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首都功能疏解与京津冀协同发展

景国胜:粤港澳大湾区轨道交通体系发展的思考

admin阅读(533)



写在前面:

本文参照世界一流湾区的发展经验分析了粤港澳大湾区在轨道交通方面的现存问题。提出未来大湾区轨道交通体系应构建多层次、一体化、互联互通的轨道交通体系,实现与国家铁路有效融合和湾区平衡发展,共同支撑粤港澳大湾区融合发展。


景国胜:粤港澳大湾区轨道交通体系发展的思考


景国胜

广州市交通规划研究院院长

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湾区是由一个海湾或若干相连海湾、港湾、邻近岛屿共同组成的重点发展地区,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世界上公认的湾区有纽约湾区、旧金山湾区、东京湾区。作为世界先进滨海发展的显著标志,湾区具有高效的资源配置能力、强大的集聚外溢功能和发达的国际交往网络。全球超过50%的经济总量来自湾区,排名前十的城市均是港口城市。2017年3月,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粤港澳大湾区”概念,并逐渐上升为国家战略。2018年,粤港澳三地发布的《深化粤港澳合作推进大湾区建设框架协议》提出构建高效便捷的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据此,研究粤港澳大湾区轨道交通体系的发展对建设世界级湾区、支撑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发挥湾区核心竞争力和辐射带动作用具有积极意义。


世界级湾区的轨道交通特征

湾区是城市群的表现形式之一,湾区经济的发展可分为港口经济、工业经济、服务经济、创新经济四个阶段,目前纽约、旧金山和东京三大湾区均处于创新经济阶段,粤港澳大湾区尚处于服务经济阶段。无论是服务经济还是创新经济,湾区交通需求均呈现明显的特征:对外要求空港、海港及铁路枢纽等重大交通基础设施增强径向辐射能力,吸引全球各类发展要素向湾区集聚;对内要求构建以轨道交通为骨干的区域公共交通体系,形成湾区一小时交通圈,适应城市之间高规模、高集聚、高时效、高品质的交通需求特点,而不再是仅仅依靠以公路为主导的交通网络。如旧金山湾区得益于铁路城市的建设热潮、纽约湾区得益于《联合国国际货物多式联运公约》等诸多法案的颁布实施、东京湾区离不开日本战后高铁的飞速发展。


总结湾区的轨道交通发展经验,主要具有以下特征:


1)世界湾区均拥有多层次、多模式、大规模轨道交通网络。

东京湾区的轨道交通网络体系包括国家铁路(新干线)、城际铁路、市郊铁路(JR线、私人铁路线)和地铁。旧金山湾区的轨道交通网络体系由城际铁路(加州通勤火车、省会走廊列车、通勤列车)、市郊铁路(城市铁路)、地铁(BART系统)、轻轨系统组成。纽约湾区的轨道交通体系包括城际铁路(大都会北方铁路、长岛铁路及新泽西铁路)、市郊铁路(通勤铁路)和地铁。世界湾区基本形成多层次、多模式的轨道交通体系,包括国家(区域)铁路、城际铁路、市域(郊)铁路、城市轨道交通。各湾区轨道交通系统网络组成与规模等情况详见下表。


国际一流湾区轨道交通规模对比

景国胜:粤港澳大湾区轨道交通体系发展的思考


2)构建一体化湾区一小时交通圈,轨道交通在湾区客运体系中发挥骨干作用。

东京湾区以东京都为核心,建立了轨道交通与其他公共交通方式共同构成的立体交通系统,与周边主要地区1h内可达。东京湾区区部(623km2)范围内,轨道交通出行占公共交通出行比例达78%,且城际轨道交通出行比例达30%。纽约地铁日均客运量510万人次,在每天7:00—10:00通勤早高峰时段,进入曼哈顿中央商务区的客流有62.8%搭乘地铁。旧金山湾区轨道交通里程占公共交通总里程的50%以上,城际铁路日均客运量2.74万人次。2015年,BART系统运送旅客已达1.26亿人次,工作日平均发送旅客42.31万人次,在客运体系中起骨干作用。


粤港澳大湾区轨道交通体系发展现状

粤港澳大湾区包括广东省广州、深圳、珠海、佛山、中山、东莞、肇庆、江门、惠州九座城市以及香港、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面积5.65万km2,2017年地区生产总值(地区GDP)超过10万亿元人民币,人口6957万人。轨道交通作为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的重要支撑,尽管历经多年发展,建设成就显著,但与世界一流湾区对比,在总体规模、网络层次、网络布局、技术标准等方面还存在诸多差距。

 1 

轨道交通网络规模总量不足,

轨道交通体系构成不尽合理

网络规模方面,粤港澳大湾区轨道交通里程超过3000km,总体规模高于旧金山湾区,与东京湾区相当,但远低于纽约湾区(见上表)。线网密度方面,粤港澳大湾区仅为0.0386km/km的平方,人均里程仅为0.31km·万/人,远低于世界三大湾区的水平。轨道交通体系方面,世界三大湾区均构建了层级合理、分工明确、衔接高效的轨道交通系统。与湾区发展相适应,纽约湾区、旧金山湾区重点辐射范围约100km,其中核心区范围主要通过大运量的地铁、中低运量的轻轨和有轨电车系统进行服务,50~100km范围采用市域(郊)铁路、通勤铁路等快速轨道交通系统,超过100km则利用城际铁路进行服务。东京湾区拥有多种轨道交通系统,包括地铁、私人铁路、JR、新干线高速铁路,分圈层提供轨道交通服务,对外辐射日本大部分城市。以广州、深圳、香港、澳门为核心的粤港澳大湾区轨道交通体系由高速铁路、普速铁路、城际铁路、市域铁路、地铁组成,分别占比31.9%,24.8%,11.5%,1.1%,30.6%,市域(郊)铁路发展相对滞后,轨道交通体系构成不合理。

 2 

城际铁路技术标准偏低、

时耗长、端点布局不合理,

与国家铁路干线连通度不高

城际铁路运营初显成效,对促进区域联系发挥了重要作用。广深线(广深铁路)于1998年完成准高速电气化,目前已实现“公交化”运营,平均旅客发送量超过23万人次/d,年客运收入最高近80亿元。地铁广佛线于2000年建成首通段,2018年底全线通车,以跨市地铁的形式承担城际通勤交通,跨市交换量达12.9万人次/d。广珠城际于2011年开通运营,平均旅客发送量接近10万人次/d,其中,中山往广州的客流量占绝对比例(70%)。


城际铁路仍存在技术标准低、时耗长、端点布局不合理等问题。现状、在建及既有规划的城际铁路时速均在200km/h及以下(广佛线为地铁制式80km/h、广深城际160km/h、广珠城际铁路200km/h),总体技术标准偏低。广佛肇城际铁路全长约110km,但旅行时间超过60min(最长为90min),出行时耗过长,不具备竞争力(如果通过贵广、南广铁路,广州至肇庆旅行时间可以控制在40min以内)。部分城际列车止于城市外围车站,如广珠城际尽端站为广州南站,距离城市中心区较远,接驳时间较长,难以满足城际客流高时效性的要求。此外,根据2018年7月最新运行图,广珠城际铁路开行跨线客车仅为19对,包括贵广7对、南广4对、武广5对、广深港3对。广佛肇、莞惠城际铁路与国铁干线尚无跨线客车,连通度不足,换乘成本增加。

 3 

地铁规模领先其他湾区,

市域(郊)铁路发展滞后

国际一流湾区的地铁基本服务于核心城市中心区,如东京地铁、轻轨线网主要服务于东京市区5~10km范围,规模为357km。旧金山地铁、轻轨主要服务于旧金山湾区核心10~15km范围,线网总长308km。纽约湾区地铁主要服务于纽约市区20km范围以内,规模为380km(铺轨里程为1370km)。粤港澳大湾区地铁分布于广州、深圳、香港、澳门、东莞等区域,线网规模已达到978km,地铁发展遥遥领先。但受限于行政管辖、城市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内部城市间相对独立,相互间通过城市轨道交通的联系较少,具有跨市联系性质的市域(郊)铁路发展滞后,对连绵发展地区的轨道交通服务欠缺,导致湾区发展不够均衡(见下图)。

景国胜:粤港澳大湾区轨道交通体系发展的思考

粤港澳大湾区现状轨道交通线网


粤港澳大湾区轨道交通体系发展战略

 1 

探索规划建设高标准城际

铁路网络,与国家铁路有效结合

国家“八横八纵”高铁网颁布后,高铁大通道技术标准提升至350km/h,粤港澳大湾区对外空间尺度进一步拉大,但湾区城际铁路技术标准偏低,难以适应高铁大通道的发展要求。为进一步拓展湾区发展腹地,衔接国家高铁网,填补往成渝方向、长三角方向的对外高铁通道空白,同时强化湾区内部互联互通,需要提升既有技术标准,规划建设高标准城际铁路网络。

国家层面

采用“四向拓展”布局思路:东向沟通海西、长三角、山东半岛等城市群;西向沟通北部湾、滇中城市群;西南向沟通北部湾、海南国际旅游岛、自由贸易试验区;北向沟通长江中游、中原、京津冀等城市群;西北向沟通成渝城市群等。通过衔接国家高铁网,增强湾区与城市群之间的直达性,节约出行时间与成本,扩大湾区的辐射范围。


在既有京广、广深港、贵广、南广、赣深、深茂、广汕高铁、广湛高铁、广珠城际等高铁线路的基础上,为填补广州东北部铁路空白,带动沿线经济发展,串联珠三角、海西、长三角,打造广州至杭州的沿海第二通道,规划建设广河高铁。规划广永高铁,目的是衔接“八横八纵”中的呼南通道,打造广州对外的新通道,缓解京广通道压力,串联广州、清远、永州。规划远期,形成十大对外高铁运输通道 (见下图)。

景国胜:粤港澳大湾区轨道交通体系发展的思考

广州市对外高铁通道规划

湾区层面

粤港澳大湾区的区域开发模式由点轴式发展转变为多中心网络化格局。随着多层次铁路、高速公路、航空、航运等综合交通体系进一步完善,以及广深科技创新走廊、珠西先进装备制造带、国家自主创新区等加快建设,形成以中心城市、重要节点城市为主,特色城镇、重大功能平台有序协作的“多中心网络化”大湾区一体化发展格局(见下图)。大湾区传统的发展核为广佛、港深双极,未来随着西岸的迅速崛起,多层次、网络化交通设施加快完善,以及国家级新区、广东自由贸易试验区、新城新区等高端发展资源往环珠江口湾区集聚,大湾区逐渐由“两极拉动”向“三极拉动、两圈拓展、轴带支撑”转变。其中三极为广州-佛山、香港-深圳、澳门-珠海三大发展极;两圈为环珠江口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内圈)、珠江东岸知识密集型产业走廊和珠江西岸先进装备制造产业带(外圈);轴带为六条区域经济发展轴带(见下图)。

景国胜:粤港澳大湾区轨道交通体系发展的思考

粤港澳大湾区多中心网络化格局


景国胜:粤港澳大湾区轨道交通体系发展的思考

粤港澳大湾区空间发展格局


粤港澳大湾区开发模式与空间格局的转变对轨道交通体系的线网规模与技术提出了更高要求。在既有16条、长1430km,速度标准为200km/h及以下的城际铁路网基础上,将重要通道规划建设为350km/h的高标准制式,提升城际客运效率。加密湾区内各个中心极点的交流通道,加强湾区内互联互通。为实现高铁进中心、提升广深港发展主轴、支撑广佛—珠澳发展极轴、巩固南沙副中心地位、打造湾区门户枢纽,提出以下规划方案(见图5):

景国胜:粤港澳大湾区轨道交通体系发展的思考

新增高速铁路规划


1)延伸广深港高铁至广州站,实现深港至广州中心区1h互达。

延伸段线路由广州南站至广州站(23km),西九龙至广州站长170km,旅行时间约60min。实现广州南站、广州站、广州东站、棠溪站、北站五座大型枢纽互联互通,高效组织运营。


2)规划研究广深第二高铁,实现莞深至广州中心区1h互达。

新建线路始于深圳机场,经东莞松山湖引入广州东部新客站,深圳机场至广州东部新客站全长约165km,旅行时间约45min。在广州东部新客站继续向北衔接广河高铁、经机场至北站衔接广永高铁;通过联络线衔接广深五六线至广州东站。


3)新建广中珠澳高铁,实现珠澳至广州中心区1h互达。

新建线路始于广州东站,经莲花地区、庆盛后引入南沙枢纽,继续向南延伸至中山、珠海、澳门。主线为广州东站至横琴,长约165km,旅行时间约45min;支线延伸至知识城,长约30km。在万顷沙与深茂铁路、在知识城与广河高铁贯通,在莲花站设联络线与琶洲支线衔接。


4)谋划南沙副中心至深圳、香港直达新通道,实现南沙副中心与香港30min互达。

香港机场(城区)—前海—宝安机场—中南虎城际虎门站,利用中南虎城际过江至南沙站,新建线路全长72km。将香港至深圳的规划西部快轨延伸至南沙枢纽,实现南沙地区与深圳机场、前海自贸区、香港的快速联系。

 2 

积极谋划高等级市域(郊)

铁路网络,促进湾区平衡发展

2017年6月,国家五部委联合发布的《关于促进市域(郊)铁路发展的指导意见》(发改基础〔2017〕1173号),提出至2020年珠江三角洲市域(郊)铁路骨干线路基本形成,构建核心区至周边主要区域的一小时通勤圈。广州市已自主规划、设计、建设了具有市域(郊)铁路性质的地铁18号线、22号线,设计速度达160km/h,旨在实现广州中心区、番禺区、南沙新区的快速联系,满足30min的时空要求,支持南沙自贸区发展,同时加密中心城区线网,分担三号线客流压力。深圳市建设了深圳福田至坪山高铁快捷线,并被认定为国家市域(郊)铁路第一批示范项目,实现福田中心区与坪山新区的快速联系。借鉴广深既有规划及世界湾区经验,结合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特征,积极开展市域(郊)铁路的发展规划。目前,广州市在既有规划的基础上,已经开展了广州市新一轮轨道交通线网规划修编及广州市域(郊)铁路规划,进一步提升市域快线的技术标准至200km/h及以上,同时初步规划构建600km以上、两横四纵的高等级市域(郊)铁路网络(见下图)。

景国胜:粤港澳大湾区轨道交通体系发展的思考

市域(郊)铁路规划


 3 

大力推进同城化地区的

跨市地铁一张网规划

广佛两市相关部门于2015年组织编制《广佛两市轨道交通衔接规划》,明确广佛两市轨道交通总体衔接通道构架与模式,保障两市线网无缝对接。规划提出11条轨道交通对接通道,其中规划9条,远期预留2条,近期衔接线路总长98.2km。其中广州线路向佛山延伸通道3条、佛山线路向广州延伸通道5条、两市贯通线3条(广佛线、广州19号线与佛山10号线贯通运营、佛山6号线与广州12号线贯通运营) (见下图)。

景国胜:粤港澳大湾区轨道交通体系发展的思考

跨市地铁规划


随着广佛同城深度融合、广清一体化加速、广深科技走廊的提出,粤港澳大湾区内同城化、城市连绵发展趋势越发明显。为加强粤港澳大湾区内周边城市间的轨道交通衔接,推进同城化地区的跨市地铁建设,吸取广佛两市轨道交通衔接的规划建设经验,重点加强广州、深圳与周边城市的轨道交通衔接。规划广州至周边城市超过30条以上的轨道交通衔接通道,促进湾区一体化发展:构建17条通道全方位融合的广佛一张网,打造6条通道相互渗透的穗莞一体化网络,其他邻穗城市中心直达的跨市地铁网络。构建深莞相互渗透的5条轨道交通通道,预留与惠州、香港联系的轨道交通通道。


写在最后

历经多年发展,粤港澳大湾区现代化交通运输体系基本形成,并在航空、航运、铁路运输等众多领域达到世界领先水平。但与世界一流湾区相比,粤港澳大湾区在轨道交通方面仍存在网络规模总量不足、轨道交通体系构成不尽合理、部分城际铁路通道标准偏低、出行时耗长、市域(郊)铁路发展滞后等不足。为提升粤港澳大湾区核心竞争力,需要进一步优化轨道交通体系,通过轨道交通引导人口聚集,人口聚集推进经济聚集,再反过来吸引人口聚集、促进轨道交通发展,为粤港澳大湾区发展催生新的经济秩序。未来大湾区轨道交通体系应集中力量探索规划建设高标准城际铁路网络,与国家铁路有效融合;积极谋划高等级市域(郊)铁路网络,促进湾区均衡发展;大力推进同城化地区的跨市地铁一张网规划。


此外,由于粤港澳大湾区在体制机制方面的特殊性,仅依靠交通基础设施的连接将远远达不到湾区发展要求,未来要做好从设施的连通向体制机制的联通转变,在交通运营方式以及信息、法律、服务机制等方面做好保障,形成一体化的体制机制,真正建成高质量的现代化交通系统。



点击下载全文



景国胜:粤港澳大湾区轨道交通体系发展的思考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

“观点集萃”栏目更多内容

景国胜:粤港澳大湾区轨道交通体系发展的思考

202017期

编辑 | 张斯阳

审校 | 耿雪 张宇

排版 | 邵思倩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城市交通):景国胜:粤港澳大湾区轨道交通体系发展的思考

110年,中国人再次打通首都西北!

admin阅读(218)

110年,中国人再次打通首都西北!

