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李松波,于洋
黑龙江省,中国位置最北、纬度最高的省份,是一个地大物博,雄浑辽阔、民风勇敢坚毅的地方。
这里,因毗邻俄国,早早受到十月革命的影响,五四运动后马列主义在此处得到深入传播。
这里,完整经历了十四年抗战,留下了许多感天动地的英雄传奇与红色故事。
这里,有全国第一个解放的大城市——哈尔滨,作为解放战争时期战略大后方,东北解放区建设积累的丰富经验一路南下在新解放区生根发芽。
这里,有抗联遗迹、有北大荒、有大庆、有铁人,一代代革命者与建设者为新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黑龙江省革命文物分布年代广泛,见证了上世纪二十年代以来的各个革命历史阶段,留下了丰富的文物遗存。作为见证近代以来黑龙江省波澜壮阔历史的实物例证,近现代类型文物在全省文物资源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黑龙江省革命文物突出展现了近代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黑龙江人民在革命道路上做出的伟大牺牲与卓越贡献,是龙江优秀革命精神的重要物质载体。

图/黑龙江省革命文物分布情况,©清源文化遗产 绘制:李松波、于洋
白山黑水间凝粹的革命精神
2016年5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省考察工作时指出:“加强干部作风建设,黑龙江省有不少有利条件,东北抗联精神、北大荒精神、大庆精神、铁人精神激励了几代人。我们仍然要用这些精神来教育广大党员、干部,引导他们发扬优良传统,在全社会带头弘扬新风正气。”
作为一个时代的记忆,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东北抗联精神、北大荒精神、大庆(铁人)精神,成为中华民族伟大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从艰苦卓绝的伟大斗争中孕育而生,是黑龙江人民意志品质、精神风貌、行为方式的集中体现。2021年,东北抗联精神、北大荒精神、大庆(铁人)精神被纳入第一批共产党人精神谱系,成为中国共产党和中华民族伟大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精神谱系 |
基本内涵 |
东北抗联精神 |
忠诚于党的坚定信念,勇赴国难的民族大义,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 |
北大荒精神 |
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勇于开拓、甘于奉献 |
大庆(铁人)精神 |
爱国、创业、求实、奉献 |

东北抗联精神
——全省数百处抗联文物遗存价值的集中诠释
东北抗日联军是中国共产党创建和领导的东北各族人民的抗日武装,是中国人民抗日军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很早便承担起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东方战场局部抗战的重任,在极端艰苦条件下,与日本侵略者英勇奋战十四年,歼灭和牵制了大批日伪军,有力地配合了全国抗战,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抗日斗志,为中国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要历史贡献。
黑龙江完整经历了中国十四年抗日革命的全过程,留下了许多感天动地的英雄传奇、红色故事和革命遗存。全省现存数百处的抗联革命文物遗存,是这段革命历史的见证。大量与抗联相关的烈士陵园、纪念碑等,使人们得以铭记抗联烈士们的英勇牺牲,缅怀先烈,弘扬抗联精神。
█黑龙江督军署旧址——马占山将军打响江桥抗战的指挥地,揭开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序幕
位于齐齐哈尔市的黑龙江督军署,是著名的江桥抗战指挥地。该建筑始建于清末,由署理巡抚程德全开始营建,后经巡抚周树模建成,民国元年(1912年)投入使用。该建筑为传统的三进式格局,现保存中心院落为二层连廊铁皮屋顶,具有中西合璧建筑特点。

图/黑龙江督军署旧址,©清源文化遗产 摄影:倪浩然

图/黑龙江督军署正门,©清源文化遗产 摄影:倪浩然

图/黑龙江督军署主楼,©清源文化遗产 摄影:倪浩然
█东北抗联鸡冠山密营遗址
——集密营、军事基地、后方基地于一体的多功能综合性军事设施
东北抗日联军鸡冠山密营遗址群,是1936年-1938年东北抗联第三军游击区域。位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兴隆重点国有林管理局所辖山区,松花江中游北岸,通河县、木兰县境内。主要由大、小转山(日伪时期称为横头山)密营、密营储藏区、小鸡冠山簸箕掌核心密营、沙河沿岸密营、喊岭前哨及火烧营种植区、战地医院、抗联三军六师滥柴顶子密营、北满省委所在地青峰石门密营、四屯林场寒葱河密营、韦水楼密营等组成。
该遗址群是至今为止发现的较大规模的密营遗址群,是集密营、军事基地、后方基地于一体的多功能综合性军事设施。自2015年被发现,先后进行过六次现场踏查和发掘,已发现遗址遗迹1000余处。密营遗址群核心区面积3.4平方公里,核心区外里密营分布面积500-1000平方公里,出土武器装备类、生活用品类、生产工具类、通讯器具类、侵华日军武器装备类等十三大类近二万件革命类实物。

