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作为2022/2023中国城市规划年会的重要活动之一,由武汉市规划研究院(武汉市交通发展战略研究院)承办的“人本交通 智慧驱动”学术对话于2023年9月24日上午成功召开。会议邀请了行业专家进行分享,旨在共同探讨新发展阶段交通领域数字化转型发展新路径。大家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就人本交通、智慧交通进行头脑风暴,现场气氛热烈、互动积极。
本文字数:3764字
阅读时间:12分钟
近年来,国家持续出台大力支持城市交通转型发展的相关政策,如何以智慧赋能服务城市发展和百姓出行,为交通规划领域数字化转型发展指明方向,是当前需要研究的重要问题。9月24日上午,2023 年中国城市规划年会学术对话二“人本交通 智慧驱动”在武汉国博会议中心S101会议室举行。本次学术对话由中国城市规划学会主办,武汉市规划研究院(武汉市交通发展战略研究院)承办。
学会理事、城市交通规划专委会副主任委员、南京市城市与交通规划设计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杨涛教授主持。学会城市交通规划专委会秘书长、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交通院院长赵一新,学会城市交通规划专委会委员、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潘海啸,上海市城乡建设和交通发展研究院院长薛美根,学会理事、广州市交通规划研究院有限公司董事长景国胜,武汉市规划研究院(武汉市交通发展战略研究院)党委书记曾浩,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万艳华,岚图汽车CEO卢放,城市交通规划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马林等嘉宾进行了分享与讨论。


学术对话会场全景
杨 涛
学会理事,城市交通规划专委会副主任委员,南京市城市与交通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董事长,教授
杨涛董事长首先介绍了本次学术对话主题“人本交通、智慧驱动”背景,认为当前我国城市交通已进入全面提升发展质量的新阶段,人民群众对美好出行的需求不断增长,坚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理念要求,弥补粗放发展期造成的短板,着力为人民群众提供高品质出行服务,建设“人民满意、保障有力、世界前列”的交通强国,需要借助“智慧交通”发展引擎,为城市交通高质量发展提供新动力。杨涛董事长提出,如何用数据说话,顺应转型趋势,通过理论创新、机制创新、实践创新,进一步以智慧赋能服务于城市发展和百姓出行,是面向未来需要研究解决的重要问题。
赵一新:以人为本、以数为据
学会城市交通规划专委会秘书长,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交通院院长,教授级高工
赵一新院长介绍大数据在城市通勤中的重要作用,指出通勤是城市生活重要组成部分,关系着居民幸福感和获得感,影响着城市宜居性。结合历年中国主要城市通勤监测,从通勤时间、通勤空间、通勤交通、职场新人的角度,介绍了城市的通勤状态。通勤时间方面,超大特大城市效率提升,极端通勤问题不断下移,中国主要城市60分钟以上通勤人口比重12%同比持平,超大城市极端通勤改善。通勤空间方面,幸福通勤持续降低,职住分离亟需改善。通勤交通方面,轨道覆盖通勤边际效益递减,公交接驳成为瓶颈。因此,需要科学的轨道线网规划,合理的建设时序安排,保障轨道交通建设效益。聚焦职场新人,可发现新人通勤距离远近两级分化,职场新人平均通勤距离普遍更长,更依赖轨道、更少时耗。赵一新院长强调通勤问题不仅是缓解拥堵,如何通过供给侧政策优化空间布局,改善交通基础设施,满足人民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仍需大家共同努力。
潘海啸:新技术与未来城市交通
学会城市交通规划专委会委员,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
潘海啸教授以新数据与未来城市交通为主题,介绍了交通的发展历程、未来交通的发展理念。目前技术发展多聚焦于车-路通讯技术、数据处理和定位、能源技术等新型技术,但对人本身的出行体验关注较少,如何让数据和新技术更好的服务人本身同样值得思考。未来提倡多模式平衡型绿色交通体系、5D发展模式(POD>BOD>TOD>XOD>COD),也就是在城市建设和管理中把有利于慢行的发展模式放在首位,把TOD公交协同前置于快速路网策略之上,倡导生活方便性改善与绿色交通的耦合。同时,长远的规划必须建立价值共识和对未来发展多情景的讨论和判断上,而不是建立在现有技术的外推上。交通技术日新月异,交通模式不断多样,但最终还是要回归到出行者自身的舒适度、幸福感中去,交通从业者不能只追求数字化和新技术,更应强化对人本交通的探索,回归以人为本的初心。
薛美根:城市交通精细化治理——上海实践与探索
上海市城乡建设和交通发展研究院院长,教授级高工
薛美根院长结合上海实践与探索,向我们阐述了城市交通精细化治理。提出要实行“区域+市域、管理+建设、增量+存量”并举的交通治理路径,构建以轨道交通为主体多方式融合的交通体系,以有限的资源和能耗,提供全龄友好的、高品质、多样化的出行服务。并引出了对城市交通治理的四点思考:一是城市空间新格局下,如何强化交通与空间、产业互动;二是资源紧约束下,如何提升交通精细治理能力;三是多目标体系下,如何增强城市交通体验;四是面对不确定性,如何构建韧性交通体系。结合以上思考,在做交通整体设计的时候,要更加注重交通与经济社会融合发展、区域及城乡交通一体化发展、交通服务品质与运行效率统筹发展、交通增量设施与存量设施协调发展、交通智慧绿色韧性发展、交通领域多元化社会共治,做到这六点,我们才能实现美好的、支撑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交通体系。
景国胜:城市更新背景下广州交通精细化治理实践与思考
学会理事,广州市交通规划研究院有限公司董事长,教授级高工
景国胜董事长介绍了城市更新背景下广州交通精细化治理实践与思考。目前,广州用地开发存在三大问题:第一,存量土地再开发带来的交通冲击大;第二,城市更新与交通提升缺乏协调,各自为政发展难以为继;第三,存量交通治理手段有待加强,慢行精细化设计水平整体不高。基于对既有问题的思考,广州实践的新思路是宏观层面让交通支撑和引领城市更新的空间布局优化,形成分区差异化的城市更新交通发展模式,并制定城市更新和交通建设协同的实施时序方案;中观层面分类分策提出城市更新单元交通规划指引,制定城市更新单元控制性详细规划交通评估编制指引;微观层面通过“双微改造”交通设施精细化治理,提升效率与品质。景国胜董事长建议加强城市更新交通治理的顶层设计,综合施策;统筹强大的数据底盘,促进交通智慧化治理;加强存量交通空间精细化设计技术指引;并协调各主管部门,提高实施机制的可行性。
曾浩:智慧赋能——武汉城市交通高质量发展的实践
武汉市规划研究院(武汉市交通发展战略研究院)党委书记
曾浩书记聚焦于智慧赋能城市交通高质量发展的实践,介绍了武汉交通的实践与探索,提出了“数据-算力-算法-场景”的概念,并详细介绍武汉市“地铁城市智慧+”、“拥堵治理智慧+”、“出行服务智慧+”的建设情况。目前,武汉市对用地、产业、经济、人口、交通出行等海量时空数据进行异构融合,搭建了服务武汉市轨道交通规划建设管理全流程的信息平台;结合城市社会经济和基础设施建设发展阶段分析,实现交通需求管理精准施策和交通设施精准供给;积极开展智能网联车辆开放测试和车路协同基础设施建设,谋划建立一体化出行服务平台。曾浩书记认为搭建数字融合底座,可以有效支撑城市规划建设,引导城市绿色发展,能够有效提升交通服务品质和能力。并指出,5G、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先进技术的深度赋能将为传统基建带来新模式、新要素、新功能,为助推城市交通基础设施高质量建设提供了可持续发展新思路。
圆桌会议阶段,与会专家继续进行探讨。万艳华教授认为应强化轨道交通对城市更新的引导,强化交通建设与产业的相互融合,并且更加重视精细化、制度化设计;卢放首席执行官认为未来需加强车辆与城市道路深层次融合,将车辆与道路数据有效联通。参会代表也积极提问发言,与专家们学术互动与观点碰撞,激发出许多有价值的思维火花,大家一致认为“人本交通,智慧驱动”是一个非常有价值、有魅力的话题,相关研究与探讨值得后续深入展开。

