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问道

李忠:从终点思维到起点思维——产业策划对国土空间规划的创新引领

李忠:从终点思维到起点思维——产业策划对国土空间规划的创新引领



1.“产业策划能力”成为国土空间规划工作者最大的“本领恐慌”


1939年5月20日,毛泽东主席在延安在职干部教育动员大会上讲道:“现在我们的队伍里面发生了这样一个矛盾,就是我们的干部不学习便不能够领导工作……我们队伍里边有一种恐慌,不是经济恐慌,也不是政治恐慌,而是本领恐慌。”对于当下的国土空间规划(以下简称空间规划)工作而言,规划师也面临“本领恐慌”问题:在规划工作中缺乏“产业策划能力”。规划单位在规划工作中越来越需要外部的产业策划的帮助。


1.1 本领恐慌的内部因素:“强化经济竞争力”已经成为空间规划的重要使命


2019年,我国发布《关于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并监督实施的若干意见》,要求将主体功能区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城乡规划等空间规划融合为统一的空间规划,实行“多规合一”。同时,空间规划中也明确了“三区三线”——城镇空间、农业空间、生态空间三种类型的空间,以及对应划定的城镇开发边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生态保护红线三条控制线。可以说,“多规合一”和“三区三线”,对规划工作的思维方式提出了刚性的改变要求。


无论城市还是乡村,物理空间的边界都已经框定。因此,单凭空间的外部增量来换取区域经济发展的增长方式被终结。这种增长方式的终结,也意味着城市必须探索内生性增长模式:以生态约束为前提,在定向增量空间或既有空间,探索高价值的产业发展模式。如果空间规划工作者的视角不能及时从“空间”转向“产业”,即规划引导定向空间内的产业靶向增值,必然会出现“本领恐慌”。


此外,“要素自由流动性”不断加强,在空间规划中表现为:城区常住人口300万人以下城市全面取消落户限制;推动城区常住人口300万人以上城市基本取消重点人群落户限制;鼓励有条件的Ⅰ型大城市全面取消落户限制;超大特大城市取消郊区新区落户限制。这种“流动性”意味着空间规划中不再是“定数”,而是“变数”。区域之间、城市之间的竞争关系凸显。


“如何更好吸引产业、人口,从而提升区域竞争力”,成为规划工作要解决的核心问题。进而,“研究人口如何聚集,产业如何聚集”成为规划工作要做的头等大事。如果规划工作者“不懂产业,不懂人口变化趋势”,就不可能应对城市政府的新诉求,必然会产生“本领恐慌”。


1.2 本领恐慌的外部因素:城市的财政收支极其紧张,产业发展才是城市生死存亡的大事


就空间规划自身发展而言,只研究“人来了,如何把人装入城市空间”,落实城市最终形态的“终点思维”已经过时。从以下数据可以看出,当下中国人口发展趋势不可能再支持这种空间规划方式。


根据2023年1月17日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最新人口统计数据显示,2022年末全国人口为14.11亿人,比上年末减少85万人。其中,全年出生人口956万人,人口出生率为6.77‰;死亡人口1041万人,人口死亡率为7.37‰,人口自然增长率为-0.60‰,进入负增长区间。同时,就劳动人口情况分析,根据“七普”所呈现的人口数据1:2020年我国16-59岁劳动年龄人口总规模8.8亿人,与2010年相比我国劳动年龄人口减少4000多万人。


目前,中国城市面临的普遍问题是缺人,尤其缺动力,城市的空间规划诉求随之转为“如何让城市有人来”。由于城市诉求的改变,规划工作者也会被要求具有“起点思维”能力,即设计城市初始吸引力的能力。如果缺乏这种能力,无疑会产生“本领恐慌”。


除了人口趋势的改变,各级城市的财政支出态度也在改变——在“紧日子”下,政府最关心的是经济发展问题。政府希望的是通过空间规划实现产业吸引力的提升。空间规划与产业策划之间必须形成强关联。


从实际工作中看,对于高质量产业的招商吸引,合理的城市空间规划可以保障产业供地,但是并不能构成企业落户的绝对优势;前瞻性产业发展预判所奠定的产业基础,才是吸引企业的关键。“特斯拉一厂落地上海临港”的案例就很好地说明了这一特点。