(⊙_⊙) 


每天一篇全球人文与地理

微信公众号:地球知识局


NO.1315-京张高铁


作者:杔格

 制图:孙绿 / 校稿:猫斯图 / 编辑:养乐多


1922年,京张铁路的缔造者詹天佑先生的铜像,正式在青龙桥车站西侧落成,像似詹公真身屹立在八达岭长城脚下,终日凝视着他的呕心沥血之作。


青龙桥车站西侧的詹天佑铜像

(图片来自:Schucker / 图虫创意)

110年,中国人再次打通首都西北!


今天清晨,就在它的下方14米处,正在发生着一件大事。这就是在京张铁路开通百余年后,仍是由中国人自己设计和修建的第一条高寒、大风沙最高时速达350km/h的智能化高速铁路,正式通车。


今天清晨,正式通车

(图片@漲先森)

110年,中国人再次打通首都西北!


从京张铁路到京张高铁,中国人整整走了110年。


 


新生



自中国进入高速铁路时代,北京西北方向向山区修建高速铁路的规划,就已有一定设想。


之前北京市是三大高铁动车火车站:

北京站(京A)、北京西站(京B)、北京南站(京C)

但对应的线路主要是向东、南

这次西北向的京张高铁用的则是北京北站

110年,中国人再次打通首都西北!


2008北京奥运会之年,京张城际铁路就开始进行预可行性研究工作。也是在同一年,北京市郊铁路S2线也于夏季奥运会举办前夕在京张铁路上开通。这些似乎在冥冥之中就注定了它未来将会再次与奥运相见


S2线长城号动车组驶向八达岭方向

人送外号“大白猪”

(图片来自:和谐电3C-0869 / 图虫创意)▼

110年,中国人再次打通首都西北!


此后,这一规划由于各种原因一直停留在纸面上。直到2013年,中国参选2022年冬奥会,出现了转机,此后京张高铁建设的进展以及关注度不断加强,并于2015年初,由原计划的250km/h更改为最高时速350km/h


单单一场冬奥会很难改变张家口

但由此带来的基建投入和冰雪产业培育,或许可以

(图片来自:ic / 图虫创意)

110年,中国人再次打通首都西北!


也是在当年7月31日,北京-张家口正式赢得2022年第24届冬奥会的举办权。这一锤定音的历史性事件,对于京张高铁的修建具有不可替代的推动作用。


北京的决定权也是很重要的

(图片来自:ic / 图虫创意)

110年,中国人再次打通首都西北!


时间来到2016年4月29日,京张高铁正式全线动工。北京市区段(西城与海淀)便是其中一处不可忽视的环节。


之前,北京西北通向张家口的两条主要铁路通道

新修建的京张高铁大致与之前的京包线走向基本相同

110年,中国人再次打通首都西北!


京张高铁的起点就是北京北站(西直门),这个有着百年历史,并见证过无数历史人物的火车站,为配合京张高铁施工,在当年11月暂时停止运营,等待它的将是三年后的新生。


北京北站

(图片@漲先森)

110年,中国人再次打通首都西北!


北京北站的停运对全国铁路正常运转可是产生了不小的影响


先是北京北站所有的国铁普速列车,其始发终到站全部转移到昌平北站,其次是城际S2线的始发终到站则转移至霍营地铁站旁的黄土店站


黄土店站,地铁8、13号线霍营站出来就是

(图片@杔格)

110年,中国人再次打通首都西北!


从西直门出发后的京张高铁与它的老前辈一样,刚开始仍是在地面前行,但这里已不同于当年的京郊荒地,已经是首都的繁华市中心。这次,为了防止噪音污染、减少地面拆迁、避免拆分城市空间,它采用清华园隧道的形式穿过北京城市核心区。


又要盾构机出场了(天佑号)

(图片来自:ic / 图虫创意)

110年,中国人再次打通首都西北!


清华园隧道盾构的历程,就是由世界上最先进的泥水平横盾构机“天佑号”(为纪念詹天佑命名)进行掘进。长达6公里的清华园隧道另一点建设困难则是在于要穿越3处地铁(10号线、12号线和15号线),同时还要与地铁13号线并行


(图片来自:ic / 图虫创意)

110年,中国人再次打通首都西北!


也是在当时,有着百余年历史,历经一次迁建的清华园火车站同时谢幕,永久关闭。在最后一天,对京张铁路有着十足感情的人们纷纷前来道别。


第一代清华园站还存在着

(图片@杔格)

110年,中国人再次打通首都西北!


第二代清华园站已经永久消失,前来送别的人当然包括我们

(图片@杔格)

110年,中国人再次打通首都西北!


市区这一段地面上旧有的京张铁路相关设施,也受高铁的施工影响,逐渐拆除和改建。由此,虽然今日京包(京张)铁路依旧以当时的起始点丰台柳村标定为0起点,但京张铁路的实际起点已经由当年的柳村,中途变更为西直门,再到最终变为今日的28K(西二旗二拔子附近)


28K,就是京张铁路28公里处

(以丰台柳村为标定起点)

(图片@漲先森)

110年,中国人再次打通首都西北!


在这一过程中,因京张铁路而得名的“四道口”、“五道口”和“双清路道口”等也被拆除。宇宙中心的五道口再也没有了道口,只留下名字,在永远的纪念京张铁路。


他永远离开了我们

(图片来自:NDJ30004 / 图虫创意)

110年,中国人再次打通首都西北!


回到地面的高铁,等待它的又是一个百年老站,清河站


也是随着2016年那次改造任务,G7京新高速上地前的清河站暂停办理客运业务。这次清河站从之前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站华丽翻身,它的功能几乎与北京北站同等重要,同样担当着京张高铁国铁列车始发终到的客运任务。


建设中的清河高铁站

(图片来自:逆光奔跑的吉娃娃 / 图虫创意)

110年,中国人再次打通首都西北!


同时,在新的清河站开通之时,它还要承担城铁S5线(怀密线)始发终到任务。而新的配套设施,清河地铁站也同步开通运营,并同铁路系统之间安检互认,减少旅客不必要的时间消耗。


高铁、城铁、地铁三合一

(图片来自:黎明破晓这世界 / 图虫创意)

110年,中国人再次打通首都西北!


在旧清河站原址上兴建一座豪华高铁站的同时,也并没有忘记相关文物保护工作,有着100多年历史的老清河站,将通过整体平移的方式得到完整保护


未平移之前的老清河站

(图片@杔格)

110年,中国人再次打通首都西北!


此后,京张高铁即将离开北京主城区,经过南北沙河及之间的沙河站,来到改建后的昌平站


昌平是京张高铁地处华北平原的最后一站,从这里向北,即将翻山越岭。


从北京北站到昌平站,高铁线路与原线路区别不大

但过了昌平,原线路受到地形的阻碍

高铁线可以一路开隧道

110年,中国人再次打通首都西北!

 


关沟



100多年前,京张铁路的核心工程就是穿越京西北太行山脉与燕山山脉的结合地带——关沟(军都山)。翻山越岭的这一环节,时至今日,仍是人们平时茶余饭后、津津乐道的谈资。今天的京张高铁仍要面临这一难题,且困难程度并不比当年小多少。


长城脚下,一辆驶出八达岭隧道的“大白猪”

(图片来自:西直门折返段 / 图虫创意)

110年,中国人再次打通首都西北!


先来到的就是关沟的南口,这次的京张高铁并没有采用当年进沟的方式,而是直接用3公里长隧道穿越山体


紧接着就是居庸关,这一次还像100多年之前以隧道的形式穿越,不同的是,这次的隧道远比当年要更长。


过了著名的居庸叠翠之后,这就来到了京张高铁的控制性工程,新八达岭隧道


新八达岭隧道

(图片来自:newic / 图虫创意)

110年,中国人再次打通首都西北!


在旧时京张铁路的建设过程,囿于当年建设水平的限制,八达岭隧道较为短小,同时还必须依靠“之”字形折返的方式在青龙桥附近降低坡度,这一过程中还将八达岭长城拆除了一小部分,这才得以穿越这一险峻路段。


驶过青龙桥车站的“大白猪”

(图片来自:ic / 图虫创意)

110年,中国人再次打通首都西北!


这一次,通过长达12公里的新八达岭隧道穿越这片地质复杂区,避免了当时遇到的所有难题


也是在穿越山体的过程中,京张高铁还有一项超级工程——修建一座地下高铁站,八达岭长城站。


八达岭长城站

(图片@杔格)

110年,中国人再次打通首都西北!


这里位于长城脚下102米,而它的站房就设在八达岭长城景区的滚天沟停车场,距离索道与登城口非常近,这使得来到北京的游客,除了选择坐公交或S2线外,又多了一种新的方式来到八达岭长城,且无论是速度还是便捷度都比公交与S2线效率高


好深的电梯,然而这只是其中一部,共有多部,上下单程仅用约5分钟即可

(图片@杔格)

110年,中国人再次打通首都西北!


在修建八达岭隧道的过程中,为了保护世界文化遗产八达岭长城,所采用的掘进方式为精准微爆破新技术,在保障安全的同时也保障了施工进度和质量,同时也保护了文物古迹,毕竟这样做,相当于每爆破一次只在长城上跺一下脚


穿越山脉之后的京张高铁来到延庆-怀来盆地,它在康西草原附近离开北京,进入河北。


过了京西北山地这一关

延庆盆地-怀来盆地-张宣盆地这一路就好走多了

110年,中国人再次打通首都西北!

 


口外



来到怀来的京张高铁,即刻就是河北第一站,东花园北站


京张高铁在这里即将穿越新中国成立后修建的第一座大型水库。通过它的方式,就是跨官厅水库特大桥


而且不止一座,有四座

(图像来自:google map)

110年,中国人再次打通首都西北!


这里是北京三大水源保护地之一,在这里开展工程施工,首先要考虑的是最大限度的防止水污染,其次这里还位于大风口区,在冬季还有着长达4个月的冰冻期,有效工期非常短,建造难度同样巨大。


风确实大,周围都是风电

(图片@杔格)

110年,中国人再次打通首都西北!


过了官厅之后,京张高铁又遇到了麻烦,拦在它前面的依次是三大著名交通干线,大秦铁路、京包铁路、G6京藏高速,尤其是其中的大秦铁路,为世界上极其繁忙的货运铁路线路之一,承担着晋煤外运的重要任务。


专事运煤,途经北京,目标秦皇岛

(图片来自:独钓沧海 / 图虫创意)

110年,中国人再次打通首都西北!


为了最大限度降低对这三条线路的影响,重达万吨的土木特大桥利用墩顶空中转体的建设方式,将风险降到最低,从而使京张高铁安全穿越这三条干线。


这条进京线路上确实挤满了多条铁路公路

(图中红色铁路就是京张高铁)

(图片来自:高德地图)

110年,中国人再次打通首都西北!


过了土木堡,来到新修建的怀来高铁站,之后路过怀来县城沙城站,它主要担当国铁普速和小部分城铁S2的客运任务。


京张高铁接着溯洋河而行,过鸡鸣驿与鸡鸣山,至下花园北站。这座高铁站设计别样,在车站任何区域,几乎都可以看到南边不远处的鸡鸣山。


从昌平站到下花园北站

110年,中国人再次打通首都西北!


紧接着就到了明代九边重镇之一的宣化,而今日的京张高铁也几乎沿着宣化古城的北城墙进行修建,并在离城墙不远的地方设宣化北站。这座高铁站,也是京张高铁沿线上唯一一座大量融入中国古建筑元素,采用古典风格造型的高铁站。


基本建设完毕的宣化北站

(图片来自:newic / 图虫创意

110年,中国人再次打通首都西北!


过了宣化,就来到了京张高铁的终点,张家口站


为了配合京张高铁施工,它于2017年11月开始在旧站的基础上改造重建,在当时还被称为张家口南站


张家口站首次迎来和谐号动车组列车(动检)

(图片@漲先森)

110年,中国人再次打通首都西北!


此后,经行张家口南站的普速车辆都被暂时更改至沙岭子西站,所经线路也由京包铁路变更为张唐铁路,站前的詹公雕像也被移动至新的客运站,至今已有两年之久,注视着熙熙攘攘的游客。


今年3月份,京张高铁的张家口南站正式更名为张家口站,原沙岭子西站变更为张家口南站,京张高铁新的张家口站之名才正式得到确立,也是新的张家口站在正式投入运营的今天,普速客车也重归于此


沙岭子西站变更为张家口南站的前一天

(图片@杔格)

110年,中国人再次打通首都西北!


值得注意的是,这次的京张高铁修建与当年建设京张铁路不同。当年的京张铁路建设完毕后,时隔多年才建设完毕张绥铁路。这一次,在京张高铁开通的同时,张呼客专张大客专也同步开通,一次性将京兰通道贯通至包头,另外还采用支线的形式将山西雁北地区也带入了高铁时代。


同时,内蒙古和山西进京之时,在其省区内的线路只占用本省(局)线路,避免了旧时平绥铁路修建完成后,内蒙古与山西在怀安(柴沟堡)-包头长期均共用同一条线路的尴尬处境,为即将到来的2020年春运任务,减轻不小压力。


对于张家口市区来说,京包客专京集段及其大同支线的一次性建成,再也不用像当年一样,考虑市区内的大弯道(灯泡线)的重复改建问题。


此外,京张高铁的两条支线也有新的进展。其中的崇礼支线也于今日正式建成通车,它的终点太子城站正对冬奥会颁奖广场,将成为广场的天然背景,它在将来也要继续延伸至内蒙古锡林浩特,开启新的征程;另一条延庆支线,也将在明年正式建成通车。


以往三个多小时的京张之路(经行丰沙铁路),今天已缩短为不到一小时的“双城记”故事





如今,随着京张高铁全线正式通车,中国高铁里程已突破3.5万公里。沿线上每个高铁站独有的那一块清末民初样式的车站牌匾,似乎在述说着“百年京张”的前尘旧事,青龙桥站旁的詹公也在注视着他的后人们,创造新的铁路传奇。



参考文献:

彭芳光,刘燕斌,王伟伟,彭胜群.新建北京至张家口铁路竣工环境保护验收调查报告[R].北京:京张城际铁路有限公司&中铁第五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2019.


*本文内容为作者提供,不代表地球知识局立场 

封面图片@杔格



END

110年,中国人再次打通首都西北!
110年,中国人再次打通首都西北!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中国国土空间规划):110年,中国人再次打通首都西北!

公众版PDF:2019长三角跨城通勤年度报告

admin阅读(265)

公众版PDF:2019长三角跨城通勤年度报告


近日,国匠城微信公众号发布了《2019长三角城市跨城通勤年度报告点击查看:2019长三角城市跨城通勤年度报告,相关PDF文件已加入规划云(guihuayun.com)知识卡片,可以点击“阅读原文”或到规划云网站搜索“长三角”即可随时获取,方便查看。


PDF版本略缩图:


公众版PDF:2019长三角跨城通勤年度报告


下载方式:PC端下载示意,访问规划云网站(guihuayun.com),搜索“长三角”即可。


公众版PDF:2019长三角跨城通勤年度报告


手机端下载示意:点击“阅读原文”,即可进行下载


公众版PDF:2019长三角跨城通勤年度报告


搜索支持:规划云(guihuayun.com)
规划行业知识搜索引擎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国匠城):公众版PDF:2019长三角跨城通勤年度报告

重磅发布:2019长三角城市跨城通勤年度报告

admin阅读(277)

重磅发布:2019长三角城市跨城通勤年度报告


引言

通常作为城际长途交通工具的高速铁路,竟然在苏州与上海两地之间每隔5-10分钟就会载客开动,然而即便这样,高频的发车班次在工作日上下班高峰期仍然不能满足需要;通常作为城市内部短途交通工具的公交巴士,竟然跨越省界从太仓直接上海,并始终有市民希望延长运营时间。

根据两地的交通往来不难发现,长三角一体化是大势所趋,人们的生活与工作已不再受制于传统意义上城市行政边界,并通过随身携带的移动设备留下空间印迹。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近日发布了《2019长三角城市跨城通勤年度报告》。

本报告借助智慧足迹手机信令数据和百度慧眼用户画像数据,针对长三角城市群15个城市与上海之间跨城通勤者的通勤行为进行研究(其中通勤行为指的是每工作日往返于工作地、居住地的行为),探究到底是哪些人在跨城通勤?不同地区的通勤者之间又存在怎样的特征差异?

