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次年会由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城市交通规划专业委员会主办,西安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承办,长安大学协办。本次会议是专委会自1979年成立以来举办的第35次年会,来自全国各地约900位代表出席了这次学术盛会,其中城市交通规划专委会委员和青年委员90余人。共收到投稿论文 331 篇,录用223 篇。
城市交通规划专委会秘书长赵一新、副主任委员陈峻和温慧敏分别主持12日上下午的会议。出席会议的嘉宾有原建设部部长汪光焘、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常务副理事长兼秘书长石楠和副秘书长曲长虹、西安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副总督察刘岗、长安大学校长沙爱民、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副校长黄海军、公安部交通管理科学研究所所长孙正良、西安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李琪、城市交通规划专委会第五届和第六届的领导成员以及国内主要城市交通机构的负责人。开幕式上,石楠常务副理事长、李琪院长分别致辞,祝贺会议召开。石楠副理事长和曲长虹副秘书长、专委会主任马林和副主任陈必壮向26篇年会征文宣讲论文作者颁发了证书。
滑动查看更多
颁发宣讲论文证书
12日,全天共12位嘉宾、学者围绕会议主题做了大会演讲。

原建设部部长 汪光焘
汪光焘部长的主题演讲为《城市交通问题本质是提升城市的基础公共服务水平》。城市交通设施和服务是城市居民同等享有的权利,城市居民需求的差异性决定了其服务形式的多元特征。提出城市交通问题归属于城市基础公共服务范畴,本质是提升城市基础公共服务水平,这也是新时代城市交通问题研究的出发点和归宿。以全面实施城市公共交通优先发展战略和创新城市交通规划理念变革编制方法为例,提出建立和完善城市交通基础公共服务供给体系和运行机制,以及面向2035年城市交通问题的十项行动。

西安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副总督察 刘岗
刘岗副总督察的主题演讲为《用地功能与轨道客流双向协调的西安市TOD规划实践》。分享了在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背景下,西安市探索城市轨道交通与城市空间、功能结构及用地布局融合发展的规划实践方法。宏观层面,通过城市轨道交通线网与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的互动优化,实现对西安市战略性7大功能区、208个功能单元的发展支撑;中微观层面,剖析轨道交通沿线用地功能的客流特征,对沿线用地结构、线路布局进行双向协调。采用“城市中心体系与站点枢纽耦合”“出行率引导用地结构优化”“双向反馈实现网络职住平衡”等规划理念与探索,促进轨道交通与沿线用地规划研究工作从静态向动态、从单一到复合、从模糊到精准转变。

长安大学校长 沙爱民
沙爱民校长的主题演讲为《城市道路环保型路面技术》。随着城镇快速发展和极端天气事件频率增加,传统道路基础设施面临着一系列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环保目标相冲突的问题,如洪涝灾害、噪声污染、积雪结冰、城市热岛效应等。介绍了近20年通过系统研究建立的以透水路面、降噪路面、低吸热路面、融雪除冰路面等为代表的环保型路面技术体系,填补了中国在该领域的空白,成果在全国得到了广泛应用,为城市环保型道路建设和绿色交通发展提供了设计理论和规范方法支撑。

复旦大学城市公共安全研究中心主任 滕五晓
复旦大学城市公共安全研究中心主任滕五晓的主题演讲为《城市综合交通枢纽韧性治理研究: 以虹桥枢纽为例》。综合交通枢纽是集多种交通方式、商业服务、人流物流于一体的城市复杂系统,受外部灾害冲击和内部环境变化的影响,其快速发展和安全运行面临巨大挑战。以虹桥综合交通枢纽为对象,基于系统管理理论从外部环境风险、内部运行风险、应急管理能力三方面对虹桥枢纽运行风险进行了评估。根据“组织-系统-过程”的分析框架,研究构建了虹桥枢纽韧性治理体系,并从制度层面、管理层面和技术层面提出加强枢纽韧性体系建设的对策建议。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副校长 黄海军
黄海军副校长的主题演讲为《智慧物流理论与技术发展》。介绍了国家“综合交通运输与智能交通”重点专项“智慧物流管理与智能服务关键技术”的研究进展。针对中国物流运输多方式协同运行效率低与集成智慧服务不足等突出问题,提出智慧物流组织与管理的相关理论,以及物流供需的识别、预测和匹配方法;解决物流对象识别与跟踪的关键技术问题和进行供需匹配时的资源优化调度问题;研制实现智慧物流的成套装备,开发基于移动互联的智慧物流生态平台;编制相关技术标准;在互联工厂、多式联运、城乡配送等场景实现集成应用示范。