2018年,特斯拉落地上海临港,不仅在于空间规划为临港的产业供地提供了坚实保障,更在于提前构架好的长三角区域一体化产业协同发展规划,奠定了吸引特斯拉的区域产业基础。


2003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省人大十届一次会议上指出,“以杭州湾地区为先导,主动接轨上海,从基础设施和信息化建设、产业分工、能源开发利用、环境保护等多方面进行合作,积极推进长三角地区经济一体化发展”。这是首次提出“长三角地区经济一体化发展”。这一年也被称为“长三角元年”。


此后,长三角地区的空间规划和产业规划都逐步从“行政区”转向“经济区”逻辑。长三角区域以上海为龙头,各个城市之间无论是空间还是产业上都有效连接成网络。正是基于一体化发展,长三角地区很早就形成了以上海为龙头,整合长三角多个城市的汽车零部件生产体系,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形成了新能源汽车产业核心零部件强大的生产供应网络。


所以,吸引特斯拉的不仅是上海临港可以迅速提供足够的建厂空间并给予优惠的土地价格,更在于长三角地区已拥有完善的“新能源汽车零部件供应链网络”——传感器由宁波华翔汽车电子、宁波均胜提供,压铸件由宁波旭升股份提供,减震产品由宁波拓普提供,热管理零部件由绍兴三花智控提供。可以说,不是上海临港一个点,而是早早构架起的长三角一体化的空间与产业有机交织的网络,有效抓住了特斯拉这样的产业龙头。


虽然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之初,并没有预计到之后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以及上海对特斯拉的吸引,但是长三角一体化规划所体现的“突破行政边界概念,形成产业一体化”的经济区思维,无疑为之后的产业高起点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在城市经济发展具有高度紧迫性的当下,规划工作中将产业策划前置,已经成为必然趋势。不懂得产业策划,空间规划成果就会无所指向,缺乏目标感,就很难得到政府的认可,最终造成空间规划工作者的“本领恐慌”。


综上所述,在未来的规划工作中,只考虑城市发展最终状态的“终点思维”已经不合时宜,思考“如何吸引人口、产业进入城市”的“起点思维”将成为空间规划工作者的必修课。支撑这种“起点思维”的就是“产业策划”能力。

  


2.产业发展新趋势,深刻影响产业策划


要想真正形成“起点思维”,就必须站在“产业新起点”上。笔者所在的公司是一家从事城市发展战略咨询的公司,在实际工作中我们深切地体会到:当下产业出现了新的发展趋势。这些新趋势正在不断刷新“产业起点”,重塑产业结构,从而深刻影响着产业策划的思考方式。

  

2.1 产业新趋势1:

一二产之间的关系翻转,重塑城乡要素流动方式

     

在通常的认知中,农业主要是为工业提供初级产品,农产品不仅附加值远低于工业产品,而且科技含量不高。这种传统的农工关系在中国由来已久,在空间发展中则对应为“城”“乡”之间割裂的二元结构,以及产业要素的单向流动——乡村从事初级的农业劳动,并单向对城市输出初级农产品;城市则通过发展高科技产业获得更高的利润。


随着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大量与农业相关的科技创新被广泛应用在农业生产中,并改变了原有的产业格局。以大农企、大科研院所主导的农业发展模式正在隐退,以农业科技初创企业为主的“农创时代”已经到来。农业现代化的发展为小型科技企业、初创公司带来了通向市场的新路径,从而创造出“去大公司化”的新兴商业模式。


这些农业科技新玩家已经开始聚集形成农业硅谷。例如,在欧洲,丹麦奥胡斯商务区形成了“研-学-产”一体的创新农业产业聚集区;在北美,美国加州的小城萨利纳斯从生菜种植地变成农业科技初创企业的孵化地。在中国,这种“创新农谷”也正在形成,例如四川成都科学城内的现代农业技术集成示范区等。


更为重要的是,“农创时代”改变了农工之间的关系——农业生产成为工业产品创新的载体和延伸;城乡之间不再是初级农产品的单向流动,而是由城市中的科技发展反向牵引农业生产。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中的城市工业力量正在被发现、被唤醒。