2019

长三角城市跨城通勤年度报告


编制单位: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空间分析与决策支持实验室

课题组负责人:钮心毅


课题组成员:
胡婧怡 林诗佳 来佳莹 刘嘉伟 王垚 李凯克 岳雨峰 李晓晗

一、地级市层面的跨城通勤现象特征



01

跨城通勤概况


本研究报告的通勤数据主要使用了智慧足迹2018年5月长三角城市群16个城市(上海、南京、苏州、无锡、杭州、宁波、常州、镇江、南通、绍兴、扬州、泰州、嘉兴、湖州、舟山和台州)的联通手机用户匿名信令数据,本报告数据为未经扩样的识别出居住地工作地的联通用户,实际人数约为数据的4倍。通勤者的社会数据则采用2018年长三角城市百度慧眼的用户匿名画像数据。


研究显示,上海周边城市与上海已形成一定规模跨城通勤双向联系,手机信令大数据测算的上海市域跨城通勤者共1.45万人,折算实际人数约5.7万人,其中流入通勤者有9812人,流出通勤者则有4660人。上海主要存在跨城通勤联系对象有苏州市、南通市、嘉兴市,无锡市也存在着少量的跨城通勤现象。

除省界边缘存在大规模的跨城通勤现象外,上海市中心城区与周边城市的中心城区、高铁站周边也已出现较多跨城通勤者,上海中心城区跨城通勤者共3506人,折算实际人数约1.4万人。但是,相较于上海市域的双向联系,上海中心城区对周边城市呈更强的单向吸引力,手机信令大数据测算的流入通勤者有2945人,流出通勤者仅561人。


上海市域与上海中心城区的流入通勤者居住地在高速铁路沿线站点有集中趋势,而在流出通勤中该现象不明显。上海中心城区流入通勤者的工作地则主要集中在浦西中环以内区域。

上海跨城通勤规模

重磅发布:2019长三角城市跨城通勤年度报告

上海市域跨城流入通勤空间分布

重磅发布:2019长三角城市跨城通勤年度报告

上海市域跨城流出通勤空间分布


02

跨城通勤规模特征


从上海周边各城市与上海跨城通勤的规模比较来看,各地级市与上海之间跨城通勤联系规模差异较大,上海与江苏的联系大于浙江,苏州通勤联系最强,苏州方向的上海市域跨城通勤者共有12328人,占总人数的85%,苏州方向的上海中心城区跨城通勤者共有3298人,高达总人数的94%。嘉兴和南通其次,无锡也有少量通勤联系。

重磅发布:2019长三角城市跨城通勤年度报告
重磅发布:2019长三角城市跨城通勤年度报告

周边城市在跨城通勤中的规模占比情况


南通、嘉兴与上海之间的跨城通勤联系主要在上海的非中心城区,苏州方向的流入通勤者在上海中心城区与非中心城区均存在明显通勤现象,但从上海流出至苏州的跨城通勤者则主要来源于上海的非中心城区。无锡方向无论是流入通勤或流出通勤均主要是无锡城区与上海城区之间的联系。

重磅发布:2019长三角城市跨城通勤年度报告

上海中心城区跨城通勤流入空间分布

重磅发布:2019长三角城市跨城通勤年度报告

各地级市方向的上海中心城区流入通勤占比

重磅发布:2019长三角城市跨城通勤年度报告

上海中心城区跨城通勤流出空间分布

重磅发布:2019长三角城市跨城通勤年度报告

各地级市方向的上海中心城区流出通勤占比


03

跨城通勤方向特征


在跨城通勤的方向特征上,周边城市与上海市域的总流入流出通勤比为 2.1,总体上具有双向联系的特征,且上海主要承担了提供就业的功能。苏州和南通的跨城入出比较高,分别为 2.4 和 2.7,除常熟和太仓在 0.7-1.5 之间外,其余区县的入出比都超过 1.5,作为上海“卧城”倾向明显,其中昆山与上海市域的联系规模最大,呈现强单向联系。

周边城市与上海中心城区的总流入流出通勤比为 5.2,总体看来上海中心城区对周边城市的通勤者表现为单向吸引。其中苏州市的入出比达到 6.3,跨城流入上海中心城区的通勤者数量远高于流出;无锡城区的入出比也较高,达到 2.1;其余城市与上海中心城区的双向联系较平衡,但规模较为有限。

重磅发布:2019长三角城市跨城通勤年度报告
重磅发布:2019长三角城市跨城通勤年度报告

上海跨城通勤联系方向

重磅发布:2019长三角城市跨城通勤年度报告

各地级市流入流出通勤比


04

跨城通勤距离特征


上海周边城市与上海之间整体平均跨城通勤距离(直线距离)为20km,且从各地级市通勤距离数值分布特征来看,主要可分为在省域边界的近邻通勤和流入到上海市中心城区的长途通勤两种。

重磅发布:2019长三角城市跨城通勤年度报告

各地级市方向的上海市域跨城通勤距离

各周边城市跨城通勤距离(直线距离)中,无锡平均跨城通勤距离最大,为100km左右,但总体跨城通勤者数量少,苏州跨城通勤数量最多,其平均跨城通勤距离为18.9km。

嘉兴、南通、苏州、无锡各自上海市域流入流出的通勤距离数值区间相近,嘉兴和苏州的通勤距离区间跨度较大,南通和无锡则较小。

二、 区县层面的跨城通勤现象特征


01

跨城通勤规模特征


重磅发布:2019长三角城市跨城通勤年度报告

长三角各区县跨城通勤总量比较

苏州、嘉兴、南通三市内部不同区县间与上海的跨城通勤联系规模差异较大,取通勤联系总量排名前列的九个区县进行研究分析,分别是与上海直接接壤的七个区县(由北到南分别是南通市的海门市、启东市,苏州市的太仓市、昆山市、吴江区,嘉兴市的嘉善县、平湖市)及有高铁线路连接的两个中心城区(苏州城区和嘉兴城区)。

九个区县中,昆山市与上海的跨城通勤强度,无论是联系上海市域还是联系上海中心城区均占绝对主导地位。具体来说,昆山市的市域流入占九个区县的比重为68.7%,市域流出占比为57.6%,中心城区流入占比为79.6%,中心城区流出占比为50.1%。

重磅发布:2019长三角城市跨城通勤年度报告

长三角(局部)各区县与上海市域跨城通勤规模

重磅发布:2019长三角城市跨城通勤年度报告

长三角(局部)各区县与上海中心城区跨城通勤规模

从通勤方向来看,无论是在市域层面还是中心城区层面,苏州方向各区县的流入通勤均大于流出通勤,是上海辐射长三角的首要工作者来源地;嘉兴方向各区县流入通勤普遍小于流出通勤,唯一例外是中心城区层面嘉兴城区流入通勤大于流出通勤,反映两市交界地带,上海的就业吸引力不如嘉兴方向。

横向对比各区县和上海中心城区通勤联系占和全市域通勤联系的比重,苏州城区与嘉兴城区无论入出均位于一级高值区,其出发至上海中心城区工作者占相应方向所有市域流入通勤者的比例过半,说明空间距离较远但有高铁线路直通的苏州城区与嘉兴城区与上海中心城区联系紧密,相较之下七个接壤区县与上海边缘的通勤联系更为紧密。

02

跨城通勤分布特征


苏州、嘉兴、南通三个方向的跨城通勤在市域交界处均呈现带状集聚分布,反映跨越城市行政边界的短途通勤占据跨城通勤的主体。

重磅发布:2019长三角城市跨城通勤年度报告
重磅发布:2019长三角城市跨城通勤年度报告

苏州各区县-流入上海

重磅发布:2019长三角城市跨城通勤年度报告
重磅发布:2019长三角城市跨城通勤年度报告

苏州各区县-上海流出


唯有苏州方向的流入通勤具有较为显著的沿高铁线路向上海腹地辐射的特征,并在上海市中心城区的黄浦江西岸出现连绵成片的第二高值区

重磅发布:2019长三角城市跨城通勤年度报告
重磅发布:2019长三角城市跨城通勤年度报告

嘉兴各区县-流入上海

重磅发布:2019长三角城市跨城通勤年度报告
重磅发布:2019长三角城市跨城通勤年度报告

 嘉兴各区县-上海流出


嘉兴方向中心城区层面的流入通勤显著减少,其工作集聚地与现状轨道交通站点联系紧密,整体上呈现分散的点状分布

重磅发布:2019长三角城市跨城通勤年度报告
重磅发布:2019长三角城市跨城通勤年度报告

南通各区县-流入上海

重磅发布:2019长三角城市跨城通勤年度报告
重磅发布:2019长三角城市跨城通勤年度报告

南通各区县-上海流出


南通方向有且仅有少数聚集于市域交界处的跨城通勤,基本没有进入中心城区的通勤者。


03

跨城通勤距离特征

重磅发布:2019长三角城市跨城通勤年度报告

长三角各区县平均跨城通勤距离统计

九个区县的平均跨城通勤距离(直线距离)明显分为两个层级,其一是苏州城区(60-80km为主)、嘉兴城区(75-85km为主)的远距离通勤;其二是与上海直接接壤的七个区县的近中距离通勤(0-15km为高值区),反映出城际高速交通体系对于跨城通勤行为的支撑作用

昆山市、太仓市、嘉兴城区跨城通勤者的通勤距离在流入方向上存在双峰特征,前二者以短距离通勤为主、中长距离通勤为辅,后者以长距离通勤为主、中短距离通勤为辅。同区县通勤行为的显著差异,反映其前往上海工作的通勤群体内部存在两种截然不同的就业特征

吴江区在流出通勤上存在双峰特征,以短距离通勤为主、中长距离通勤为辅;太仓市、昆山市、嘉善县、平湖市的跨域流出通勤均以短距离通勤为主,但同时存在明显的长尾分布特征


三、 热点地区跨城通勤现象特征


01

与上海郊区新城的通勤比较


基于上海与周边地区的流入、流出通勤人口分布情况,挑选出花桥、昆山、苏州工业园区、太仓和嘉善等5个与上海存在大规模跨城通勤联系的市域外城市(城区)作为跨城通勤热点地区,并以上海中心城区为中心城市,与上海7个郊区新城的通勤情况比较。

重磅发布:2019长三角城市跨城通勤年度报告
重磅发布:2019长三角城市跨城通勤年度报告

与上海中心城区通勤联系规模

跨城通勤热点地区流入上海中心城区的就业人口已经与上海郊区新城在一个数量级上,其中花桥的流入通勤联系规模(1720人)已排名第三,已超越嘉定、松江之外的5个郊区新城,说明上海对这些城市已经有较大的就业吸引力。

另一方面,这些城市从上海中心城区吸引的就业人数(340人)远小于郊区新城(17426人),总体入出比为7.3,高于郊区新城的1.9,说明这些市域外城市有着更明显的上海“卧城”属性


02

跨城通勤人员空间分布特征


重磅发布:2019长三角城市跨城通勤年度报告

   花桥

重磅发布:2019长三角城市跨城通勤年度报告

  苏州工

  业园区

上海中心城区跨城流入人员空间分布

重磅发布:2019长三角城市跨城通勤年度报告

上海中心城区跨城流入人员学历与收入水平

各城市流入上海通勤人员在中心城区主要分布在浦西的高科技产业园区和商务区,漕河泾、徐家汇、人民广场、陆家嘴等地为就业热点区。

根据百度慧眼的用户画像数据,不同地区流入上海通勤者的学历水平和收入水平之间存在差异,其中来自苏州工业园区的就业者中本科以上学历者和月收入8999元以上者占比很大。整体上,各地区在上海中心城区就业者的学历和收入水平明显高于社会平均水准。


重磅发布:2019长三角城市跨城通勤年度报告

   花桥

重磅发布:2019长三角城市跨城通勤年度报告

  苏州工

  业园区

重磅发布:2019长三角城市跨城通勤年度报告

   嘉

上海中心城区跨城流入人员空间分布

重磅发布:2019长三角城市跨城通勤年度报告

上海外围城区跨城流入人员学历与收入

各城市流入上海通勤人员在外围城区主要分布在相邻郊区的工业园区内,聚集在安亭镇、外冈镇、枫泾镇、宝山工业园等地。


03

区域交通设施影响探究

重磅发布:2019长三角城市跨城通勤年度报告

流入通勤者空间分布与交通站点的关系

重磅发布:2019长三角城市跨城通勤年度报告

昆山城区/花桥—上海

中心城区通勤者居住地分布

重磅发布:2019长三角城市跨城通勤年度报告

昆山城区/花桥—上海

中心城区通勤者工作地分布


跨城通勤热点地区的通勤者的工作地与轨交站点关系紧密,有81%位于轨交站点的1km距离范围内。该类通勤者的居住地与高铁站则相对有一定空间距离,仅有15%跨城通勤者的居住地在高铁站5km距离范围内,但大部分位于高铁站30分钟的时间距离范围内

四、 结论

上海与周边城市已出现紧密的跨城职住功能联系。由大数据测算,周边城市与上海全市的跨城通勤联系量已达1.4万人(中心城区3506人),实际跨城通勤者数量可达5.7万余人(中心城区约1.4万人),呈现区域劳动力市场一体化趋势。其中,上海市域整体与周边城市已呈现双向交互的通勤模式,但上海中心城区对周边城市的通勤者则更多表现为单向吸引。

从通勤规模来看,江苏与上海的联系大于浙江,其中苏州与上海的通勤联系最强,占到所有跨城通勤量的85%(昆山占所有跨城通勤量的64%),通勤者职住地呈现城市中心地区和边缘地区皆有分布的特征。嘉兴和南通次之,通勤者职住地基本都位于省界边缘地区。

跨城通勤者的居住地对交通设施的敏感性强大部分通勤者的居住地在高铁站30分钟的时间距离范围内;就业地在上海中心城区主要分布在浦西的商务区和高科技园区,且大部分位于地铁站1km范围内,这些就业者的整体学历和收入水平显著高于社会平均水准;就业地在上海外围城区则主要分布在相邻郊区的工业园区内。

《长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的出台势必会促进长三角城市关系向更紧密、高效的方向发展,我们希望通过《长三角城市跨城通勤年度系列报告》,为大家提供一种持续观测长三角城际关系动态变化的视角。


重磅发布:2019长三角城市跨城通勤年度报告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国匠城):重磅发布:2019长三角城市跨城通勤年度报告

【研究】区域一体化下城市居民跨边界社会网络构建——以广佛地铁为例

admin阅读(358)

罗子昕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硕士研究生、中山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

周素红 通讯作者,中山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广东省公共安全与灾害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何嘉明 中山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广东省公共安全与灾害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佛山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原文刊载:罗子昕,周素红,何嘉明.区域一体化下城市居民跨边界社会网络构建——以广佛地铁为例[J].城市发展研究,2019,26(06):70-78.

版权说明:感谢作者授权发布,如有转载等事宜,请联系原作者。


摘要 :
  近日,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发布,印证了在全球化进程日益深化的当今,城市区域成为参与国际竞争的基本单元。随着区域一体化的加深,城市区域居民跨边界活动亦逐渐活跃。目前相关研究鲜少涉及跨边界的社会网络构建问题,然而社会一体化却是城市区域一体化的重要话题。


  因此,本文尝试将城市科学与社会学结合,以广佛城际地铁为案例,分析广州-佛山地区(简称广佛)居民跨边界社会网络特征及其构建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商业服务业人员是广佛跨边界社会网络中的核心力量。


  然而,在双向自组织的社会网络中,由两地居民分别主导构建的网络存在结构差异:广州人网络是少数群体主导的“结构洞”模式,具有强控制力的中介群体,总体呈现“精英业务化”特征佛山人网络是多主体参与的“扁平化”模式,整体扁平互通,“市民化”特征凸显。两大网络的差异受居民内在社会交往行为与外在城市等级结构影响。 


关键词:城市区域;一体化;跨边界;社会网络;广佛地铁


1. 引言

近日,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发布,以建设世界级城市群为战略定位。这印证了在全球化进程不断加深的当今,城市功能及其边界不断扩张,城市区域(City Region)正日益取代单一城市成为参与国际竞争的基本单元。国家正在努力实现城市区域内的市场、贸易、社会一体化,建设具备竞争力的城市群。


相关研究表明,区域一体化是城市间功能活动交叉、人与物质流动,最终边界消融的过程[1],跨边界(Cross-Border)活动存在于城市区域一体化的整个过程中。目前学界在“跨边界”方面的研究主要从三个角度切入,一是从政策管治等视角探究跨边界地区构建的宏观政策机制,二是涉及城市间人流、物流与信息流的跨边界流动,三是跨边界流动与融合背后的社会经济影响因素。其中,在跨边界流动相关研究中,已有多位学者对各类跨边界行为进行研究,但鲜有从社会网络构建角度切入研究居民的跨边界社会交往行为。


然而,社会一体化是城市区域一体化的重要话题,研究居民的跨边界社会交往行为具有学术与实践意义。根据Peter Hall的研究,居民穿梭于城市区域中进行的日常社会交流串联起了微观网络,这种微观网络作用不亚于由物流、信息流串联起的宏观网络,是塑造城市区域一体化的重要力量[2]。


【研究】区域一体化下城市居民跨边界社会网络构建——以广佛地铁为例
图片来源:pexels


在研究居民社会交往行为时,社会学学者常用社会网络(Social Network)分析方法。社会网络研究范式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其研究内容也在不断地丰富与完善,逐渐在网络结构描述及机制解释两个方面形成体系。

对于网络结构的塑造机制研究,内容更为丰富:“曼彻斯特学派”认为社会网络的形成依赖于沟通行动和工具行动的组合。“新哈佛学派”则认为社会网络的塑造与关系强度息息相关,产生了如“结构洞”(Structural Holes Theory)等揭示网络成员地位的理论[5]。华裔社会学家林南提出的“社会资本理论”认为社会资本是与社会网络联系在一起的,居民的社会资本(指嵌入社会网络中的社会资源,如权力、财富和声望等)与在网络中的位置有关[6-7]。


社会网络研究经过多年发展已成为社会学重要分支,已有成熟的研究方法与理论。然而在特定地理空间背景下的社会网络结构研究却鲜少被社会学家关注。譬如在不同时空背景下的社会网络有何差异?地理背景所带来的嵌入性影响为何?