公安部交通管理科学研究所所长 孙正良
孙正良所长的主题演讲为《城市道路交通精细化治理》。通过回顾中国城市道路交通管理发展历程,分析了城市交通管理从管理向治理转变的必要性,介绍了公安交管部门围绕城市道路交通精细化治理提升行动,以及在推动城市交通系统治理、全面依法治理、深化源头治理、统筹综合治理等方面采取的具体实践措施,最后结合城市交通规划建设提出了若干建议。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深圳分院副院长 戴继锋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深圳分院副院长戴继锋的主题演讲为《粤港澳大湾区跨界交通对策》。大湾区的跨界出行规模在世界各大城市群中位居前列,从跨界联系的空间分布规律来看,大湾区边界毗邻地区之间的交通占跨界出行的主体。跨界交通的研究与实践工作主要集中在区域骨干交通设施方面,重点解决长距离跨界出行的联系,对边界毗邻地区之间短距离交通的研究不足。通过模型研究发现大湾区边界效应存在地理边界、成本边界、政策边界三种类型,大湾区跨界协同发展对策的出台需要综合考虑边界效应的不同特征。

交通与发展政策研究所(ITDP)东亚区首席代表 刘岱宗
交通与发展政策研究所(ITDP)东亚区首席代表刘岱宗的主题演讲为《迈向零碳交通之路》。介绍了美国和欧盟等国家的温室气体排放历程,强调交通行业的减排工作艰巨且刻不容缓。通过与发达国家对比,指出中国在碳定价、运输结构调整、新能源货运车辆和发电环节等方面仍有不足之处,改善这些问题的关键在于国家层面需要制定更加雄心勃勃的交通行业战略和目标。以美国纽约、德国沃尔夫斯堡等为例,分享了交通行业的三种零碳解决方案:避免(减少行驶里程)、转移(结构调整)、提升(电动化或提高燃油效率)。

深圳市城市交通规划设计研究中心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林涛
深圳市城市交通规划设计研究中心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林涛的主题演讲为《四网融合 自主进化:城市级交通OS平台探索与实践》。围绕四网融合新阶段探讨了城市交通面临的空间、工程、设施、管控、运营、服务、生态7大韧性挑战趋势,通过打造交通全要素数实映射孪生底座、宏微观一体交通行业大模型、7个交通全场景业务引擎,构建四网融合、数实映射、自主进化、人机协作的新一代城市交通OS平台,实现数据-模型-引擎-服务全链条闭环。最后围绕空间韧性、工程韧性、设施韧性、管控韧性、运营韧性、服务韧性、生态韧性,分享城市交通OS应用实践。

同济大学城市交通研究院院长 杨超
同济大学城市交通研究院院长杨超的主题演讲为《城市地面公交客流特征及流失机理研究》。根据公共汽车系统用户行为状态演化规律探索,提出“公共汽车用户全生命周期价值与流失风险”建模方法,分析公共汽车客流下降机理。从预期、服务、变革三方面探讨公共汽车客流下降致因及对策,提出在数字经济的大背景下公共汽车交通应该通过数字化转型提升用户关系管理能力,基于用户流失风险制定用户挽留策略,减缓客流下降趋势。

广州市交通规划研究院有限公司董事长 景国胜
广州市交通规划研究院有限公司董事长景国胜的主题演讲为《数据驱动的城市更新与交通治理探索及广州实践》。分享特大型城市发展到“下半场”,城市更新、交通治理方法体系由目标导向的“规划模型决策”向数据驱动的“运行模型决策”转变及广州实践。从城市更新的“两面性”出发,探讨城市交通治理需要什么样的城市更新;以数据驱动为手段,解析并警示传统城市更新带来的交通挑战,以职住空间结构重塑与优化、开发密度适配为抓手讨论城市更新与交通系统如何互动协调;分享城市更新背景下交通治理的实现路径与模式,包括人口适配性下的区域差异化更新治理模式、轨道交通低效客流车站用地导入模式、道路交通“双微”改造品质提升模式、非机动车/货车违禁/施工动态监测等精细管理效率提升模式。

