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问道

书刊导览 |《海岸空间——规划、修复、景观设计》09【连载】

书刊导览 |《海岸空间——规划、修复、景观设计》09【连载】

海岸带地区是人类与海洋互动最密切的区域,同时也是产业和资源富集高效利用区,以及海洋灾害波及最频繁和严重的区域。我国海岸线总长度达3.2万多公里,大陆岸线1.8万多公里,地形地貌、能源、生态系统复杂多样。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海岸带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迅速,但规模扩展为主的增长模式和粗放低效的资源开发导致海岸带地区的生态环境受损,安全风险隐患增加。

2019年《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并监督实施的若干意见》将“坚持陆海统筹”摆在首要位置,明确建立包括海洋在内的“多规合一”体系,并通过海岸带专项规划对海洋国土空间规划作出专门安排,体现了“统一行使所有空间用途管制和生态修复职责”下国土空间管理的新框架新思路,是海洋生态文明理念下海岸空间保护和利用的重要里程碑。

在海洋生态文明理念下,《海岸空间——规划、修复、景观设计》一书从规划和景观设计的需求角度,梳理了海岸空间规划与景观设计的相关概念和理性技术,总结了海岸空间利用的国际经验,探索了“陆海统筹”规划的经验和发展趋势,有望为海岸空间的利用和保护,海洋环境保护和生态修复提供有益参考。

经作者及出版社授权,本号从7月25日开始陆续推送该书的部分内容。感谢本书作者杨波教授特地为本系列撰写导读。
 
书刊导览 |《海岸空间——规划、修复、景观设计》09【连载】

系列文章

01 导读+中国的海岸空间利用和保护
02 荷兰、美国的海岸空间利用和保护实践
03 日本、新加坡的海岸空间利用和保护实践
04 阿联酋迪拜的海岸空间利用和保护实践
05 旧金山湾的海岸空间规划及管控
06 生物海岸

07 海平面上升对海岸空间的影响

08 海岸沙丘与基础设施景观——荷兰卡特韦克海岸沙丘


中新天津生态城南堤滨海步道湿地公园
南堤滨海步道公园是建立于中新天津生态城滨海滩涂背景上的生态修复型湿地公园。公园以“服务·休闲·游憩·科普·康体”为核心定位,充分考虑场地的功能需求、空间布局、交通组织、特色营造、海绵城市等内容,致力于成为生态城城市绿道网络中的重要节点,功能复合、充满活力的滨水休闲景观带,并为市民和游客提供憩息、休闲、健身场所,“让湿地成为人民群众共享的绿意空间”(图1)。
书刊导览 |《海岸空间——规划、修复、景观设计》09【连载】
图1  南堤滨海步道公园项目规划设计平面图
1  海岸湿地增强城市韧性
利用海岸湿地为城市雨水排海末端缓冲水体的条件,优化人水和谐的生态关系,保障水安全,打造水环境,提升水景观。湿地公园作为生态城南部循环水系的重要组成段落,承担着防汛排涝、雨水调蓄、生态净化等功能,南部循环水系总蓄水量达86万,赋予了城市雨洪管理更大的弹性,提升了城市韧性(图2)。
书刊导览 |《海岸空间——规划、修复、景观设计》09【连载】

图2  项目建成后湿地局部鸟瞰

(1)贯通水系,提升水体循环:公园通过暗涵或管道,实现场地之间、场地与外界的水系联通。通过水系贯通,提升水体循环,改善湖体水动力效能并连接区域水体生态系统——静态的河湖水系变为可循环流动的水系,形成了成熟的水体生态驳岸、水域湿地系统和水系自然景观;湿地涵养搭配本土适生水生植物进行水体净化,进一步释放了“吸水、蓄水、净水、释水”的生态功能,在保证空间生态性的同时创造了更丰富的滨水界面(图3)。