在涉及城乡统筹发展的乡村振兴中,这种新形式的“以工补农”“以城带乡”产业关系,正是产业策划重要的思考切入点。


2.2 产业新趋势2:

科技产业培育的“反常识”发展模式,重塑都市经济圈层结构

    

在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发展科技产业已经成为中国城市经济发展的共识。很多城市都在积极吸引外地科技企业落户,并努力培育本地的科技产业。


根据成本控制的常识,人们通常会认为大都市高昂的生活成本会抬高科技初创企业的生存门槛,是科技产业培育中最重要的制约因素。然而实际结果却是“反常识”的——虽然“逃离大都市”的声音从未断绝,但是北京、上海这样的大都市却是科技初创企业发展的高产地区。


从“独角兽企业”数量看,根据CB Insights《2021年全球独角兽公司研究报告》显示,全球拥有独角兽最多的五个城市依次为旧金山(120家)、纽约(64家)、北京(61家)、上海(39家)、伦敦(24家)。上述五个城市都是毋庸置疑的全球大都市。这些城市的生活成本之高也是有目共睹的。为什么高生活成本并没有吓退科技初创企业呢?因为生活成本虽然是这些企业发展的影响因素,但不是核心因素。


根据2019年3月6日《波士顿环球报》的一篇报道,一家研制抗癌新药的初创企业宁愿承受每月4600美元的高租金,也要在剑桥大学附近的肯德尔广场孵化器内租用一个普通的实验室工作台。这样做的目的在于:可以使用孵化器中那些小企业永远买不起的数百万美元的实验室设备;让自己的企业有更多机会去结识知名药企、风险投资家和顶级学者。不难看出,获取上述这些资源的成本投入,才是初创企业最难以支付的成本。


大都市中,金融机构聚集,高校云集,各种创新要素富集,这些都是科技产业最需要的关键条件。所以,固然需要面对高生活成本的挑战,但是出于对机遇成本的考量,科技必然回归都市。这种回归,也会让都市的经济圈层结构随之变化——不仅是退二进三,也可能是退二进二。那些具有高科技含量的先进制造业、生物制药,以及各种创新性的生产性服务业,如工业软件研发、金融科技等,都将成为都市中心区的新产业类型,从而改变城市原来那种“将工业远远地迁出城市,城市中心区仅有服务业”的都市经济圈层结构。


因此,在产业策划中必须充分考虑上述都市经济结构的改变趋势,对城市更新中的空间规划形成针对性的指导。


2.3 产业新趋势3:

新产业聚集的高度可塑性,重塑产业地理分布


科技产业的发展推动新的产业细分门类不断出现,如芯片产业、显示器产业、生物制药产业、新能源汽车产业……随着这些新兴科技产业的出现,新的产业聚集地形成,并重塑了产业的地理分布。


例如,合肥能够聚集起显示屏产业集群,并非合肥具有显示屏产业的天然优势资源,而是合肥能够通过精准的产业分析。果断“定增入股”产业龙头京东方,并以此强力推动京东方落户合肥;基于京东方的入驻,合肥迅速吸引显示屏上下游配套企业落户合肥,最终形成“沙子-玻璃基板-显示屏-整机”完整的产业集群。由此,没有产业基础的合肥,在中国的显示器产业的地理分布中占有了显著位置。这并不是孤例。苏州同样在没有产业基础的情况下,通过前瞻布局引入大量的研发机构并积极培育生物医药相关的初创企业,最终形成了全国排名前列的生物医药产业集群,改变了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只出现在北京、上海这种大城市的地理分布。


从上述两个案例可以看出,新兴科技产业的产业聚集具有高度可塑性,即城市自身主观能动性对产业聚集地的形成起了很大作用。这说明新兴科技产业可以将已有的经济地理进行重新洗牌,那些经济尚不发达的地区将有可能获得新的产业发展机遇。而要想“捕捉”这样的产业机遇,不仅需要城市政府具有极大的主观能动性,更需要产业策划的早期介入,引导城市空间规划更好地服务产业落地。


产业策划工作必须敏锐地发现新兴科技产业的产业新要素,并引导空间规划在城市建设中更好地满足或者凸显这些产业新要素,帮助城市能够真正将这些新兴科技产业吸引到本地。

   