图/横头山军事阵地抗联密营,©清源文化遗产 摄影:邵龙飞
鸡冠山东北抗联密营有大量的储藏窖,这些储藏窖为全地下式,最大的长度12米、宽5米、深度3米,分为上下两层,上层为地面部分,人字架形状,主要用于储藏粮食。地下部分主要用于冬季储藏土豆、萝卜、白菜等。为东北抗联部队越冬提供了充足的食物保障。

图/储藏窖,©清源文化遗产 摄影:邵龙飞

图/交通壕,©清源文化遗产 摄影:邵龙飞
█老等山抗联西征出发地遗址
——东北抗联西征在此集结
老等山抗联西征出发地遗址位于佳木斯市梧桐河农场东北十五公里处,1938年5月,李兆麟将军在“老等山”召开了师、团以上干部和下江特委领导参加的会议,讨论了下江的形势,会议一致拥护中共北满临时省委第七次会议关于西征的决定。1938年,根据中共北满省委指示,东北抗联三·六·九·十一军部队,在此集结整训,并由此开始西征。
西征历时6个月,行程千余里,远征部队或行进于深山密林,或跋涉在草甸沼泽,或在风雪严寒中穿越林海雪原,既要与饥饿、寒冷抗争,又要与追剿的敌人周旋,经历重重艰险,付出巨大牺牲,终于胜利抵达目的地。西征保存了北满抗联部队的主力,为开展黑嫩平原游击战奠定了基础。

图/老等山抗联西征出发地遗址,©清源文化遗产 摄影:刁峥

图/老等山抗联西征出发地遗址,©清源文化遗产 摄影:文雯
北大荒精神
——北大荒人的政治觉悟、精神境界、道德情操、意志品格、行为规范和工作作风的集中体现
开发建设北大荒,是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项宏伟事业,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群众屯垦戍边、发展生产、支援国家建设、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伟大壮举。
在此期间建设有大量的国营农场,如八五四农场、云山农场、北兴农场、八五〇农场、八五七农场、兴凯湖农场、延军农场、新华农场、五大连池农场、胜利农场等。

图/王震将军率师开发北大荒纪念碑,图片来源:黑龙江省政协网

大庆精神
——石油大会战相关革命文物遗存价值的体现
以“爱国、创业、求实、奉献”为概括的大庆精神,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艰苦卓绝的石油大会战,贯穿于油田开发建设和城市兴起繁荣全过程,成为中国共产党伟大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影响和激励了几代人。
20世纪60年代,中国石油行业干部职工和人民解放军转业复员官兵数万人,响应国家号召,来到荒凉的松嫩平原,在黑龙江西南部地区开展石油会战,开发建设大庆油田。以铁人王进喜为代表的大庆建设者以”宁肯少活20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豪迈气概,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艰苦创业,为油田的早日投产做出了巨大贡献。

图/大庆第一口油井,©清源文化遗产 摄影:倪浩然

图/大庆石油会战指挥部旧址,©清源文化遗产 摄影:倪浩然
铁人精神
——大庆精神的典型化、人格化
“铁人”是五六十年代社会送给石油工人王进喜的称呼,铁人王进喜,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光辉形象,是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是顶天立地的民族英雄。而铁人精神是王进喜崇高思想、优秀品德的高度概括,体现了我国工人阶级精神风貌和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完美结合。

图/铁人第一口井井址,©清源文化遗产 摄影:倪浩然
全面反映黑龙江省革命历史
的实物见证
█中国共产党早期活动在黑龙江的见证
由于中东铁路的建设,形成了早期红色秘密国际通道,马克思主义思想很早便在黑龙江地区传播。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十分重视东北地区的建党工作。黑龙江地方党组织领导黑龙江各族人民展开了不懈的反帝反封建斗争,宣传马克思列宁主义,放手发动群众,壮大革命力量,播撒革命火种,孕育共产主义枝丫。

图/绥芬河铁路大白楼,是中东铁路发展史的见证,更是早期红色秘密国际通道的历史见证。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李大钊、罗章龙、周恩来等先后出入苏联,曾秘密下榻于此。
©清源文化遗产 摄影:李松波