书刊导览 |《海岸空间——规划、修复、景观设计》09【连载】

图3  公园水系贯通示意图
(2)景观水体:雨水通过地表径流,倒坡入景观水体;净化地表初期雨水,减小周边市政雨水设施压力;雨(汛)期前,集中排放部分存水,降低水位,提供调蓄容积。降水期间,周边泵站的雨水可排入水体,起到一定的调蓄作用。本项目内置湖体,雨水可顺地形自然排入湖内,故利用湖体进行调蓄,湖体面积为90000,容积约135000,可满足90%径流总量控制率的需求(图4)。
书刊导览 |《海岸空间——规划、修复、景观设计》09【连载】

图4  内湖双木桩湿地驳岸断面

2  绿色基础设施与海岸公共空间
水景观营造海堤特色空间,融入丰富城市生活的景观活动场所,打造具有生态城地域特征的魅力海岸和城市活力空间,充分考虑人的需要,创造适于休闲、生活、交往的场所。加强滨水景观与周边环境的联系,提高水岸的可达性,满足人们的亲水需求(图5)。
书刊导览 |《海岸空间——规划、修复、景观设计》09【连载】

图5  项目建成照片(拍摄于2019年8月)

结合场地的地形地貌、海洋动力、气候特征、本土植物和盐生植物、地域特色等进行设计,因地制宜地营造具有地域特色的滨海/河景观。南堤公园湿地曾是永定河的入海处,设计从海岸历史变迁、老海堤保护、在地文化等发掘特色元素,展现了独具特色的海洋文化景观。


(1)与海堤防潮功能结合的绿道系统


利用新老海堤的线性特点,结合提升为兼具绿道功能和健康步道的慢行功能系统,融入城市绿道和慢行交通网络;结合城市需求在湿地配置中心服务驿站,串联园区景观节点。


绿道与防潮海堤结合,贯穿公园东西向,一方面起到了防潮挡浪的作用,满足防护城市安全的需要;另一方面利用防潮堤线性特点,构造复合功能的绿道,利用新海堤建成宽度,将人行空间与车行空间进行纵向功能分割,在保证巡堤路基础不变的前提下,细化装饰面层和材质,形成具有车行(巡堤防洪)、骑行绿道、人行漫步道的复合线性景观空间(图6,图7)。

书刊导览 |《海岸空间——规划、修复、景观设计》09【连载】

图6  海堤与步道结合的断面
书刊导览 |《海岸空间——规划、修复、景观设计》09【连载】

图7  绿道和园路系统图

(2)湿地植入旅游休闲功能

“让湿地公园成为人民群众共享的绿意空间”,在生态修复尊重原始地貌的前提下,因形就势植入设计创意大地艺术“绿叶·方舟”。在湿地生态背景上植入了海畔营居、童梦乐园、海韵广场、乐舞草阶、丘澜亭、花影留香等合理分布的公共空间节点,并合理设置了中心驿站和游客服务中心等公共服务建筑。


本项目以海岸河口不同区位湿地生态修复为背景,统筹海岸生态修复与景观设计、海岸防护、公共开放空间设置,实现了本书作者推崇的生态、工程、艺术融合,综合协调了海岸工程、湿地生态修复、水环境综合整治、景观设计、植栽体系等多专业的交叉,构建了一个相互联系、相互支持、相互促进的生态友好型海岸河口湿地,创造了一个海岸绿色基础设施建设的优秀范例。

作者:杨波,博士,教授级高级工程师,AECOM天津公司董事总经理,天津大学兼职教授,天津理工大学特聘教授,曾兼任天津城市规划学会副理事长,中国海洋学会理事等社会学术职务
扫描二维码
购 买 本 书
书刊导览 |《海岸空间——规划、修复、景观设计》09【连载】
编辑 | 顾春雪

排版 | 徐嘟嘟

——to be continued——

本文为本订阅号原创
欢迎在朋友圈转发,转载将自动受到“原创”保护

书刊导览 |《海岸空间——规划、修复、景观设计》09【连载】

书刊导览 |《海岸空间——规划、修复、景观设计》09【连载】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国际城市规划):书刊导览 |《海岸空间——规划、修复、景观设计》09【连载】

赞(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