因而本研究欲将地域空间考虑在内,探究在城市区域一体化背景下,跨越行政边界的社会网络构建。据此,借助社会学的视角与方法,本研究可对城市区域中由居民自组织的微观网络进行剖析,为城市区域发展中的社会一体化等议题提供意见与参考。




2. 数据与方法

2.1 研究数据

数据采集于广佛地铁线,时间跨度为2017年3月到4月。调查主要收集了广佛居民跨城出行及社会交往情况,方法为问卷法与非结构性访谈法。


广州-佛山地区是珠三角地区空间邻近的巨型城市区域(图1)。作为广佛间最重要的交通通道,在广佛地铁上抽样保证了样本的广泛性与典型性。


【研究】区域一体化下城市居民跨边界社会网络构建——以广佛地铁为例
图1 研究区域区位图
资料来源:笔者自绘


数据获取的具体方法详见原文。最终获得有效样本140个。



2.2 主要研究方法

本研究构建两大网络模型:广州人主导构建网络模型(模型一:简称广州人网络,下同)与佛山人主导构建网络模型(模型二:简称佛山人网络,下同),分别为广、佛居民主动跨城发起社会联系所构成的社会网络模型。




3. 实证结果:广佛居民跨边界社会网络结构

广佛整体网络显示,广州的商服人员、技术办事人员及佛山的商服人员在网络中处于“核心”地位(图2)。相同群体间联系强度大,同质化交流占主导(图2)。


【研究】区域一体化下城市居民跨边界社会网络构建——以广佛地铁为例
图2 广佛地区总体跨边界社会网络
资料来源:笔者自绘


表1 分别由广州和佛山居民主导构建的跨边界社会网络中心度分析
【研究】区域一体化下城市居民跨边界社会网络构建——以广佛地铁为例


然而,若将两个网络分开来看,两地不同群体在网络中的地位不同,即便是同一类群体的不同中心度亦有差异(表1):


从两个网络的共性来看,无论是哪个网络,商服人员是网络流通中最重要的群体,均占据核心地位,这与Taylor的全球城市区域理论相符[1]。


但两地居民分别主导构建的跨边界社会网络仍存在结构性差异:广、佛网络分别为少数群体主导的“结构洞”模式和多主体参与的“扁平化”模式。具体而言,广州人网络模型的各项标准差均较大(表1),“核心-边缘”结构更突出(图3)。佛山人网络则呈现“扁平互通”结构,网络中各节点的重要性差异不大(表1),不存在能对网络产生明显控制的节点(图3),即“结构洞”①。


【研究】区域一体化下城市居民跨边界社会网络构建——以广佛地铁为例
【研究】区域一体化下城市居民跨边界社会网络构建——以广佛地铁为例
图3 两地居民主导构建的跨边界社会网络图
(左:广州人网络;右:佛山人网络)
资料来源:笔者自绘


  具体到人群,广州人网络呈现“精英业务化”特征,佛山人网络则 “市民化”特征更凸显。


表2 由广、佛居民分别主导构建的跨边界社会网络差异
【研究】区域一体化下城市居民跨边界社会网络构建——以广佛地铁为例




4. 网络构建解析:广、佛居民网络差异影响因素

  在讨论广佛跨边界社会网络构建机制时,既不能忽视居民社会交往行为的作用,更不能抛离外在城市等级结构的影响。其中,前者是内生因素,对网络构建产生直接影响,后者是外部因素,为居民的社交行为带来嵌入性影响。



4.1 内生因素:广、佛居民跨边界社交行为差异

社交行为可从交往内容及交往对象两大方面展开。
交往内容方面,广州人以“具体事情洽谈”为特征的工具性联系为多,佛山人以“情感交谈”为主的情感性联系为多(表3)。
从交往对象来看,广、佛分别呈现陌生化、亲缘依赖倾向。首先是纽带强度;两地居民的互动指数、认识时长及相熟程度均处在较高水平(表3),但佛山人跨边界交往对象有更强的“熟人”倾向。其次是关系种类;广州人所形成的跨边界社会网络开放性更强,脱离先致性的亲缘关系,系以业缘、地缘关系作为纽带的关系网。佛山人跨边界社会网络关系仍以先赋性亲缘关系为主,即以血、地缘为纽带基础。


表3 受访者跨边界出行与社会交往行为特征
【研究】区域一体化下城市居民跨边界社会网络构建——以广佛地铁为例


  综上,广州人在跨边界社会交往中已突破强调家庭情与义、伦理关系的自我中心网,选择交往对象时更多取决于市场理性考量,由互惠互利、谋求共赢等市场基本规范为交往带来保证,存在理性的经济本位倾向。佛山人在跨边界社会交往中仍然以传统亲血缘纽带为基础,在选择交往对象时更多出于情感亲疏的考虑,纽带本身为交往带来约束与保证,存在以传统亲疏关系为基础的伦理本位[18]倾向。



4.2 外部因素:广、佛城市等级结构差异

城市等级结构对居民跨边界社交行为带来机会与限制,间接影响网络的构建。这仍是因为经济实力差异和经济地位错位是两个或多个城市进行合作的基础[16],城市等级地位差异会为两地居民行为带来嵌入性影响

        首先是地域功能结构。广、佛城市功能承载力存在梯度差异,广州对佛山的虹吸效应依旧明显[11]。城市功能承载能力一方面为低等级城市居民跨边界社会交往带来强大吸引力;另一方面赋予高等级城市居民丰富的社会资本,为其社会交往提供更弹性的选择空间。因此,佛山居民的跨边界社会交往网络更为扁平、互通,直接通过亲缘关系联系其他群体,以实现“非对称社会资本探索”(图4),不存在强势主导的社会群体,市民化特征明显。


其次是区域经济空间结构。实地访谈资料显示,跨城视察分部、洽谈分点业务成为了广州人到佛山来的一大目的。在产业联系、企业扩张的巨大效应下,广州人跨边界交往呈现“精英业务化”,实质上是企业的市场行为。因此,广州居民跨边界社交以工具性联系为主,实质上是经济资本输出带动的社会资本流动,因而商服人员群体的交流是主导力量,网络中存在明显的“中间人”


综上,对两地居民网络差异影响因素进行总结,可得广佛地区居民跨边界社会网络构建概念图(图4)。



【研究】区域一体化下城市居民跨边界社会网络构建——以广佛地铁为例
图4 广佛跨边界社会网络构建概念图
资料来源:笔者自绘




5.结论与讨论

  据此,可将广州人网络与佛山人网络的特征及网络构建影响因素进行对比(表 8),得到以下结论:


  (1)跨边界社会网络是双向自组织网络,不同城市居民主导的网络存在结构性差异。


(2)跨边界社会网络构建受两地居民跨边界社交行为直接影响:不同的交往内容与对象将导致相异的网络特征。从交往内容来看,广州人以市场业务往来为前提的工具性联系为主,佛山人则以情感性联系居多;从交往对象来看,广州人跨边界社会交往对象之间关系较陌生,佛山人则依旧以亲缘关系为基础。因此广州人网络呈现“精英业务化”特征,佛山人网络则“市民化”特征凸显。


  (3)城市区域内的城市等级结构为网络构建带来嵌入性影响。从城市地域功能结构来看,高等级城市居民社会资本较丰富,低等级城市居民存在广泛跨城交往需求,因而佛山人以亲缘纽带为援引以实现“非对称的社会资本探索”,网络更加扁平、互通,无强势主导的中介群体;从区域空间经济结构来看,高等级城市位于价值区段上游,将向低等级城市进行资本输出。因而广州人的跨边界社会交往是市场行为,实质上是经济资本输出带动下的社会资本流动,商服人员等少数社会群体占据主导桥梁地位。


  (4)居民跨边界社会交往有利于城市区域社会一体化程度的深化:尽管广州与佛山在城市战略上有所错位,广州对一体化的投入力度有限[19],但居民自组织网络促成的“社会缝合”是一种行政力量之下、充满生机的一体化力量。因此,为了赋予一体化进程更大活力,在实践层面完善公共交通等基础设施,并在其周围提供更多可供社会交往的场所与机会必不可少。此外,为了丰富低等级城市居民的社会资本,应挖掘低等级城市特色化功能,塑造良性的城市区域内部功能结构。


表4 分别由广、佛居民主导构建的跨边界社会网络差异
【研究】区域一体化下城市居民跨边界社会网络构建——以广佛地铁为例


  作为一项探索性研究,本研究仍存在不足之处,未来将继续补充完善!另,囿于篇幅,仍有许多论证过程,若未交代清楚,详见原文。


注释:
①结构洞是指社会网络中存在某些个体与另外一些个体直接联系,但与其他个体无直接关系或关系间断的现象。占据结构洞位置的个体具有信息、资源及行动优势(Burt R.S.,1992),对网络具有绝对的控制力。


【研究】区域一体化下城市居民跨边界社会网络构建——以广佛地铁为例

参考文献:

[1] Taylor P J, Hoyler M, Verbruggen R. External Urban Relational Process: Introducing Central Flow Theory to Complement Central Place Theory[J]. Urban Studies, 2010, 47(13):2803-2818.

[2] Castells M. Globalisation, Networking, Urbanisation: Reflections on the Spatial Dynamics of the Information Age[J]. Urban Studies, 2010, 47(13):2737-2745.

[3] González-Gómez T, Gualda E. Cross-Border Networks in Informal and Formal Cooperation in the Border Regions Andalusia–Algarve–Alentejo and South Finland–Estonia[J]. European Planning Studies, 2014, 22(7):1407-1424.

[4] 林聚任. 社会网络分析:理论、方法与应用[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5-30.

[5] Burt R.S.. Structural Holes: The Social Structure of Competition [M].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92:8-45.

[6] Lin N. Social Resources and Instrumental Action on Social Structure and Network Analysis[M]. London: LinSage Publications, 1982: 131-147.

[7] Nan Lin. Social Capital: A Theory of Social Structure and Action[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1:19-54.

[8] 刘超群, 李志刚, 徐江,等. 新时期珠三角“城市区域”重构的空间分析——以跨行政边界的基础设施建设为例[J]. 国际城市规划, 2010, 25(2):31-38.

[9] 解利剑, 周素红. 区域一体化下的广州市居民城际通勤特征分析[J]. 城市观察, 2010(4):85-93.

[10] 牟振华, 李美玲, 崔东旭. 广佛同城背景下居民城际出行行为研究[J]. 城市发展研究, 2014, 21(8):44-49.

[11] 王世福, 赵渺希. 广佛市民地铁跨城活动的空间分析[J]. 城市规划学刊, 2012(3):23-29.

[12] 张文宏. 城市居民社会网络资本的阶层差异[J]. 社会学研究, 2005(4):64-81.

[13] 陆学艺. 中国社会结构的变化及发展趋势[J].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6, 23(5):28-35.

[14] Opsahl T, Agneessens F, Skvoretz J. Node centrality in weighted networks: Generalizing degree and shortest paths[J]. Social Networks, 2010, 32(3):245-251.

[15] Blau P M, Ruan D. Inequality of opportunity in urban China and America[J]. Research in Social Stratification & Mobility, 1990, 9:3-32.

[16] 王德, 宋煜, 沈迟,等. 同城化发展战略的实施进展回顾[J]. 城市规划学刊, 2009(4):74-78.

[17] Fei X, Hamilton G G, Zheng W. From the soil: The foundations of Chinese society[M]. Univ of California Press, 1992:60-70.

[18] 梁漱溟. 中国文化要义[M].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949:70-79.

[19] 袁奇峰. 同城化背景下广佛的挑战与机遇[J]. 城市观察, 2010(a01):173-177.

【研究】区域一体化下城市居民跨边界社会网络构建——以广佛地铁为例
向下滑动查看参考文献


◆ ◆ ◆ ◆

文章只代表作者观点,文责自负,与本公众号立场无关

◆ ◆ ◆ ◆

欢迎公众投稿,投稿邮箱uisysu@163.com,请注明微信投稿字样
回复“0”可获得文章列表
 点击下列标题即可查看相关文章
【研究】广佛超级城市初解
广佛同城化规划实施面临困难的深思
分权化与都市区整合:“广佛同城化”的机遇与挑战
众创空间的内涵、功能搭建与机制—对广佛智城的实证
城市化一周热点(8.18~8.25)
【研究】城市社区绿化暴露对心理健康的影响研究:基于街景数据和遥感影像数据的分析
【好文共享】世界三大大湾区产业集群发展
……
【研究】区域一体化下城市居民跨边界社会网络构建——以广佛地铁为例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城市化研究):【研究】区域一体化下城市居民跨边界社会网络构建——以广佛地铁为例

粤港澳观察:要素流通是湾区发展关键

admin阅读(310)

粤港澳观察:要素流通是湾区发展关键

 

众所周知,粤港澳大湾区有一个区别于其他湾区的独特背景,区域内目前有的三个行政主体,并且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发展制度及具体情形存在显著不同。——湾区内在优质资源的相互配合与合作将成为湾区是否能够实现国家期望与世界竞争力战略的关键因素,因此要素流通是实现湾区协同发展目标的切实路径,也是《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中受到港澳媒体特别关注而有待解读的重点信息。

 

 一  基础设施建设是保障要素流通的先行条件


《纲要》对基础设施联通探讨可重点分为“交通基础设施”、“信息基础设施”“能源保障体系及水资源保障体系”三个方面。

 

1.1 交通基础设施

粤港澳观察:要素流通是湾区发展关键

www.chinaairports.org.cn


– 设施指引 –


| 在交通基础设施协同发展中,《纲要》确定了核心城市的交通枢纽定位与城市之间关系。如:“巩固提升香港国际航运中心地位……增强广州、深圳国际航运综合服务功能,进一步提升港口、航道等基础设施服务能力,与香港形成优势互补、互惠共赢的港口、航运、物流和配套服务体系,增强港口群整体国际竞争力。”


| 在国际港口的基础上,提出“完善内河航道与疏港铁路、公路等集疏运网络”,从而形成对产业支持、人流物流贯通的地面交通设施网络。


| 航空发展方面,明确各城市间的协同关系,提出“巩固提升香港国际航空枢纽地位,提升广州和深圳机场国际枢纽竞争力,增强澳门、珠海等机场功能,推进大湾区机场错位发展和良性互动”的整体要求。


| 对于非核心城市与核心城市间的交通贯通及整体区域交通网络提出明确指引。如:“编制粤港澳大湾区城际(铁路)建设规划,完善大湾区铁路骨干网络,加快城际铁路建设,有序规划珠三角主要城市的城市轨道交通项目”;此外,同时关注重点基础设施建设,如:“加快深中通道、虎门二桥过江通道建设”。从而建立了以核心城市为交通枢纽联通内地与海外的整个交通保障体系。


粤港澳观察:要素流通是湾区发展关键

©Edmund Sumner


– 重点项目 –


《纲要》提到的重点项目包括:

| 深圳与香港对接的“莲塘/香园围口岸、广深港高速铁路西九龙站等新口岸”交通基础设施项目。


| 在湾区内发挥连接区域核心枢纽作用的“深(圳)中(山)通道”、“虎门二桥过江通道”。


| 推进赣州至深圳、深圳至茂名、岑溪至罗定等铁路项目建设。


| “加快构建以深圳为枢纽之一,高速公路、高速铁路和快速铁路等广东出省通道为骨干,连接泛珠三角区域和东盟国家的陆路国际大通道”等加强与其他城市的重点合作。


1.2 信息基础设施

粤港澳观察:要素流通是湾区发展关键

electronics360.globalspec.com


面对未来国际竞争和科学技术发展,《纲要》将同时注重信息基础设施建设,重点体现在粤港澳三地互联宽带扩容,通过“骨干网、城域网、接入网、互联网数据中心和支撑系统的IPv6升级改造”等形成完整的数据网络体系,并结合国际人工智能及大数据研究,将“探索建立统一标准,开放数据端口,建设互通的公共应用平台,建设全面覆盖、泛在互联的智能感知网络以及智慧城市时空信息云平台、空间信息服务平台等信息基础设施”。


1.3 资源流通保障

为保障可持续发展及要素流通的基础条件,针对粤港澳湾区的本底情况,同时需要重视能源保障体系及水资源保障体系,《纲要》对能源供应结构、储运体系、水利基础设施及防灾减灾体系提出规划要求。

 

目前,粤港澳湾区内的基础设施要素流通仍主要突破于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层面。在交通基础设施流通的基础上,人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等其他更高层要素流也呈现出流通性增强的乐观趋势。


 二  基础设施建设互联互通是实现湾区要素流通的重要举措


粤港澳观察:要素流通是湾区发展关键image.baidu.com


2.1 建成设施互联互通的成效

香港与内地近期通过广深港高铁港珠澳大桥两大世纪交通互联工程为要素流通打下坚实基础。


暨广深港高铁(2018年9月23日)及港珠澳大桥(2018年10月24日)交通枢纽正式通车接近一周年之际,回望两项工程对于要素流动的作用,有专家评价两项工程的历史意义可能仍需要二十年才能定论。但根据目前已经掌握的数据,为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带来的流通便利价值不可否认:


·据西九龙边检站数据统计显示,广深港高铁香港段开通运营以来,平均每月有82万旅客搭乘高铁到达香港,2019年春节期间经西九龙站口岸出入境人次近61万,日均客流达8.6万人次。


·港珠澳大桥的同比数据显示日常通过跨境巴士、跨境出租车及私家车的跨境人流流通量为4.8万人次。而港珠澳大桥除了在人流要素流通中起到重要作用之外,更加在于其物流运输,即通过货运车辆完成更加快速的粤港澳三地联系,并已经引起了各电商公司的积极布局。


此外,基础设施的建设也一定程度上带动了资金流与信息流的流通。如:港珠澳大桥世纪项目的约1200亿人民币即由三地政府合资共建,包括设在三地的口岸及连接线自行建设之外,最主要的是大桥主体与沉管隧道建设,而中国银行凭借其在粤港澳三地的资金流动优势取得贷款牵头行资格,此外回本运营等也需要三地在资金链的共同合作;信息流则更体现在对于施工建设中地质信息、工程建设信息、安全评价到施工运行的全控把握。由此可见,制度破解与基础设施建设可达到相互促进的效果。


2.2 基础设施建设互联互通中的问题

粤港澳观察:要素流通是湾区发展关键

深中通道示意(腾讯视频)


虽然基础设施已经带动了要素的积极流通,但目前由于三地制度不同,仍然存在阻碍交通便利的根本问题。如:


·广深港高铁无法办理跨境的补票,若内地旅客越站乘车至香港西九龙站,由香港西九龙站按无票处理。


·根据对大量国际友人的采访调研,湾区内高铁体系仍存在国际化程度和特定国际人士便捷服务的明显缺失。


·港珠澳大桥穿梭巴士对于珠海口岸上车的非香港居民身份证及非外国护照旅客有不同的规定措施。


·在港珠澳大桥也存在内地与港澳车辆的标准不统一等问题,如:香港货车最高限载标准为44吨,内地货车最高限载标准为49吨(车货总重),澳门货车最高限载标准为38吨。


·未来的湾区内交通线路规划也可从《纲要》中窥探,而其中最令人关切的是深中通道建设。其不仅将影响到粤港澳大桥的客流竞争,也会涉及到广州作港进出船只高度限制变化,进而有可能影响发展的问题。

 

由此可见,对于粤港澳三地未来基础设施联通仍有更加便利的巨大潜力,并可持续与制度协同相互作用进一步促进要素流通。随着交通基础设施在湾区内的广泛建设,势必将为整个湾区打下更为坚实的基础,并通过更加高级的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改变和提升目前湾区的要素流通模式。


. . .

