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45届世界遗产大会将于9月10日至9月25日,在沙特阿拉伯首都利雅得举办。清源团队将一如既往地关注遗产大会,现场观察队伍今日启程。届时,清源会进行“清源独家现场观察”报道,敬请期待!今天先提前给大家介绍下沙特阿拉伯这个“富得流油”的国度。
作者:胡玥
无可争议的,沙特阿拉伯是地球上最大的石油王国。坐拥世界上已发现石油的五分之一,全球最大的原油出口国,如今的沙特阿拉伯俨然已经成了阿拉伯世界的代言人。
在前伊斯兰时期、在阿拉伯文明的序列里,沙特阿拉伯的土地上曾经留下过什么?发生过什么?
阿拉伯语中,沙特是“幸福”的意思,阿拉伯则是“沙漠”,沙特阿拉伯意为“幸福的沙漠”。如其名字,沙特境内沙漠广布,其北部有大内夫得沙漠,南部有鲁卜哈利沙漠。占据阿拉伯半岛大部分区域的沙特,领土面积达225万平方公里,是中东乃至西亚面积最大的国家。除了西部高原属地中海气候,沙特其他地区均为亚热带沙漠气候,夏季炎热干燥,最高气温可达50℃,年平均降雨不超过200毫米。
在这样的地理条件下,六万三千年前,人类已经在阿拉伯半岛定居。

沙漠中的人
O O O

沙特阿拉伯的黑尔地区岩画
Rock Art in the Hail Region of Saudi Arabia
列入时间: 2015,符合标准: (i)(iii)
沙特阿拉伯中部——黑尔地区,北边是阿拉伯半岛第二大沙漠——内夫得沙漠。沙漠边缘的乌姆辛曼山脚下曾有一个湖泊,是内夫得大沙漠南部人畜的淡水来源。但是现在湖泊已经完全消失了,变成了一片沙漠。很多小山峰散落在沙漠里,今天阿拉伯人的祖先曾在这里生活,并在岩石上留下了历史的印记。岩石上大量的人类、动物形象和碑文,神秘又生动,记录了1万年前古人们的生活历史。



©第45届世界遗产大会官网
奈季兰省的希马岩画遗址
Ḥimā Cultural Area
列入时间: 2021,符合标准: (iii)
沙特西南部的干旱山区中,Bi’r Ḥimā古井已有逾3000年历史,至今仍是淡水水源。水井是古代向北商路上的最后一处水源地,也是向南进发的第一处补给地。因此此地成为穿越南部阿拉伯半岛的古代驼队的必经之地,也是古代阿拉伯半岛主要的市场之一。




石谷(黑格拉)考古遗址
Al-Hijr Archaeological Site (Madâin Sâlih)
列入时间: 2008,符合标准: (ii)(iii)
沙特西北部的沙漠深处的Al Hijr,圣城麦地那以北450KM的地方,位于连接阿拉伯南部、美索不达米亚、黎凡特和埃及的古老贸易路线上。保存有一处约旦佩特拉以南最大的纳巴泰人文明遗址——黑格拉考古遗址。纳巴泰人,是在约旦、迦南的南部和阿拉伯北部营商的古代商人。大约在公元前4世纪,纳巴泰人建立王国,首都在如今的约旦佩特拉。黑格拉的考古遗址构成了纳巴泰王国最南端最大的定居点,仅次于佩特拉。
沙漠上高大突兀岩石群是这一带的特殊地貌,岩石形态各异,纳巴泰人就把墓穴开凿在这一个个巨大岩石上。该遗址保存有 111 座古墓,其中94座古墓正面有纹饰,这些外墙装饰可追溯到公元前 1 世纪至公元 1 世纪。该遗址还有大约 50 块纳巴泰前期的碑文和一些洞穴壁画,将2000多年前纳巴泰人在这里生活的场景展现在人们眼前。





©第45届世界遗产大会官网
本届大会海报汇集了沙特阿拉伯世界遗产的元素,其中就提取了纳巴泰文字组成“世界遗产”这个词汇。大家看完本期文章后,也可以找找看还有哪些遗产地元素藏在海报中。



沙漠中的生活
O O O

哈萨绿洲,变迁的文化景观
Al-Ahsa Oasis, an Evolving Cultural Landscape
列入时间: 2018,符合标准: (iii)(iv)(v)
哈萨绿洲地处阿拉伯半岛东部,由花园、运河、泉眼、水井、排水湖,以及历史建筑、城市机构和考古遗址等一系列遗产组成。从留存至今的古堡、清真寺、水井、运河和其他水务系统可以看出,这里代表了海湾地区从新石器时代到现在持续人类定居的痕迹。这个世界上最大的绿洲拥有250万棵椰枣树。作为一处独特的地理文化景观,哈萨绿洲还是人类与环境相处的典范。



