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问道

北京市第二批水利遗产名录公布,什刹海等6处遗产上榜

北京市第二批水利遗产名录公布,什刹海等6处遗产上榜


北京在行动

11月10日,在“共建·共融·共享”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学术会议上,北京市第二批水利遗产名录公布,包括什刹海、平津闸、澄清上闸(万宁桥)、金中都水关遗址、卢沟桥、莲花池6处。


俗语称“漂来的北京城”,水利遗产是见证北京城市发展的重要物质载体。为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这些珍贵文化遗产,北京市文物局会同市水务局组织有关专家,从全国水利普查水文化专项普查名录中,先后遴选北京市辖区内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作为第一、第二批水利遗产名录。


此次公布的水利遗产名录,涵盖了湖库、闸坝、水关遗址等,体现本市文化遗产保护和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成果。6处遗产中,什刹海、澄清上闸(万宁桥)、平津闸串连大运河北京段。


其中,什刹海是元代科学家郭守敬开凿通惠河时开辟,作为大运河的终点及漕运目的地,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北京市第二批水利遗产名录公布,什刹海等6处遗产上榜


澄清上闸(万宁桥)作为大运河和北京中轴线的交会点,具有重要的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其位于西城区地安门外大街中段,什刹海前海与玉河故道相接之处,是元通惠河二十四闸之一,闸与桥合为一体,兼具水利和交通功能。

北京市第二批水利遗产名录公布,什刹海等6处遗产上榜


平津闸则位于朝阳区高碑店村北,是大运河北京段保存相对完整的一处元代闸口,历经数百年,平津闸至今仍能看出完整的闸型,保存有闸槽等原有建筑构件遗存。

北京市第二批水利遗产名录公布,什刹海等6处遗产上榜


金中都水关遗址和莲花池,见证着北京“建都之始”。金中都水关遗址位于丰台区右安门外,距今有870年的历史,其南北横跨金中都南城垣而建,是国内已发现古代水关遗址中规模最大、保存完整的遗址。该遗址曾获评1990年全国十大考古发现,现存水涵洞地面铺石、两侧的残余石壁、进水口的“摆手”等主要遗迹,为金中都城的水系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北京市第二批水利遗产名录公布,什刹海等6处遗产上榜


莲花池位于丰台区太平桥街道莲花池南路,原为金中都城西的湖泊和沼泽地带,是辽南京、金中都城市及宫苑用水的主要水源,更是北京城发展过程的重要遗迹和见证。

北京市第二批水利遗产名录公布,什刹海等6处遗产上榜


此外,作为北京市现存最古老的石造联拱桥,卢沟桥位于丰台区宛平城西侧永定河上,1937年7月7日,日本帝国主义在此发起进攻,见证了“七七事变”中华民族全面抗战的起点。

北京市第二批水利遗产名录公布,什刹海等6处遗产上榜


作为2023中国大运河文化带京杭对话暨北京(国际)运河文化节活动的重要组成内容,本次论坛以“共建·共融·共享”为主题,通过多层面、全方位的分享、对话和交流为大运河遗产价值发掘、保护利用及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提供了思路和借鉴。论坛以大运河文化为纽带,展示已有成就,汇聚各方智慧,打造大运河“京杭对话”文化品牌,有力促进相关领域的工作。本次论坛的专题报告将整理集结成会议论文集出版。


内容来源:北京日报


相关阅读

卢沟桥历史博物馆“焕新”开放,有这些新变化

大运河源头遗址公园规划二期建设,北京大运河博物馆年底开馆

京城水迹 | 万宁桥下是怎样过船的

京城水迹 | 从千帆竞发到三潭静水!什刹海如何渐成“城中第一佳山水”?

北京印迹上线!北京老城历史文化信息一键可查!“图观北京”测绘地理信息展同期开展

古都北京的正确打开方式是……


您与京城,一之隔!

北京市第二批水利遗产名录公布,什刹海等6处遗产上榜

关注“北京印迹”平台

体验解锁京城新方式

“北京印迹”是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委员会的公众宣传平台,由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员会主办,市测绘院和清华同衡规划院提供技术和专业支持,光明网提供运营和推广支持,集合广泛的社会力量,打造北京历史文化名城空间资源平台和专业全媒平台。


“北京印迹”是全面地向公众开放北京老城历史文化资源的一次尝试,系统梳理和采集了北京老城18大类、73小类历史文化资源3万余条。以北京印迹网站为基础,拓展建设北京印迹新媒体矩阵以及线下文化活动,覆盖线上线下多种传播渠道,将成为北京开展名城保护和公众了解北京历史文化的重要窗口。


“北京印迹”力争将历史文化深度融入城市规划建设发展之中,让更多的人了解北京、热爱北京、保护北京、发展北京,一起擦亮古都北京的金名片!

北京市第二批水利遗产名录公布,什刹海等6处遗产上榜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北京印迹 inBeijing):北京市第二批水利遗产名录公布,什刹海等6处遗产上榜

赞(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