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问道

深港合作先锋:兜兜转转的“深圳河套”

深港合作先锋:兜兜转转的“深圳河套”

近日,国务院正式印发《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深圳园区发展规划》,成为推进河套合作区开发建设的基础性文件。

《发展规划》的出台,有利于深圳市对接国际通行创新规则、开展国际协同创新;也有利于支持香港“背靠祖国、联通世界”,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共同推动粤港澳大湾区高质量发展、打造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重要极点。


关于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深圳园区最新公布的空间规划主要内容(如定位、结构、功能等),可详见本期推送二条文章。本篇文章将在阐述25年来深港双方在河套合作的思路变化、行动进展的基础上,详析规划的“文外之义”。

深港合作起点

河套,兜兜转转

深圳河是深圳和香港的界河,发源于沙湾河牛尾岭,由东北向西南流入深圳湾。深圳河主流全长37公里,流域面积311.8平方公里,左岸124.3平方公里在港九新界地区。由于其干支流、左右岸、上下游之间的水量和水质之间彼此影响,因此成为深港双方的共同关切。1982年,深港双方克服体制机制、技术规范的难题,开创不同制度、不同法律观念的两个地方政府联合治理界河的先例。

01#

 河套形成

1997年,深圳河治理一期工程完成,裁弯取直“造出”了一块面积约 0.87 平方公里的河套地区,被称为“落马洲河套地区”(后称为河套地区)。国务院颁令规定河套 “业权归深圳,管理权归香港”。这种独特的两权分离属性和地理相连的区位,成为两地合作的空间起点。

深港合作先锋:兜兜转转的“深圳河套”

02#

一河三区

香港回归的第一个10年,深港间要素交流需求快速增长,2008年深港两地政府签署了《落马洲河套地区综合研究合作协议书》,确定了深港双方“共同研究、共同开发落马洲河套地区”的原则,并将河套地区研究范围拓展为三个片区:河套地区(A区)及港方邻近范围(B区)由港方牵头聘请顾问开展研究,深方参与;深方邻近河套地区范围(C区)由深方牵头开展规划工作,港方参与。河套地区的合作呈现出“一河三区”的格局,合作拓展至邻近的深港两方区域。

深港合作先锋:兜兜转转的“深圳河套”

03#

一区两园

2017年,香港回归20周年之际,深港两地签署《关于港深推进落马洲河套地区共同发展的合作备忘录》,明确了河套A区的土地业权归属于港方,双方在河套地区(A区)共同发展“港深创新及科技园”,同时香港支持深圳在深圳河北侧毗邻河套的口岸区域(C 区) 和福田保税区共约3平方公里区域规划建设“深方科创园区”,与“港深创新及科技园”共同构建一个具有对应聚集力和协同效应的“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至此,“一区两园”的格局和深港共建的开发模式正式确立。

2018年,香港特区政府发布落马洲河套地区的法定图则,深圳市确立了“1+N”的规划体系,同步明确了双方园区的运营主体,合作区真正进入到深港合作发展的实施阶段。

近年来,河套深港合作区的发展备受关注。2019年,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首次写进《粤港澳大湾区规划纲要》;之后在国家的重要文件中多次提到要规划建设好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促进地区的创新要素流动。特别是在国家十四五规划中,明确提出河套作为两廊两点之一的重要作用,河套深港合作区成为国家战略的重要平台。

深港合作先锋:兜兜转转的“深圳河套”

未来

深港合作新内涵

中规院深圳分院自2008年起持续跟踪河套地区的规划研究,2018年,承担了《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深圳园区空间规划》的编制任务。作为深圳园区“1+N”规划体系中的组成部分,空间规划延续了河套深港合作区最初“手牵手”的规划理念,并结合新的发展趋势提出了深圳园区未来的空间构想。

01#

科创共生,塑造对话新场景

西前海东河套是深圳面向深港合作的基本格局。前海代表的是自上而下的国家理想,以现代服务业为主要合作内容,对接香港西部经济发展轴,强调的是深港在前海的合作。河套代表的是自下而上的合作示范。以科技创新为主要合作内容,对接香港东部科创轴,联动新田科技城,强调双方在深圳河两岸的共建。

我们可以看到《发展规划》提出的“深港科技创新开放合作先导区、国际先进科技创新规则试验区、粤港澳大湾区中试转化集聚区”三大发展定位,无一不在科研领域发力,同时规划中五次提到了“制度创新”的要求,强调发挥深圳园区的特殊“平台和通道作用”,构建特殊监管环境下的特殊科研空间。

深港合作先锋:兜兜转转的“深圳河套”

营造跨境科研场景

营造深港高度开放的协同创新科研空间不仅是河套深港合作区的重要使命,也是大湾区作为第四个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重要内涵。

针对科学研究和产业转化两个场景,深圳园区依托东西两翼组团各规划一处海关监管区。监管区内将建立产业、机构和个人“白名单”制度,并且设立独立的“科研物资和人员通道”,保障在海关监管区与香港在资本、人才、信息、技术和教育资源等方面的互联互通,从而实现跨境科研要素的集聚。其中皇岗口岸原货检区作为深圳园区最大的增量用地,距离香港园区直线距离不足200米,是“一区两园”最重要的科研功能承载空间,重点打造科学研究的跨境互动场景。未来将与香港园区协同引入国际一流的科研实验室,在用地功能、公共设施、建筑布局等方面协同规划建设,形成深港一体的实验设施集群。福田保税区作为现状存量的海关监管区,利用现有的监管设施和大型仓储厂房空间,逐步转型中试、产业等功能,重点打造产业转化的跨境研发场景。

