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源于古希腊文明的广场,迄今已成为许多城市里重要的公共空间。以广场为线索,可以借此管窥世界城市里公共生活的发展脉络。在中国当代的城市营造中,许多商业综合体承担了探索现代规划设计思想的责任,通过将传统和在地文化结合,营造愈发多元形态的城市公共生活空间——城市广场。
9月底,在成都万象城,全新亮相了3.2万平方米的万象广场。万象广场由扎哈·哈迪德建筑事务所设计,通过突破传统建筑界限的手法,不断接近着使用者在其中的“心境转换”,重塑着人们对于城市中广场空间的想象力。


11年,
赋予公共生活新的提案

因坐拥码头,清朝时期的成都东门地段已经形成了繁荣的商圈。当年物资通过锦江东水津渡码头,运送到东大街,以至城市各处的角落与生活中。三线建设时期,东门进入工厂时代,从沈阳搬迁到成都的420厂,曾经是西南地区最大的军工企业之一,鼎盛时期拥有约2万工人。

成发集团420厂,曾经是西南地区最大的军工企业之一 / 图源网络
随着时代发展和产业转型,沿玉双路、万年场再到水碾河,东门的工厂纷纷搬离。2005年,在420厂原地块上,华润二十四城开始在此地打造住宅综合体,已成为迄今为止成都主城住区密度最高、年轻家庭客最集中,房产类型最多元的区域。
2012年,位于华润二十四城西北角的成都万象城开业。万象城是迄今成都主城区域内最大的商业空间,发展的11年间,逐渐成为成都市内一个“超级综合体”。以“永不落幕的party”为主题语,万象城通过多门类的餐饮、娱乐元素,时尚、现代的购物环境设计,为大众营造了一个集合“超级品类”的消费场所。


成都万象城全景 / 图源成都万象城
满足消费需求的同时,万象城也致力于开拓更多面向公众的场域与活动,让这里不仅提供休憩与娱乐,也可以市富有生活气息的、能够代表城市精神的公共空间:如在广场构建的户外生活空间“万市”,集结众多摊主进行灵感共创;邀请UFO媒体实验室,呈现新媒艺术装置“时空剥落²|Time Peeling ²……随着公共艺术、各类文化展览的常态化,也向大众敞开了更多思想交汇的契机。

时空剥落²|Time Peeling ²,成都万象城 / 图源成都万象城
万象城分区A、B、C、D四馆,由中央广场衔接。位于万象城3.2万方的中央广场,作为城市地标性的公共空间,为这座城市带来了持续不断的活⼒与⽣机:运动比赛、骑行、露天集市、艺术季……种种事件与活动,这里愈发成为了城市里开放而包容的场所。

成都万象城首个集市品牌“万市” / 图源成都万象城
2023年,成都万象城11周年之际,联合 Zaha Hadid Architects 对中央广场这⼀场域进⾏全⽅位更新与升级。9 月 29 日至 10 月 6 日国庆小长假期间,一场名为Γchill you 秋游」的秋游会在广场启幕,连续8天、9 大场景、30+活动。这个秋天,与大家—起迎接广场生活的想象落地。


万象广场 / 图源成都万象城

光影与流线间,
寻找广场的“心境转换”

在成都,扎哈·哈迪德建筑事务所已落地了诸如环球中心、成都科幻馆等标志性建筑。其充满个性的流线表达,不仅留给大众具有视觉冲击力的标志性印象,也通过结合当地的风韵与气质,与城市的景观和人文精神深度交融在一体。
对于设计团队来说,成都是一个“令人难以摸透的城市”,丰富多元,又时刻变换着。相较于其他亚洲大城市,成都的发展虽速度极快,却对历史保有尊重。在这里,高耸的钢铁与水泥丛林中,一个转角处也有可能发现过去古老的寺庙或街区的痕迹。如此冲突又带有和谐的城市韵律,让设计团队不断思考:如何将“心境转换”纳入设计中。

万象广场 / 图源成都万象城
“心境转换”从使用者的角度出发,设计团队拿人们去到一家fine dining餐厅用餐作比:用心的主厨会安排系列菜品,从前菜、开胃小点、主菜,中间可能会有面包,收尾还有甜点与咖啡。对万象广场的设计,也有着相同的逻辑——不会在每个角落都安排过度强烈的元素,而是透过“晕染”的手法,慢慢改变使用者的心理,制造起承转合的空间效果:有些地方热闹开放,有些静谧,每处都会有“别有洞天”的感觉。



