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历史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是首都的职责,也是民心所向;城市更新关乎首都发展,也与市民美好生活息息相关。作为第一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城市更新试点城市,北京努力探索富有中国特色、符合北京情况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和城市更新之路,实施了一批特色鲜明、成效突出的优秀案例。随着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体系不断完善,社会参与日益广泛,机制创新不断涌现,名城保护的全新局面正逐步展开。
为重点总结党的十八大以来首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丰硕成果和重要成就,由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委员会办公室指导、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员会支持,北京城市规划学会组织编制了《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优秀案例汇编集(2013年-2022年)》。本栏目精选其中部分案例,旨在推广践行名城保护理念的优秀更新实践。
案例名称:RE睿·国际创忆馆空间运营
案例类型:社会参与类
参与单位:北京清城睿现数字科技研究院有限公司、北京创忆智旅科技文化有限公司
实施时间:2018年9月至2020年7月
在首钢园,有一个基于工业遗产改造的文化遗产主题数字展馆,它有一个很酷的名字:“RE睿·国际创忆馆”。馆名脱胎于英文单词Remember,Re代表了再现,member是一份子,数字技术让今天的人重新成为历史的一份子,也让历史遗存重新成为今天社会的一份子。
RE睿·国际创忆馆(以下简称:睿馆)通过数字综合展演系统、全景声系统、数据监测系统以及AI/VR/AR关键技术构建沉浸式文化体验,将曾经的工业筒仓变身穿越时空舱,为公众提供全方位的文化体验和情感互动。这种超时空的交流,透过历史的影像,照见今天的人,也让我们有机会重新认识我们生活的城市。
《京味》系列国际传播微纪录作品
北京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出品/北京广播电视台制作
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工业遗产
睿馆所在的首钢园具有百年历史,见证了中国工业发展的辉煌时期。1919年,首钢横空出世,点亮了无数人们心中铁的意志和火的热忱。从历经抗战时期的蹂躏掠夺,到引领中国钢铁发展,再到举世搬迁,每一步都历经艰辛。
其中,1992年对老首钢厂来说意义非凡。当时恰逢改革开放,首都钢铁公司改名为“首钢总公司”,凭借探索创新,当年综合生产规模进入国内前三位。首钢沿阜石路的一排储料仓就建于这个意义非凡的年代。在位于中心的四号筒壁上清晰可见“1992年4月 首钢三公司建”这几个刚劲有力、饱经沧桑的字样。

睿馆前身即是首钢炼铁厂的储料仓四号筒,足足有28米高,底部是一个11.5米高的巨大下料锥。在首钢进行工业生产的时代,大量的矿石原料会从筒仓顶部的开口倾泻而下,在厚厚的筒壁中贮存、氧化。储料仓四号筒作为铁前工艺的重要工业建筑,2018年列入中国科协第一批《中国工业遗产保护名录》。
首个“文化遗产×数字科技”主题展馆
睿馆是针对西山永定河文化带沿线上的首钢园区工业遗产的创新保护活化利用项目,是落实名城工业遗产类历史建筑保护的创新示范。为了保存珍贵的工业遗产,睿馆团队致力于通过空间改造和价值阐释将工业遗产与当代文化相融合,在施工中完整保留了四号筒仓作为工业建筑的关键结构,用干预最小的方式把睿馆展厅嵌入其中,尊重工业遗产的空间特色与在地体验。

作为国际首个基于工业遗产改造而成的文化遗产主题数字展馆,睿馆以开放的视角、多元的体验、独特的空间感受,为公众呈现当代视角下文化遗产的全新魅力与文化生活新趋势。馆内具备陈列展示、数字沉浸体验、文化活动、教育研学等多功能应用场景。
自2020年7月开馆以来,睿馆已经完成《重返·万园之园》《发现·北京中轴线》《不止·钢铁》《重返·奥林匹亚》《平行时空:在希腊遇见兵马俑》五个主题大展,筹办多场文化专题活动和主题论坛。陆续被评为北京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优秀案例、科技冬奥·奥林匹亚数字博物馆应用示范基地、北京中轴线数字文化遗产展示共享应用示范基地、2022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遗产中心世界遗产教育创新案例——“卓越之星”、2023北京市文化和旅游科技创新应用场景等。
沉浸式精彩展览
依托巨大的环形空间,睿馆策划举办了多场主题鲜明、形式新颖、内涵丰富的大型沉浸式交互展,持续推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促进公众参与。粗砺下料锥的视觉冲击力,配上下沉空间里的全方位投影,带来了非同一般的观展体验。
《重返·万园之园》
数字圆明园光影感映展
1
基于清华大学郭黛姮教授团队历时20年研究成果,秉承敬畏之心,再现圆明园历史原貌。文化与艺术、科技相结合,首次展现从“正大光明”到“九洲清晏”的昔日胜景,以数字技术与沉浸多媒体时空舱的全新形式,带领观众领略万园之园的辉煌。