近期阅读:


国土空间规划实施评估内容与方法


方煜:从“深圳特区”到“大湾区”的跨越


珠澳多元产业图谱:大湾区“第三极”的选择


大数据图解粤港澳大湾区


粤港澳观察:要素流通是湾区发展关键


作者 | 赵亮

中规院深圳分院粤港澳研究中心


作者简介:规划研究师,专职城市科学领域,重点关注粤港澳湾区内的几大城市动态跟踪,港澳城市的社会学术研究,高密度城市的人居环境构建及文化认同等议题,深度参与《粤港澳观察蓝皮书》年度系列并发表诸多学术论文。



长按并识别图中二维码

关注城PLUS 


粤港澳观察:要素流通是湾区发展关键

感谢阅读 | 分享

联系我们

请在微信后留言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城PLUS):粤港澳观察:要素流通是湾区发展关键

离开首都就给300万:“黑洞”东京,正在吞噬日本

admin阅读(296)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城市战争):离开首都就给300万:“黑洞”东京,正在吞噬日本

◎来源:公众号“正解局”


日本为地方经济发展,可谓是操碎了心。

 

其中,一个大招是,日本从今年开始实行补贴政策,重金“请君离京”,对愿意迁出东京的人提供最高300万日元(约合人民币18.5万)的“好处费”。


离开首都就给300万:“黑洞”东京,正在吞噬日本

 (日本新闻报道)

 

砸重金“赶人”,日本政府也是不得已而为之的。

 

要知道,在日本连续9年人口负增长的大环境下,东京都市圈却22年人口正增长,迁入人口连续4年超过10万。

 

相比之下,中小城市和乡村地区人口大幅减少,连传统比肩东京的名古屋大阪都市圈已经连续5年人口净流出。

 

即便有如此高额的补贴制度,日本高层仍然担心国民会不买账。因为,日本人的心和肉体,早已在东京都市圈生根发芽。

 

东京都市圈,正在像一个黑洞,吞噬着周边的一切。

 

01. 

很小的日本,很大的东京

 

与中国比起来,日本国土面积显然不值一提。但东京都市圈可是当仁不让的远东乃至亚洲第一,连纽约、伦敦等都市圈也稍逊一筹。

 

要想了解东京都市圈,还得从东京和东京都讲起。

 

东京,是一个历史概念,也是实际上日本的首都(但没有法律规定),由23个区级行政区组成,面积623平方公里。而东京都,则是在东京23区的基础上加上多摩地方、小笠原群岛等地区,是日本的一级行政区,面积2100多平方公里。


离开首都就给300万:“黑洞”东京,正在吞噬日本

 (东京23区和东京都)

 

至于东京都市圈,则要大多了,由东京都、琦玉县、千叶县、神奈川县组成,俗称“一都三县”,总面积近1.36万平方公里。

 

据保守估计,2016年东京都市圈的总人口就已接近4000万,日本总人口也就1.2亿多,也就是说3个日本人里就有1个生活在东京都市圈。至于GDP,东京都市圈突破2万亿美元,占日本全国的约40%。

 

东京都市圈的核心区域——东京都,2018年GDP规模预计突破1万亿美元,占到日本经济总量的1/5;人口约为1400万,占日本总人口的10%以上,但面积只有日本陆地面积的0.6%。

 

和中国对比下,可能有更直观的感受。

 

深圳是中国最有活力的城市,和东京都面积、人口规模都很相近,但东京都经济产出是深圳的近2.8倍。

 

再拿东京都市圈的最核心区——东京来说,数据更加恐怖。2017年,拥有1700余家公司总部,其中年人均收入超过1000万日元(约为人民币60万)的公司就有52家。


离开首都就给300万:“黑洞”东京,正在吞噬日本

 (东京公司职工年平均收入前20)

 

无论是在人口还是经济总量上,东京都市圈都是日本独一份的存在。以东京、东京都为核心,向周边扩展的东京都市圈,已然成为日本区域格局中的巨无霸。

 

02. 

新干线一开通,人全到东京去了

 

为此,人们专门发明了一个词汇:东京一极集中

 

产生这种后果的原因很多,但和日本人引以为豪的新干线密不可分。

 

日本是世界高铁的起源。1964年,当不少的欧洲国家还在使用蒸汽火车咔嚓咔嚓地前行时,日本的第一条新干线(东京—大阪)已正式通车。


离开首都就给300万:“黑洞”东京,正在吞噬日本

 (日本第一条新干线通车场景)

 

东京到大阪,单程513公里,新干线通车后,车程从7个小时立即缩短为4个小时,如今更减少到2小时25分钟。

 

对于日本战后经济的复苏与腾飞,新干线可谓是功不可没。

 

插一下小段。1978年10月26日,邓公出访日本,日方安排他体验了一把“光”号新干线。

 

亲身感受到日本新干线的舒适与便捷,加上当时正在极力推行中国改革开放,他有感而发:“就感觉到快,有催人跑的意思,所以我们现在更合适了,我们现在更合适坐这样的车”。

 

以新干线为代表的日本经济,在此后的三四十年里,和中国经济的腾飞一起构成了东亚的奇迹。

 

新干线可以在4小时之内将京滨、中京、阪神工商业地带及中间城市连接起来,带来了人口、技术、经贸的高速流通。

 

据统计,1982年通向仙台、岩手的东北新干线开通后,沿线城市的人口和企业分别增加了30%和45%,地方财政收入也水涨船高。


离开首都就给300万:“黑洞”东京,正在吞噬日本

 (新干线线路图)

 

但新干线在推动日本经济实力节节攀升之际,东京都市圈一家独大的格局,也悄然生成。

 

新干线的设计,初衷是为促进地域的经济活性,拉动关西地区发展。但由于周边配套设施没跟上,地方没有足够的税收去开发偏远地区,新干线修通后,关西企业的劳动者反而被东京高度发达的经济所吸引,大量向东京聚集。

 

在新干线修建之前,以大阪为首的关西重镇一直是日本东西部地区人流、货运的聚集地。可是,随着新干线修建,关西交通枢纽地位大打折扣,很多地方不用经过大阪,就可以直接向东京转移。

 

并且,新干线逐渐连成一个体系之后,东京和周边地区的“时间距离”和“经济距离”大大缩短。东京上班,郊区生活变得越来越普遍,最终,东京的实际范围不断扩大,形成了如今庞大的东京都市圈。

 

英国《卫报》曾经评论称,新干线出现将全国劳动力吸引到东京,日本越来越多的地区成为“首都的卧室”。


离开首都就给300万:“黑洞”东京,正在吞噬日本

 

1964—1969年,东京都市圈平均每年流入35万人,比名古屋圈的17万和大阪圈的5.5万加起来还多。1969—1987年,在名古屋圈人口流入停滞、大阪圈人口出现净流出的情况下,东京都市圈每年的人口流入仍然接近5万。

 

从1987年至今,东京都市圈更是一枝独秀,人口流入再次大幅增加,远超名古屋圈和大阪圈。


离开首都就给300万:“黑洞”东京,正在吞噬日本

 (日本人口向大都市圈迁移)

 

03. 

“吸血”的东京

 

纵观如今的日本区域格局,东京都市圈毫无疑问是实打实的江湖大哥,大有孤独求败之感。

 

然而,在这位大哥绝代风华的背后,它的小弟们苦不堪言,日本各中小城市的衰落问题日益严重。

 

日本许多村镇年轻人数量锐减、空房数量猛增,正在逐渐变成鬼城,甚至将会在不久的未来完全消失。

 

一些地方为了活下去,甚至打出了送房、送钱的活动,借此吸引年轻人的回归,但收效甚微。

 

没有了人,企业自然也就没有了继续待下去的勇气。据有关研究,东海道新干线开通以后,不少在大阪注册的企业逐步把自己的部分总部职能迁至东京,成为实际上的“二总部制”。

 

更有甚者,干脆把企业整体打包,迁往东京。

 

1965年大阪企业员工有53.9%工作地点是在大阪,而到了1997年这一比例已经降至23.2%。与此相反,原本总部就在东京的企业员工,工作地点在东京的比例从70%多升至90%以上。

 

从就业人数来看,2010—2016年,日本全国新增183万就业人员,其中东京圈就占到了132万人,比例高达72%。

 

更严重的是,东京圈独大不仅严重影响了其他城市的生存,还产生了一系列的大城市病

 

首先就是拥堵,有日媒曾经统计,在东京银座的一个十字路口,一次红绿灯的换灯时间,最多有3000多人交互通过路口。

 

人口密集,也造成了停车位稀缺。东京最便宜的停车位,一个小时也要800日元(约合人民币50元)。


离开首都就给300万:“黑洞”东京,正在吞噬日本

 (拥挤的人潮)

 

其次,高房价问题再次凸显。20世纪九十年代房产大泡沫破裂以后,东京的房价虽然有所收敛,但仍然不是一般人能维持得起的。2018年东京圈市中心住宅平均价格达5926万日元(约合人民币355万)。

 

日本中产阶级年收入在21万左右,这相当于他们不吃不喝17年才能买到一个落脚之处。

 

东京都市圈不断扩张,对日本的整体经济打击也是巨大的。有些日本学者还曾半担扰半开玩笑地指出,照这样下去,日本人都将成为“东京人”,而日本国也可以改称“东京国”了。


离开首都就给300万:“黑洞”东京,正在吞噬日本

 

甚至有人认为,如果东京不幸发生一场大地震,那么整个日本的经济就毁了一半。

 

04. 

结语

 

日本新干线建设,在初期确实对区域经济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刺激作用,也促进了战后日本经济的再启航。

 

但是,问题也开始出现,那就是东京都市圈的独大与寂寞。新干线不仅没有将东京的知识技术输送到各地,反而产生了强大的虹吸效应,不断掠夺着日本各地的资源,导致了中小城市衰败。

 

1972年,日本田中角荣政府就发现了问题苗头,推出“新25万人口城市”。1987年,又打造“多极分散型”国土结构……

 

但最终,东京这头猛兽养大后,再也关不进笼子里了。

 

庞大的东京都市圈,终归不能代替日本整个国家,反而引发一系列问题,制约经济长远健康发展。

 

这恐怕是政策制定者,始料未及的。


◎来源:公众号“正解局”


延伸阅读:

数据告诉你:什么才是真正的国际城市?

在这条新赛道上,北上广深都不是武汉的对手

从街边小店看民营经济的“蔷薇现象”

从千万级豪宅成交量看中国城市的真实排名

全球港口十强中国占7席

那些卖掉CBD房产的人,后来买了哪里?

一份写字楼的空置率排名

刚需买房常见的10个错误

从机场吞吐量看北上广的首位度


离开首都就给300万:“黑洞”东京,正在吞噬日本

郝媛:京津冀协同背景下天津客运交通枢纽优化策略

admin阅读(237)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城市交通):郝媛:京津冀协同背景下天津客运交通枢纽优化策略



写在前面:



天津市是海港、空港、公路、铁路等多方式齐全的综合交通枢纽地区,但天津铁路客运枢纽和机场正成为制约天津综合交通枢纽功能提升的短板。本文基于京津冀协同规划国家战略,借助天津市城市总体规划修编这一契机,重点从国家枢纽功能和区域枢纽功能两个层面讨论天津铁路客运枢纽及机场枢纽功能的优化和提升。


郝媛:京津冀协同背景下天津客运交通枢纽优化策略


郝媛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高级工程师


枢纽发展现状

 1 

天津市与全国的联系仍依附北京

从全国层面来看,天津铁路、空港的枢纽组织功能显著偏弱:与全国的铁路客运联系、航空联系对北京存在较大的依赖性,与其直辖市地位极不匹配。


天津在全国铁路网中的组织功能主要依托北京

长期以来京津冀地区呈现以北京为中心的单极化铁路通道布局模式,除了大量的始发终到客流外,冀东与冀中南的铁路联系、东北地区与华中及华南的铁路联系均主要通过北京中转,给北京铁路枢纽和城市交通带来巨大的压力。天津对外铁路通道发展滞后,不仅无法分担北京过境交通组织压力,而且与全国的铁路联系,尤其是与西北方向、华中方向、西南方向的铁路联系,均需要通过北京铁路枢纽进行中转。2014年,北京铁路客运量达1.26亿人次,天津铁路客运量为3625万人次,仅相当于北京的28.7%。


2015年底,随着津保铁路的开通运营,天津铁路通道条件得到显著改善(见下图),对之前经由北京的冀东与冀中南的铁路客运联系显示了明显的分流效果。津保铁路客流由开行初期1.7万人次/d猛增至2016年暑期2.5万人次/d,增幅达47%。作为津保铁路两端起始站的天津西站和保定东站客流增幅更加明显,天津西站由开通前发送旅客9110人次/d增至17550人次/d,增幅高达93%,显现出天津铁路枢纽的组织潜力以及分担北京铁路枢纽压力的潜力。

郝媛:京津冀协同背景下天津客运交通枢纽优化策略

京津冀现状铁路布局


天津滨海国际机场在航线网络、旅客吞吐量等方面

显著落后

长期以来,天津滨海国际机场(以下简称“滨海机场”)航班起降架次、客货吞吐量显著低于全国其他直辖市以及部分省会城市的机场(见下表)。京津冀航空资源呈现北京首都国际机场(以下简称“首都机场”)单核集聚格局,滨海机场在京津冀航空市场所占份额低。滨海机场旅客吞吐量于2013年首次突破1000万人次/a,比武汉、南京、杭州、重庆、深圳等年旅客吞吐量超过1000万人次的机场分别晚了4年、4年、6年、6年、10年。


2014年部分城市机场运转情况

郝媛:京津冀协同背景下天津客运交通枢纽优化策略


首都机场有限的时刻资源难以满足不断增长的航空需求,近年来滨海机场客流吞吐量呈现快速增长态势(见下图)。2012年,首都机场每天约有400个航班时刻需求得不到满足;国内尚有60多个机场、11家航空公司未取得首都机场航权和航班时刻。而与此同时,滨海机场通航城市数量从2010年66个增长至2014年113个,滨海机场客流的绝对增量在2013年以后已基本接近首都机场客流绝对增量,初步显现出滨海机场在分担首都机场压力方面的作用。

郝媛:京津冀协同背景下天津客运交通枢纽优化策略

滨海机场旅客吞吐量及增长率


 2 

天津客运交通枢纽区域辐射力不强

与张家口、承德的联系不便

2015年底津保铁路通车后,天津与京津冀区域城市的铁路联系逐渐改善,但与张家口、承德的联系依然不便。从京津冀区域来看,天津与唐山、秦皇岛、沧州联系相对便捷;与保定、石家庄、邢台、邯郸方向的铁路联系随着津保铁路的开通才得以改善,不必再经北京中转;与承德联系不便,直到2016年5月张唐铁路1通车后,才形成天津经唐山到承德的铁路通路,但每日发车频率仅为两班普速列车;天津与张家口的联系则需要过境北京,2020年北京冬奥会前京张高铁通车将显著缩短北京至张家口的铁路时间,而天津与张家口的铁路联系仍需通过既有普铁或经北京中转(见下表)。


北京、天津与河北省主要城市的最短铁路联系时间

郝媛:京津冀协同背景下天津客运交通枢纽优化策略


与区域城镇的城际铁路联系不便,制约了滨海机场

对区域客源的服务

虽然滨海机场积极完善机场衔接交通服务,但仍以服务本地居民航空出行为主。为了提高客运量,滨海机场积极扩大区域辐射范围。2014年起,通过开行机场巴士实现与天津站、天津西站及3座长途汽车客运站的接驳;开通北京南站、河北沧州、保定、唐山等十几座异地城市候机楼;开展京津空铁联运,并实行北京南站—天津站报销城际车票的鼓励政策。然而,机场多式联运仍以空巴联运为主,由于城际网络不完善等因素,空铁联运并未覆盖更大区域范围,而以公路运送机场旅客的服务水平和覆盖范围都相对有限。