摄影:邹邹©ZSDC
基于对成都城市特征的观察与提炼,透过使用者体验分析,设计团队仔细剖析万象广场的每个视角、每个场景,于是逐渐勾勒出属于这块土地的各种元素,并透过其擅长的连续曲线将每个元素串联在一起。
万象广场的设计灵感特别启发自印象派的创作精神,关注时间对光影产生的影响 , 以及一种创作的“无边际感”:通过标志性的流线,引导出广场几何型态的秩序性及空间个性。流线不仅决定了广场几何型态,还打造艺术品般的广场图腾。万象广场图腾充满着曲线的韵律,呈现出一种无拘无束的动态变化感。

摄影:邹邹©ZSDC
印象派的关键词是“光影”与“平凡事物”:笔触少有修饰,构图宽广无边,尤其着重于光影的改变、对时间的印象,并以生活中的平凡事物做为描绘对象。因此在对万象广场的设计中,用柔软的界面来区分景观与建筑元素,于是一切都像是从地上“自然生长出来”。如广场上的“盒子”,空间之间没有设置明显界限,而是透过地面铺装的晕染、景观绿植等,逐渐引导人们前往不同区域。


摄影:邹邹©ZSDC
成都的昼夜有着区明的特性,白天商业繁忙,夜晚娱乐生活丰富,24小时都充满生命力。基于这样的观察与感知,设计中也为夜间活动的规划留下充足空间:白天,广场的造型构筑物由阳光打亮,而在夜间则由专业的灯光设计呼应,为空间景点增添光彩。
充满个性与动态的流线一直是扎哈·哈迪德建筑设计团队的作品带给大众的标志性印象,团队秉承着Zaha Hadid的核心理念:建筑不是直角,不是90度的,而是360度。而相比以前的作品,这次对万象广场设计的曲线运用地更为自由,充满随机感,希望透过各种元素,给日后的活动留下创造不同惊喜的空间。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秋游”中,充满活力的广场生活/ 图源:成都万象城(图一、二);邹邹©ZSDC(图三、四)

在万象广场秋游,
一起Chill

国庆小长假期间,一筑一事联合万象城,在万象广场营造了一个为期8天的乐园,以Γchill you 秋游」为主题,通过对话论坛、艺术展演、好物贩售、极限运动等充满想象力也不失松弛感的场景,发散广场生活的无限可能。希望每一个前来体验的人,都可以在万象广场上找到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





万象广场第一天的“秋游” / 摄影:邹邹©ZSDC
“秋游”由一场论坛开启,以「之间之美 Life Between Buildings」为主题,邀请六位在建筑设计、新商业、媒体等领域深耕多年的嘉宾:跨界设计者、城乡策划设计主持,王亥;重庆市设计院有限公司总经理、总建筑师,褚冬竹;一筑一事创始人、主编,王牧之;资深媒体人、《芭莎艺术》联合出品人,杨晓丹;新商业人专栏作者、感性城市创始人,佐夫;成都万象城总经理,郝鹏。
作为城市共建者中的一员,大家共同围坐在万象广场里,围绕“「广场」之于城市”、“「广场」的设计与营造”、“「广场」与公共生活”三个主要话题,各自分享自己对城市与公共空间的观察和理解。

摄影:邹邹©ZSDC
「广场」之于城市
成都万象城所在的双桥片区,曾经是成都东门的工业集聚地,有军工单位420厂,也是贾樟柯导演的《二十四城记》的取景地。工业搬迁后,这里经历了城市更新和商业更迭。围绕广场的过去与现在、城市与时代,嘉宾们分享道:
Q:成都万象城所在的区域,在您成长的年代是怎样的?您对广场与“公共生活”的关系具体是怎么理解的?
王亥:成都人习惯把广场叫做“坝坝”,比如我们常说的玉林坝、华西坝、碰巧今天我们也坐在一个坝坝里。万象城所在的地方过去曾是军工企业420厂,后面来了华润二十四城直到现在。坝坝这个词挺有趣的,在四川,“坝”是平地、平原的意思。成都的第一个广场坝坝可以追溯到明朝的“皇城坝”,也就是现在天府广场一带。
对于广场形态与公共生活的关系,我想用汉娜·阿伦特的一段话,讲得非常清楚,她把公共生活的发生比作“当人们围坐在一张桌子时”。原话是这样的:“在世界之中一起生活,根本上意味着世界万物位于共同拥有它的人之间。就像一张桌子,位于那些围桌而坐的人们中间一样,世界如同一切在之间(in-between),既联系着又分离着人们。”


