冷冰冰的名字,它们都在我脑海中有了具体的图像,或是村民热情真挚的笑脸,或是某一道好吃的美食,或是一个动人的传说故事,或是一场精彩的展览。

图/实地探访,在一个红砂岩矿的采石场

图/Himmelsbach博士在做讲座

图/去探访欧盟的地理中心点,就在Spessart地区,因为英国脱欧,位置重新测定了
因为失去了欧盟的资助,自2003年之后只有ASP将欧洲文化小径项目继续推进了下去。二十多年的坚持收获了一百多条深入人心、村民喜欢散步的路。项目的内容范围不再仅仅是考古遗址的梳理,而是公众记忆、景观变迁的表达。另一方面,村民们出钱、出力,获得了建设家乡的自豪感和梳理强化了归属感,带动了乡村的活力,为文化小径的建设带来了积极的正向反馈。
对Himmelsbach 博士的简短采访
C:您怎么评价欧洲文化小径这个项目?(是从头参与的吗?有什么收获和遗憾?了解其他国家吗?)
H:欧州几个国家间的合作是从1997年开始的,我是从2000年的 PCL项目开始加入的。因为不同组织间的合作,我们从英国English Heritage协会历史景观特征(Historic Landscape Characterisation)概念中得到启发,把不同的遗产类型纳入到景观中,而不仅仅是考古遗址。总的来说,我们Spessart的项目处于波动中上升的趋势,获得了众多的奖项,和维尔茨堡大学的合作在学科专业性方面也获得了认可,并没有什么遗憾。
C:一条文化小径的工作周期大概是多长时间?每年都有新的项目吗?
H: 一条小径从前期到落地实施需要1-3年,现在每年都有1-4条新的小径项目加入。到2022年底已经建成了120条文化小径。
C:那从第一条小径到现在,有什么变化吗?
H:内容和信息更丰富了。刚开始并不知道什么会引起大家的兴趣,在信息板内容的选择上比较狭窄,后来做得多了会把更丰富的信息放在上面。
C: 信息更宽泛后,是不是和以前想突出欧洲第一个黄金时期考古的初衷不同了。这是必然的吗?这样对考古遗址的传播是不是有好处?
H:确实是的,现在的关注点并不仅仅是考古遗址,但是从广义的定义上来说,历史景观也是考古的范畴,所以并没有什么冲突。
C:对小径未来的发展方向有什么计划和期望吗?
H:首先还是希望项目能够持续进行下去,这一点并没有确实的保障。其次就是希望能吸引更多的人参与进来,尤其是更多的年轻人,是我们努力的方向。
大家如果对Himmelsbach 博士还有其他问题,笔者可以转达哦。
附:
笔者在做志愿者期间,参与到了文化小径工作流程中的各个阶段。除了协助工作和观察,笔者的“独特”作用,就是从一个对当地历史和文化毫不知情的背景出发,完全‘外地人’的角度,对信息板的内容选择提供一点建议。也对小径的在线化、网络化提供了新思路;并参与了城堡遗址3D复建的工作。
ASP协会网址:
城堡景观协会网站:
清源专栏作者:蔡晓萌


清源&蔡晓萌
文章合集
编者有话说
晓萌是遗产、建筑、文艺、旅行的完美结合。她横跨结构工程、文字编辑、建筑设计多个领域,最爱文化遗产保护,毕业于比利时鲁汶大学雷蒙·勒迈尔国际保护中心 (RLICC)。十几年中足迹已踏及欧、美、亚30多个国家和地区,寻访了上百处世界遗产和历史古迹。旅行中关注文物建筑修缮背后的故事和技术细节,思考修缮和利用之间的关系,习惯对待每一次旅行如考察:前期资料、实地亲验专业向导讲解,消化思考、扩展阅读,一样不少,并坚持给旅行、文化遗产媒体供稿。她在清源团队工作多年,现随家人旅居欧洲。
本次邀请晓萌开立专栏,希望跟大家分享她难得的视野,带大家一起走近世界各处的遗产地,学习思考,态度中立,绝不浮夸。
——清源文化遗产媒体平台负责人李建芸
编辑:胡玥,排版:徐雨薇,审核:李建芸
版权声明:文中照片无特殊标注均为蔡晓萌拍摄。
如需转载本文,请留言联系清源或邮件bjchcc@126.com。未经同意禁止转载。
清源文化遗产
我们是一群工作在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第一线的青年,跟您分享实践思考、学术成果、思想碰撞,以及深入遗产地带来的好吃好玩。
*有关于文化遗产保护的话题或疑问,直接微信回复公众号。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清源文化遗产):萌眼看世界 | 深入德国乡村文化景观保护一线的独家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