加强机场与城际铁路的直接联系将显著改善滨海机场对周边城镇的服务。滨海机场早在2009年便提出了建设中国北方低成本航空枢纽的发展愿景,然而由于上座率不高,亚洲航空和春秋航空的天津航线多次经历停复航。究其原因,低成本航空成功的因素包括较低的资源设施成本、低廉且宽裕的起降时刻资源以及便捷低廉的旅客中转成本。2008年,京津城际通车为天津发展低成本航空创造了有利条件,但由于京津城际运营时间和航班时刻衔接不合理、高铁站与机场联系不便等因素,导致旅客中转成本增加,亚洲航空天津航线2009年末上座率仅65%,而低成本航空上座率小于80%便难以盈利。2014年天津地铁2号线开通后,旅客乘京津城际到达天津站后可换乘2号线直达机场航站楼,旅客到达滨海机场的时间和经济成本显著降低,低成本航空上座率才得到改观。


 3 

天津客运交通枢纽内部发展不均衡

天津铁路枢纽多但忙闲不均,国家级新区缺乏强大

枢纽支撑

与北京、上海、广州等超大城市相比,天津铁路枢纽数量多,但枢纽客流分布极不均衡。天津站一枝独秀,其他铁路枢纽到发班次(见下图)。当前的铁路枢纽功能主要集中在中心城区,包括天津站、天津西站、天津南站,日到发班次合计1012次。滨海新区包括塘沽站、滨海站、于家堡站三个铁路枢纽,日到发班次合计仅131次。滨海站作为津秦高铁位于滨海新区的高铁站,日停靠班次仅54次;京津城际铁路延伸到于家堡站后,每日仅有24趟列车到发。滨海新区虽然与北京的联系较为便捷,但是与京津冀其他城市及全国的联系都需要经天津中心城区或北京进行中转。滨海新区是副省级区、国家级新区,2008年天津市城市总体规划明确提出中心城区和滨海新区是城市发展的双城,经过多年的发展,滨海新区展现出较强的经济活力,但在交通枢纽功能方面还明显不足。

郝媛:京津冀协同背景下天津客运交通枢纽优化策略

北京、上海、广州、天津主要火车站日到发班次


交通设施分布集中于中部走廊,北部和南部走廊

缺少支撑

天津中心城区和滨海新区之间是广阔的海河中游地区,海河南部地区主要依托既有城镇产业发展内生型经济;海河北部地区主要依托大项目发展高新技术、航空航天等产业,布局有空港经济区、滨海高新区、海洋高新区、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滨海机场等。当前,区域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等交通设施主要集中于沿海河地区(见下图),包括津秦高铁、京津城际、轨道交通9号线等;海河北部和南部地区仅有城市道路和公共汽车,缺乏城际交通和轨道交通的支撑。根据天津市居民出行特征,海河北部的空港经济区、滨海高新区等功能区与中心城区及滨海新区已经体现密切的交通联系,主要通过大量的企业班车服务通勤交通。

郝媛:京津冀协同背景下天津客运交通枢纽优化策略

现状客运铁路及枢纽布局


机遇与要求

促进“北京疏解”和打造“京津双城”是提升天津国家和区域交通枢纽地位的根本出发点,天津城市总体规划修编为促进重要城市功能中心和潜力地区与交通枢纽的协调布局提供了契机。


 1 

京津冀协同发展为天津客运枢纽功能提升带来的机遇

《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解决北京大城市病是首要任务。长期以来区域交通网络过度集聚于北京,带来北京综合交通枢纽压力沉重与区域交通服务不均衡等现象,京津石三地综合交通枢纽功能存在巨大落差。依据全国综合交通运输网络布局和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需要,亟须优化京津冀城市群国家与区域铁路运输网络格局,推动以北京为中心的单核放射结构转变为“京津石三枢纽”结构,疏导北京过境铁路客运组织压力。


近年来,北京外围运输通道布局逐渐强化,伴随津秦高铁、津保铁路的开通运营,初步形成经由天津的东北至华东、华中、华南的快速铁路通道,逐渐疏解了北京部分跨区域铁路运输组织功能,天津的国家铁路枢纽地位开始逐渐增强。2016年,国务院批准发布了《中长期铁路网规划》,天津成为“八纵”高铁大通道上的重要节点。优化提升天津国家铁路枢纽功能,使天津成为中国东北与华北、华中、华南方向联系的组织节点,不仅是疏解和分担北京国家铁路枢纽组织压力的需要,同时也为未来天津在国家铁路网中枢纽地位的提升带来发展契机。


 2 

京津冀世界级城市群建设对天津客运枢纽功能的要求

京津冀空间格局和建设轨道上的京津冀是天津区域

交通枢纽功能提升的要求和机遇

《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了“一核、双城、三轴、四区、多节点”的空间格局,“一核”指北京,“双城”指北京、天津,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主要引擎,双城加快实现同城化发展,共同发挥高端引领和辐射带动作用。建设轨道上的京津冀是推动京津冀城市群交通一体化的核心内容。在充分利用高铁和既有铁路服务城际功能的同时,加快区域内城际铁路网的完善。以北京、天津为中心,构筑覆盖区域主要城镇发展走廊的城际铁路网,改变各线独自运营的布局形态,形成互联互通的网络化格局,显著提高区域各主要城市、重要新城、大型交通枢纽的通达性和辐射能力。


天津作为京津冀世界级城市群的核心城市,滨海机场

必须提升功能

世界级城市群的核心城市一般都有就近服务自身的枢纽机场,中国年旅客吞吐量大于1000万人次的机场与城市的距离基本不超过30km。北京新机场距离天津较远,滨海机场仍是服务天津本地客流对外联系和国际交流最便捷的机场。应抓住首都机场饱和以及北京新机场建设的窗口期,尽快完善滨海机场综合交通网络和航线网络,提升滨海机场的航空枢纽功能,完善对优势腹地的城际铁路服务。


 3 

天津空间结构优化要求提升主要功能区客运枢纽服务

天津未来将形成“双城双廊、一河两湾”的多中心空间布局(见下图)。“双城”指中心城区和滨海新区核心区。“双廊”指海河南北两岸的两条城镇发展廊道。北部廊道推动空港经济区、滨海高新区、泰达经济开发区等地区由产业区向综合性城市地区转型,建设京津科技新干线;南部廊道以海河教育园、华苑地区为核心,加强创新集群培育,建设西青、津南辅城区,培育特色小城镇,营造职住平衡的多元创新空间。

郝媛:京津冀协同背景下天津客运交通枢纽优化策略

天津城市空间格局


借鉴国际经验,东京、纽约等世界城市轨道交通枢纽与都市区空间之间有着良好的互动关系。将天津城市空间结构优化与促进京津冀协同发展统筹考虑,建立区域开放型、集约化运输网络和多枢纽交通体系,建立轨道交通支撑下的京津冀城市群“节点-网络”体系,引领天津开放型城市空间结构优化,促进综合交通枢纽与城市功能中心的耦合布局,强化重要功能中心面向区域的辐射带动作用。


优化提升策略

 1 

整体思路

作为国家中心城市、直辖市,天津是多条国家铁路大通道的衔接点,应当承担国家层面铁路客运组织枢纽功能;作为京津冀世界级城市群的核心城市,应承担京津冀城市群城际铁路网络重要组织枢纽功能。针对当前天津铁路枢纽众多但发展不平衡的现状,抓住未来多条线路引入天津双城的机遇,从国家枢纽和区域枢纽两个层面来解析天津铁路枢纽功能优化提升思路。


尽快提升天津中心城区和滨海新在国家铁路网中的

交通枢纽地位

借助国家铁路网完善契机,天津应当同北京一起承担全国层面铁路枢纽组织功能,有效分担北京铁路枢纽组织压力。通过新增高速铁路,加强与既有及规划高速铁路网络联系通道建设,形成以北京、天津为中心面向全国的放射状高铁网络,改善天津与全国的快速通达性。此外,重点形成经由天津的东北到华北、华东的直通高速铁路通道,分担经过北京中转的过境交通;加强各铁路枢纽之间的互联互通,避免类似北京铁路枢纽尽端组织、各不联通的弊端。滨海新区应借助环渤海快速铁路建设,重点提升其在国家层面及环渤海地区的枢纽组织地位,并改善其与西向、西南方向区域的直接联系,改变经过天津中心城区铁路枢纽进行中转的格局。


根据《京津冀城乡规划(2015—2030)》,在既有京广高铁、京沪高铁、津秦高铁、津保铁路等高(快)速铁路基础上,规划新增京沈高铁、津承高铁、京张高铁、京九高铁。同时,统筹京津冀及山东半岛铁路网建设,贯通环渤海快速铁路,在滨海站衔接津秦高铁,发挥天津尤其是滨海新区在环渤海产业、空间一体化发展中的枢纽作用,继而形成天津滨海新区经东营至上海的快速铁路通道,在促进天津—河北—山东—江苏—上海沿海地区开发的同时,成为京沪高铁辅助通道——京沪二通道,缓解京沪高铁运营压力。未来京津冀区域形成辐射全国的8条高(快)速铁路通道,分别面向东北、西北、华中与华南、华东等方向各形成2条高(快)速铁路通道(见下图)。

郝媛:京津冀协同背景下天津客运交通枢纽优化策略

未来京津面向全国辐射的高(快)速铁路通道


充分发挥天津区域交通枢纽功能,改善对天津重要功能

节点的服务

城际铁路的布局及走向应与城市总体规划的重要功能节点相契合,如华苑科技园、空港经济区、滨海高新区、海河教育城、滨海国际机场等。京津冀城际铁路网络规划的重点,是形成京津之间多通道网络格局,并强化北京CBD、中关村、北京城市副中心等功能中心与天津中心城区、滨海新区核心区沿天津双城间三条功能发展轴线(中部发展廊道、北部发展廊道、南部发展廊道)的对接。如下图所示,通道1为既有的京津城际;通道2为已列入“十三五”建设计划的京滨城际,衔接北京城市副中心,衔接滨海机场和滨海站,支撑京津间北部城镇经济走廊的形成;通道3依托京九高铁、津保铁路,加强天津南部走廊与北京新机场、雄安新区的联系;通道4沿京津间主轴发展走廊,联系廊坊及北京南部地区,并可进一步借助廊涿城际联系张家口方向。

郝媛:京津冀协同背景下天津客运交通枢纽优化策略

京津多通道轨道交通系统


首都机场早已过度饱和、北京新机场尚处于建设阶段,滨海机场面临快速发展的机遇期,应争取通过与城际铁路的无缝衔接,实现对优势腹地包括天津市域、秦皇岛、唐山、沧州、黄骅等地区的便捷铁路联系。


 2 

以天津为枢纽的国家高铁网络完善

新增的高铁线路

在现有京沪高铁、津秦高铁、津保铁路的基础上,与天津相关的高铁线路包括既有规划的津承高铁、环渤海快速铁路和建议新增的津石高铁。


津承高铁为京沈高铁接到天津的分支。京沈高铁在北京的始发终到站是星火站,无法与既有的京广高铁、京沪高铁贯通衔接。津承高铁的目的一是为了实现天津经由承德与东北联系的第二通道2,二是通过天津铁路枢纽实现京沈高铁与京沪高铁、津保铁路、京九高铁、京广高铁的贯通组织,使天津成为国家高铁网上的重要枢纽,缓解北京过境交通压力,提升天津国家铁路枢纽地位。


环渤海快速铁路以天津为界,在功能上可以分为两段,北段承担环渤海地区城际联系功能——即环渤海城际铁路,而南段功能可以理解为京(津)沪之间的第二条快速铁路走廊——即京沪二通道,缓解既有的京沪高铁客流压力,并服务沿海地区经济发达城市的对外交通联系。环渤海快速铁路对天津滨海新区的意义尤为重大,是提升滨海新区在环渤海地区铁路枢纽地位的重要支撑。


津石高铁的目的是建立天津及京沈(津承)高铁与京广高铁、京九高铁的高速连接。虽然津保铁路已经建成,但其设计速度(200~250km/h)与京广高铁、京沈高铁(350km/h)存在差距。


高铁网络组织与枢纽布局

国家铁路枢纽指国家铁路大通道的重要始发终到站,以服务长距离出行为主。天津西站、滨海站分别位于中心城区和滨海新区,两站均位于既有国家高速铁路大通道上,充分利用既有场站设施能力,发挥国家铁路枢纽对中心城区、滨海新区相对均衡的服务。


天津站—天津西站的地下铁路联络线建成之后,促成了津秦高铁与京沪高铁、津保铁路的贯通,使得天津西站成为高速铁路通道上的重要节点。津承高铁在天津将接入天津西站,形成与京沪高铁、津保铁路的贯通通路。津石高铁经由静海接入天津西站,与津秦高铁、津承高铁形成贯通通路。环渤海快速铁路(京沪二通道)接入滨海站衔接津秦高铁,建议预留天津北侧城际铁路通道,便于京沪二通道经过滨海站继而联系北京。


天津西站承担东北(秦皇岛、承德方向)至华东、石家庄、保定方向的高(快)速铁路客运乘降;滨海站承担东北方向与京沪二通道方向的高(快)速铁路客运乘降。天津站主要承担京津城际始发终到和普速列车始发终到功能,作为国家铁路系统的辅助枢纽。天津高铁线路及枢纽布局见下图。

郝媛:京津冀协同背景下天津客运交通枢纽优化策略

天津高铁线路及枢纽布局


 3 

以天津为中心的城际铁路网络完善

新增的城际铁路线路

按照“轨道上的京津冀”发展目标,天津将实现与京津冀所有城市的城际铁路联系。未来,除了当前已经运营的京津城际,连通秦皇岛、唐山的津秦高铁,以及已经列入近期建设计划的京滨城际(部分与规划的津承高铁共线)之外,未来还将新增4条城际铁路,分别是既有规划的津沧城际、环渤海城际,以及建议新增的京廊津城际、联系雄安新区的城际铁路。京廊津城际是支撑京津主轴间的城际铁路之一(见下图通道4),其功能一是弥补京津城际未经过廊坊且服务节点较少的遗憾,二是借助廊涿城际构建一条天津联系张家口等西部地区而不通过北京的城际铁路通道。津沧城际基本平行于京沪高铁,联系天津、沧州、黄骅、渤海新区及衡水、石家庄。

郝媛:京津冀协同背景下天津客运交通枢纽优化策略

京津多通道轨道交通系统


天津城际铁路网组织

天津城际铁路交通组织的关键,一是强化交通枢纽与天津双城重要城市功能中心的契合,并带动潜力地区发展;二是完善网络组织,实现网络之间的互联互通和多点始发终到功能;三是优化布局城际通道,对天津多条功能发展走廊实现均衡服务,破解主要交通设施集中于海河走廊而南北两侧缺少交通支撑的困局,将潜力节点纳入区域轨道交通网络中。


1)实现中心城区、滨海新区主要城际铁路枢纽的多点始发终到功能,近期主要依托天津站、天津西站、于家堡站作为城际铁路的始发终到枢纽,并分别在中心城区和滨海新区预留新的城际铁路枢纽。


天津站(10台18线):位于中心城区核心位置,且有多条城市轨道交通交汇,适宜作为城际铁路枢纽。考虑到天津站的枢纽能力,未来主要承担京津城际、津秦高铁、环渤海快速铁路秦皇岛、曹妃甸方向的始发终到功能。


天津西站(13台26线):鉴于其与天津站之间的地下联络线,未来将主要作为联通大区域的高铁通道,因此沧州、保定、石家庄、雄安新区等方向新规划的城际列车宜主要利用天津西站进行组织。


于家堡站(3台8线):处于自贸区的商务核心区,京津城际延长线接入该站,为地下式尽端车站,无扩建余地;由于枢纽能力有限,未来将主要作为京津城际始发终到枢纽。


考虑到未来城际客流的增长以及既有枢纽能力不足问题,需要预留城际铁路枢纽。未来中心城区天津站、天津西站能力趋于饱和,结合总体规划确定的具有较好发展潜力的功能节点,建议在空港经济区附近预留新的城际枢纽建设条件。随着京津城际列车班次的加密,滨海新区于家堡站将很难再接入其他线路,因此建议在滨海新区核心区(响螺湾附近)预留新的城际铁路枢纽,进一步加强滨海新区核心区与区域城镇的直接城际铁路联系。


2)城际铁路对中心城区与滨海新区之间的三条东西向城市发展走廊均实现了支撑,近中期应重点加强对北部走廊的支撑。


新增城际铁路线路应优先选择北侧城际铁路通道。原因如下:

1位于北部走廊的京滨城际正在建设,近期将投入使用,新增线路宜充分利用京滨城际通道,节约造价并培育客流;

2北部走廊分布有滨海机场、空港经济区、空港自贸区、泰达经济开发区等多个重要功能节点,具有更迫切的区域联系诉求和较好的客流基础。


3)通过优化城际铁路通道和完善铁路联络线,实现多条城际铁路、各铁路枢纽之间互联互通的网络效果。


规划津承高铁与京滨城际的联络线(联络线1)、滨海新区预留城际站与京滨城际的联络线(联络线2),实现冀中南方向的城际铁路——津保、津雄、津石、津沧等经天津西站与滨海机场、滨海新区的贯通联系。规划京沪二通道与滨海新区预留城际站的联络线(联络线3),实现滨海新区预留城际站与黄骅、东营方向的城际铁路联系(见下图)。