3.产业策划对国土空间规划的三种创新引领方式


正是基于目前产业策划与空间规划的强关联性,以及产业发展新趋势对产业策划的深刻影响,笔者认为在空间规划中实现从“终点思维”到“起点思维”的转变过程中,产业策划将对空间规划形成以下三种创新性引领。

  

3.1 引领方式1:

用产业思维统筹,助力空间规划的落地

    

目前,有些空间规划会让政府部门抱怨“落地性不足”。这种问题的本质在于,对产业的理解不到位,从规划工作中看不到经济可行性。这种问题在乡村振兴所涉及的城镇空间规划中最为突出,问题的症结就在没有意识到产业新趋势中一二产关系的翻转,以及城乡要素流动的新方向。


在乡村振兴工作中,很多由规划师和建筑师所指导的乡村建设处于一种“美则美矣,了则未了”的尴尬处境。乡村“网红建筑”做得不少,但是真正能带动乡村经济发展,吸引外部产业投资的“赚钱规划”并不多。


这是因为很多规划师、建筑师从城里人的眼光出发,很擅长规划那些“看上去很美”的作品,也相信凭借“网红”建筑能把城里人吸引到乡村——搞采摘、搞民宿,就此乡村也会振兴。不能说这种想法是错的,因为对于那些大都市周边的乡村,这种方式确实合理。但是这种想法肯定是不全面的。在“全面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这种做法很难覆盖到那些资质平平、远离大城市的大多数普通乡村。不仅如此,乡村振兴也并不完全等于旅游振兴,尤其像民宿这种旅游产业,受经济影响波动性非常大,很难从根本上带动乡村经济的发展。


根据前文对产业发展新趋势的分析,在村镇规划中应该从产业策划的角度出发,关注城市工业对农村农业的带动作用,回归到乡村振兴的实质——强化以工补农、以城带乡,推动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2。因此,做好乡村振兴,要用产业思维统筹,通过“以工补农”的产业逻辑,牵引出“以城带乡”为原则的城乡规划。


在《小县城·大未来》3一书中就介绍了这样一个成功案例——河北曲周县。曲周县是河北邯郸下辖的普通乡镇。通过“以工补农,以城带乡”的发展,如今曲周已经成为植物提取产业的重镇,并诞生了天然植物提取行业的龙头企业——晨光生物。


从“以工补农”的角度看,曲周看到了植物提取物产业巨大的经济价值,从工业思维出发,指导乡村在农田中种植各种高经济价值的作物。其中较为典型的是甜叶菊种植。甜叶菊,其叶含甜菊糖苷,是一种低热量、高甜度的天然甜味剂,是食品及药品工业的原料之一,广泛用于无糖饮料中的代糖。随着消费者越来越重视健康,代糖产业发展迅速。顺着这个产业发展思路,依托晨光生物的植物提取技术和加工能力,曲周拓展了1万多亩的种植规模,3500余个种植户,惠及人员达2万余名4。村民每亩甜叶菊收入在6400元左右,收割甜叶菊后还可以继续种植农作物,每亩农田一年收入在12000元左右5。在不影响粮食作物种植的前提下,大大提高了农民收入。可以说,“以工补农”的核心就在于用植物提取产业这个“工业思维”来带动农业发展。


从“以城带乡”的角度看,晨光生物原本仅仅是曲周县城五金厂接手的一家小色素厂。随着政府的扶持以及工业规划用地在县城的集中,曲周有效规划建设了产业配套齐备的工业园区,晨光生物才得充分发展。目前,晨光生物已拥有国家认定的企业技术中心、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院士工作站等一系列科研平台。在城市配套上,曲周在工业园区附近专门划拨土地,建设专家公寓、职工小区、幼儿园、小学等附属设施,并配置高水平师资力量,有效提升了县城对技术人才的吸引力。可以说,县城工业园区和城市配套做得越好,晨光生物就发展得越好,对周边乡村农业发展的带动力越大。


