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信息
国土空间规划
关于国土空间规划立法模式的探讨
何明俊
增长转型最后的机会——城市更新的财务陷阱
赵燕菁 沈 洁
城市更新背景下重庆详细规划更新
余 颖 李俐娟 周 觅
历史文化空间保护与研究
再探区域性历史文化空间价值特征——以丹沁古灌区为例
邵 甬 关 星
【摘要】区域性历史文化空间是地理、经济、社会、政治等因素共同作用下所形成的相对稳定且具有特定文化内涵的区域或跨区域的国土空间。当前研究存在碎片化识别、孤岛化保护等现象。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国土空间规划为国土空间文化遗产的系统性识别与整体性保护提供了契机:既是对中国长时段形成的特色人地关系与空间格局的再认知,更是对其中具有中国特色的传统智慧的学习与传承,也是国土空间高质量发展的基础。基于长时段史学、文化地理学、文化生态学等理论,以丹沁古灌区为例,通过解析其水利系统的演进过程,理解其区域空间与文化生态形成机理,从而揭示其区域整体性、文化互动性、要素关联性特征,再探区域性历史文化空间的整体价值。
苏州古城容量综合评估与优化决策研究
阳建强 王 敏
【摘要】在长期严格的保护控制政策引导下,苏州完好保存延续了古城传统风貌与空间格局。进入新的发展阶段,苏州古城面临着人口老龄化、基础设施不完善、交通出行不便、居住环境品质下降及城市活力不足等困境与挑战,急需改进现有古城容量管控方法,因地制宜提出古城更新策略。针对这一现实需求,围绕古城传统风貌保护、宜居环境改善和城市活力提升的整体协同,基于多维角度、多个目标和多种情景,从容量评估约束条件研判、分项维度适应性容量模型测算、多情景综合容量方案生成和综合容量多方案比选等方面,对苏州古城容量的综合评估与优化决策进行了研究,以期对提高古城容量管控的科学性、系统性和可操作性及促进古城活力提升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空间问题研究
从“文化资本”到“文化资本空间”再生产的评估与反思
杨 迪 杨培峰 张秋仪
【摘要】“文化资本”借助物质空间转变为“文化资本空间”已经成为当代地方文化资源利用以及文旅发展的重要方式。本文通过“文化资本”内涵深入讨论了“文化资本空间”的概念及其三种状态,阐明过度追求“经济资本积累”导致当代文化资本空间的各种状态不能互相匹配。分析了文化资本空间再生产的条件、过程,构建了多维度评估框架,并以三坊七巷为例,印证了文化资本空间再生产与持续发展过程中长期经济资本积累对于具身化状态与社会资本的“异化”。表明了文化资本空间的可持续再生产不能仅依靠资本运营方,还需要通过组织机制创新保障公共文化与社会公共领域作为公共品的可持续资金投入。
塑造公共性:空间营造如何消减城市邻避效应——基于G市厕所革命三年行动的分析
蒋红军 肖棣文
【摘要】在超大型城市中,公共设施潜在的邻避效应易引发严重的邻避冲突。使公共设施在满足公共需求的同时避免特定群体反对是城市治理的重要挑战。本文聚焦G市厕所革命,总结了消减城市公共设施邻避效应的空间营造策略。研究发现,城市政府应明确治理责任,通过对公共设施空间治理单元定位、注重增量利益投入及强化城市主体与公共空间的关联度,来实现空间“公共性”的塑造。公众对空间的认知度和接受度也因其“公共性”的提升而改变,成为强化空间互动、参与空间维护的重要力量,从而促使消减邻避效应的目标逐步实现。本研究拓展了空间政治分析在城市治理研究中的应用,对现代城市人居环境规划和治理体系建设有参考意义。
继承与创新 [主持]王树声
遗珠拾粹 [主持]阮仪三 彩页
乡村规划
赵子玉 孔亚暐 关增达 刘 烨 王 健
【摘要】以黄河三角洲流域村落为研究对象,指出黄河是主导流域村落空间形态发展的重要影响要素,通过自然环境、人文社会、经济生产等方面的作用,形成具有鲜明流域特色的村落形态特征。在黄河三角洲流域选取24个典型村落,以水适应性为切入点,运用定性、定量相结合的分析方法,探析流域环境影响下的村落空间形态特征、形成机制与水适应性策略。提出“五水共适”理念,解析黄河三角洲流域沿线村落的“河、塘、田、路、居”空间发展模式,分析该模式对村落空间形态4种特征要素的影响,得出三角洲流域村落空间形态的形成机制。在流域村落空间形态研究方面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对河流湖泊等其他流域村落空间形态的研究具有借鉴价值。
陈 炼 段德罡 崔琳琳
【摘要】大都市边缘区乡村多处于“亦城亦乡”的半城镇化阶段,无差别政策供给导致的路径偏差是制约其发展的主要因素。在中国式城乡现代化目标的指引下,提出再造乡村多维价值,重塑主体关系,实现多层级赋能提升的乡村就地城镇化路径。构建了精准划分村庄类型、引导乡村收缩发展,厘清可用资源、创新利用方式,空间设计、产业发展、社区营造三位一体,差异化政策供给、全过程建设管理的落实就地城镇化目标的乡村规划思路;并以西安高新区八村为例,通过村庄类型细分及就地城镇化驱动要素识别、村民全面发展的“为村产业”培育,“村—地—校—企”的合作型村庄建设、公共资源精准投放下的长效机制建立等内容,为大都市边缘区城乡融合发展提供规划理论支撑和实践经验。
健康社区规划
李 煜 丁文晴 徐跃家 曹嘉添 葛均波
儿童友好城市研究
徐家明 雷 诚 范凌云 寇 琴 叶小军
【摘要】面对母婴需求的独特性与母乳哺育设施供给的特殊性的双重交织,现有公共服务设施供给理论与实践面临新挑战。基于“城市人”理论,构建“识别—匹配—平衡”三阶段研究框架,以“需求导向的人居供给、使用导向的人居配置、发展导向的人居运营”为要点,结合苏州案例展开实证。从“出行偏好、使用特征、满意度”识别特定人群需求,并与现状人居“供—配—营”匹配分析,辨析需求与供给分异存在的问题及内因;提出母乳哺育设施供给从关注“配置率、标准性、覆盖度”到“选择度、适用性、满意度”的优化调适,探讨“响应出行偏好、匹配特定使用、提升使用品质”的对策。母乳哺育设施供给优化探索将助力公共服务设施供给理论创新、助力儿童友好型城市建设。
欢迎在朋友圈转发,转载请在后台留言
微信改版后
好多人说不能很方便找到我了
其实把咱们“城市规划”置顶就可以啦
只需要5秒钟哟~
官方投稿网址:http://www.planning.com.cn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城市规划):【内容播报】2023年第 10 期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