图/马迭尔宾馆,是哈尔滨市欧式建筑的优秀代表。曾作为新政协代表的驻地之一,接待过许多重要人士,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建立的重要历史见证。
©清源文化遗产 摄影:于洋
█解放战争革命历史在黑龙江的见证
在党中央、东北局领导下,黑龙江地区各省、市(工)委领导广大人民群众,开展了建立武装、清剿土匪、土地改革、建党建政、生产运动、参军参战、支援前线等各项工作,建立了巩固的根据地,成为解放战争可靠的大后方。由于黑龙江地区解放较早,在党的领导下,各项社会事业的建设与发展等都创造积累了许多经验。同时,黑龙江人民在集中人力、物力、财力支援人民解放军入关作战、组织干部南下开辟新区、夺取全国解放战争的胜利中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图/东北民主联军前线指挥部旧址,©清源文化遗产 摄影:于洋

图/中共黑龙江省工作委员会旧址,©清源文化遗产 摄影:王帅

图/中共黑龙江省政府旧址,©清源文化遗产 摄影:王帅
█新中国林业发展的见证
1948年黑龙江开始开发小兴安岭,新中国成立后,为首都“十大建筑”提供了大量木材,1955、1958、1964年三次开发建设大兴安岭,使黑龙江省成为国家重要的木材生产基地,为新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与此同时,黑龙江省委、省政府认真贯彻执行国家林业方针、政策,坚持以营造林为基础的方针,大力保护和发展森林资源,林业建设成就卓著。

图/铁道兵开发大兴安岭纪念碑,©大兴安岭地区文物保护交流中心

图/马永顺纪念馆,©清源文化遗产 摄影:李松波
█侵华日军在黑龙江所犯滔天罪行的见证
1931年“九·一八”事件爆发,日本帝国主义悍然发动武装侵略中国东北的战争。由于国民党政府采取“不抵抗”政策,日本侵略军迅速占领东北,炮制伪满洲国傀儡政权,实行军事法西斯殖民统治。日本侵略者统治中国东北期间,疯狂“讨伐”抗日武装,残酷杀害抗日爱国志士,肆意屠杀无辜民众,制造了一起起大惨案、一处处堆满白骨的万人坑,犯下了令人发指的罪行。黑龙江省保存的大量罪证类文物,是日本帝国主义残酷迫害中国人民的铁证,见证着一段满目疮痍的屈辱历史。对中国人民有极大的警示和教育作用。

图/侵华日军第七三一部队旧址,©清源文化遗产 摄影:张荣

图/侵华日军第七三一部队罪证陈列馆,©清源文化遗产 摄影:于洋

图/鸡西万人坑遗址,©清源文化遗产 摄影:李松波
黑龙江省的革命文物是中华民族宝贵的历史遗产,是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传承革命传统的重要载体。通过保护、展示和挖掘这些文物的价值,可以让后代了解历史真相,缅怀先烈,培养家国情怀,增强国家认同感和凝聚力,从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我们应该共同努力,珍惜这份宝贵的历史财富,让革命文物的光芒永远熠熠生辉。
项目名称:黑龙江省革命文物保护利用总体规划
起止时间:2022年10月至今
项目承担方:北京国文琰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有限公司 综合一所
项目组成员:张荣、雷娴、吕宁、于洋、李松波、王帅、李玉敏、刁峥、倪浩然、文雯
项目进度:地方评审
相关链接:
【九一八特辑】侵华日军第七三一部队——锅炉房遗址维修与加固|重点项目
纪念建党102周年 | 遗产数据地图(7月 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
【重点项目】区域文物保护利用总体规划方法探索——以“西藏两个文物总规”为例
作者:李松波
北京国文琰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综合一所 设计师
北方工业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 工学硕士
作者:于洋
北京国文琰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综合一所 见习项目负责人
北京建筑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城市规划学士
*本期编辑:胡玥,排版:韩依琪,审核:李建芸、张荣。
版权声明:如需转载,请留言联系清源或邮件bjchcc@126.com。未经同意禁止转载。
清源文化遗产
我们是一群工作在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第一线的青年,跟您分享实践思考、学术成果、思想碰撞,以及深入遗产地带来的好吃好玩。
*有关于文化遗产保护的话题或疑问,直接微信回复公众号。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清源文化遗产):【遗产撷英】一片光荣、梦想与希望的土地——黑龙江革命文物调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