从曲周的案例可以看出,在产业思维统筹下,以工业逻辑切入,发展植物提取产业,实现了农业价值的提升;以工业园区建设,把建设用地向县城集中,落实了产业发展的空间要素,有效地支持了工业发展,从而形成了“以工补农,以城带乡”的正循环。由此,有效地提升了乡镇的区域竞争力,真正持久地带动乡村振兴。


“产业思维统筹”,让空间规划能够更“接地气”,能够正面回答政府所关心的“产业问题” 。


3.2 引领方式2:

用产业价值卡位,破解城市更新的困境


除了乡村振兴之外,城市更新也是空间规划的重要工作。城市更新,表面上看是城市空间出了问题,例如建筑旧了、原有规划空间不合理等,实际上是老城的产业出了问题,像百货、批发等商业模式,受到来自网络购物的新消费形式的冲击,出现了衰落;旧有工业生产不再适合城市中心区的功能定位,搬迁到城市外部。老城区问题的本质,在于没有了经济增长引擎。所以,老城区的城市更新规划工作,要解决的不是简单的“空间修复”问题,而是如何进行“经济修复”问题。


要想完成“经济修复”,就必须克服老城区城市更新中的困境——“可新增的空间非常有限,要更新的费用相当不菲”。例如,由万科集团负责改造、建设、运营的广州永庆坊项目,负责改造项目的广州万科副总经理喻敏锋就曾经表示:“永庆坊改造面积约7000平方米,改造成本是每平方米1万元,而新房建安成本只有一半。项目去年就做到收支平衡,预计回收周期为12.5年。”6


面对这种困境,“提升建筑密度”不再具有普适性,“提升税收密度”——在建筑密度基本保持不变的情况下,在现有的空间内植入高价值的产业,才是实现对老城区“经济修复”的有效途径。


科技产业正是一种具有“经济修复”能力且具有高税收密度的产业。以美国旧金山湾区的硅谷为例。根据最新发布的美国联邦数据,硅谷——美国加州圣塔克拉拉(Santa Clara)县的别称,在新冠疫情的影响下仍逆势增长,2020年GDP增长了4.4%,从2019年的3256亿美元,增加到3400亿美元。就税收密度看,硅谷2020年的GDP折合成人民币约为2.14万亿人民币,大致对应2020年苏州全市的GDP水平——2.01万亿人民币,而硅谷比苏州的市区面积还小。


结合上文所说的“科技回归都市”对都市经济圈结构的重塑,将科技产业引入城市更新中,可以有效破解上述“困境”。英国伦敦东区的城市更新,就是一次成功的实践。


伦敦东区又称东伦敦。这里虽然地处伦敦核心区,但是很长一段时间都处于杂乱无章,环境恶劣的“贫民窟”状态。伦敦政府对伦敦东区的城市更新大致可以分为前后两个阶段。一是“文创入驻”时期。伦敦东区更新之初,时任英国首相布莱尔提出,要将伦敦打造为“创意之城”。由此,伦敦东区被改造为文创产业聚集地。很多文化创意工作者纷纷入驻伦敦东区,并开设自己的工作坊。不料2007年的金融危机给文创聚集的伦敦东区以重创。脆弱的文创产业本身就盈利不稳定,经济危机更使其雪上加霜,各种艺术工作室纷纷倒闭或者搬离伦敦东区。二是“科创入驻”时期。此时的英国首相已经换成了卡梅伦。卡梅伦对伦敦东区的期许不再是文化创意而是科技产业。卡梅伦提出“硅环岛”的概念,希望伦敦在科技创新方面能够和美国硅谷相匹敌。2011年,伦敦东区科技城正式启动,卡梅伦任命知名创业企业家Ericvan der Kleij担任科技城的负责人。2012年,Google入驻科技城,将一栋7层旧楼改造为Google Campus,以促进创新和创业。就此,伦敦东区从创业产业区华丽转身为“伦敦东区科技城”。如今,伦敦东区科技城科技创业企业规模仅次于旧金山和纽约,位居世界第三位。Tech city的数据显示,作为伦敦科技城核心区的“硅环岛”,高科技公司密度已达到3328家/平方公里,人才密度全球第一,吸引了国际高科技公司不断入驻,被誉为“欧洲的科技硅谷”。


