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SYSU城市化研究院):【研究】用“流”解译粤港澳大湾区
原文刊载:Hui, E. C., Li, X., Chen, T., & Lang, W. (2018). Deciphering the spatial structure of China’s megacity region: A new bay area—The Guangdong-Hong Kong-Macao Greater Bay Area in the making. Cities. https://doi.org/10.1016/j.cities.2018.10.011
版权说明:感谢作者授权发布,如有转载等事宜,请联系原作者。
2015年,国务院“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明确率先提出了“粤港澳大湾区”,强调其在“一带一路倡议”中的经济发展和区域协同作用。同时《广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17-2035年)》、《深化粤港澳合作推进大湾区建设框架协议》、《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等文件的相继颁布,持续地推动了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为打造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奠定了基础。
粤港澳大湾区是一个独特的特大型城市区域,其位于珠江三角洲,覆盖11个城市[9个内地城市+2个特别行政区(香港和澳门)]。

图1 粤港澳大湾区的范围
本文旨在研究粤港澳大湾区独特的制度和经济背景,考察区域一体化和空间连通性,进而通过网络分析影响该大城市地区增长和成功的因素。文章利用腾讯位置服务大数据、铁路运行数据和人口普查数据,分析了大湾区地区的人员流动的中心性,交通流量分布和铁路网络的空间分布情况。分析方法详见原文3.3章节“Network analysis and measures of centrality”。

图2 基于腾讯数据的粤港澳大湾区的人流和车流
通过区域交通的联通和流动性及流量,可以发现广州和深圳联系较为紧密,广东省地级市与广州的联系较为紧密,广州仍然是省内中心,也是其他地市的枢纽。
粤港澳大湾区形成及成功发展的重要因素是其快速构建和发展的交通基础设施和运载能力,尤其是高速铁路,是促进大湾区内网络自由流动的关键因素,强大的空间区域一体化传输和连接能力促进大湾地区的发展。
广州-深圳-香港形成了一个三角形结构。珠三角地区在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科技创新、技术研发等方面发达,港澳地区的优势在于高度成熟的金融、服务体系,以及经济要素流动的高度自由性和与国际接轨的法律体系。

图3 基于12306数据的粤港澳大湾区的公共交通流
通过大巴和轨道交通的分析,可以发现广东省内的客运交通联系强度,地区中心首要是广州,其次为深圳,但在全国范围内来看,深圳处于领先地位,超过广州等省内其他城市。

图4 粤港澳大湾区的交通网络中心性分析
通过空间网络分析,可以发现客运交通及人流的中心城市为广州,其次为深圳、东莞、佛山等。香港虽然为地区核心城市,但与省内城市联系的总量分析来看,并不在主导地位。深圳主要为对省外联系的中心城市,广州次之。

图5 粤港澳大湾区的空间结构分析
通过多源数据叠加分析,可以发现,粤港澳大湾区已经形成了广州-深圳-香港三角骨架,并且形成了香港-深圳-东莞-佛山空间发展走廊。东莞在大湾区的空间一体化过程中,将拥有很大优势发展条件。大湾区发展较为不平衡,在继续发挥中心城市发展优势的同时,亟需推动大湾区腹地及周边地区的协同发展。在大湾区或者在广东省层面,需要规划先行,政策支持和基础设施的大量投入,促进粤东西北的协同发展,提升粤港澳大湾区区域协调发展。
本文以受广东省政府、广州市政府及广州市国规委委托开展的“广州城市总体发展战略规划2040-广州与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协同发展研究”和“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中粤桂黔高铁经济带合作试验区(广东园)的战略定位及实现路径”技术咨询项目为研究基础。团队长期致力于中国区域一体化研究,充分发挥其在区域协调发展研究中的优势作用。
如有购买数据库,欢迎点击索引下载英文全文https://doi.org/10.1016/j.cities.2018.10.011

◆ ◆ ◆ ◆
文章只代表作者观点,文责自负,与本公众号立场无关
◆ ◆ ◆ ◆
欢迎公众投稿,投稿邮箱uisysu@163.com,请注明微信投稿字样
回复“0”可获得文章列表
点击下列标题即可查看相关文章
【粤港澳大湾区系列】传统的胜利:创新贸易机制,建设国际运营中心
【粤港澳大湾区系列】构筑全球生产网络,建设全球先进制造业创新中心
【粤港澳大湾区系列】金融是区域控制力的重要来源,打造全球领先的产业科技金融深度融合引领区
……