北京城建交通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院长 刘剑锋
北京城建交通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院长刘剑锋的主题演讲为《城市交通规划数字化底座平台关键技术研发与应用》。介绍了城市交通规划数字化底座平台的关键技术,围绕平台的研发进展及应用情况,阐述了数字化背景下大数据如何科学化、定量化服务城市交通规划、轨道交通规划设计、轨道交通运营效果评估、TOD评估与规划、公交线网优化、交通影响评价、城市体检更新等,提升城市交通数字化、精细化规划与治理水平。
专题论坛1嘉宾合影
同济大学交通运输工程学院副教授李健主持会议
城市发展的集约有序对全球应对气候变化有重要影响,因此积极控制城市发展模式对于气候保护和适应至关重要。本论坛主要分享了气候变化下的交通规划新趋势。
主要观点和结论:未来应对气候变化的城市交通规划,一方面需从国家层面增强制度设计,建立面向垂直整合的政策体制和传导机制,把低碳韧性融入现有的规划体系,通过具体指标进行层层传导,并利用信息平台对实施效果进行监测评估;另一方面从城市层面提高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建立低碳韧性导向的国土空间交通领域专项规划编制方法,建立交通碳排放清单和计算模型,提出应对气候变化的交通领域的指标体系、监测机制与行动计划,并采用联合行动的策略探索垂直传导与横向合作的路径。
演讲嘉宾
滑动查看更多
专题论坛2会场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主任研究员吴子啸主持会议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城市交通研究分院院长助理伍速锋致辞
本论坛旨在研讨数据库与平台建设、建模技术方法、模型体系与应用实践等内容,以更好地发挥交通模型在交通战略与交通政策层面的价值。
主要观点和结论:1)在大数据时代应突破传统交通建模方法,探索技术深度融合下数据驱动的交通模型体系。2)当前重点研究的关键技术包括多源异构数据的融合分析技术、超大城市精细化建模技术、宏观‒中观‒微观一体化建模技术、数字孪生和AI大模型技术。3)模型应用场景的扩展和变化对交通模型体系和建模重点提出了新要求。
演讲嘉宾
滑动查看更多
专题论坛3会场
专题论坛3嘉宾合影
广州市交通规划研究院有限公司董事长景国胜主持上半场会议
广州市交通规划研究院有限公司总工程师徐士伟主持下半场会议
本论坛主要探讨数据驱动的交通治理模型和规划决策支持平台对提升城市治理、土地资源优化配置和空间重塑的途径。
主要观点和结论:1)数字化技术对交通系统的影响不仅发生了从能力提供到服务提供的转变,同时溢出的交通数据既是资源也是问题,更是机遇。2)探索交通治理路径,一方面需要数字化协同治理,利用交通数据实现主动交通需求管理,另一方面需要多元主体协同治理,制定共享交通引导策略。3)城市更新背景下需开展交通与土地利用协调性评价,因地制宜提出发展目标、改善措施和时序安排,更好地指导城市更新规划建设决策。4)通过数据驱动赋能深入实施的城市更新数据底座、规划框架、实施策略和行动纲领,能优化规划决策支持,构建更加安全、高效、绿色、可靠的交通系统,同时数据驱动的城市治理将能更好地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
演讲嘉宾
滑动查看更多
专题论坛4会场
北京城建交通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书记、院长刘剑锋主持上半场会议
城市交通规划专委会主任马林致辞
北京城建交通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院长助理、技术总监马俊来主持高端对话
高端对话:新基建背景下交通大数据技术将何去何从?
本论坛聚焦城市交通规划领域大数据前沿技术,瞄准规划设计领域应用场景及行业痛点,助力城市交通规划数字化技术发展及应用。
主要观点和结论:1)中国已经全面进入数字化时代,大数据成为交通规划领域越来越重要的本底资源,也是体现城市治理能力现代化和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标志。2)当前交通规划设计领域的各层面研究,从宏观层面区域性规划问题(如都市通勤圈识别),到中观层面城市交通与用地协调发展问题(如城市轨道交通TOD和路网规划),再到微观层面交通优化问题(如交通拥堵治理和道路设施更新设计),都亟须构建颗粒度更细、精度更高的数据底座平台以及面向多应用场景的标准化数据体系。3)未来随着交通行业对大数据技术的持续研发和应用实践,传统的交通规划设计理论和技术体系即将迎来革命性的突破和创新。
演讲嘉宾
滑动查看更多
专题论坛5会场
公安部道路交通安全研究中心城市交通管理部副主任刘金广主持会议
西安市公安局副局长、交警支队支队长马步理致辞
本论坛围绕城市道路交通管理数字化、智能化、精细化创新实践开展分享交流,具有鲜明的公安交管特色。