《发现·北京中轴线》
沉浸交互展
2
搭建数字全域全感系统,观众置身于720度全域影像和环绕音场,在光影交叠中,见证中轴线的孕育与诞生,感受先人对天地自然万物的理解,建立人与城市的情感链接,多维度阐释中轴线价值,助力北京中轴线申遗。

《不止·钢铁》
工业空间沉浸体验展
3
展现了百年首钢的辉煌历史、成就和新时代新首钢转型改造的成果,以及“因夏奥而搬迁,因冬奥而复兴”的双奥历程。以独具首钢特色的异形沉浸式交互展厅,呈现多重时空下,首钢工业遗产的多维度价值,带给观众全方位多角度的情感互动,增强文化自信。

《重返·奥林匹亚》
中希文化交流展
4
2022年中希建交50周年之际,睿馆作为科技部冬奥会数字奥林匹克博物馆示范基地,与希腊合作推出《重返·奥林匹亚》中希文化交流展。展览穿越时间与空间,在人类的历史长河中追溯奥林匹克运动的渊源与精神内核,通过720度全域展演,以第一人称视角让观众沉浸体验古希腊奥林匹克运动会的盛况。

《平行时空:在希腊遇见兵马俑》
成就回顾展
5
通过丰富的多媒体沉浸展演、多样的数字交互体验、详实的图文内容,对2021年睿馆与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合作推出的《平行时空·在希腊遇见兵马俑》线上展成果进行充分的转换利用和创意展示,同时通过回顾展链接线上入口,进一步推动线上展项目的持续传播。展现秦兵马俑文化魅力与科技保护成果,让观众在回顾展中再次领略到线上展的精彩之处。

RE睿·国际创忆馆空间运营项目通过活化空间改造、数字技术应用、文化内容的注入,打造数字沉浸展馆;将文化遗产资源转化为市场资源,通过文化机构的入驻以及文化科技的赋能,打造全新的文化消费场景,成为文化遗产活化改造+数字博物馆的优秀案例、城市更新背景下的文旅融合新产品。持续为公众带来全方位的文旅新体验,形成文化新消费、新模式。
“文化项目引进+文化遗产保护性改造利用”的模式具有极强的推广前景,数字解决方案和文化活动内容具有较强的空间适应性、复用性。在城市更新的背景下,可以广泛应用于文化遗产、工业遗产的活化改造、促进产业结构升级。睿馆应用示范场景已形成复制与推广,目前成功应用于北京鼓楼,开展保护性数字陈列展示提升。深度挖掘遗产价值,让文化遗产更好地承担起在当代社会的使命与职能,助力遗产可持续全面发展。
内容来源:《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优秀案例汇编集(2013年-2022 年)》、清城睿现THID 、RE睿·国际创忆馆
相关阅读
百年老房变身城市文化新地标,在西打磨厂街体验“最北京”的氛围空间
陪伴式有机更新:白塔寺周边地区的老城保护实施探索
地安门外大街复兴计划,再现古都繁华商业街
万松老人塔下的书香,用阅读守护文物古迹
北京印迹上线!北京老城历史文化信息一键可查!“图观北京”测绘地理信息展同期开展
古都北京的正确打开方式是……
您与京城,一“码”之隔!
”

关注“北京印迹”平台
体验解锁京城新方式
“北京印迹”是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委员会的公众宣传平台,由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员会主办,市测绘院和清华同衡规划院提供技术和专业支持,光明网提供运营和推广支持,集合广泛的社会力量,打造北京历史文化名城空间资源平台和专业全媒平台。
“北京印迹”是全面地向公众开放北京老城历史文化资源的一次尝试,系统梳理和采集了北京老城18大类、73小类历史文化资源3万余条。以北京印迹网站为基础,拓展建设北京印迹新媒体矩阵以及线下文化活动,覆盖线上线下多种传播渠道,将成为北京开展名城保护和公众了解北京历史文化的重要窗口。
“北京印迹”力争将历史文化深度融入城市规划建设发展之中,让更多的人了解北京、热爱北京、保护北京、发展北京,一起擦亮古都北京的金名片!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北京印迹 inBeijing):从工业建筑到数字体验馆,RE睿·国际创忆馆赋予历史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