郝媛:京津冀协同背景下天津客运交通枢纽优化策略

天津铁路客运组织


预留南部城际线,形成冀中南方向的城际铁路——津保、津雄、津石、津沧等与滨海新区核心区联系的南部城际通路,并服务天津南部走廊上的职教城、津南等重要潜力节点。规划经天津南站与津保铁路、津雄铁路的联络线(联络线4,见上图)。


预留北部城际线,一是弥补京滨城际过于贴近海河中部走廊且设站少(仅滨海机场站、滨海站)的遗憾,并加强对天津北部未来科技城等潜力节点的城际服务;二是在保障滨海站枢纽地位的基础上,形成京沪二通道既经过滨海站又能进北京的铁路通道。


 4 

促成滨海机场空铁联运网络形成

通过对城际铁路网络的优化调整,滨海机场可实现与城际铁路的直接衔接,不仅有助于吸引整个市域范围内客源,还能借助城际铁路的延伸服务沿线城市航空出行需求。未来京津地区将形成首都机场、北京新机场、滨海机场三个大型枢纽机场格局,各自有其优势腹地。滨海机场的优势腹地包括天津市域、环渤海地区、沧州方向及承德方向。


目前,京津城际铁路引入滨海机场的联络线正在建设,近期计划建设的京滨城际已经明确在滨海机场设站。未来,滨海机场经由京津城际联系武清区,经由京滨城际联系宝坻区、蓟州区以及承德,经由津保铁路联系保定,经由京廊津城际联系廊坊,经由津沧城际联系沧州,通过京滨城际与环渤海快速铁路北段可联系天津东北部的秦皇岛、曹妃甸,通过京滨城际与环渤海快速铁路南段(京沪二通道)可联系天津东南部的大港区以及河北黄骅等地区。此外,通过京津冀城际网络的互联互通,滨海机场与北京新机场之间也将形成贯通的城际铁路通道。


写在最后

天津对外交通组织功能过度依附于北京,铁路枢纽发展状况与城市地位及发展要求极不匹配。京津冀协同发展是提升天津在国家和区域层面综合交通枢纽地位的重要契机。针对未来多条高速铁路、城际铁路的接入,天津铁路枢纽宜从国家枢纽和区域枢纽两个层面进行优化提升。首先,做强位于中心城区的天津西站和位于滨海新区的滨海站两个国家铁路枢纽,贯通东北方向高速铁路经天津与华北、华中地区高速铁路的联系通道,疏解北京交通组织压力;依托滨海站和环渤海快速铁路,改善滨海新区与全国的快速铁路联系。其次,加强城际铁路枢纽与城市功能核心的衔接,重点发挥天津站、于家堡站的城际铁路枢纽功能,实现中心城区和滨海新区核心区双点始发终到,并在中心城区和滨海新区核心区预留城际铁路枢纽。最后,通过与城际铁路的直接衔接,显著改善滨海机场对京津冀区域客流的服务水平和覆盖范围。




郝媛:京津冀协同背景下天津客运交通枢纽优化策略

本文刊载于《城市交通》2018年第4期,点击“阅读原文”查看“案例研究”栏目更多内容


郝媛:京津冀协同背景下天津客运交通枢纽优化策略

201933期


编辑:张斯阳 黄宸钰

审校:张宇

排版:邵思倩

郝媛:京津冀协同背景下天津客运交通枢纽优化策略


长按二维码关注





蔡润林:基于服务导向的长三角城际交通发展模式

admin阅读(373)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城市交通):蔡润林:基于服务导向的长三角城际交通发展模式



写在前面:



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城际交通系统对于城市群空间的支撑和组织作用将更加突出。在借鉴国外先进城市群城际交通发展经验的基础上,剖析了不同空间层次下城际出行的需求特征和要求,并对当前城际交通的不同方式进行适应性分析,明确了存在的问题和挑战;进而提出以服务为导向的长三角城际客运发展总体模式,强调广义轨道交通的主导和融合发展,并关注不同人群的差异化诉求和服务。


蔡润林:基于服务导向的长三角城际交通发展模式


   蔡润林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国外城市群城际交通发展借鉴

 1 

三种发展模式

参考国外发展较为成熟的城市群地区案例,其城际客运组织模式一般按主导交通方式划分可归结为三类。


第一类是以铁路、轨道交通为主导的城际客运模式,以日本东京都市圈和法国大巴黎都市区为代表。此类模式一般适用于单中心放射的都市圈形态,在空间结构上有明显的圈层化特征,针对不同的圈层匹配多层次的轨道交通系统制式。


第二类是以公路为主导的城际客运模式,以美国东北部城市群为代表。城市群内形成州际公路、国道、州内公路、郡内公路构成的多等级公路系统,服务于不同圈层,城市群空间沿交通干路蔓延式扩张。


第三类是以铁路、公路混合主导的城际客运模式,以大伦敦城市群为代表。由内伦敦、外伦敦构成的圈域型都市圈具有强大的城市中心,人口和就业密度由核心区向外递减,城际客运分担方式上个体机动化与公共交通方式相当。


 2 

规律和借鉴

城市群城际交通模式的形成与都市圈空间形态、交通设施和政策的引导密切相关。美国20世纪50年代后对公路设施建设的投入,以及城市郊区化的进程,使得城镇空间的蔓延和小汽车出行模式互为促进。东京和伦敦由于发展过程中的铁路和多层次轨道交通建设,以及中心城对私人机动化的管制,满足了不同空间圈层的通勤、生活出行需求。另一方面,也要看到即便是在美国东北部这样高度私人机动化的城市群,也存在大纽约都会区这类高度依赖通勤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出行的地区。


与上述国外城市群相比,长三角城市群地域更加广袤,人口和就业密集程度更高,存在都市圈、城市密集地区、大城市毗邻地区等多种差异化发展的子区域,需要更加高效率、多元化的交通系统予以支撑。


长三角城际出行特征

长三角城际客运交通联系呈现较为明显的空间层次差异化特征(见下图)。以上海为中心形成了跨省界的大都市圈空间,上海与周边的苏州、无锡、南通、嘉兴等城市城际联系密切;南京、杭州、合肥三大省会城市与周边地区共同形成了省会都市圈,圈层化特征明显;而在苏锡常、沪嘉杭地区,依托区域交通廊道形成了城市密集地区,次级城镇间交通往来联系频密;同样的,由于区域产业合作和分工,金(华)义(乌)一体化发展区、甬舟一体化发展区内部相互间产业和社会联系也在持续加强。在空间尺度上,长三角主要中心城市间距约150~300km,相邻地级市相互间距约40~100km,相邻县级市相互间距约20~50km。根据空间层次和尺度关系,将长三角城际出行划分为跨区大尺度城际出行、都市圈城际出行、城市密集区城际出行、城市毗邻区城际出行四种类型进行需求特征分析。

蔡润林:基于服务导向的长三角城际交通发展模式

长三角城际互联关系


 1 

跨区大尺度城际出行

长三角主要中心城市间联系通道距离超过150km,且与区域主要对外廊道重合,此类跨区大尺度城际出行的突出特点是“体量大、需求高、增长快”。由于各中心城市均围绕其形成了都市圈或城市密集地区,聚集人口规模体量超过千万级。例如,上海市域人口超过2000万人,杭州都市圈人口超过2500万人,南京都市圈人口超过3000万人,苏锡常地区人口也超过2000万人。因此,在跨区城际客流走廊上需求增长非常迅速,而由于区域主要交通廊道集中且有限,走廊交通供需矛盾突出。根据相关研究统计,2011—2013年沪宁沿线城市城际铁路客流总量增幅超过50%;2016年金华至长三角主要中心城市铁路客运量同比快速增长21%。在此背景下,传统的沪宁、沪杭走廊已呈现饱和状态,而新兴的宁杭、通苏嘉走廊在快速需求增长下供需矛盾也已显现。


更重要的是,由于都市圈之间特别是中心城市间的企业关联度不断增强,跨区城际出行对时效性的要求不断提升。表现为城际商务往来需求日益旺盛,对铁路出行的依赖度提升(见下图),高速铁路体现其优势。以上海为例,2012年以来对外铁路客运规模递增12.5%,2017年对外铁路出行分担率达52.9%。

蔡润林:基于服务导向的长三角城际交通发展模式
蔡润林:基于服务导向的长三角城际交通发展模式
蔡润林:基于服务导向的长三角城际交通发展模式

2005—2015年长三角企业关联度变化趋势


 2 

都市圈城际出行

以上海、杭州、南京、合肥等区域中心城市为核心,形成若干都市圈,其城际出行的圈层特征明显,并且存在紧密联系的边界效应(见下图)。杭州都市圈的紧密联系圈层半径约为60km,包括杭州与周边的海宁、绍兴、桐乡、德清、安吉、诸暨等市县;南京都市圈的紧密联系圈层半径为50~80km,包括南京与周边的扬州市区、句容、滁州市区、马鞍山市区、来安、天长、博望、和县等市县;合肥都市圈的紧密联系圈层半径为40~70km,包括合肥与周边的舒城、金安、寿县、含山、无为、定远等市县。

蔡润林:基于服务导向的长三角城际交通发展模式
蔡润林:基于服务导向的长三角城际交通发展模式
蔡润林:基于服务导向的长三角城际交通发展模式

省会城市都市圈城际联系强度


交通需求特征方面,一方面商务通勤类出行客流占比较大,并呈现高频次、规律性特征。以沪苏间出行为例,商务、公务和通勤出行占沪苏铁路出行量的40%,每月往返4次以上人群达40%。另一方面,此类出行的向心性特征突出,出行目的地多位于中心城市的中央商务区或主要功能片区,因而对于向心性公共交通(特别是轨道交通)的依赖性高。杭州的研究表明,至2030年杭州都市圈的向心性交通需求规模趋近城市内部组团间的交通量,且受主城交通瓶颈制约,都市圈外围至主城的客流需实现70%以上的公共交通出行分担率。


 3 

城市密集区城际出行

城市密集区是长三角一类非常典型的地区,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特别是县级单元经济发达,相互间产业、经济和社会联系紧密,不以行政边界为阻隔。在此类地区中,城镇空间的组团化格局较为明显,市区中心性不强,产业和空间呈现沿交通廊道的连绵布局态势。因而,城市密集区城际出行呈现需求网络化、复合化和多元化的特征。


以最为典型的苏锡常地区为例,城际出行空间分布表现为去中心化、均衡网络布局(见下图)。苏州、无锡、常州三市中心城区与市域外围地区的辐射联系强度具有较大差异,而相邻的县级单元间交通往来联系较强,例如常州—江阴—张家港间交通诉求强烈。因此,在此类地区中,整体城际交通格局并不是以中心-外围的形式扩散,而是形成多条廊道交织的网络化布局。

蔡润林:基于服务导向的长三角城际交通发展模式

苏锡常城市密集区城际联系分布情况

注:客流量为通过移动通信大数据得到的区间 OD 数据


 4 

城市毗邻区城际出行

城市毗邻区指两个城市毗邻的新城、县城呈现连绵化发展的地区,从空间结构上看,新城、县城处于区域发展轴带上,同时毗邻地区自身发展轴带相连(见下图)。毗邻地区的新城、县城在用地布局上拓展方向相对,用地性质上分工特征较为明显,相互补充配合,呈现高度混合特征,同城化趋势明显。例如上海的嘉定新城与苏州的昆山、太仓。

蔡润林:基于服务导向的长三角城际交通发展模式

城市毗邻区城际关系示意


从城际交通联系特征来看,一方面,大城市毗邻地区的对外交通联系突破了行政边界,体现经济的主要指向。如沪苏连绵地区的昆山和太仓,其主要对外联系方向均为上海,而非行政中心苏州。其中,昆山—上海日均客流量约4.7万人次/d,高于昆山—苏州的3.1万人次/d;太仓—上海日均客流量约7617人次/d,高于太仓—苏州市区的6623人次/d。这一特征在南京与毗邻的句容市也有所体现,手机信令数据统计表明,句容—南京日均客流量约9.8万人次/d,是句容—镇江客流的2.2倍。


另一方面,大城市与其毗邻地区体现以职住分离通勤客流为主的联系需求特征,主要包括在毗邻地区居住人口在中心城市就业、中心城市居住人口随企业搬迁至毗邻地区就业两类。以上海与昆山为例,根据大数据分析,在苏州居住、上海就业的人群中,有56%的人口居住在昆山;在上海居住、苏州就业的人群中,有47%的人口工作在昆山。这一以通勤为主的联系特征也使得设施对接成为毗邻地区现阶段的主要需求,如上海—昆山对接道路计划由现状7条增至11条,以服务二者之间的紧密通勤联系需求。


不同交通方式的适应性分析

当前长三角城际客运交通系统由公路及长途汽车客运、铁路客运、城市轨道交通、城际公共汽车、私人小汽车等方式构成。结合现状和未来趋势,分别分析其在城际交通中的作用和适应性。


 1 

公路及长途汽车客运

长三角公路网络发展较为完善,高速公路、一级公路、二级公路在相当长时期内支撑了区域城镇空间布局和产业发展。随着城市空间规模扩张和出行时效性要求的提升,城镇密集地区内的高速公路逐渐承担了市内长距离机动化出行。苏州市区范围内的京沪高速、沪常高速、苏嘉杭高速承担了大量市区范围内的出行,高速公路功能逐渐兼顾本地化服务。另一方面,城市快速路逐渐向市域连绵地区拓展,市域干线公路建设趋近于城市快速路标准,二者的建设标准、需求特征均呈现融合发展态势。高速公路、城市快速路、市域干线公路的功能融合发展态势,体现了城际出行对出行时效、出行质量的要求不断提升。


公路长途客运整体呈现规模萎缩和功能弱化的态势。一是公路客运运距不断下降并趋稳,二是长途汽车客运规模持续下降。特别是沪宁城际、京沪高铁相继开通后,苏州公路客运平均运距由50km降至35km,上海对外交通中公路客运出行分担率由2010年27.0%降至2017年17.3%。


另一方面,响应品质服务的长途汽车客运业态出现,由苏州、无锡、南通、常州等地长途汽车客运公司联合成立的“巴士管家”,采用“互联网+交通”提供门到门城际客运服务,取得了良好的业务发展和市场口碑。


 2 

铁路客运系统

总体上铁路客运发展迅速,城际出行对铁路的依赖程度不断上升。城际商务人群对时效性要求的提升和上海、杭州等地机动车限行政策的影响,使得高速铁路对城际客运出行吸引力持续增强。上海对外交通中铁路出行分担率从2010年45.3%上升至2017年54.2%。若考虑长三角范围内的城际出行,应远高于这一数值。此外,长三角传统的主廊道+主枢纽铁路组织模式,在铁路客运规模快速增长态势下体现出一定的不适应性,在上海虹桥(沪宁通道与沪杭通道间)、杭州东站(宁杭通道与沪昆通道间)等主要枢纽的客流换乘现象愈发突出。


长三角高速铁路发展面临的另一挑战在于,现状高铁运力中长短不同距离客流相互挤占(见下图)。以京沪高铁和沪宁城际为例,二者速度目标值均为350km/h。由于上海与南京间区段城际出行需求旺盛,高铁区段能力结构上供不应求,已达饱和运行状态。从现象上看,京沪两城间高速列车班次(旅行时间约为4h30min)一票难求,沪宁段(特别是上海至苏州区段)早晚高峰时段客票也经常处于紧张状态。从数据上看,2012—2016年,京沪高铁上海至长三角沿线各市客流平均增长189%,而同期沪宁城际上海至长三角沿线各市客流平均降低14%。究其原因,主要包含三个方面:


1)京沪高铁的市场化运作使得追逐短距客流成为必然,客票收益的外部驱动高于系统效益的内在提升;


2)沪宁段高铁运力不足,而该区段承担着面向更大范围的高铁网络化运营,导致长三角内部城际规律化出行需求难以充分满足;


3)强者恒强的马太效应,牺牲了部分长三角内部列车班次,损失最大的是一般城市的城际出行需求。

蔡润林:基于服务导向的长三角城际交通发展模式

沪宁城际、京沪高铁区段客流变化情况


 3 

城市轨道交通对接

随着长三角各城市轨道交通建设的加速推进,城市密集地区和毗邻地区的轨道交通对接和延伸诉求强烈。最为典型的是上海轨道交通11号线跨界延伸至昆山花桥,实现了长三角首个城市轨道交通跨市延伸服务。而根据最新批复的轨道交通建设规划,苏州S1线在花桥站与上海11号线实现换乘衔接。除此之外,太仓、吴江等地均在积极寻求轨道交通的毗邻对接。


“花桥模式”尽管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沪昆交接地区的毗邻出行,特别是因职住分离产生的通勤出行需求,但实际上无法适应和满足城际间快速联系诉求。昆山花桥至上海人民广场轨道交通在途时间超过1.5h,若考虑苏州市区至上海通过S1线接驳则至少超过2.5h,其时效性远不及城际铁路或高速公路方式。


 4 

城际公共汽车

城际公共汽车在解决毗邻地区相互间通勤和日常生活交通方面起到重要作用。根据测算,毗邻地区间每日交通联系需求增长旺盛,昆山—嘉定4.0万人次/d,张家港—江阴3.8万人次/d。因此,邻边城市间积极探索公共交通跨区服务,均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一种是采用长途客运方式(如嘉定—太仓快线)实现与城市轨道交通车站的一站式接驳,另一种是采用常规公共汽车模式(如K588杭州至湖州德清)由两地协调运营。