一是聚焦智慧交管,坚持向科技要警力。青岛市和北京市的案例分享了智慧交通管理服务综合体系搭建和智能网联环境下的信号控制智能优化创新实践,带动了城市交通管理水平的不断提升,极大改善了市民出行体验。
二是围绕精准服务,以绣花功夫提升品质。西安市以精细化治理为导向,构建交通安全和通行秩序双提升的“西安数字智理”新模式;杭州市精准服务“全量交通参与者”,实现交通安全宣传由交警管治逐渐转向为组织自治;成都市从“城市侧、赛事侧、需求端、供给端”4个维度剖析通过精准削减弹性需求、转移通勤需求、保障应急需求来护航赛事交通。
三是重点难点治理,靶向发力协同破题。聚焦大城市电动自行车治理,公安部道路交通安全研究中心立足社会关注和实践经验2个维度寻找综合治理对策与思路;上海市关注占路施工管理难题,围绕“科学审批和有效监管”目标,分享了实践管理经验与创新成果。
演讲嘉宾
滑动查看更多
专题论坛6会场
专题论坛6嘉宾合影
东南大学交通学院院长陈峻主持会议
本论坛从规划设计、运营服务、组织调度、决策支持等层面研讨多模式交通多网融合的挑战、对策与前沿。
主要观点和结论:1)城市群、都市圈和中心城市是综合立体交通多网融合的典型应用场景。2)主要要研究方向包括协同规划设计、多模式交通枢纽高效运行、客运多方式联程出行服务、货运多式联运组织、综合交通基础设施网–运输服务网–能源网–信息网融合、综合立体交通多网融合决策支持。3)有必要开展有组织的科研工作,对多网融合基础理论与关键技术进行集中攻关,为现代化高质量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建设以及区域交通一体化发展提供理论与技术支撑。
演讲嘉宾
滑动查看更多
专题论坛7嘉宾合影
西安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交通分院院长宋瑞涛主持会议
本论坛围绕交通体系传导、枢纽体系构建、绿色交通发展、多元数据融合应用等进行剖析,对西安市的交通发展把脉问诊。
主要观点和结论:1)城市交通体系规划要转向全流程研究的复合规划,加强在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中的衔接传导,将规划转变为公共政策,强化管控与落实。2)切实推进以枢纽为核心的交通体系与城市空间、功能板块、用地开发的一体化,强调枢纽地区资源配置和接驳换乘的提质增效。3)精细化的交通治理要强调空间、资源、环境、安全等多维举措,多元数据融合分析赋能精准施策,并突出存量挖潜以及面向运营组织的效率提升。
演讲嘉宾
滑动查看更多
专题论坛8会场
专题论坛8嘉宾合影
同济大学城市交通研究院院长杨超主持会议
城市交通治理现代化是贯彻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的重要内容。本论坛旨在探讨多元协同治理的理论与机制以及数字化治理的技术与工具对推动城市交通治理现代化的重要意义。
一、城市交通治理现代化理论体系与研究新范式已初步建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城市交通治理现代化理论研究”形成了“1套基础理论+3类重点领域应用深化+1个验证支撑平台”的研究成果体系,在重构城市交通治理现代化理论体系、建立城市交通治理体系化工作模板、实现“研究过程即示范实践过程”的城市交通治理研究新范式方面具有创新特色。
二、面向城市交通治理的理论建模方法与平台系统开发已初见成效。北京交通大学提出面向未来城市交通出行治理的交通系统科学理论方法体系架构。同济大学提出面向中国城市交通治理需求的仿真平台MSGS(Mobility Service and Governance Simulation)开发思路、架构和初步进展,并以汽车共享交通治理为例展示了初步应用成效。
三、城市交通治理路径的探索与实践已全面开展。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从数智赋能、主动激励、平衡热门与长尾需求以及塑造治理典范等角度提出了适应新时代的交通治理策略及实践多元协同治理的理念。深圳市通过空间的统筹布局和有机整合、服务的预约式管理和多模式整合等一系列实践,进行超大城市空间精细化管控、交通精细治理的新路径探索。上海市提出了驱动交通治理规–建–管–运–养协同联动的以交通数字孪生底座为核心的数智技术框架体系,并介绍了港域交通治理数字孪生等相关实践案例。
演讲嘉宾
滑动查看更多
专题论坛9会场
专题论坛9嘉宾合影
北京交通发展研究院副院长温慧敏主持会议
本论坛探讨了人工智能在交通领域应用的现状与未来,以及如何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挖掘交通领域的多源大数据,并深入分析交通系统的运行机理。
主要观点和结论:1)我们正在步入以“人工智能+系统协同”为代际特征的ITS 4.0时代,未来交通整体将呈现网络化、智能化、协同化的发展趋势。2)未来交通系统将更加注重人车路的协同以及不同交通方式的一体化融合发展。3)信息技术成为交通发展的新动力,以先进的时空数据深度学习与深度强化学习方法,理解与表示交通环境、交通网络、交通对象、交通事件与行为,构建AI决策支持模型和决策模型,持续提升交通主体的智慧决策能力,是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赋能智慧交通的必由之路。