图源成都万象城
Q:建筑中有一个概念叫做“场所精神”,指人内心主观意识与客观存在空间的结合。在您看来,当今的城市广场需要承载怎样的“场所精神”?
褚冬竹:任何一个人类的建成环境,比如城市,都需要跟人的组织关系、社会关系和需求相适应。人天然有对聚集、交流的需求,在过去,这种需求基本是由封闭式的工厂、院落或村庄等空间满足的。到了今天,我们需要怎样新的形式,去容纳大量的聚集、商业和社会活动呢?实际上这是超越传统建设。
随着时代发展,城市里公共空间的品类和特质也会随之发生变化,这个过程中,公共空间到底应该如何承载和保护人的行为?这是重要的问题。空间本身的变化是漫长的,人们理解和使用公共空间的方式则在不断变化。就在刚刚对这个广场的观察中,我们已经见到非常多丰富的人、行动和生活样态,这些也是构成广场“场所精神”的部分。我也期待这个广场不断生长的可能性。


万象广场里,一起在日与夜“秋游” / 图源成都万象城
Q:成都万象城2期于2020年落成,为什么仅仅时隔3年,在这个节点选择对广场进行全方位的改造和升级?
郝鹏:今年是万象城成立的第11周年,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们一直在探讨:万象城作为一个企业所应该承担的责任是什么。这十一年间,大家在这个过程当中都沉淀了非常高的情感价值,而这种情感价值需要有空间为载体,让人们彼此产生更多的连接。
注重情感与在地,是万象城在二期开业之后产生沉淀下来的一种心态。我们认为应该站在成都城市的角度,呼应成都“雪山下的公园城市”的定位,结合城市景观,与空间跟大众产生更多情感价值联结。基于以上的考量,我们希望广场能变成一个不断迭代的空间,因此选择在这个节点对广场进行焕新升级。
我们还希望能够让成都的在地商业得到进一步的提档升级,由此提出“提案式商业群落”:作为商业群落,广场的每一个空间既保持独立,又相互连接。“提案”意味着,我们希望空间的个性与可能,是由每一个到来者赋予的。

摄影:邹邹©ZSDC
「广场」的设计与营造
广场是一个有着无限可能的空间。怎样的设计才能准确传达出广场的时代、空间精神?广场又能如何随着时代和需求的变化不断更迭与转型?在这个主题中,两位设计者分享了他们对广场设计中创新性的理解,以及对城市广场的空间设计在不同地域和文化背景下的种种观察。
Q:作为一个跨界设计者,您如何看待广场设计中的创新性?
王亥:在万象广场中,从设计的角度,我认为这里有三个创新点,也对应了广场的三种功能:首先是广场作为交通节点的功能,广场本身是个交通面,大家如果愿意在这广场上进行穿行,也可以增加在这里停留时间,让游逛变得更加有趣;第二是广场的联结功能,让万象城各个场馆,在横向与垂直交通之间,建立起了连接;最后是广场作为空间本身的聚合功能,可以看到这里已经搭建了很多快闪式的品牌,这些小的聚落也可以互相连通交流,增加区域本身的活力。
Q:广场是源自西方的概念,而对当代中国城市的观察中,您认为我们城市中的公共空间有着怎样的特质?
褚冬竹:在我的观察中,我认为当代中国城市里的广场,实际上是从传统的街巷空间当中增长出来的一个全新的空间类型。古代中国的主要城市强调的是街坊的格局,在传统的管理机制下,普通老百姓无法在里面自由穿行。因此我们现在对于公共空间的追求,也是全民性的追求和呼吁。
从街巷走向广场,广场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历史上没有的开放、自由,不同的人可以面对面的空间。从空间的角度上,当代中国城市公共空间的营造,从公园到市场到广场,已经很大程度融合在一起了。因此人们到底是逛市场还是在逛广场,其实没有必要去在概念上做强硬区分,而更为重要的是公共空间本身的多样和开放性。

