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肆
2023
交通与城市更新专题
中国共产党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城市更新背景下城市交通建设的重点由增量建设转入存量优化,由能力建设转入效能提升的发展新阶段。本期甄选8篇论文,从城市更新视角下的停车发展及治理策略、老城区装卸车位规划、城市轨道交通枢纽/车站与存量用地的关系、城市更新项目实施时序等方面展现城市交通发展的协同策略与思考。
城市机动车停车发展的思考
孔令斌
摘要:经过20多年的快速建设,城市已经从增量扩张进入存量发展为主的阶段,而停车问题始终未能脱离城市交通问题的榜单。究其原因,一是城市对机动车停车设施的定位不清晰,二是停车设施的规划、建设和运营与市场脱节。机动车停车建设的策略需要根据停车供给空间的约束适时进行调整,由建筑物配建为主导转向以公共停车为核心的供给策略,而实现停车政策转型的关键在于有效、稳定的停车市场和清晰的停车设施产权,逐步消除政府对停车的补贴,让市场传递清晰、有效的价格信号,让开发者判断停车的真正需求,让运营者的财务可持续。
广州市老城区停车困境及治理策略
杜刚诚,杨锐烁,张海霞
摘要:老城区交通基础设施薄弱、交通需求集聚,是城市停车问题最典型的区域。以广州市老城区为例,探讨如何改善老城区停车环境。首先分析广州市老城区的停车特征,主要表现为居民拥车不用车、停车供给以配建停车位为主、乱停车影响社区出行品质、重点区域停车矛盾突出等特征。进一步剖析停车问题产生的原因,包括公共空间管理不善、停车价格倒挂、跨部门协调难度大、信息化管理水平低等。在分析判断老城区停车需求趋势的基础上,提出先合理借用临时资源、再高效利用存量资源、最后精准配置增量资源的停车治理路径。最后,从体制机制、相关政策、信息管理、分类施策等方面提出停车治理策略,具体包括创新社区停车自治机制,成立城市层面的领导小组;推进城市共享停车、完善鼓励社会资本建设公共停车场的政策;提升信息智慧化水平,优化停车资源配置;对医院、中小学、景区、商圈等重点区域开展分类治理等。
城市老商业区沿街商铺装卸车位规划
诸立超,耿一飞
摘要:城市老商业区货物配送需求较高,但因缺少配建装卸停车位而难以满足沿街商铺配送需求,由此导致违法停车且严重影响城市交通运行。欧美部分城市颁布了装卸车位相关法律法规和管理办法,也取得了诸多研究成果。通过借鉴这些实践经验,构建服务水平效率极值法和可接受范围重叠法进行装卸车位类型、数量和选址的规划,重点提出停车位平均占用率和非饱和时间时段比例指标。进而将规划方法应用于上海市黄浦区五金市场区域沿街商铺装卸车位规划,明确按6.0 m×2.2 m尺寸规划装卸车位,提出在研究路段南侧规划2个港湾式装卸车位;结合货物重量、货物装卸途中障碍物和附加值/危险性等情况修正各商铺配送最大可接受距离,据此确定了装卸车位的选址。
深圳市存量用地与城市轨道交通TOD综合开发
戴子文,孙永海,覃晴
摘要:深圳市土地资源稀缺,可开发新增用地所剩无几,迫切需要创新传统的TOD发展模式。阐述存量用地与城市轨道交通TOD发展面临的政策与机制、土地资源、既有法定图则规划和土地权属方诉求不一等问题,明确深圳市围绕城市轨道交通车站进行一级土地整理和二级综合开发联动,通过平衡各方利益保障城市更新项目实施。从政策与机制、城市轨道交通车站及枢纽周边区域整体统筹、引导城市轨道交通车站与存量开发项目有机衔接等方面提出存量用地与城市轨道交通TOD综合开发策略。以白坭坑片区、梅林关枢纽、地铁17号线南湾站为例进行分析,总结存量用地与城市轨道交通TOD综合开发推进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应对方法。强调在整个存量用地再造过程中,地铁公司需主动作为并持续性推进相关工作,政府部门需形成存量用地TOD综合开发共识并给予相关支持,才能协调和平衡好存量用地利益,实现多方共赢。
苏州历史城区轨道交通站域空间协同发展策略——基于“节点—场所”模型实证
周珂慧,席广亮,张振龙
