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问道

南极纪行|他们为“雪龙”号探前路

南极纪行|他们为“雪龙”号探前路

开栏的话

11月1日,由自然资源部组织的中国第40次南极考察队从国内出发。即日起,《中国自然资源报》开设“南极纪行”专栏,刊登本报特派记者跟随“雪龙”号参与南极科考期间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


南极纪行|他们为“雪龙”号探前路考察队在“雪龙”号气象室召开第一次穿越西风带专题会

11月18日下午3时,南纬35度,执行中国第40次南极考察任务的“雪龙”号距离西风带越来越近了。考察队在气象室召开第一次穿越西风带专题会。

南半球西风带是地球上最著名也是最狂暴的风暴区之一,大致位于南纬40度至60度附近,处于副热带高气压带与副极地低气压带之间。由于西风带是赤道上空受热上升的热空气与极地上空的冷空气交汇的地带,使得这里极易形成气旋,常常是一个气旋未完,另一个气旋已经生成,甚至会出现数个气旋并存的场面。由于该地区几乎没有陆地的阻挡,利于气旋发展增强,加之近地面摩擦力较小,致使海面狂风肆虐,掀起四五米的海浪属“家常便饭”,有时海浪可达六七米甚至更高,因此被称为“咆哮西风带”。过去,气象预报水平不高,这片海域不知吞没了多少船只,是航海者的噩梦,也被称为“魔鬼西风带”。西风带是南极的一道天然屏障,也是进入南极必须跨过的“鬼门关”。

西风带是我国每次南极考察都要面临的考验。根据计划,本次南极考察,“雪龙”号将四次穿越西风带,每次都必须谨慎航行。考察队高度重视安全工作,每天例行的队务会上,领队张北辰多次询问未来的天气情况及形势预判。如今,“雪龙”号来到了西风带的“门口”,张北辰和考察队副领队谢健、船长张旭德以及临时党委办公室主任黄婧来到气象室听取气象报告并商议穿越方案。

“因为现在西风带的绕极气旋比较密,从气象保障的角度来看,建议船先向西南方向航行,边航行边等待目前南部的大气旋过境,然后赶在第二个气旋到达之前择机南穿。”“雪龙”号气象保障人员王九江指着大屏幕上的预报图报告说。

来自自然资源部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的王九江和王娜是“雪龙”号上的气象保障“二人组”。他们的任务就是通过观风云,为“雪龙”号探前路。每天,他们都要接收最新的形势场图和风场、浪场预报图,分析预判天气形势,预测“雪龙”号在航行途中可能遇到的风浪大小,及时向考察队汇报天气情况,为船舶航行提供气象保障。每天世界时间的0时、6时、12时和18时,他们还要进行走航气象正点观测,记录即时的气象数据,验证之前的预报并为之后的预报提供依据。船载自动气象站实时将气象数据传送到电脑中,加上人眼识别评判,他们需要记录的包括能见度、云量、云状、温度、涌浪、风向、航向、航速等,进入冰区后,还要记录海冰密集度、海冰类型、海冰厚度等情况。他们根据船舶航线研判天气形势的一大利器就是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自主研发的船载气象导航系统。该系统融合了主流的数值预报模式,将预报结果可视化,在图上设置航行轨迹,就能直观地看到航行途中可能遇到的风浪。

此外,针对即将到来的西风带穿越,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后方保障团队于11月16日发来中国第40次南极考察“雪龙”号、“雪龙2”号航线预报服务信息第1期,分析了西风带气旋的发展情况,提出了航行建议。然而,天气多变也是西风带的一大特点,过一天再看,形势可能就大不一样。船长张旭德每天都和王九江、王娜沟通,研判最新形势。

“虽然我们计划从两个气旋之间穿过,但受气旋残余涌浪以及副热带高气压与极地低压前部配合影响,仍有可能遇到两次较大的风浪,最大浪高近4.5米。”王九江报告说,“根据此方案,预计‘雪龙’号于26日夜间到达南纬63度附近,进入密集冰区,完成此次西风带穿越。”

张北辰要求:“密切关注,并根据最新天气情况,及时调整航向和航速,在确保人员、船舶和物质安全的前提下,力争早日到达中山站区域。”

王九江和王娜表示,会适当提高对形势场图和船载系统中预报数据的接收频率,及时将最新预报产品提供给驾驶台。

11月11日~13日,在停靠澳大利亚弗里曼特尔港之前,“雪龙”号航行的印度洋东部海域受副热带高压和西澳大利亚大陆低压的配合影响,涌起的最高海浪将近3.5米,不少队员都晕船了,但大家咬牙坚持,保证各项工作正常运转。自起航以来,中途浪高从2米升高到3米,队员们慢慢适应,都扛了下来。“雪龙”号每天的航线都是综合天气情况和考察任务等因素后尽可能做出的最优选择。接下来的航行同样如此。面对可能遇到的4米海浪,面对咆哮的西风带,队员们充满信心。


特派首席记者:王少勇
文字编辑:宋梅
新媒体编辑:曲冰洁(见习)

南极纪行|他们为“雪龙”号探前路
南极纪行|他们为“雪龙”号探前路
南极纪行|他们为“雪龙”号探前路
南极纪行|他们为“雪龙”号探前路

i自然全媒体

转载请在醒目位置标注来源:i自然全媒体

i自然投稿邮箱:mnrnews@163.com  

电话:010-68047618

点赞,关注 !👇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i自然全媒体):南极纪行|他们为“雪龙”号探前路

赞(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