 5 

私人小汽车

随着家庭拥车的日益普及,私人小汽车因其舒适性和自由弹性成为城际出行的重要方式选择。特别是长三角文化旅游景点众多,周末或节假日私家车度假旅游已成风尚。苏州景区2015年外来游客的自驾游比例已达27%;湖州太湖度假区、舟山普陀山等景区因自驾游带来的对道路网络、停车设施的冲击难以重负。而从出行时效和距离范围来看,自驾车方式仍存在较大的局限性,较为易于接受的范围一般在2h(150km)内。


长三角城际交通发展模式

 1 

总体模式

以往城际交通的组织模式是以城市对外交通的规划建设为主来进行的,而随着城际交通的规模、频次和对品质的要求提升,城际交通的特征愈发趋同于城市内部组团间交通,要求兼顾系统整体效益和不同人群的出行需求,重塑城际交通服务体系。


必须实现的模式转变在于,从固有的设施建设视角转变为服务导向模式。在既有的以城市对外交通设施主导的模式中,更多强调的是对外交通枢纽和通道自身的标准和规模,更受关注的是建设环节,在此过程中规划、建设、运营环节单向传递,而服务仅作为被动派生品,终端效应突出,难以适应出行品质的提升要求,也无法实现相互间的反馈互动。


在新的发展形势背景下,特别是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城际交通体系作为非常重要的支撑要素,必须满足城际出行人群日益增长的高品质出行服务需求,着眼于城际出行整体服务体系的构建。要以服务水平作为基本导向和准则,审视城际交通体系的关键环节和系统短板,从而指导增量部分的设施规划、建设和运营并相互反馈,强化存量部分的有效更新以适应出行链的变化(见下图)。

蔡润林:基于服务导向的长三角城际交通发展模式

长三角城际客运发展总体模式


同时,还应体现不同群体的差异性,提供多元化的城际交通服务。通勤人群具有出行规律性、频率高的基本特征,要求较高的时效性和可达性,偏好出行流程的简单化、便捷化;商务人群出行起讫点往往位于城市中心或功能地区,对出行时效性和舒适度要求高,偏好出行的直达性或无缝衔接;旅游人群的突出特征是对出行品质要求高,景点间的链式出行较多,偏好良好的出行体验。


长三角人口和城镇分布密集,可利用的交通廊道资源极为有限,未来城际交通的构建应更加强调建立在集约化和高效率之上的高质量发展,因而由高速铁路、城际轨道交通、市域轨道交通、城市轨道交通组成的广义轨道交通体系将成为城际出行的主导交通方式和发展重点。


 2 

系统视角:主导交通方式的功能要求

从城际交通作为一个系统整体出发,要综合协调各个组成部分的相互联系和制约关系,服从整体优化要求,综合考虑各不同空间层次的城际出行需求,选择配置差异化的交通方式,通过综合组织和管理来强化主导交通方式的功能性要求,以达到不同群体的服务准则要求。


跨区大尺度城际出行

高速铁路(设计速度350km/h或更高)在服务跨区大尺度城际出行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特别是强化区域内中心城市间的直达联系方面,应优先保障此类通道在高时效性下的供给。高速铁路将以2.5h时空圈覆盖长三角主要中心城市间的联系需求,宜作为城市群中跨区大尺度出行的主导交通方式(见下图)。

蔡润林:基于服务导向的长三角城际交通发展模式

长三角跨区大尺度高速铁路通道布局


优先需要保障的廊道包括:京沪通道、沪昆通道、沪汉蓉通道、宁杭通道、合湖(杭)苏沪通道、京沪二(沿海北)-通苏嘉甬-沿海南通道。在功能组织上,应以高速铁路为主导,适度分离短距离城际功能,释放运力,优先保障长距离出行并以此体现较高的时效性。


以京沪高铁为例,以上海为起点进行研究。目前上海至南京以远地区(含)、上海至南京以近地区的运力分配约各占一半,且沪宁区间段作为运营组织的关键区段运力已基本饱和,导致短距区段运力不足、长距区段运力时效性难以继续提升。若未来短距城际铁路投入运营并转移部分短距客流,并考虑功能优化引导后,经计算可至少释放800万人次/a运力服务长距离客流,且此部分运能有条件进一步提高其时效性。


都市圈城际出行

都市圈城际出行应遵循廊道辐射、分层组织的原则(见下图)。都市圈商务紧密联系圈层半径一般约为50km,主要服务于跨区商务客流,以1h可达为基本约束,以城际铁路和高速公路为主导交通方式;在规划引导上应进一步强化向心式通道网络和交通枢纽的衔接转换作用,应推动城际铁路、市域(郊)轨道交通线的统一规划建设和跨界运营,构建都市圈城际客运主体。

蔡润林:基于服务导向的长三角城际交通发展模式

都市圈空间圈层和城际交通组织


都市圈通勤联系圈层半径一般不超过30km,主要服务于每日通勤人群,出行需求与城市化客流无异,以1h门到门为基本约束;在规划引导上应以市域(郊)轨道交通线和城市轨道交通快线为主导,辅以快速路、定制化公交系统,强化交通枢纽和城市功能中心的耦合,以及与城市轨道交通网络的转换作用。


城市密集区城际出行

城市密集区应以满足网络化、多元化出行需求为出发点,积极寻求多模式、多层次的网络对接和贯通运营。主要城市中心间应依托城际铁路和交通枢纽服务中长距离紧密联系出行需求,次级中心或城镇间在有条件情况下可考虑城际铁路功能下沉或依托市域(郊)轨道交通线扩大服务覆盖面。在城市密集区范围内组织城际班列网络化运行(而非按通道运营),在主要廊道上积极创造条件实现城际铁路公交化运营组织,特别是在高需求区间开行交路高频班列。


在特色化地区,着力实现不同系统模式间的对接共享,以跨区公共交通、道路对接、游线组织提升跨界交通品质。


城市毗邻区城际出行

城市毗邻区更多要考虑同城化的交通组织,按同一城市标准组织跨行政边界出行。将公交优先延伸至跨界地区,以轨道交通枢纽衔接换乘、常规公共汽车跨区运营和票制一体化,实现不同公交系统模式间的对接共享。在路网方面,从规划和建设两个层面做好道路对接,强化道路功能、建设标准、实施时序等方面的跨界协同。


 3 

用户视角:交通枢纽模式革新

在关注城际交通系统的整体效益和功能发挥的同时,还应从使用者角度出发,亦即城际出行人群的切身体验,优化城际交通的组织和服务。随着城际出行群体的扩大,城际出行的便利性愈发受到关注,当前饱受诟病的莫过于城际出行的两端接驳衔接问题。市内交通枢纽接驳时耗往往大大超过高铁在途时间,“高铁半小时,两端2小时”的负面效应突出;作为市内交通最可靠的接驳方式,轨道交通又面临重复安检、闸机、取验票、换乘等诸多环节制约,出行时间难以预估;高频次、规律性的城际商务通勤人群要求在途和换乘公交化、压缩站内停留时间。以上痛点的解决,实际上对目前对外交通枢纽的服务和组织模式提出了革新的要求。


以往对外铁路枢纽的规划建设强调集中布局,有利于铁路运行系统的效益最大化。上海虹桥站2017年接发量高达1.2亿人次/a,集中了全市近60%的铁路客流,而杭州东站对应数据分别为1.12亿人次/a和80%。交通枢纽的集中布局带来了市内换乘接驳时耗长、通道和枢纽资源紧缺的负面效应。


另一方面,随着交通枢纽周边形成面向区域一体化的枢纽地区(上海虹桥商务区最为典型),人群的活动轨迹表明交通枢纽与周边功能空间呈现明显的融合态势,而枢纽地区的功能业态又以企业总部、会展、贸易等类型为主,区域城际人群占比高,周边地区对枢纽的依赖程度提高(见下图)。由于交通枢纽规模过大且建设模式传统,导致枢纽—空间界面隔离效应明显,客流集散主要依靠到发层机动车和轨道交通换乘解决。而在交通枢纽周边1km甚至500m范围内的接驳则成为最难的盲点,这恰恰与枢纽地区的融合发展趋势相悖。

蔡润林:基于服务导向的长三角城际交通发展模式

虹桥枢纽人群活动热力图


枢纽作为城际交通的关键界面,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城际交通的服务水平提升,因而有必要基于服务导向进行城际枢纽模式革新。这一革新应既考虑宏观布局又关注枢纽自身的功能组织。


模式一:枢纽功能适度分离

未来城际通道将呈现层级化布局,特别是对超大城市、特大城市而言,城际廊道既需要跨区大尺度的高速铁路系统,也需要服务于都市圈和城市密集区的城际轨道交通系统。对于枢纽而言,随着城际交通网络的不断完善,将催生若干区别于传统门户枢纽的城际枢纽。


此类城际枢纽主要面向长三角或都市圈范围,服务于所在组团或片区的高频次、规律性的城际商务、通勤出行,与服务于全市的门户枢纽在空间和功能上实现分离。与传统门户枢纽的主要差异在于,此类城际枢纽有利于实现分散的空间均衡布局,与邻近功能空间可有条件实现站城一体、无缝结合,在城际通道的运营组织上更易于实现公交化(见下图a)。在线路和枢纽建设模式上,可选择地下线敷设(如深圳福田站),与城市组团中心实现立体化、复合化布局,利用非机动交通缝合空间,提升人流集散效率。


以苏州为例,城际轨道交通网络化条件下采用相对分散的城际枢纽布局模式,将城际枢纽融入城市中心体系布局,规划8个城际枢纽,结合工业园区、新区、姑苏、吴江等功能板块,服务其与长三角其他地区的快速联系需求。粗略计算,融入功能中心的分散布局模式将节省城际换乘和接驳时耗达40%~60%,将大大提升城际出行的效率和体验。


模式二:门户枢纽地区的组合枢纽

门户枢纽地区是超(特)大城市的一类典型地区,围绕空港、高铁枢纽往往已形成面向区域的功能组团,既承载了交通门户职能,也带来了周边地区密集的往来联系(见下图b)。在此情况下,片面要求枢纽的集聚布置,实际上有损于双重职能的有效发挥。因此,大型门户枢纽地区的组合枢纽模式成为行之有效的解决路径。显而易见,门户枢纽功能强化的是面向国家甚至全球的超长距离客流,服务于全市甚至区域范围,追求更高的时效性;而城际枢纽则主要面向长三角地区,服务于枢纽地区自身的高强度、高频次客流。二者在枢纽地区形成组合关系,既有效疏解门户枢纽的客流和通道组织压力,也能保障城际班列的组织效率。二者之间必要的换乘和代偿关系可通过双枢纽间的捷运系统或步行连廊加以解决,还可以与枢纽地区重要功能节点实现串联。

蔡润林:基于服务导向的长三角城际交通发展模式

城际枢纽布局模式


以伦敦国王十字车站组合枢纽为例,该地区集中了圣潘克拉斯车站、国王十字车站和尤斯顿车站,三者功能分别为欧洲之星终点站、国内铁路枢纽和都市圈通勤列车,枢纽周边集中了企业总部、商务办公、大学、创意园区和住宅等,枢纽之间通过城市轨道交通衔接串联,也可步行到达(见下图)。

蔡润林:基于服务导向的长三角城际交通发展模式

伦敦国王十字车站枢纽地区案例


组合枢纽在空间上适当拉开距离,有利于扩充枢纽空间界面,实现枢纽空间的功能多元化;在通道接入上,门户枢纽以高速铁路为主,城际枢纽以城际轨道交通为主,同时保证网络互通;最重要的是,优先考虑城际枢纽与功能中心的步行交通衔接,距离尺度和品质满足步行进出枢纽的要求。


结语

长三角更高质量的一体化发展离不开高质量城际交通系统的支撑,这就要求新一轮城际交通体系的完善应以服务为导向,不能仅局限在通道和枢纽设施自身的规模和标准,而应扩大着眼于城际全过程出行链的服务品质提升。同时,城际交通系统的功能组织应更加注重差异化的空间层次和多元化的人群需求,体现城际出行服务的功能性和体验感,城际枢纽所起到的作用将愈发凸显。当然,城际交通服务体系的构建仍存在诸多体制和行业壁垒,亟待跨行政体制机制的创新和改革,这也是后续将继续关注和研究的方面。




蔡润林:基于服务导向的长三角城际交通发展模式

本文刊载于《城市交通》2019年第1期,点击“阅读原文”查看“观点集萃”栏目更多内容

蔡润林:基于服务导向的长三角城际交通发展模式

201929期


编辑:张斯阳

审校:张宇

排版:邵思倩

蔡润林:基于服务导向的长三角城际交通发展模式


长按二维码关注

【研究】用“流”解译粤港澳大湾区

admin阅读(193)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SYSU城市化研究院):【研究】用“流”解译粤港澳大湾区

原文刊载:Hui, E. C., Li, X., Chen, T., & Lang, W. (2018). Deciphering the spatial structure of China’s megacity region: A new bay area—The Guangdong-Hong Kong-Macao Greater Bay Area in the making. Cities. https://doi.org/10.1016/j.cities.2018.10.011

版权说明:感谢作者授权发布,如有转载等事宜,请联系原作者。


  2015年,国务院“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明确率先提出了“粤港澳大湾区”,强调其在“一带一路倡议”中的经济发展和区域协同作用。同时《广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17-2035年)》、《深化粤港澳合作推进大湾区建设框架协议》、《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等文件的相继颁布,持续地推动了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为打造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奠定了基础。


  粤港澳大湾区是一个独特的特大型城市区域,其位于珠江三角洲,覆盖11个城市[9个内地城市+2个特别行政区(香港和澳门)]。


【研究】用“流”解译粤港澳大湾区

图1 粤港澳大湾区的范围


  本文旨在研究粤港澳大湾区独特的制度和经济背景,考察区域一体化和空间连通性,进而通过网络分析影响该大城市地区增长和成功的因素。文章利用腾讯位置服务大数据、铁路运行数据和人口普查数据,分析了大湾区地区的人员流动的中心性,交通流量分布和铁路网络的空间分布情况。分析方法详见原文3.3章节“Network analysis and measures of centrality”。


【研究】用“流”解译粤港澳大湾区

图2 基于腾讯数据的粤港澳大湾区的人流和车流

  通过区域交通的联通和流动性及流量,可以发现广州和深圳联系较为紧密,广东省地级市与广州的联系较为紧密,广州仍然是省内中心,也是其他地市的枢纽。



  粤港澳大湾区形成及成功发展的重要因素是其快速构建和发展的交通基础设施和运载能力,尤其是高速铁路,是促进大湾区内网络自由流动的关键因素,强大的空间区域一体化传输和连接能力促进大湾地区的发展。


  广州-深圳-香港形成了一个三角形结构。珠三角地区在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科技创新、技术研发等方面发达,港澳地区的优势在于高度成熟的金融、服务体系,以及经济要素流动的高度自由性和与国际接轨的法律体系。


【研究】用“流”解译粤港澳大湾区

图3 基于12306数据的粤港澳大湾区的公共交通流

  通过大巴和轨道交通的分析,可以发现广东省内的客运交通联系强度,地区中心首要是广州,其次为深圳,但在全国范围内来看,深圳处于领先地位,超过广州等省内其他城市。


【研究】用“流”解译粤港澳大湾区

图4 粤港澳大湾区的交通网络中心性分析

  通过空间网络分析,可以发现客运交通及人流的中心城市为广州,其次为深圳、东莞、佛山等。香港虽然为地区核心城市,但与省内城市联系的总量分析来看,并不在主导地位。深圳主要为对省外联系的中心城市,广州次之。


【研究】用“流”解译粤港澳大湾区

图5 粤港澳大湾区的空间结构分析

  通过多源数据叠加分析,可以发现,粤港澳大湾区已经形成了广州-深圳-香港三角骨架,并且形成了香港-深圳-东莞-佛山空间发展走廊。东莞在大湾区的空间一体化过程中,将拥有很大优势发展条件。大湾区发展较为不平衡,在继续发挥中心城市发展优势的同时,亟需推动大湾区腹地及周边地区的协同发展。在大湾区或者在广东省层面,需要规划先行,政策支持和基础设施的大量投入,促进粤东西北的协同发展,提升粤港澳大湾区区域协调发展。



  本文以受广东省政府、广州市政府及广州市国规委委托开展的“广州城市总体发展战略规划2040-广州与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协同发展研究”和“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中粤桂黔高铁经济带合作试验区(广东园)的战略定位及实现路径”技术咨询项目为研究基础。团队长期致力于中国区域一体化研究,充分发挥其在区域协调发展研究中的优势作用。


如有购买数据库,欢迎点击索引下载英文全文https://doi.org/10.1016/j.cities.2018.10.011


【研究】用“流”解译粤港澳大湾区

◆ ◆ ◆ ◆

文章只代表作者观点,文责自负,与本公众号立场无关

◆ ◆ ◆ ◆

欢迎公众投稿,投稿邮箱uisysu@163.com,请注明微信投稿字样

回复“0”可获得文章列表

 点击下列标题即可查看相关文章

【粤港澳大湾区】粤港澳大湾区空间一体化与格局

【咨询报告】粤港澳大湾区的再认识:从边界增长角度

【研究】贸易促进下的粤港澳大湾区一体化发展

【粤港澳大湾区系列】粤港澳大湾区从何而来?

【粤港澳大湾区系列】传统的胜利:创新贸易机制,建设国际运营中心

【粤港澳大湾区系列】构筑全球生产网络,建设全球先进制造业创新中心

【粤港澳大湾区系列】金融是区域控制力的重要来源,打造全球领先的产业科技金融深度融合引领区

……

【研究】用“流”解译粤港澳大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