摘要:科学客观地认知轨道交通站域空间的协同发展水平,是历史文化名城平衡站点开发与历史保护,实现历史城区存量更新的重要前提。选取苏州历史城区内已建、在建的8条轨道交通线、18个站域空间,基于“节点—场所”模型测度空间耦合关系。提出4类不同站域空间的协同发展策略:依赖型应激发活力,实现导向化更新;压力型应避免过度开发,完善精细化设计;平衡型应研判定位,提升交通与功能的互适性;失衡型分为两类,针对节点失衡型建议提升业态丰富度以挖掘文化潜力,针对场站失衡型加强交通接驳一体化与互联互通水平。建议历史城区开发模式从公共交通导向开发走向公共交通引领城市更新提质,严禁大拆大建或一味提升开发容量;分层落实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文化街区、文物保护单位及历史建筑保护等专项要求,从站域连通、非机动交通组织、指标补偿等方面制定保障政策,推动历史城区可持续协同。
地铁站周边交通与公共空间改造策略研究——以北京市地铁梨园站为例
陆苹,王悦
摘要:地铁站及周边区域不仅是城市的交通枢纽,更是本地居民交往、活动的公共空间。随着城市进入存量发展时代,城市建成区既有地铁站的品质提升愈发重要。借鉴哥本哈根、莫斯科等国际城市通过改善轨道交通车站周边公共空间提升区域活力的成功案例,总结地铁站改造可借鉴的理念和思路,以及建成区地铁站周边环境品质提升类项目的适用性和限制因素。以北京市地铁梨园站交通接驳与公共空间环境综合改善项目为例,运用PSPL与“路见”公众参与等调研方法,分析其现状空间环境问题及成因。提出综合改善地铁周边交通与空间环境的若干策略和方法,包括广泛开展公众参与、设立地铁站前广场、增加步行空间、精细设计非机动车停放区、引导规范停车秩序等。
道路立交改造为城市轨道交通枢纽的规划研究——以深圳罗湖雅园枢纽为例
崔晓天
摘要:伴随城市更新及轨道交通建设的不断推进,老城区城市道路立体交叉系统(以下简称“立交”)面临改造为轨道交通枢纽的新契机。在总结城市轨道交通枢纽一般性规划技术方法的基础上,提出城市道路立交改造为城市轨道交通枢纽的主要规划内容。以深圳罗湖雅园枢纽为例,阐述一体化城市轨道交通枢纽详细规划的技术方法和主要内容。案例采用交通大数据精准分析城市道路立交交通特征,利用交通模型预测城市轨道交通枢纽未来交通需求,进而提出合理的道路立交改造方案,以及枢纽布局、用地规划及枢纽核心区城市设计等一体化的枢纽规划方案。
城市交通协同下的城市更新项目实施时序控制体系
黄健新,谭旭平,赵国锋
摘要:城市更新项目实施时序控制是稳步、有序、高质量推进城市更新的重要手段,与城市交通系统协调发展是制定城市更新项目实施计划的重要考虑因素。在分析城市更新项目实施时序的交通影响因素的基础上,构建城市交通协同下的城市更新项目实施时序控制体系。控制体系由目标层、标准层和指标层3个层次组成,以交通枢纽引领更新、城市轨道交通带动更新、更新保障城市交通用地、城市轨道交通可承载、道路交通可承载5个方面进行控制,包含11项指标。明确了各项指标的评价标准,并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指标的权重系数。最后,以广州市为例进行应用实践,提出广州市城市交通协同下近期阶段和中远期阶段的城市更新项目实施计划,将综合得分为0.35分及以上的城市更新项目列为近期阶段推进项目。这些项目一部分位于铁路枢纽、城市轨道交通枢纽等周边,另一部分是“十四五”时期建设道路经过的项目,有利于为城市更新提供良好的交通支撑。

封面图片来源:图虫·创意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
“专题集锦”栏目更多内容

关注解锁更多精彩
2023117期
编辑 | 张斯阳 王海英
审校 | 张宇 耿雪
排版 | 耿雪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城市交通):2023•肆期“交通与城市更新专题”抢先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