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广东省汕头市澄海区耕地保护“田长制”建设经验获广东省自然资源厅官微刊发分享。国地科技在实施方案制定、网格数据整合、考核办法和公示标志牌制定等工作中提供全流程综合服务,助力汕头市澄海区开展耕地保护“田长制”先行县建设,守好“责任田”。以下为全文。
建立“田长制”,共守“责任田” | 汕头澄海:积极开展巡田护田 当好耕地“守护人”
汕头市澄海区作为全省21个耕地保护“田长制”试点区之一,积极落实上级工作部署,区政府、局主要领导高度重视,大力推进试点工作开展。今年3月,汕头市澄海区完成区、镇、村、村小组四级网格划分,并形成图表下发至各镇、街道填写各级田长信息,全区11个镇(街)共设立了743名田长,建立起区、镇、村、网格四级田长责任体系。
在推进“田长制”过程中,网格田长每周对责任区内的耕地进行巡田一次,发挥扎根基层的优势,在日常巡田时能及时发现、尽快制止、迅速反馈土地违法违规行为。村级田长则每月对责任区内的耕地进行巡田一次。村级田长与网格田长发现、整改问题期间的全流程信息将推送到镇级田长和区级田长账号,镇级田长和区级田长通过“田长制”信息管理模块对网格化管理工作进度实现整体把控,提升耕地保护监测监管宏观掌控水平,做到“发现在初始, 解决在萌芽”。
建立“田长制”工作群,跟踪巡田进度
汕头市澄海区组建了覆盖各镇街分管领导和联络员的粤政易“田长制”工作群,不定期提醒村级田长和网格田长领取月度任务和每周任务,及时统计和跟踪田长巡田进度,同步田长巡田移动端和田长信息监管模块更新内容、“田长制”相关工作信息等等。同时,各镇街也组建了各自的工作群,由联络员在工作群内通知村级田长和网格田长领取巡田任务,传达“田长制”相关工作。自4月24日巡田软件试用以来,村级田长和网格田长累计已开展巡田3133次,巡田里程达到9969千米(数据截至2023年8月31日),实现对违法违规用地行为的“早发现、早处理、早解决”,进一步筑牢了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耕地“非粮化”的安全屏障。
制定“田长制”考核初稿,激发巡田积极性
汕头市澄海区制定了《汕头市澄海区耕地保护“田长制”考核办法(初稿)》,拟对各镇(街道)年度耕地保护“田长制”工作评价实行百分制和考核奖惩机制,区级田长对全区耕地管护保护负总则,其他各级田长是相应辖区内耕地管理保护的直接负责人,对相应耕地及永久基本农田管护保护分级负责。通过完善耕地保护监督考核、奖惩机制,提高各级田长工作积极性和工作效率,促进耕地保护工作规范化、制度化、常态化。
加大“田长制”宣传,营造全民参与氛围
汕头市澄海区利用普法宣传日及“6.25”全国土地日等活动,加大“田长制”宣传力度,设立宣传展板、悬挂宣传条幅、发放“田长制”及耕地保护宣传等资料400多份,并且组织各级田长深入田间地头普及耕地保护及“田长制”意义,增强人民群众的耕地保护意识,引导人民群众提高保护耕地的自觉性和责任感,营造全民参与耕地保护的浓厚氛围。
优化网格划分,推动巡田工作落地落实
接下来,汕头市澄海区将加快优化“田长制”网格,总体遵循“范围全覆盖、耕地集中连片”原则,综合考虑村级行政界线、地理实体要素(农村路网、沟渠、河流等)、耕地集中分布和巡田便捷度等因素,收集村级田长、网格田长反馈的实际问题,对网格进行调整,推动巡田工作更好地开展、真正落地落实。
耕地保护,责任重大。全面推行耕地保护田长制,有利于遏制耕地“非农化”、严格管控耕地“非粮化”,汕头市澄海区将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全力推行“田长制”,严守耕地红线,保障粮食安全。
来源:广东自然资源
相关阅读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国地科技):广东自然资源︱汕头澄海:积极开展巡田护田 当好耕地守护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