©第45届世界遗产大会官网

神注视的地方
O O O

公元 7世纪,穆罕默德在麦加创立了伊斯兰教,他的继承人统一了阿拉伯半岛,并逐步建立起横跨欧、亚、非的阿拉伯帝国。7世纪晚期,伊斯兰信仰在阿拉伯半岛之外也得到迅速发展。麦加和麦地那作为伊斯兰文化传承圣地,成为朝圣之地。为了便于日益增多的信徒前往麦加朝圣,必须开拓更多通畅便利的朝圣路线。此前连接半岛内外的商旅之路往往被改造成了通往圣地的朝圣之路。在一些重要的朝圣之路上,驿站、水井、物资补给中心等设施也得以迅速发展。
吉达古城,通向麦加之门
Historic Jeddah, the Gate to Makkah
列入时间: 2014,符合标准: (ii)(iv)(vi)
吉达古城位于红海东岸,这座城市俯瞰红海,是阿拉伯半岛西海岸的主要港口和中心城市。从公元 7 世纪起,它就成为印度洋贸易航线的主要港口,将货物运往麦加。此外,吉达是最接近麦加和麦地那的港口之一,是穆斯林朝圣者经海路前往麦加的门户。在这双重作用下,这座城市发展成为一个繁荣的多元文化中心。今天,吉达古城中建于19世纪的等塔楼、旧吉达墙、珊瑚建筑传统,历史悠久的清真寺和市场,以及沿贸易路线收集的手工艺品,都可以看到吉达的贸易、朝圣和交流历史的痕迹。



©第45届世界遗产大会官网
联合考古项目:中国-沙特塞林港遗址考古调查与发掘
塞林港遗址位于阿拉伯半岛西南部,地处红海之滨、毗邻麦加,往北即是吉达港。塞林港在9—13世纪进入繁荣期,作为去往麦加朝圣的三个港口之一,印度、也门、阿曼等地前往麦加的朝圣者,往往在此舍舟登陆。塞林港是历史上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之一,拥有丰富的历史遗存。2018年3月和2019年1月,中国与沙特组成联合考古队对塞林港遗址开展考古调查与发掘工作,是中国考古队首次来到阿拉伯半岛。

成为沙特
O O O

德拉伊耶的图赖夫
At-Turaif District in ad-Dir’iyah
列入时间: 2010,符合标准: (iv)(v)(vi)
我们现在所熟知的沙特王国成立于1932年,是一个实行政教合一君主制的国家。沙特,是幸福之意,也是沙特阿拉伯统治家族Al Saud 家族的祖姓。半岛中部哈尼法谷地(Wadi Hanifa)的河水孕育出一片绿洲,也孕育了沙特王朝的第一代政权。德拉伊耶的图赖夫区,1727年,Al Saud 家族建都此地。作为沙特王朝的第一座首都,这里曾经是一座繁荣的沙漠城市,是文化和商业的中心。在18世纪与19世纪初时,德拉伊耶成为瓦哈比派在政治及宗教的思想传播中心。1818年年末,德拉伊耶衰落,利雅得取而代之,成为国都。今天,这里仍然可以看到阿拉伯半岛中部特有的纳吉迪建筑风格。遗址包括了许多宫殿遗迹和一处在德拉伊耶绿洲边缘兴建的城市区域。从 1976 年起,这里就作为文物受到沙特政府的保护。


©第45届世界遗产大会官网
沙特家族从这里起家,经过300多年复杂的内外争夺,最终在20世纪的阿拉伯半岛上实现了对圣城的统治、对石油的控制,成为“中东第一家族”。
身处阿拉伯与伊斯兰世界的心脏、亚欧非枢纽,坐拥世界五分之一的石油,沙特阿拉伯,注定不会是一个宁静的国度。
在沙特的中部,有一座图崴山,这里有大名鼎鼎的“世界之崖”。站在崖上举目四望,只能看到苍凉的谷地与地平线。我很好奇,每个人站在世界的尽头,会看到什么?从那尽头奔袭而来的,是金钱,是爱人,是驼队,是装甲,是海洋,还是石油?


后记:
近些年的遗产大会举办地,除了2021年来到有福之州——福州,一直在高加索地区和中东地区打转,我们已经去过了巴林、阿塞拜疆,这次又来到了沙特阿拉伯。今年3月,在中国的支持下,沙特阿拉伯和伊朗在北京举行对话后宣布恢复两国间的外交关系。这是两国自2016年断交以来的首次重启外交关系,这件事足以改变中东地缘政治版图,为地区稳定与合作创造条件。
期待在世界遗产大会上,看到更多样的文化,不同国家地域和民族的人们在交流中相互理解,在世界遗产的江湖相逢一笑。
相关链接:
团队简介
清源世界遗产大会观察项目由清华大学国家遗产中心组织,清华大学建筑设计院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北京国文琰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清源文化遗产共同参与。清源文化遗产从2015年开始在每年世界遗产大会期间发表观察报告研究团队的现场评论。
关注清源文化遗产
关注世界遗产大会观察报道!
*文中关于遗产地的介绍部分来自第45届世界遗产大会官网。本期排版:徐雨薇,审核:李建芸
版权声明:如需转载,请留言联系清源或邮件bjchcc@126.com。未经同意禁止转载。
清源文化遗产
我们是一群工作在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第一线的青年,跟您分享实践思考、学术成果、思想碰撞,以及深入遗产地带来的好吃好玩。
*有关于文化遗产保护的话题或疑问,直接微信回复公众号。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清源文化遗产):遗产大会出发 | 幸福的沙漠——走近沙特阿拉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