演讲嘉宾
滑动查看更多
专题论坛10嘉宾合影
深圳市城市交通规划设计研究中心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杨宇星主持会议
本论坛聚焦交通设施品质与运营服务水平提升的新思路、新方法、新路径,围绕精准性、实时性、可持续性分享研究和实践。
主要观点和结论:1)存量发展阶段综合交通系统的发展重点从设施能力转向服务品质、从规模导向转向运行高效、从方式优先转向绿色集约,这也是中国城市交通发展的方向。2)行业数字化赋能是存量交通设施实现资源配置优化、运行效率提升、运营服务水平提高的重要手段。3)存量交通设施完善与更新将逐步成为下一阶段城市交通工作的主题,具体原则、策略和措施因城因事而异,但是突出精细化与差异化是普遍要求。:
演讲嘉宾
滑动查看更多
专题论坛11会场
上海市城乡建设和交通发展研究院总工程师陈必壮主持会议
本论坛聚焦物流体系构建及货运发展,分析行业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为行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建议。
主要观点和结论:1)货运发展需紧密联系国家和各个地方产业发展需求,构建“通道+枢纽+网络”现代化物流体系,重点加快枢纽布局动态调整、推动枢纽联网运行、培育发展枢纽经济,形成与现代化经济体系相适应的物流枢纽系统。2)航空货运发展应着重考虑供应链、可持续发展、科技赋能等。3)铁路货运未来需从设施规划、补贴政策、多式联运信息平台及货运组织等方面考虑海铁联运、公铁联运的发展。4)多式联运发展中政府和行业的关注点不同,需要从设施设备、流程、运营和信息等角度满足多方诉求。5)应急物流、冷链物流、高铁物流等专业化物流发展是未来关注的重点。6)货运模型作为货运研究的底层支撑,其重点是研究货运交通需求与土地利用的关系,进而形成模型应用框架。
演讲嘉宾
滑动查看更多
专题论坛12嘉宾合影
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高级工程师魏贺主持会议
本论坛旨在为城市交通高质量转型发展赋予内涵动力与路径推力,推动非机动交通由物质空间上的“有而好”进阶为空间品质上的“优而好”,跨跃到人城融合上的“友而好”。
论坛第一环节从国际观察、国内认识2个视角展现健步悦骑理念在全球主要城市的发展趋势。长距离通勤骑行、街道精致设计、健康理念传导等体现了哥本哈根健步悦骑在转危为机时发挥巨大作用;步行拓展尺度、社区交往创新、智慧技术融合等趋势体现“15分钟生活圈”国际共识中人–时–空的紧密联系;坚定发展信念、探索创新实践、推动持续提升等认识体现北京自行车专用路助力步行、自行车友好城市建设的深刻内涵;现实激增挑战、人本需求意愿、出行安全保障等分析体现上海电动自行车在应对幸福通勤出行中的重大机遇。
论坛第二环节从编规划、融战略、促提质3个视角展现健步悦骑理念在京津冀地区的生动实践。交叉多专业、坚定绿色发展战略、探索实施路径行动等做法展现保定市慢行规划的编制创新;轨道慢行圈层耦合、场所品质提升、单车客流竞合等措施展现石家庄市TOD战略的慢行内涵;“步自”年度体检评估、水路绿健康融合、非机动车治理等行动展现北京市非机动交通的发展特色。
演讲嘉宾
滑动查看更多
年会召开前夕,城市交通规划专业委员会进行了换届选举,成立了第六届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城市交通规划专业委员会,选举了马林为主任委员,杨超、陈峻、陈必壮、林涛、景国胜、温慧敏、戴帅为副主任委员,赵一新为秘书长的新一届领导集体。值此换届之际,专委会特别精心制作了以《我们的四十年》为主题的纪录片,展示了自1979年专委会前身大城市交通规划学组成立至今44年的发展历程,以此激励城市交通规划人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专委会换届会
《我们的四十年》纪录片
本届年会以“韧性交通:品质与服务”为主题进行了2天的学术研讨,会议交流研讨热烈、成果丰硕。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城市交通规划专业委员会将继续坚持服务大局、开门办会、面向未来的发展思路,高质量开展城市交通学术研究和交流,更好地凝聚城市交通领域科技工作者和促进城市交通学科建设,发挥城市交通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支撑作用。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中规院交通院):会议 | 2023年中国城市交通规划年会成功举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