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京城“运河第一闸”广源闸下,南长河的水静静地流淌着,北岸,小巧的龙王庙背“山”面水,周边被诗画形式呈现的乾隆诗《泛舟长河过万寿寺》和清宫画《香林千衲图》“环抱”。10月18日,大运河广源闸遗址及龙王庙片区正式焕新亮相,海淀区紫竹院街道通过城市更新,为大运河节点再添新彩。

广源闸始建于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俗称豆腐闸,是郭守敬主持修建的白浮引水工程上的一座重要水闸。该闸是元代通惠河上游的头闸,其结构大体分为闸门、闸墙和基础三部分。呈西北东南走向,闸口宽约13米,长约6米。历史上,广源闸不仅有调节河水流量、控制水位高低的作用,而且在闸上铺设木板,又具有桥的功能。

广源闸东侧为龙王庙。明正德六年(1511 年)四月十五日在此立了《重修龙王庙记》石碑,铭文曰:
西山玉泉注为西湖湖水中流至广源闸之北岸立庙以祀龙王之神,盖欲资其威灵默佑也。
”
当时一旦通惠河因天旱水浅难以通行运粮船时,都有专职官员到广源闸桥畔的龙王庙祭祀龙王,然后提闸放水。虽然这座庙宇规格不大,却是旧时北京地区龙王信仰的典型实物载体,是长河沿岸一处重要的文化遗产。

2020年6月,紫竹院街道启动了广源闸及龙王庙周边更新项目,昔日古画上出现的美景出现在有京杭大运河首闸之称的广源闸及旁边的龙王庙周围。项目对区域生态环境进行恢复;弱化硬质堤岸,增强沿河步道的观感体验,与龙王庙形成视觉上的连续景观;同时拆除违建,还绿于民。


本次更新设计紧紧围绕区域发展主题,体现文化艺术气质及科技创新特质,通过科技技术提升场地的视觉效果及互动体验。项目精心设计打造了“蜿蜒的长河”,形态灵动地串联整个空间,结合LED互动水纹灯,使光与人互动、光与影互动,形成了广场特色夜间景观,再现《泛舟长河过万寿寺》诗中意象。


此外,充分运用紫竹院的文化符号,还将《香林千衲图》图画再现,既复刻在景墙上,也通过遍植松竹梅岁寒三友,让长河历史文化传承与创新发展在这里汇聚。

如今,这个1488平方米的地块,成了一处运河文化、庙文化、潮文化等多元文化融合的新地标。紫竹院街道通过对地区资源的梳理,搭建共建共享的多元参与平台,统筹联动多方资源,推动城市更新,挖掘区域文化内涵,探索一条城市更新与文脉传承统筹发展的新路径。
内容来源:北京海淀、北京日报
相关阅读
大运河源头遗址公园规划二期建设,北京大运河博物馆年底开馆
文化探访路 | 古河新生,北京与大运河的不解之缘
老城换新颜!大运河串起副中心古韵今辉
北京在行动 | 长河生态景观历史廊道来啦!串起万寿寺、广源闸、龙王庙……
北京印迹上线!北京老城历史文化信息一键可查!“图观北京”测绘地理信息展同期开展
古都北京的正确打开方式是……
您与京城,一“码”之隔!
”

关注“北京印迹”平台
体验解锁京城新方式
“北京印迹”是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委员会的公众宣传平台,由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员会主办,市测绘院和清华同衡规划院提供技术和专业支持,光明网提供运营和推广支持,集合广泛的社会力量,打造北京历史文化名城空间资源平台和专业全媒平台。
“北京印迹”是全面地向公众开放北京老城历史文化资源的一次尝试,系统梳理和采集了北京老城18大类、73小类历史文化资源3万余条。以北京印迹网站为基础,拓展建设北京印迹新媒体矩阵以及线下文化活动,覆盖线上线下多种传播渠道,将成为北京开展名城保护和公众了解北京历史文化的重要窗口。
“北京印迹”力争将历史文化深度融入城市规划建设发展之中,让更多的人了解北京、热爱北京、保护北京、发展北京,一起擦亮古都北京的金名片!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北京印迹 inBeijing):再现千年运河记忆!“运河第一闸”及龙王庙片区焕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