万艳华(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

卢放(岚图汽车CEO,教授级高工)


参会代表提问
马 林
城市交通规划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最后,城市交通规划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马林对本次对话进行了总结发言:一是本次论坛紧密围绕当前交通规划工作热点难点问题,为交通行业人本化、智慧化转型升级提供“良方”。
二是未来应继续探索交通的本源,科学判断出行者行为的产生原因。无论是人本交通还是智慧交通,最根源还是交通的需求,要把新技术创新与应用需求紧密结合在一起,切实把握需求本源,推动交通治理创新、促进高品质发展。
三是人本交通的发展不是简单的鼓励和限制某种交通方式,应该理性地辩证分析不同交通方式的特性和差异,同时兼顾交通方式的服务品质与实际效益。
四是需要更加重视多场景应用、交通建设与城市功能相结合,准确研判应用场景的需求。明确新技术的优势与局限性,针对技术的局限性进行改进创新,让新技术有更好的实践和检验,正确选择技术演进的方向,让智慧技术驱动交通高质量发展。

“人本交通 智慧驱动”学术对话嘉宾合影
*本文根据现场报告整理,已经专家审核
供稿单位:武汉市规划研究院(武汉市交通发展战略研究院)
【免责声明】本公众号发布的内容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以任何形式进行牟利。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于第一时间协商版权问题或删除内容。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公众号立场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你可能还想看这些
规划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 超大城市智能交通一体化关键技术

点击图片阅读全文

规划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 应对超大客流安全疏散的城市轨道交通枢纽规划设计关键技术

点击图片阅读全文

会议 | 聚焦“公共汽电车交通可持续发展”“交通规划数字化应用平台建设”,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城市交通规划专业委员会组织两场专题研讨

点击图片阅读全文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中国城市规划):规划年会 | 学术对话二:人本交通 智慧驱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