图源成都万象城
「广场」与公共生活
当广场的空间落成,接下来便需要考量如何合理地运营、运用这样的空间。在当今的城市中,对广场的营造往往通过各种公共艺术文化活动的注入,强调广场的在地气质、吸引大众参与。
Q:每一个广场都有其独特的场域气质和风格,您认为如今的城市生活中的公共艺术文化活动,应该如何契合或强化广场的独特气质,并吸引大众参与?
杨晓丹:城市文化演变至今,人们对商业空间的需求也愈发多元,不仅限于消费与购物,从文化的角度上来讲,还有对这里审美、公共教育与认知等很多期待。因此我认为当今的城市广场需要满足城市人群多样化的生活需求。
工作和家庭生活之余,广场可以成为一个重要的目的地,一个心灵向往的地方,可以囊括所有的生活形态。那么如何吸引当下尤其是年轻群体对公共生活的参与,我认为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让更多有趣的内容在这里发生,让更多好的艺术作品和活动在这里落地,给予受众更丰富的体验。


图源成都万象城
Q:您认为新商业模式如何与城市公共空间相互融合,以更好地推动城市的经济发展?
佐夫:当今的商业体面临着这样一种现实:我们正在从一个增量时代转向存量时代,关注的核心话题不再是增长,而是“可持续性”。现在人们更多把可持续当做一个环保概念,而对于商业可持续,我认为一个重要点在于:品牌需要不断更新迭代,让这里可以成为大家心里一个常来常新的地方。
面向未来,商业可持续的顶层形态会演变成“社会可持续”。品牌或者商业体需要为社会赋予新的“公共价值”。无论是否消费,在理想的线下商业场景中,人们在这里来来往往,能不断产生新的感受。


图源成都万象城
Q:随着城市生活方式的演变,人们对公共空间的需求也在变化。对焕新后的万象广场,万象城有怎样对未来的规划和期待?
郝鹏:作为有如此庞大体量的公共空间,焕新后的万象广场,未来将承载更多城市级乃至全国级的公共事件。在空间的细节上,大家可以在这里发现许多亮点,比如地面的石砖拼接出的大面积曲线、融合了投影、水纹还有声音效果的灯光,以及广场上的“盲盒”,可以发生各种快闪活动……这些造景和手法,让这里可以成为日后大型秀场、舞台剧等演出与活动发生的场域。
基于“提案式的商业群落”,在未来,我们希望这里能填入更有趣的内容,让这个场景变得更有趣的,进一步地,还希望这里能够与人们的情感产生更强的连接。

图源成都万象城
···
作为不受限制、能够让人自由发挥与灵活运用的空间,经过焕新后的万象广场,不仅意味着物理层面的焕新,其更为深远的意义在于:通过广场作为载体,万象城还将进一步通过注入其中的活动、内容与艺术文化事件,更深度地参与到城市的公共生活中。
主编:牧之
副主编:忧忧
编辑:Lin
撰稿:Lin
摄影:详见图注
校对:阿随
设计:Lin
点击查看城市设计往期文章

家门口的冬奥——高井路社区冬奥文化广场更新改造

什么是中国的广场?

扎哈事务所激活老护城河,原来建筑大师们设计过如此带感的「城市广场」!

街道广场:美国街道的转变

口袋广场:你生活的社区里,有真正有归属感的公共空间吗?

重庆来福士广场:坦率的丑陋还是矛盾的真实?
* * *
欢迎关注我们的原创内容号 “什么是城市” Whatscity
热爱设计 专心阅读
期待与你相遇
投稿 · 咨询 · 合作或者
加入社群请扫码
入群暗号 “你所在的城市名称”+城市聚落
了解更多城市设计的报道资料,请在后台回复“搜索”,调取城市设计号内搜索页面。了解城市设计提供的设计企业合作服务,点击 “设计企业服务”,点击文末链接联系我们
城市设计,以专业的立场,前沿的视角,洞察社会文化的建筑现象;用及时的评论,深度的解析,搜罗来自各个领域的设计原料。致力于成为泛行业的城市文化与设计知识杂志。后台回复关键词“媒体合作”联系我们。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城市设计):“万象”更新,以“广场”打开城市公共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