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问道

中国地质调查局武汉地质调查中心党委副书记谈推进中南地区地质调查高质量发展

中国地质调查局武汉地质调查中心党委副书记谈推进中南地区地质调查高质量发展
中国地质调查局武汉地质调查中心党委副书记谈推进中南地区地质调查高质量发展
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

推进中南地区地质调查高质量发展

毛晓长
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二次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系统部署了新时代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战略任务和重大举措,在全国生态日强调要保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定力。自然资源部高度重视,多措并举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中国地质调查局明确要求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积极推动党中央生态文明建设重大决策部署在地质调查领域落地见效,为加快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贡献地质力量。新时代新征程,迫切需要高质量地质调查工作为重大国家战略、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全方位支撑服务。

深刻领会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丰富内涵,系统把握中南地区新时代地质调查工作发展方向

思想是历史的航标。通过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我们深刻感受到,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聚焦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深化系统观念,强化多方协同,内涵丰富、思想深邃、逻辑严密、博大精深,为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开展生态文明建设,实现“四个重大转变”,辩证把握新征程上继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处理好的“五个重大关系”,助力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六大战略部署”落地见效提供了重要世界观、方法论指导,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生态文明建设领域的具体体现,代表着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发展。

中南地区山水发育、盆山相间,分布着长江、珠江两大水系。这里有国之重器三峡水库和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起源地丹江口水库。环绕粤桂琼海岸带,中南地区先后部署有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推进海南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等重大国家战略,以及宜昌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环北部湾城市群等区域发展战略。因此,我们要把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作为中南地区新时代地质调查工作理论与实践的强大思想指引,结合“两江—两库—一带—若干战略区”地理格局,立足地质调查基础性、公益性、战略性“三性”基本定位,扎实推进资源环境国情调查与战略性矿产调查评价,探索生态修复理论技术方法,强化国土空间规划、地质灾害与地质安全风险评价等服务能力,提升地质科技创新水平,为美丽中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提供地质资源环境国情信息与技术支撑,为生态环境保护优化提供地球系统科学解决方案。

支撑中南地区生态文明建设的地质调查实践探索与经验启示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南地区围绕长江经济带、粤港澳大湾区、海南生态文明试验区、宜昌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环北部湾城市群等重大国家战略、区域发展战略和生态文明建设,先后高质量实施地质调查工作并取得明显成效。

一是支撑服务粤港澳大湾区、海南生态文明试验区等重大国家战略地质调查,以及广州、武汉、海口、三亚、宜昌、北海等重要城市地质调查与地质安全体检成效显著,得到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和地方政府的高度肯定。

二是鄂西页岩气调查评价实现重大突破,湘中地区获页岩气工业气流及氦气调查新发现,为长江中游能源结构调整、“双碳”目标实现奠定了重要资源基础。

三是三峡库区地质灾害防治支撑有力,实现27个区县4681处群测群防点和211处专业监测点监测预警全覆盖、713处地质灾害险情及时预警、2.5万人避险安全撤离、地质灾害防治21年连续零伤亡。

四是长江流域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现状调查进展顺利,建立水资源调查评价体系,完成地下水资源周期(2000-2020年)评价,构建水资源动态变化监测数据管理平台,研究提出了长江流域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对策建议,有效支撑长江大保护。

五是实施长江流域及洞庭湖、鄱阳湖、丹江口水库等重点地区生态地质调查,掌握生态地质环境本底,识别重要生态地质问题及影响因素,为全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修复工作规划奠定基础。

取得上述阶段性重要成果,得益于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科学指导下,自然资源部和中国地质调查局党组统筹部署,把中南地区地质调查支撑生态文明建设工作摆在突出位置,推动中南地质调查事业实现新发展,为中南地区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提供重要基础支撑。

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引领新时代中南地质调查高质量发展

一是着力推进中南地区地质资源环境国情调查与战略性矿产调查评价。

聚焦自然资源赋存的地质背景,着力加强1∶5万区域地质调查,进一步提升地球认知的深度、广度和精度,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基础支撑;持续推进长江流域地下水资源基本国情调查,摸清地下水资源家底,建设水资源监测体系,开展重点地区水平衡研究,提升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问题诊断识别能力;重点围绕页岩气、地热、铌钽、稀土、锡、锂、金等关键矿产,以促进形成一批大型能源资源基地为引领,扎实推进中南地区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新增一批资源量、储量。

二是探索深化生态修复理论技术方法体系,为美丽中国建设提供示范。

以山水林田湖草沙生命共同体系统理论为指导,研究长江中游流域“水—土—岩—气—生”物质迁移和能量传递生态地质过程;探究长江流域水文过程与植被生态格局的相互影响,识别河湖湿地退化等重要生态问题的地质控制因素,提出地质解决路径及对策建议;聚焦产业集中区和废弃矿山地下水防治区,科学识别主要污染源及成因机理,提出标本兼治的生态修复技术方法,助力形成工程示范案例。

三是系统强化国土空间规划、城市地质安全风险评价等地质服务能力。

围绕长江经济带、粤港澳大湾区、海南生态文明试验区等重大国家战略和宜昌生态文明示范区、长江中游城市群等区域发展战略,开展资源环境承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识别国土空间风险,构建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体系,提出国土空间用途管制、优化开发与保护建议;聚焦国家中心城市和特大城市,持续推进武汉、珠海、广州、深圳等城市地质安全风险评价,形成地质安全体检“一张图”,提出水、土地质量、地下空间、岩溶塌陷、软土沉降等重大地质安全风险对策建议,支撑服务城市规划与重大工程建设;聚焦绿色低碳发展,开展长江中游碳储碳汇和地质储能空间开发利用等调查评价,服务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支撑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

四是努力提升地质灾害风险防控技术服务水平。

聚焦三峡工程地质安全新需求,进一步加强三峡库区地质灾害防治,打好水库地质灾害监测分析、趋势预警等“组合拳”,强化应急支撑能力,保障长江航道和移民城镇地质安全;持续开展中南地区地质灾害调查监测,及时准确掌握地质灾害发展动态,统筹做好汛期专家驻守和地质灾害防御指导,不断提升“人防+技防”预警预测能力,服务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五是加强数据赋能和技术方法科技创新,支撑自然资源管理。

整合多源异构地学大数据资源,全力建设中南地球科学数据中心,打造“数字长江”等自然资源管理可视化三维立体模型;完善地质调查探测—观测—监测技术方法体系,提升“天—空—地”一体化调查能力,助力地质灾害等风险预警预报;完善“天上看、空中探、地上查、网上管”的遥感监测体系,提升自然资源督察执法技术服务能力。

[作者系中国地质调查局武汉地质调查中心党委副书记、副主任(主持工作)]


文字编辑:赵玲玲
实习编辑:赖文秀
中国地质调查局武汉地质调查中心党委副书记谈推进中南地区地质调查高质量发展
中国地质调查局武汉地质调查中心党委副书记谈推进中南地区地质调查高质量发展
中国地质调查局武汉地质调查中心党委副书记谈推进中南地区地质调查高质量发展
中国地质调查局武汉地质调查中心党委副书记谈推进中南地区地质调查高质量发展

i自然全媒体

转载请在醒目位置标注来源:i自然全媒体

i自然投稿邮箱:mnrnews@163.com  

电话:010-68047618

点赞,关注 !👇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i自然全媒体):中国地质调查局武汉地质调查中心党委副书记谈推进中南地区地质调查高质量发展

赞(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