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京津冀三地专家共同撰写,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于昨日(25日)联合发布《京津冀蓝皮书》。
1、京津冀大城市高度集聚 11新区或是城市群新增长点
京津冀城市群超大城市高度集聚,呈明显的“极化”效应,中小城市吸纳力不足、城镇体系结构不合理,导致京津冀发展缺乏支撑力。
京津冀联合课题组认为,北京的通州区、大兴区、海淀区、昌平区,天津市的滨海新区、武清开发区、北辰东丽区,河北省的石家庄正定新区、唐山市曹妃甸区、沧州渤海新区和廊坊空港新区在发展优势、发展潜力、发展机遇以及发展趋势上都有可能成为未来京津冀城市群的新增长点。(来源:凤凰城市)
2、京津“减肥”河北“增重”
北京市规划委主任黄艳表示,北京将对执行已有十年的城市总体规划进行调整和修改,在京津冀区域内建成具有城市竞争力的“城市群”,周边城市分为直辖市、大体量城市以及节点城市三个级别,城市功能相互衔接、匹配、分担。协同疏导溢出职能,包括节点城市的城市功能也要互补,规模不一样但功能要相当,同时,城市之间人流交往要由包括高铁、城际铁路等形式的公共交通承担。
对于向新城搬迁的单位,蓝皮书建议,给予适当的政策优惠,而对于在中心城区的行政机构和医院、学校、科研等事业单位则采取适当限制发展的措施,如限制医院在中心城市改建扩建、限制学校扩大招生规模等。(来源:凤凰城市)
3、京津冀大城市极化效应明显 区域间不平衡性加剧
京津冀城市群目前的规模结构具有城镇化提速、中心城市人口郊区化、城镇体系呈“哑铃”型、人口分布呈“倒金字塔”型、区域内城镇化发展不平衡等突出特征。京津已进入高城镇化,但周边中小城市承载力弱。(来源:新华网)
4、省际产业转移可税收分享
蓝皮书建议尽快出台京津冀地区区域规划,建立常态化的“市长联席会议制度”。设首都经济圈发展银行负责区域开发。
京津冀发展先从大项目突破,例如,利用北京新机场,京津冀可共同申报建设国家级“临空经济区域合作示范区”,建成一个类似于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试验区、列入国家战略层面、以临空经济为主体的国家级新区。在新区内,还可以共建以航空小镇为重点的宜居航空都市体系。
利用京津城际走廊的现有产业优势和园区基础,京津冀还可进一步聚集高端产业,合力打造一条从“中关村-亦庄-廊坊-武清-北辰-东丽-滨海新区”的科技新干线。(来源:网易)
5、京津已进入高城镇化 北京城市人口郊区化
京津冀城市群城镇人口比例不仅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近年来更呈现明显提升的态势。北京和天津进入高度城镇化阶段,超过世界较发达地区人口城市化平均水平。
在1990至2000年期间,近郊区成为北京人口增长的主要区域。在2000至2010年期间,远郊区人口增速已经超过近郊区。从20年的整体来看,北京市人口空间分布的方向是由内向外。北京西北部海淀、昌平,西南部丰台、大兴等区县人口增长最快。(来源:新华网)
6、事业单位应鼓励迁往新城
北京中心城区的人口疏解应从城市功能疏解入手,采取措施鼓励行政机构、事业单位向新城迁移;对于向新城搬迁的单位给予适当的政策优惠;还需要严格抑制中心城区的开发冲动,促使更多居民到新城居住置业。(来源:新华网)
信息来源:清华同衡 科研与信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