结合国内的城市更新规划工作,规划工作者应该意识到:城市空间改造方案制定前,首先需要用产业价值卡位,筛选出适合老城区的科技产业;从吸引高税收密度产业的角度引导原有空间规划的调整;由此,才能有效破解城市更新困境,事半功倍地完成好规划工作。

   

3.3 引领方式3:

用精准产业细分,引导城市功能的创新

   

在实际工作中,我们经常会发现,很多地方做的空间规划大同小异,产业规划高度趋同。这种“重复性”的产业规划和空间规划工作不仅价值不大,而且无法帮助城市吸引新兴产业。


正如前文在产业发展趋势中所提到的,新兴科技产业在地理分布方面具有高度可塑性。通过精准的产业策划来引导空间规划,放大城市的优势,就有可能帮助城市吸引到新兴科技产业。西南小城宜宾,正是借助精准的产业细分,有效引导了城市功能的创新,最终成功吸引了新兴的锂电产业,实现了城市的逆袭式发展。


四川宜宾的传统产业是以五粮液为代表的白酒产业和煤炭产业。这两大传统产业并没给宜宾带来持久的发展。作为典型的资源型城市,宜宾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发展缓慢。宜宾2000年常住人口490.8万人,2010年下降到447.2人,减幅为8.9%7。2010年,宜宾的GDP只有870.8亿元8。然而,随着精准把握住产业机会,并有效实现新兴科技产业在宜宾的落地,宜宾的经济实现了爆发式增长。2021年,宜宾GDP达到2010年的3.6倍,为3148.08亿元。2019年和2020年,宜宾GDP增速在四川省位列第一9


从宜宾的发展可以看到一条针对新兴科技产业发展的清晰思路:“通过产业细分·引导空间功能创新·实现产业加速聚集”。虽然很多地方都看到了新能源汽车这个新兴科技产业“风口”,但是宜宾却没有简单地跟风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而是把握住了新能源汽车以及其他很多新兴电子产业的核心关键点——锂电池。无论是手机还是新能源汽车,以及动力电池产业,最核心的零部件都是锂电池。随着近年来手机和新能源汽车等产业的急速发展,市场对锂电池的需求量大增。根据中国汽车动力电池产业创新联盟的统计10:与2020年初相比,主流三元锂电池正极材料平均价格上涨108.9%,磷酸铁锂电池正极材料平均上涨182.5%,三元锂电池电解液平均价格上涨146.2%,磷酸铁锂电池电解液平均上涨190.2%。所以,发展锂电产业就等于把握住了很多科技产业的产业要素。


从锂电池这个细分切口进入新兴科技产业,宜宾的准备非常充分。就硬件条件而言,生产1吨磷酸铁锂大约需要0.8吨磷酸及大量铁盐。宜宾所在的西南地区的锂矿资源在整体储量上虽然不占优,却是磷和铁盐资源密集区。西南地区的磷酸产量能占到全国的40%。聚焦到宜宾的优势,作为长江第一城,可以提供充足的清洁能源——水电,并具有水运资源优势。这些都使得宜宾更适合发展锂电池正极材料生产。


如果宜宾仅仅是发挥自身的硬件条件,那么宜宾依然无法真正发展起科技产业,同样会落入“资源型城市”的窠臼。宜宾充分意识到,这些作为新兴战略性产业的科技企业,他们需要的不仅是“锂”,更需要“人”。宜宾在早期针对手机企业及新能源汽车企业的招商过程中,经常受到的质疑并不是资源问题,而是人才问题——城市内没有足够高校毕业生。那时,宜宾仅有1所普通高校、1所高职院校,在校大学生仅2.5万人,每万人拥有大学生人数仅45.8人,教育处于四川省落后水平11。就此,宜宾从产业出发,开始引导城市空间的创新规划。


宜宾按照“城市围绕大学建、产业依托教育兴”的理念,委托上海同济大学和新加坡邦城规划,在宜宾临港经济技术开发区规划了“双城”——大学城和科创城。其中,大学城6.5平方公里,科创城5.5平方公里11。依托大学城和科创城,在宜宾办学的高校从2所增至12所,在校大学生数量从2016年的2.5万人增至现在的8万人,建成院士(专家)工作站7个、产研院12个9。在入驻宜宾“双城”的高校和科研机构中,不乏四川大学、电子科技大学、西南交通大学、同济汽车研究院这样重量级的院校和研究机构,以及邓中翰、欧阳明高2个院士工作站这样的高水准科研平台。