深港合作先锋:兜兜转转的“深圳河套”

02#

 设施互联,引领区域新服务

源头创新和交通枢纽的强强联合,造就了合作区在大湾区的唯一性。随着皇岗口岸货检功能搬出,新皇岗口岸将引入城际铁路、城市轨道和香港轨道线,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口岸门户。

《发展规划》提出构建“一心两翼的总体空间格局”其中一心,即“深圳园区的中心区域规划建设国际高端科技服务枢纽,承担口岸综合服务和高端科技服务功能。”强调“通过双口岸协同发展,建设面向国内国际的现代化口岸和综合服务枢纽。”在这里口岸是中心,也是窗口。

深港合作先锋:兜兜转转的“深圳河套”

以口岸枢纽为核心的基建互联

口岸核心是深圳跨境基础设施与香港对接的最集中的区域。深圳园区依托口岸规划了三处最重要的跨境通道。一是保留现状福田口岸与香港轨道线的联通;二是重建“一地两检“新皇岗口岸,引入香港北环线支线,形成”小汽车、大巴、轨道“复合的旅检口岸;三是改造现状福田保税区1号通道,以可便捷服务两个监管区为目标重新选址,采用“一个通道,两个出口”的方式组织一线(海关监管区域与香港之间设为一线,实行口岸管理)、二线(海关监管区域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关境内其他地区之间设为二线,实行通道管理)以及监管区之间的物资、人员流动。

以口岸为窗口的服务互联

深港深度合作不仅仅是规划的统筹、空间的链接,与科研相关的资金、数据、知识产权、税负环境、就业和社会保障政策也是深港协同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皇岗口岸周边规划商务办公功能,引导国际知名的风投机构,仲裁、调解组织以及法律、会计、人力资源等高端专业服务机构围绕口岸布局,为深港两地的科研活动提供便捷的服务。

深港合作先锋:兜兜转转的“深圳河套”

03#

 生活同质,塑造同城新示范

深港两地唇齿相依,深圳河滋养了两岸近百年。河套合作区的开发建设和香港北部都会区战略使得深港一河两岸的城市构想具备了现实基础,以“两湾一河”生态共治为基础,双方园区在城市功能和建设方面的融合,打造深港之间最具想象力的生态活力带。

“两湾一河”世界级生态景观带

深圳园区滨河两岸以生态为导向进行城市开发,以公园绿地的方式预留鸟类所需的生态廊道空间,严控建筑高度,引导建设绿色低碳建筑。特别是位于深圳河入海口,紧邻深圳红树林生态保护区的福田保税区,面向香港米埔自然保护区连续的湿地岸线,特别强调了对建筑高度的严格管控。通过保障深圳河沿岸的生态属性,实现对深圳湾和大鹏湾的生态联系,建设深港世界级生态景观带。

深港合作先锋:兜兜转转的“深圳河套”
深港合作先锋:兜兜转转的“深圳河套”

“河畔双城”一河两岸地区

合作区7公里长的沿河岸线中,香港一侧80%为湿地生态岸线,皇岗口岸原货检区是唯一两岸均为城市开发的地区。通过深港景观廊道的联通、空间形态的协同、跨河人行通道的畅通等方式,打造多元活力、深港相融的一体化城区。以一河两岸形成双城锚点,实现双城共建的深度融合。

深港双城已经从背靠背到手牵手,未来通过河套地区的合作,期待促成深港更多维度和深层次的探索。

深港合作先锋:兜兜转转的“深圳河套”

项目名称

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深圳园区综合规划

项目委托单位

深圳市规划与自然资源局

项目承接单位

本项目由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深圳分院、深圳市规划国土发展研究中心、综合开发研究院(中国·深圳)、北京大学深圳研究院、奥雅纳工程顾问共同编制。

项目主管

朱荣远、范钟铭、王泽坚、田长远

项目负责人

王宁

项目组成员

李震、李鑫、邱凌偈、张文生、吕绛、陈郊

项目由深圳分院规划二所牵头,交通规划设计研究所、市政交通规划所共同参与编制。

近期阅读

罗彦:大江大湖大武汉

武汉汉阳枢纽:新一代城市枢心

李晓江 | 现象级城市东莞

深港合作先锋:兜兜转转的“深圳河套”
作者 | 王宁


中规院深圳分院规划二所主任规划师

作者简介:华南理工大学学士,天津大学硕士,国家注册城乡规划师。参与并负责各种项目类型,包括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城市设计、竞赛服务、城市更新规划等,长期跟踪深圳市城市设计及城市更新项目,长期为深圳市提供各类规划编制工作服务。代表项目经验包括光明科学城中心区法定图则、光明科学城中心区城市设计整合及技术服务、龙岗中心区城市设计等。



深港合作先锋:兜兜转转的“深圳河套”

作者 | 李震

中规院深圳分院规划二所


作者简介:东南大学硕士,主要从事城市总体规划、城市设计、城市更新等类型项目工作。工作以来参与或负责的项目主要有《青岛东岸城区分区规划》、《中山市域组团发展规划》、《青岛国际邮轮港概念城市设计》、《深圳福田区华富街道三星工业区城市更新单元规划》等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城PLUS):深港合作先锋:兜兜转转的“深圳河套”

赞(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