大学城和科创城的人才聚集,帮助宜宾牢牢抓住产业。2016年到2021年,短短几年时间,宜宾从深圳“挖”来了一系列智能手机企业:中兴、康佳、朵唯等品牌手机以及裕同科技、天珑移动等电子等品牌企业;从长三角地区“挖”来的新能源车企包括吉利汽车和奇瑞汽车;最为醒目的是,宜宾吸引到了新能源重量级企业——宁德时代。最终,宜宾通过“锂电池”这个产业细分切入口,把握住新兴科技产业的新要素,成功从“白酒之都”转向“锂电之都”。


宜宾的产业逆袭,虽然没有像“合肥”那样在互联网络上引起很大关注度,但是宜宾的成功让我们更加清晰地看到,“产业细分”与“国土空间规划”之间的响应关系。这也正是中国大多数城市对城市国土空间规划所期望的——真的懂产业,真的有创新,真正能把“可持续发展”规划原则落实到城市发展中。

   


4.结语


中国已经迎来了新的发展时期,产业发展出现了新趋势,从事国土空间规划的工作者们都应该明白:国土空间规划工作所需要的不再是“空间容纳逻辑下的终点思维”,而是“产业吸引逻辑下的起点思维”;“空间规划”需要与“产业策划”深度融合;需要通过“产业策划”的多重牵引,更好地服务区域发展,完成增强“经济竞争力”的使命。


参考文献

1 国家统计局.我国人口发展呈现新特点与新趋势.http://www.stats.gov.cn/tjsj/sjjd/202105/t20210513_1817394.html.2021-05-13.

2 新华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要做到“纲举目张”.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21-03/19/c_1127228614.htm.2021-03-19.

3 华高莱斯国际地产顾问(北京)有限公司.小县城•大未来.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21-08.

4 光明经济网.河北曲周:万亩甜菊托起群众致富梦.2021-02-02.

5 人民号.河北曲周县曲周镇:探索“一地生四金”实现精准扶贫.https://rmh.pdnews.cn/Pc/ArtInfoApi/article?id=16833677.2020-11-10.

6 新华网.做一粒“益生菌”——广州永庆坊复兴记.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9-05/16/c_1124503157.htm.2019-05-16.

7 中国统计信息网.宜宾市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第1号).http://www.cnstats.org/rkpc/201112/ybs-2010-voesu.html.2011-12-15.

8 四川省人民政府.宜宾市2010年经济运行情况分析.https://www.sc.gov.cn/10462/10464/10591/10592/2011/2/21/10151288.shtml.2011-2-21.

9 新浪新闻.四川宜宾:3148.08亿元GDP的背后是乘势而上的决心.https://sc.sina.com.cn/news/m/2022-01-28/detail-ikyakumy2999315.shtml.2022-01-28.

10 电动汽车百人会.董扬:共克时艰稳住动力电池价格.https://mp.weixin.qq.com/s/Z-8WgHfIBmFmWLUvhcFCrA.2021-01-19.

11 邦城规划.宜宾大学城科创城奋进崛起.http://www.scp.com/page.aspx?s=cn&cid=20&id=1418.


作者简介:李忠,华高莱斯国际地产顾问(北京)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

李忠:从终点思维到起点思维——产业策划对国土空间规划的创新引领

文章来源:cityif

专家解读|发挥省级国土空间规划在国家空间治理体系中的协调作用

宁夏四个市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获批

自然资源部国土空间规划研究中心与香港规划师学会在广州举行座谈

一图读懂︱《省级国土空间规划编制技术规程》


李忠:从终点思维到起点思维——产业策划对国土空间规划的创新引领

李忠:从终点思维到起点思维——产业策划对国土空间规划的创新引领
在看点这里
李忠:从终点思维到起点思维——产业策划对国土空间规划的创新引领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中国国土空间规划):李忠:从终点思维到起点思维——产业策划对国土空间规划的创新引领

赞(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